新華網客戶端與愛奇藝隨刻合作的「5.18雲上盛典—博物館直播接力」活動,大概是今年這個博物館日最值得參與的一場活動。5月17日,「博物館的夏天」專題正式在隨刻上線,這場為期三天的直播接力囊括了全國20家博物館的直播講解,還有很多館長、up主的博物館主題分享,讓人看得很是過癮。
最近兩年,隨著故宮博物院、敦煌博物館等等老牌博物館的逐漸「網紅化」,博物館這種過去被貼上深奧、枯燥、老氣橫秋等標籤的事物重新開始散發出一種新的活力,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樂於去談論它,並為之著迷。
老實講,我屬於後知後覺的那一類,對博物館的興趣大都來自於疫情期間的雲逛博物館——因為疫情,很多閉館的博物館都推出了它們的3D線上版本,觀眾只用在家動動滑鼠,就可以看遍全國大小博物館,排解無聊的同時還能漲知識。
不過我也發現雲逛博物館存在很大的問題:它是扁平的,不夠生動,不夠全面,會縮略掉許多細節,遠不如旁邊有專人講解來得脈絡清晰、印象深刻。因此當看過第一天的「博物館的夏天」直播接力活動後,我終於發現雲逛博物館原來還有另一種打開方式。
雖然並不能百分之百地取代實地體驗,但比起靜態3D立體圖像拼接而成的線上博物館,以直播的形式來介紹博物館不論是在體驗還是在獲取的信息量上,都要更加豐富。
參與這次直播的博物館,除了故宮博物院大家耳熟能詳的名字,還有像洛陽博物館、長沙博物館和南京市博物館這樣的地方性綜合博物館,以及如中國絲綢博物館、中國電影博物館、北京汽車博物館和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等等針對專門品類的特色博物館。
而且每家博物館的直播形式、講解風格和互動方式都各有特點。譬如第一天的中國絲綢博物館和中國電影博物館都是一鏡到底、移步換景式的講解,劉海粟美術館採用了論壇對話的形式,故宮博物院則在鏡頭安排上更加精細,會設置不同的鏡頭遠景近景特寫切換等等。
所以在種類上,這次參與直播的博物館總有一款適合你。
我早早就預約了自己感興趣的中國電影博物館直播。不得不說,儘管之前已經從書本上了解過中國電影史,但跟隨鏡頭參觀博物館的過程裡還是能發現許多驚喜。
比如進入的第一個展廳就是根據1895年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一家咖啡館放映世界上第一部電影時的景象,1:1復原的場景,其中就包括了一架用來配樂的鋼琴(講解員同時還提到了當時彈奏的是舒伯特鋼琴曲的細節),早初放映電影使用的放映機和放映燈,以及幾排長椅組成的觀影區等。再如還有展廳會模擬真實的電影片場,並現場演示了下雨、下雪的場面,以及各種聲光電構成的自然景觀等等。
這些都是書本上模擬不出的場景,而且因為是活動直播,觀眾還能享受到在實地參觀博物館時可能無法見到的福利——以往需要付費才能聽到的講解,這次通通免費,還有比如在中國電影博物館的直播中,場館就現場請到了特效化妝師來現場演示,並且會將展品從櫥窗中取出進行展示。
更重要的是,我們足不出戶就能在國際博物館日這個應景的日子裡看遍全國大小20家博物館,感受人文的力量。儘管不像3D線上博物館那樣能夠由觀眾自主選擇觀看視角,這次的直播更像是對前者的一種補充,補上了更多的知識和細節。
而且直播天然的陪伴屬性,也讓每個喜歡了解博物館知識但卻鮮有志同道合朋友的觀眾顯得不那麼孤單。直播更是一種貼近大眾、尤其是年輕人的絕好方式,就像復旦大學博物館館長鄭奕在這次活動中說的那樣,「好的博物館展覽不僅僅在於輸出知識信息,而在於提升大家的核心技能……不久的將來我們的博物館將能夠與民眾走得更近,進一步去觸摸生活社會的溫度,同時能最終進入每個人的心裡。」
可以說,這次的博物館直播活動玩出了年輕人喜歡的樣子。而視頻社區平臺隨刻對年輕人喜好的嗅覺正變得越來越敏銳。
「愛奇藝隨刻」在今年4月全渠道上線。上線伊始,隨刻就把目光瞄準了中國版的YouTube,主打長視頻和短視頻的結合,既有PGC的長視頻內容,也有PUGC中短視頻內容。
就像愛奇藝的願景——要「做一家以科技創新為驅動的偉大娛樂公司」那樣,隨刻的內容基因繼承了愛奇藝的娛樂屬性,實際上,能在隨刻看到熱播選秀綜藝《青春有你2》的各種海量周邊內容,也是很多用戶「入坑」隨刻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現在,在娛樂內容的基礎上,隨刻慢慢開始了向其他更多元領域的延展。
這次「博物館的夏天」專題活動就是一個最好的證明。就像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致力於平等的博物館:多元和包容(Museums for equality: Diversity and Inclusion)」那樣,隨刻也擁抱了希望變得更加多元、更貼近時代的博物館們,並且在方式上也有諸多翻新。
除了以上提到的直播接力外,隨刻還邀請到了四位知識百科型的up主分別創作了一條博物館主題的短視頻,比如隨刻up主@我是EyeOpener 的視頻就介紹了博物館相關的冷門職業——博物館管理員的工作;up主@OpenMinders 則科普了博物館日的前世今生,並且還介紹了像失戀博物館、糟糕藝術博物館等特色博物館增加趣味性。
與up主合作內容,既是對這次專題活動內容和形式的豐富,也更能調動觀眾的參與度,趣味性的內容也更貼合年輕人的喜好,容易被他們所領會、接受。比如在這些視頻之下,會有觀眾開始想像遙遠的過去:
有的觀眾則被勾起了自己的兒時記憶:
此外,依託愛奇藝的平臺資源,這次的專題活動還挑選了一些與博物館相關的免費紀錄片供觀眾選擇觀看。這一點上,其實也和隨刻平臺的運營思路——希望產生「以長促短、以短帶長」的矩陣效應相符合。
事實上,選擇多元化的發展之路也是一種必然。作為國內頭部視頻平臺,愛奇藝理當有這樣的自覺,來倡導知識的力量、賦予傳統文化以新的生命力,進而給用戶以正向引導。就像很多年輕用戶在看《青春有你2》相關內容的同時又會被博物館主題一類的視頻內容所吸引,慢慢形成一種正向循環。
未來的隨刻,或許真的有希望成為一個包容度很高的樂園:一部分用戶能夠在這裡體驗傳統文化,實現自我學習;一部分用戶選擇加入自己喜歡的圈子,找到同好;還有一部分則可以在這裡發布原創視頻內容,讓自己的創作被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