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臺記憶】記憶中的臺城老巷子——「褲襠巷」

2021-02-07 東臺時空

  漫步在東臺大街上,時光的印記在這裡顯得厚重而內斂。這裡曾有老東臺人熟悉的東壩路、人民大會堂、丁字街、東臺電影院、東臺印刷廠、東風照相館、曲江浴室、張復盛飯店、東臺豆製品廠、東臺影劇院,從陸家灘到大王廟,堪稱「東臺七裡長街」。這裡還有老東臺人常說的星火廟巷,北關橋巷,萬源巷,褲襠巷……,至於東臺有多少個巷子,現在的人已經難以說清楚了,不過,老東臺人都知道,東臺當年可以說是巷城,從常青橋到北關橋,除一條主幹道外,就是由大大小小的巷子連起來的,幾乎每一條小巷都連著,巷子不寬,中間青石板鋪路。在這些巷子中,有一個巷子大家可能都聽說過,那就是褲襠巷。讓我們一起走進老東臺,重回人們記憶裡的「褲襠巷」。



  老東臺西城有條南北向的巷子叫褲襠巷,此巷北起寧樹街,南止彭家橋,中間與三元巷、柿軒巷、牛巷、樂家巷、竹行街相通,巷道因形似褲襠而得名。

  清末民初至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的數十年間,褲襠巷裡聚居著一批懸壺濟世的醫家,他們對祖國的傳統醫學有著深厚的造詣,陸陸續續開設中醫診室掛牌行醫,有內科、外科、婦科、兒科、喉科等,前來求醫者絡繹不絕,褲襠巷成為望、聞、問、切,聽診施藥的杏林一條巷,「有病就去褲襠巷」成了當時臺城家喻戶曉的口頭語。



  東臺西城區為臺城最繁榮區域之一,舊時為何垛場,歷史上歷經明清兩朝鹽業的興盛,人口稠密、商業發達,店鋪林立,街巷暢通,褲襠巷位於其中,左有新安會館、彩衣大街;右有京江會館、米市九龍港;左右逢源,地域優越。褲襠巷巷道較寬,巷面平整,舊時抬轎子、拉黃包車均可暢行無阻,醫家在此設診,當然是十分理想。

  當時居住在褲襠巷的醫家中,以蔣、姜、杜三大姓最出色、最有名,可以說是人才輩出,代有傳承。

  蔣雨臣出身中醫世家,清光緒年間獨立在褲襠巷中掛牌行醫,他醫道高明,善於辯證施治,對症下藥,其弟蔣盡臣也在褲襠巷附近的關橋口坐診行醫。他們的子侄如蔣伯良(中醫內婦科)、蔣仲良(中醫兒科)、蔣叔良(中醫內科)、蔣季良(中醫外科)、蔣佑良(中醫兒科),幼承庭訓,醫道各有所長,成人後自食其力,分室行醫,其中以蔣伯良(1893—1951)最突出。伯良少時熟讀中醫經典著作,立志繼承父業,30歲時即精通內科、婦科,在東臺中醫界已著名。蔣伯良潛心研究祖國醫學典籍,在臨床應用上,不拘泥一家之說,也不自滿已得經驗,而是廣採百家之長,明辨異同,全面辯證施治。他曾經對學生說:「憑點滴經驗而逞能者,其後果必然貽誤病機。」因此在診治溼熱病、婦女病方面,都通過臨床細心觀察研究而對症施治。對溼熱並存的病者,曾以新三仁湯(杏仁、苡仁、冬瓜仁、通草)為主藥進行治療,獲得顯著療效。他曾治一溼溫患者,自擬三仁湯服一月即愈。一天病者家屬前來請求急診說:「我家病人好像掉了一塊舌頭。」眾皆驚異,蔣伯良隨來人前去,令病者張口檢查,見舌面完好,只在舌邊發現一物,實為舌垢,遂將其持示病者家屬說:「服藥後脫藥舌垢,是病退的象徵。」家屬因而轉憂為喜。在婦科方面,應用前人「保產無憂散」時,有所發展,治療孕婦疾病如腹痛、胎腫小便不利等症,下藥應效,能準確地解除孕婦痛苦。其子蔣御天醫師曾總結他的臨床經驗載於醫刊,廣為介紹。

  蔣伯良為加強中醫同仁的團結,於民國18年(1929)曾組織東臺中醫協會,被推為協會執行委員,以後改稱中醫師公會,任監察委員。民國37年(1948)東臺解放,蔣伯良以飽滿的熱情,積極參加人民醫療工作。1951年因病逝世,終年58歲。

  褲襠巷的姜家兩代四人姜又泉、姜子維、姜壽彭、姜則之先後在巷中行醫,均精於醫道,其中以姜子維最優秀、最著名。姜子維(1889—1966)名壽棋,字子維。出身於岐黃世家,從小就受到家學薰陶,非常刻苦勤奮,少時隨嗣父姜又泉學習中醫、中藥,通讀《內經》《難經》等唐宋名家中醫著作,為日後的從醫生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清宣統元年(1909年)考入南京醫學堂。辛亥革命後回家鄉東臺,在褲襠巷家中開設姜子維診室,獨立坐堂看病,以內科、婦產科擅長,醫術精湛,聲名鵲起。他對婦科病非常重視調補肝、脾、腎。治療婦女經、帶、胎、產療效顯著,臨床經驗豐富,遐邇馳名,東臺城鄉及周邊地區的求醫者紛至沓來。



  杜姓在褲襠巷懸壺行醫的也有好多位,如杜吟軒、杜建三、杜子新、杜丹忱、杜蘭生、杜上池、杜卓如、杜小庭等。追根溯源,最初是鎮江丹徒縣長江邊上的高資鎮人杜吟軒(1841—1934)為躲避兵災舉家逃至東臺安家落戶,於清同治元年在褲襠巷開設中醫內外科,他傾畢生精力潛研岐黃之術,恪盡職守,兢兢業業。當時曾有一農夫被水牛將腹部戳破,腸子流出,生命垂危,前來就診被其收治家中,經悉心用藥調治,不出一月竟將農夫治癒,消息不脛而走,之後找杜二爹杜吟軒治病的人越來越多,他以高尚的醫德贏得廣大患者的愛戴,為一代良醫。杜吟軒致力培養的侄子杜建三和孫子杜子新,後來都在褲襠巷分室掛牌行醫。

  杜姓擅長外科、喉科。杜建三、杜上池、杜卓如祖孫三代貫通古今醫術,名噪東臺城鄉及裡下河地區,治療爛喉丹痧有獨到的方法和精闢的見解,實踐中不拘一格,勝人一籌,在東臺中醫史上佔有一席之地。筆者在文化系統的老同事馮正明同志談起杜卓如,佩服不已,他的父親馮桂生1961年時左下腹害了一個大膿瘡,面積有兩碗口大,創口紅腫似紫茄,疼痛無比,多次求醫未果,後找杜卓如治療,杜先生採用三下藥捻排膿消炎,這個稱作瘤疽的毒瘡竟然很快被治好。筆者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曾跟隨母親到杜宅,請杜卓如先生看過喉炎,一次即治癒。杜卓如先生曾在鹽城醫專擔任教師,其子杜宜中南京中醫學院畢業,後在鹽城衛生職業技術學院任教。



  1954年以前,臺城西城區除了褲襠巷集中行醫而外,人們在褲襠巷周邊街巷中也隨處可見私人診室的匾牌,不單是中醫,還有西醫掛牌行醫,如火星廟巷中的謝春霖、謝在明(中醫內科)父子;火星廟巷口的卞虎臣(中醫眼科)。北關橋巷口的汪子春、汪小春(中醫內婦科)父子;北關橋巷中的陳佩林(西醫);北關橋巷尾的沈幼堂(中醫兒科)。丁公橋口和土地堂小街的徐石卿(中醫兒科)、徐石孫(中西醫)、徐子文(中醫兒科)祖孫三人。清一池巷的古漢臣(中醫內科)。聚東門巷的束和聲、程春(西醫婦產科)夫婦。寺街頭的周峻山(中醫內外科)周慕曾(中醫針灸)父子;寺街中的周子鴻、周伯藩(中醫小兒科)父子;寺街紅土地廟巷的吳柏生(西醫)。柿軒巷的楊文卿(中醫),祝蓀波(中醫)。大月塘巷的婁厚彥(西醫)。新橋西的周鬱哉、周伯宏(中西醫)父子,徐幼山(中醫喉科),金榮久(西醫),方維忠(西醫)。喻家巷的錢廣均(西醫)。朝拜巷的王耀輝(西醫)。聽雨巷頭的徐良甫(中醫骨傷科)。車路口的宣達山(中醫),劉錫朋(西醫)翁婿。鎮海寺巷的翟冷仙(中醫)。致和堂巷的趙守仁、趙濟人(中醫外科)父子。水龍局巷的陶竹軒(中醫針灸)。竇家樓巷的顧仲生(西醫)。在裕德昌藥房坐診的卞則潛、阮紹明(中醫眼科)等,這些老先生都為臺城的老百姓看病施藥做出過貢獻,其中不少是名家高手,杏林翹楚。1954年以後,臺城私人診所(室)的醫生們紛紛響應人民政府的號召,走上集體化道路。上述西城區的醫生們除一部分先後進入縣人民醫院、縣中醫院工作而外,絕大多數都在褲襠巷的醫院(臺城中醫聯合診所——東臺鎮中西醫院——東臺鎮衛生院——東臺市第二人民醫院)坐診服務,其中從醫幾十載的醫生不在少數。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東臺縣開展地名普查,臺城在文革中改的一些名稱又還歷史本來面目,如紅旗路恢復為鼓樓路,立新路恢復為東壩路。一些不雅街巷名也進行了變更調整,其中最典型的的「褲檔巷」更名為「磨擔巷」,從此,褲檔巷並退出了歷史舞臺。

◆本文部分內容來源於微東臺,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點擊閱讀原文參加收獎網,購物返現,調查有獎!

相關焦點

  • 揭秘 || 老東臺街上以數字編排的地名民謠
    在歷史的長河中,睿智的東臺人創作了一首以數字編排的地名民謠,這個民謠簡短精煉,反映了東臺的歷史地理、風物民情、寺廟名勝、文化習俗、商貿流變。民謠讀起來琅琅上口,易於記憶,富於知識性、趣味性、愉悅性。通過這個民謠,可以窺見舊時東臺海鹽文化所帶來經濟繁榮的盛況,對於激勵今人摯愛桑梓之情不無裨益。
  • 沅陵馬路巷的記憶(宗教街)
    說起宗教街(又稱馬路巷),讓我的記憶十分深刻,這裡的故事讓我很是難忘。兒時的記憶中,一些深宅大院和洋樓別墅,一直使我有種神謎感,我常常猜想這幢房子過去的主人是誰?有著怎樣的人生經歷和顯赫的身世?印象中,馬路巷的老人民醫院門口有個碼頭,碼頭上停了很多客船【一般是下水(沅陵往龍興講寺方向為上水,大橋方向為下水)鄉村的客船】馬路巷很是熱鬧,小時候我們之前院子裡的孩子們經常到碼頭撿木炭(那個時候河邊會有很多販子調貨,掉下的木炭我們就可以撿,一天能撿一米袋呢),碼頭有賣燈盞窩的、賣米粉的,還有夏天會有在船上賣的「冰糕冰棒」。
  • 小故事,大情懷,電影《一條巷的記憶》圓滿殺青
    小故事,大情懷,電影《一條巷的記憶》圓滿殺青花嬸走到門口,深情地看向巷口。微風拂起她的白髮,孩子們跑過巷子,輕紗般的薄霧漸漸散去,巷子又恢復了往日的寧靜。日前,根據周海亮小說《一條巷的記憶》改編,由東陽宇皇影視文化有限公司出品,唐大剛執導,劉芳擔綱攝影指導,施曉菊、田原璐、張濤、劉佔領、霍靜靜、王月白、崔靖涵、包曼玲等共同演繹的正能量電影《一條巷的記憶》在浙江浦江圓滿殺青。導演唐大剛從監視器起身:「故事雖簡單,但純樸真摯,演員細膩的表現感動了我」,唐導的眼光在泛動。
  • 985相親、南京城牆記憶、尋找臺城、傳統文化的傳與承|人文周刊薦讀
    採訪組從中選出79位個人(含群體)的記憶,結集成《心城:南京城牆記憶》(江蘇人民出版社)一書,記錄下幾代人對南京城牆的濃濃情愫。「南京城牆記憶」口述史採訪項目負責人告訴記者:「為城牆保護做出巨大貢獻和努力的人們,親歷城牆保護、修繕歷程的工作人員,以及生活在城牆周圍、保存著個人城牆記憶的『老南京人』『新南京人』,他們腦海中存留的有關南京城牆的記憶,是構成南京城牆文化遺產價值體系的重要來源。」  必須看到的是,這些存在於個人腦海中,不可替代的記憶資源每天可能都在消逝。
  • 褲襠巷兇宅案03:追求我的男人走進這間屋子,就沒有活著出去的
    這次推出的是褲襠巷兇宅系列,總共三起案件,今天是最後一案。  2005年至2011年,我國東部一棟老宅,出現在了警方的檔案上。因為這6年裡,陸續12人住進老宅,5人喪命。誰也說不清,老宅裡到底是什麼在作怪。  第一位租客,是個年輕女孩,最終她和自己的貓被人埋進了地裡。此後無人敢靠近老宅。
  • 漢味記憶,被譽為「漢味小吃第一巷」的戶部巷,如今怎麼樣了?
    戶部巷是一條長150米的百年老巷,被譽為「漢味小吃第一巷」,其繁華的早點攤群數十年經久不衰。曾經,它是是漢味小吃的標誌,是老武漢形象的縮影,是無法模仿的、絕不矯揉造作的都市裡越來越難得的市井俗情,享譽武漢。歷史上的戶部巷,知名度很高,巷子雖小,名氣卻很響亮。此巷東臨負責管理戶籍錢糧、民事財政的藩署而得名。
  • 繁華深處的街巷①│舌尖上的三七八巷:煙火氣裡的老城南記憶
    實習生 張瑜倩 攝北京的胡同、上海的弄堂……大城市裡頭總保留著一些接地氣的「老地方」,南京的街巷,也是如此。要讀懂一座城,除了旅遊攻略上那些必去的打卡地,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巷子,其實也不容錯過。在城南,有這麼一條藏於居民樓下的小巷子,被很多年輕人稱為「一個想被人藏在胃裡的美食巷」——三七八巷。
  • 重慶龍門浩老街裡外巷子:雕琢城市記憶的前世今生
    老街老巷,是城市記憶的骨骼。它們在展示著重慶變遷的同時,也保留著人來人往間的溫情。南岸區龍門浩老街,為留下這份城市記憶,特將裡外巷子改造升級。搭建老場景,收集老物件,融入巴渝文化和開埠歷史,重現老重慶的魅力。
  • 看看,這還是你記憶中的長沙嗎?
    而在老長沙人眼裡,那些彎彎繞繞的街巷才是記憶裡的長沙味兒。過去的街巷市井氣息十分濃厚,到處都是雜亂的電線和居民隨意晾曬的衣物顯得很不美觀,自長沙市陸陸續續進行城市改造以來,長沙城內的一些歷史街巷接受改造升了「顏值」。
  • 北中南、中圓融、南吾悅,看不懂的東臺房價,說不清的東臺人.
    我映像中,東臺臺城房產好像可以從舊城改造開始,(當然,之前還有個東園新村。但那時候我還沒記事。)從一期開始,二期,有沒有三期的?我記不清了。東臺的舊城改造比起現在的「棚改」,時間上要早,起點也比較高的。
  • 於學榮的美食記憶(51)│東臺磊達大酒店吃早茶
    韭菜炒攤餅,麵粉加蛋液、水攪拌成液,熱鍋中攤製成薄餅,切成條與韭菜同炒。水晶蝦仁,晶瑩透亮。青椒煮乾絲,有別於揚州、泰州乾絲的煮製方法,乾絲為百頁絲,加入青紅椒絲、蝦米,用魚湯白燒而成,味鮮、有味、湯濃。
  • 【東臺記憶】找回富安的舊時光!
    朱先生在信中說,老母親希望在她有生之年能聯繫到家鄉人,盡她思念家鄉的綿薄之力!下面是崔燕君老人的筆錄信,希望通過本平臺能找到其中的一、兩位,以儘快與他們取得聯繫,完成老母親對家鄉的思念之情!  近幾年,從崗位上退下來,有時間考慮自己感興趣的事。在崔氏歷史文化研究會的祭祖、發譜等活動中,受到震撼和啟發,覺得作為虎墩崔氏後裔,也該為虎墩崔氏家族作一點力所能及的事。
  • 今天關於記憶 輪到你了 vol.11
    也許攝影無非是關於記憶的體驗之旅。小時候,喜歡奔跑在小巷中,尋找那蹦爆米花的老爺爺。長大後,喜歡一個人遊走在小巷中,尋找那些曾經的記憶。然而越來越多老街小巷被拆除,拆除的不留一絲痕跡。先來看看快拍小夥伴們發來的照片吧。@王健
  • 【巷見蘭州】安寧區:小巷記憶中的工業痕跡
    西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幸福巷 長風小區花園一角 就連處在高樓大廈夾縫中的園藝村,經過改造乾淨、整潔,有了曲徑通幽的意境,再也不是高樓大廈的點綴,而有自己的風格。
  • 杭州城裡的「小京都」,烙印於杭州人的記憶裡,都愛去的美食街
    胡同巷子一直都是中國建築裡十分特別的存在,提起胡同巷子所有人第一反應應該是北京的八大胡同,舊時狹窄的街道巷子,藏著中國人的人情味和鄉土文化。如今南鑼鼓巷已經成為了徹徹底底的國際文化輸出窗口,而在杭州城裡,還藏著一條鮮為人知的古老舊巷。
  • 「逛老街 走舊巷」從讀懂一條條小巷開始,讀懂這座城
    老屋的小青瓦上,沉積著百年的風雨;一碗柔滑的片粉,滋味悠長;飛針走線的裁縫,孤傲執著的老畫家,還堅守著最初的夢想……時光傳送機:【逛老街 走舊巷②】片粉、裁縫、老畫家……慶雲街那些你不知道的故事健康巷從「瘟祖巷」訛傳為「瘟豬巷」,再到後來更名為「健康巷」,變的是時代、是名字,不變的是人們追求健康的美好願望
  • 煙臺有哪些藏在巷子裡的老字號美食?好吃不貴,一代人的青春記憶
    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煙臺那些藏在巷子裡的老字號美食,好吃不貴,一代人的青春記憶。老於拉麵老於拉麵是煙臺拉麵三巨頭之一,始建於1984年距今已經有超過38年,是一家名副其實的老店。這家店除了總店之外還開了好多分店,味道也還不錯也很有特色,很多老煙臺都吃過。
  • 大暑時節,想起蓓智豆奶、老寺街、三昧寺...
    三昧寺大殿中,供奉如來三身佛和迦葉阿難二祖。佛祖高踞香案龕位,巍巍然,凜凜然,俯臨天下,藹然靈慧,滋養人間。兩側佛龕裡,住世護法的十八羅漢,或坐或立,或倚或臥,或鍍金或敷彩,亦喜亦憂,亦驚亦怒,神態各異,面對四方遊客,遍受香客信徒臺城民眾瞻仰禮拜。佛殿中塑像金光燦燦,香案煙火嫋嫋,肅然仙貌聳立半空,不聞下界瑣細市聲,拱衛成一派崇高神秘的森然氣象。
  • 老城記憶 煙火萬州 那條回家的小巷……
    何家溝巷子下端起於萬達廣場背後,上端位於新城路望江大平臺旁,全長500餘米,共有梯步227步,爬坡上坎,步步登攀。老巷歷史最早可追溯到95年前,老巷一度破舊灰暗,殘損難看,每一步石階仿佛被時光掩藏。以「江河文化五彩社區」為主題,以山水之城為底,何家溝巷子在蝶變中保留了山城步道傳統文化,市井生活煙火氣息濃鬱,一道道嶄新的文化牆喚起了每位行人的老萬州記憶 。
  • 這家雞煲,銀川人記憶中的老味道
    小宇/主編/攝影老味道給人的念想。總是因為時間沉澱愈發濃鬱。多年前,我們還沒吃過太多珍饈美味,第一次吃到新廣州黎師傅雞煲,在那個永康巷熟悉的位子,和同樣青澀的夥伴們,一起聚餐,一口入喉,當時心中只有一個感嘆:真的太好吃了!聽起來多簡單質樸的一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