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時節,想起蓓智豆奶、老寺街、三昧寺...

2021-03-02 微東臺

「微東臺」東臺手機門戶

致力於打造東臺最透明的資訊平臺

資訊·美食·生活·人文·鄉愁

小編微信號13905110889

彈指一揮間,愛上「微東臺」

今天大暑,又到了一年中最熱的天,我倈東臺有個熱天物美價廉的飲料「蓓智豆奶」,不知道現在還有沒有了,以前上菜場買菜的主婦夏天籃子裡都要帶幾袋,大人小孩當飲料,涼快解渴還便宜,幾年前好像還一塊錢幾袋。

實在找不到照片,找個替代品。

說起這個「蓓智」豆奶,就聯想到原來中十字街寺街頭上的豆製品廠,半夜上班,燈火通明,那個時候臺城家家戶戶吃的豆腐、卜頁、茶幹、豆皮、豆奶、豆漿都來自這個集體企業,說來奇怪,個體戶的豆製品就沒有他的味道正宗,看來工藝、原料還是集體的規矩,後來拆遷搬到華聯路,好像現在不怎麼有名氣了,起碼茶乾沒有後港的好了。

臺城西門太平坊內九龍港畔,有一條與彩衣街成「丁」字形的小街,街上原有一座年逾千載聞名遐邇的古剎三昧寺。據史料記載,其寺始建於唐代,原名聖果院,清康熙帝賜名「慈濟寺」,乾隆帝時又易名「三昧寺」。蓋其寺址所在,因寺而得名為寺街至今。

舊日臺城中部,沿著寺河斜伸出一條寺街,一路被年輪磨平的麻石板,通向一座千年古剎 —— 三昧寺。

寺  名

三昧寺齡,已有一千三百七十餘年。寺中碑文記載,寺名數易,一千多年的隱隱禪語,在訴說一個關於古寺名號的故事。

唐朝初年,唐王李世民為統一疆土,率軍掃蕩海濱餘敵。在臺城馬陷淤泥河,身困到唐觀,逃過兩次劫難後,李世民捋髯仰天連嘆:天助我也!遂在淤泥塘邊建廟設祠祭祀,詔賜匾額:「聖果院」,以示聖上逢兇化吉,因果報應。從此,這裡成了信徒祈求吉祥因果的佛地。人們開始源源不斷地絡繹而來,從深邃殿堂裡尋找精神依託。

到了南唐保大年間,高麗國一名法號三昧大聖的僧人,出使中國,海上遇難,僧人隨木製皮鼓漂流而來。三昧大聖圓寂後,肉身裝金 ,與患難與共的木鼓一起,均供放於聖果院,三昧寺由此得名。易名後的寺院,迎來的第一位名人雅士,是北宋的範仲淹,範公時任西溪鹽倉監,公務之餘,遍訪古蹟。漫遊三昧寺後,便賦詩一首:

千年人已化,三昧語空傳。

唐世碑猶載,高麗鼓半穿。

元末明初,一陣不知來歷的龍捲風,把三昧寺旁的溪河,刮成了河網密集的港口。有人說,那時烏雲重重,雷聲隆隆,電光閃閃,九條龍在雲層中翻騰,九條尾巴撒落下來,颳得天搖地晃沙走石。原來的河汊溪流,變成了四通八達的汪洋水面,人們便把這塊水口叫九龍港。一個叫印白的僧人,在九龍港邊太平灣前,扶起了坍塌的寺牆,重建樓殿、塔院、僧寮,三昧寺鐘聲又響,香火又旺。康熙四十四年,寺僧趙傑到鎮江金山寺,迎接康熙皇帝出巡,呈請聖上詔賜匾額,康熙欣然應允,寫下五個大字:「敕賜慈濟寺」,意猶未盡,乘著餘興又手書條幅:「孤雲自往心同返,浩月當空性本圓。」趙傑高高興興捧著聖上手跡回來,懸匾額掛條幅。皇帝金口玉言,佛剎「三昧寺」便易名為「慈濟寺」。

三昧寺最後定名,是在二百多年前的乾隆朝代。寺內僧人可達化緣到了鎮江金山。金山寺方丈見他聰明機敏,學識淵博,便挽留寺內。大概歷代盛世皇帝對寺院廟宇都情有獨鍾,乾隆皇帝南巡,喬裝打扮,微服簡從,只帶乾兒子周日清,進入金山寺山門。方丈見來了兩位達官貴人,便讓可達接待。由此,引發出三昧寺返歸本名的寺史性對話。

可達和尚引領二人,登上金山,看他們氣宇不凡、舉止優雅,因而言語對答處處小心謹慎,句句恰到好處。乾隆龍眼打量,這和尚頗具靈巧之氣,便想考他。他舉目遠眺,只見三江口舟楫如梭、百舸爭流,啟聲問道:這江面船隻共有多少?可達向江上望去,船隻無法數清,便靈機一動,答道:回稟大人,江上兩條船,一隻是來、一隻是去。乾隆一聽,心中讚許。走進山上亭閣,居高臨下,俯身又問:這大清之下百姓多少?可達隨即應答:有兩個,一男一女。和尚聰明機靈,乾隆十分高興。旁邊周日清不服氣,有心難為可達,指著亭邊竹籃,問道:這竹籃是什麼編成的呀?

可達一聽,知道周日清出難題,如說篾青篾黃,音同滅清滅皇,是要殺頭的,他稍稍思索,應答道:竹青竹黃。乾隆在一旁擊掌稱好,便與可達敘談起來,聽說裡下河古城風光秀麗,古蹟眾多,就有意要去走一趟。可達這時已從二人衣著中的黃色錦緞,看出此乃當今皇上皇子,如若駕臨家鄉,一是有些古蹟難尋,二是不知耗費多少銀兩。便故意打聽二人貴庚屬相,說道:如若屬龍,萬萬不可,古城靠近海邊,龍一入海,就歸家不回了。」

皇帝是真龍天子,兒子是小龍千歲,兩條龍入海怎麼辦?乾隆打消了去裡下河地區的念頭。可達又說起家鄉慈濟寺被火焚燒,來金山寺掛單化緣,整修廟宇。乾隆慨嘆道:剛才三難而不昧,被你巧妙化解,看你深得佛家之「三昧」,既然要修復寺廟,給你題寫寺名吧!可達連忙鋪紙磨墨,乾隆御筆親書「三昧寺」三字。似乎冥冥之中,天意酌定,竟與三昧寺千年名號不謀而合。可達回到家鄉,把御賜手書收藏於佛殿背後藏經樓上,三昧寺又欽定寺名,回復到千年前古寺名號。

寺  僧

面對垂柳飄拂的河埠,雞犬相聞的房舍,三昧寺在人間煙火氣息簇擁下,孜孜不倦地把佛法光芒,播撒向煙樹萬家叢中。又從長街曲巷幢幢古屋間,汲取靈逸之氣,把自己修煉成名揚四海的寶剎名寺。寺內佛事活動繁盛,燈火閃爍,香菸繚繞,四大名山僧侶,趕來禮佛聽經,八方遊僧信徒,慕名掛單修持。眾多高僧名士,從鬥拱飛簷的殿堂經樓,舉步雲遊,許多玄秘傳說,也從幽雅精緻的敞軒塔院不脛而走,沿著寺河、串場河,流向四面八方。

清代光緒年間,寺僧海霞,跟著趙傑、可達的足跡,雲遊四海。海霞自幼穎悟,遍讀經書,過目成誦,且精通琴棋書畫,不守清規戒律,獨坐塔院樹蔭下,飲酒嘗甜,怡然自樂。為廣覽博集經書典籍,他漫遊各地,每到一處,都留下詞章詩文。一日,他來到京師,寓居臨街寺院。一位訪客,見其筆墨秀逸非凡,大為驚詫,尋題與之攀談,海霞對答如流,出言不俗,訪客無比傾慕。又一日,差官來請海霞,帶至一座森嚴門庭,顯赫豪宅,廳堂中央,端坐衣冠錦繡的訪客,原來卻是朝野聞名的肅親王。他十分欽慕海霞文筆學問,想延請為膝下兩子之師,海霞應允執教一年。翌年踐諾,肅親王問及所求,道出求請藏經的願望。

藏經為清宮內廷佛教大典,無非常典禮,不得請出,且需皇帝御賜。肅親王求請慈禧太后,老佛爺篤信佛教,對佛教名山略知一二,隨即說道:「三昧寺,聽說過的,當年乾隆爺曾御賜三昧寺一幅《鷹海圖》,還是爺親筆所作呢。」於是準奏,詔賜宮廷珍藏的明永樂年間《大藏經》6402卷,贈於海霞。海霞一路所受禮遇極高,三昧寺聲名也播揚大半個中國。

香火閃爍禪房幽深的寺院裡,還有位神僧,法號月江。神僧法相,圓臉長耳,藹然可親,街頭巷尾都是他的神幻傳說。月江每天到河邊洗碗,把用過的碗盞裝進竹籃,放入水中,淘米洗菜一般,在水裡使勁顛簸,餐具都成了碎片,提出水面,卻是清爽整潔的碗盞。又洗罈子,象拉扯一條布袋,由裡向外翻出來,洗刷乾淨,手一捅,又恢復原狀。

月江有了名氣,人家知道他道行高深,爭著請他放焰口。一個晚上,六戶人家都請他坐正臺,他一一應允。到了焰口開臺,有人轉了一圈,家家都是月江坐在正臺上,趕忙跑進寺院,告訴僧眾。和尚們都說,月江師傅沒有出去呀!走到禪房,從窗口張望,月江正在床上打坐,口中還念念有詞,默誦禱告。有一次,寺中方丈讓月江下鄉收帳,估計來回要一日路程,便叫他早早動身。兩個時辰過去,方丈經過禪房,聽見裡面鼾聲如雷,原來月江正呼呼大睡,方丈喊醒月江,催他上路,月江揉揉惺松睡眼,回答方丈,已經走過一遭,明日債戶送錢。又指指桌上兩隻玉米餅,說是欠帳人送他路上充飢的。第二天,送錢的人來了,一再道歉,有勞月江師傅遠足,十分辛苦。

三昧寺殿宇禪房中,流溢出許多名僧高士的正史野傳。三昧寺方丈廣岫,創辦啟慧佛學院,廣招信徒,培養僧才。

許多出家人在蓮花寶座下完成學業,走向名山古剎,成為佛教高僧。近代名僧應慈,生於富豪之家,考中秀才,但他絕意仕途,循入空門。經過刻苦潛修,先後創辦上海華嚴大學,常州清涼學院,晚年又去各地講經說法,不少人成為海內外佛教界著名高士。佛教界高僧葦舫大和尚,金山寺方丈慈舟長老,集玉佛寺、靜安寺、相國寺三寺方丈於一身的真禪大師,美國佛教聯合會會長浩霖法師,都先後從寶剎中走出。

寺  院

三昧寺山門朝南,門前豎立三門四柱明式牌坊。即太平坊,坊高六米,四根方柱,託舉橫石,中間兩柱高出,嵌著康熙皇帝的手書石匾「敕賜慈濟寺」。坊額立柱上,飾有線條流暢的卷花紋,極為精美,兩邊石柱上鐫刻凹形藍字楹聯:「西溪塔影寒山月,東海鐘聲古寺風」。牌坊向前,是碧波汨動的寺河水,有臺階直下河埠。牌坊與寺門之間,便是寺街石條路面,平滑的石板街,向兩側深長巷道伸展。寺門上懸掛藍底金字匾額,橫鐫「三昧寺」三個蒼勁大字。兩側鐘鼓二樓對峙,分為上下二層,樓上為擊鼓敲鐘人居住,樓下拱形闕門伸入街面,白天通行車輛,夜晚關閉禁行,儼然兩道早年城門。

從寺門進入殿堂,通衢幽深,梁柱工整,金碧輝煌。主殿為鴟吻獸脊黃釉琉璃瓦,飛簷鬥拱,金鈴迎風,建築嚴整精緻,氣象宏偉。入院五進,都有互成配套的廳樓廂房天井,木雕圍欄,花格長窗,匾額花飾,古樸雅致,四欄井然可觀,柱基穩如磐石。屋頂是高敞的弓形軒,有如豪宅深院,地面方磚嚴密實在。寺內三面院落,幽廣深遠。從頭殿背後登樓,可上兩廂,進入次殿,仍可再經兩廂樓廊,步入藏經樓。樓殿之間,迴廊連接,遮雨蔽風。寺後方丈室大廳,懸掛四盞花梨木六角玻璃宮燈,宮燈上書寫禪語:「泉從何處冷起?泉從源頭冷起。泉向何處流去?泉向去處流去。峰從何處飛來?峰從來處飛來。峰向何處飛去?峰向去處飛去……」。隱約之意,耐人尋味。

寺院殿堂兩側,曲徑迴廊盡頭,雙扉小門連接塔園,園中豎立六角石塔數座,塔影在莊嚴中透出纖秀。塔身石壁潔淨,塔座與塔身連接處,刻有螺髮狀「蓮瓣」,塔腳石墩,雕著草狀花紋。裝飾精緻的塔剎,在琉璃黃瓦的簇擁下,凌空屹立,向雲天顯示著或雍容或纖秀的身姿。據說,當年三昧寺中,鳳樓龍閣,高柱提檻,正殿之西塔園,遍植奇花異卉;東側塔園,曲徑通幽,修竹翠葉,流觴曲水,風景絕佳。曲折迴旋的建築,精雕細琢的構件,牽縈著許多文人雅士,達官貴人,在寺院裡吟嘆出許多綺麗詩行、雅秀文章。

三昧寺大殿中,供奉如來三身佛和迦葉阿難二祖。佛祖高踞香案龕位,巍巍然,凜凜然,俯臨天下,藹然靈慧,滋養人間。兩側佛龕裡,住世護法的十八羅漢,或坐或立,或倚或臥,或鍍金或敷彩,亦喜亦憂,亦驚亦怒,神態各異,面對四方遊客,遍受香客信徒臺城民眾瞻仰禮拜。佛殿中塑像金光燦燦,香案煙火嫋嫋,肅然仙貌聳立半空,不聞下界瑣細市聲,拱衛成一派崇高神秘的森然氣象。僧侶與俗眾,官宦與平民,在同一拱巍巍屋頂下,鼻息相聞,摩肩同拜,閉上眼睛,面朝佛祖,合掌念出祈禱。幾名僧人圍繞佛龕吟誦,節奏矜持舒緩,音色頗為圓熟,哦嘆之音,曼吟回唱。木魚伴著銅磬,敲奏起悅耳的音樂,蕩起悠悠回聲,陣陣動人心魄。誦經念佛的人更加全神貫注,目不斜視,與那半空中縈繞的梵音完全融為一體。殿宇空間泛浮著蠟燭梵香的煙霧,柔黃色的光暈,讓人進入恍惚迷離狀態,遊忽於天人神交和時間往返之間。禪堂佛殿裡,沒有誘人的許諾,沒有祈禱的應答,沒有豐厚的回報,極樂世界的引渡,尚在遙遠的來世,這裡只有熱烈與忠誠,執著與專注,信仰與苦行,摒棄俗念與鍥而不捨,這一切,日復一日創造著佛教的神奇魅力。

臺城裡的人們,拜佛修行,見賢思齊,有心向善,古風悠然。記得年少時分,母子相倚,跨進三昧寺,仰視凹凸分明、莊嚴肅穆的佛像,虔誠和敬畏在心中升起,頓覺佛靈在前,相距已近,似乎可以與之對話了。香案上燭光搖曳,每次都牽動佛象眉間和鼻溝的暗影,年少的心擰得很緊,和迷迷茫茫的一切,心神交馳,心隨煙飄。有許多問題想問,但又不敢提出,只能屏息斂氣,放輕腳步,走近周圍一尊尊佛像,細細端詳,然後仰望崇高的空間,怔怔出神。那佛祖螺髻加頂,佛龕帷飾儼然,從高不可仰的屋頂拱脊上,當頭垂落下來,半空中隱隱有縹緲的聖樂。再看周圍,許多仰視的眼睛驟然發光,人人臉部輪廓分明,眼神奕奕,嘴唇翕動,向著玄妙的方向禱告。從寺中回家,便做許多七彩的夢,紫帷金佛,紅燭黃暈的影像,常常在夢中定格,醒來的時候,那些夢中的七彩已包裹好,和畫筆畫本一起,裝在書包裡。

寺街,因寺而得名,相傳建於唐·貞觀年間。寺街,早已湮沒在歲月的塵埃裡。

自19歲插隊農村,就再也沒回這生我養我的衣胞之地。兒時對寺街的印象,古樸厚重的韻味、別具一格的風致、哀婉悽麗的傳說故事,時時叩擊我的心扉;難以割捨的思念常常縈繞在心頭;寺街,承載太多的夢境中的記憶,拂之不去……

寺街,人家皆枕河。一水一街,與蘇州山塘街相似。煙波浩淼的串場河進入臺城南門被黃金壩攔腰截斷,其中一支流水穿過玉帶橋,過紀伯大小橋,曲折向西過廣濟橋,沿著寺街流去,這條河被人們稱之謂「廣濟河」。北端,通過彩衣街新安碼頭——明萬曆年間築成的磚拱過水涵洞,與新壩背後的何垛河匯合;南端,流到四房碼頭後水系漸窄,湍急的河水穿過寺街中段的丁公橋,直奔九龍港、關橋口,向盧家嘴、油坊頭、新橋方向流去,關橋是寺街與其聯繫的唯一通道。關橋口河網密布,西北方向聯繫何垛河,西南方向與泰東河匯合,關橋東側折向西北方向沿河路面皆商鋪,直達彭橋、銀錠橋、北塥米市,河水轉了一個彎,折向大月塘、淤泥河,又回到寺街北頭。寺街周邊由大大小小溝港相聯繫,幫船、薄皮船往來交通,前店後住家,屋後有碼頭,方便出行。自清乾嘉時期以來,寺街關橋口就成為蘇中地區最大的糧食集散地。上世紀三十年代,這裡買賣糧食的「陸陳行」有七十多家,以陸人和、高開泰、夏恒隆為巨。每到春秋收穫季節,關橋口河面上停泊了數以百計滿載糧食的木船,河岸上行房林立,穀倉糧囤堆滿周邊縣市四鄉八鎮老鄉運來的陳稻新糧;隔不多久,這些糧食又被轉運往無錫、鎮江、安慶、漢口。陸陳行在寺街呂祖宮內成立了「陸陳公所」,每天掛牌公布行情價格,陸陳公所在每家陸陳行中抽取釐金,每逢冬春季節或旱災水患,施醫放粥、賑濟災民,陸陳公所創辦「善餘高初兩等學堂」,「陸人和」老闆陸級甫親任校長,延聘秀才執教。在寺街丁公橋南的顧家巷內還有一座「木業公所」(原址尚存),為臺城10餘家木行所建立的行會組織。寺街,便利的水網交通、繁忙的商品貿易,聚集了除潘同興以外的幾家比較大的木行:朱公盛、王恆茂、黃安記(黃逸峰父親經營),上世紀三十年代李淑安在寺街丁公橋口開辦「公協泰」木行,一度興隆,九龍港直通外河的水面上排滿了眾木行從湖南、廣東等省販運來的大大小小木排,木行派專職人員駐紮在林區採購,為東臺及周邊縣市鄉鎮提供服務。1921年、1931年「西水下注」,水患侵犯臺城,洪水之大,可以坐在關橋下的屋簷口洗腳。寺街木行援手搭建浮橋,一直延伸到臺城彩衣街中心,方便老百姓出行,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日寇侵佔東臺,視木材為軍需物資,以「沒收」的名義鯨吞掠奪,致使木行紛紛陷於倒閉。

東臺建縣在清·乾隆33年(1768年),築城時間為明·隆慶三年(1569年)。唐王李世民跨海徵東,尉遲敬德監造海春軒塔為導航之用,寺街幼孺皆知「唐王」(李世民)馬陷「淤泥河」,在「大月塘」洗馬,留下了「洗馬池」遺蹟,「淤泥河」「大月塘」「洗馬池」均為寺街附近的歷史地名,追溯歷史長達千年之久。為紀念避難之事,李世民在此建廟還願,賜匾額「聖果院」。南唐保大年間高麗高僧性空,號「三昧大聖」,海上遇難,漂至寺街地段,後入駐聖果院,圓寂後,「肉身裝金」,與遺物木質皮鼓均供奉於聖果院。宋元明清四朝,特別是清康熙、乾隆兩個皇帝分別對三昧寺冊封、題匾,揚州、鎮江知府因此大興土木,三昧寺規模逐漸增制,一時間竟成為蘇中地區十方叢林之首。千百年來,雷打不動的晨鐘暮鼓;數百年間,從未中斷的水陸道場、盂蘭盆會;十年一輪的三壇傳戒,不僅吸引了眾多善男信女頂禮膜拜,而且盛極一時,成為聞名遐邇的遊覽勝地:唐·張祜、宋·范仲淹、明·王之寀、清·方一煌感嘆於三昧寺繁華,留下了精美的詩句,而明代中期人們筆下的三昧寺「聖果晨鐘」,成為當時東臺八景之一。周邊縣市的商人看到其中的商機,在此擇地建房,租屋開店,以致清乾嘉時期寺街就初見規模,五百餘米長的道路兩旁均為青磚鋪設的散水,街中央用黃麻條石鋪成,雖不十分寬綽也有二米左右;街道下面築有一米深淺的陰溝,容納寺街店家住宅天井流出的雨水、以及廚房下水道內的汙水,即使遇到特大暴雨也無排水不暢之憂。寺街上眾多的傳統青磚黛瓦的明清建築,高敞軒昂的磚木結構的門臉,鑲上了黃油亮漆的杉木榻子門;馬頭牆次第錯落,重簷翹脊下的風火牆映襯著一條條古樸幽深的巷道。稍稍留意便會看到寺街上風格迥異的中西合璧的民國建築:幾何圖形的窗欞上,配有舶來品的彩色玻璃,在陽光照耀下放射出奇異的光芒。更引人注目的是關橋河畔那幢異型結構連體花籃梁獨棟別墅,讓看到它的人怦然心動,眼睛為之一亮,寺街上建築既傳統又時髦,但並不固守傳統。

然而,寺街仍然是一條寺廟香火興旺的街。除了眾所周知的三昧寺之外,在這五百餘米長的街道巷子裡,竟然還有三座尼姑廟、一座土地廟、一所道觀:三昧寺南,呂祖宮巷內「呂祖宮」供奉的是八仙之一呂純陽(洞賓),「呂祖宮」道觀旁還有一處僅有小小四合廂的「青蓮庵」,青蓮庵雖小,然始建時間卻在北宋元祐年間。三昧寺原址古三昧寺巷隔壁巷內的「祠山廟」,供奉的是西漢末年治水英雄張渤,紀念他為吳楚之地(故東臺也在此範圍之內)興修水利,開鑿河道的功績;當走過紅土地廟巷拜揖了當方土地神之後,就來到五福堂巷的「蓮花庵」。歷史上的東臺人似乎十分關注自己的生存狀態和自身命運,各處廟宇均有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而寺街還有(東臺城兩處)專門供奉觀世音的廟宇:一處是寧樹街的「觀音堂」,另一處便是寺街五福堂巷內的蓮花庵了。當年蓮花庵香火很旺,人們祈求觀音菩薩救苦救難之外,蓮花庵中的「送子觀音」便是祈求子嗣的希望、救星。人們可能並不知道蓮花庵歷史上曾經衰落過,是民國年間的奇女子丁氏(偶喪子亡),傾其所有及畢生精力投入到蓮花庵整飭修繕之中,她便是如今無相大師為其作傳的《續比丘尼傳》中的傳主,記述的是民國東臺蓮花庵印根(釋震華)如何清修的事跡。就在蓮花庵印根圓寂十年之後的1939年4月5日(當年農曆二月十六日,觀音誕辰前三日),日寇飛機轟炸東臺,其目標之一即為寺街蓮花庵,十餘名無辜百姓慘死在敵人炸彈的血泊中。據云,日寇懷疑新四軍首腦機關設在蓮花庵內,慘遭不幸的人群裡還有一位身懷六甲的婦女!寺街和氣生財的人們憤怒了!記住了這筆血海深仇!一時間,寺街數位青年女學生紛紛走出家門,走上抗日救亡的隊伍,這其中也有我的堂姐。寺街北首「吉祥齋」茶食店老闆葛日昌,為了掩護潛伏在他店裡的新四軍地下黨員黃某,被抓到彩衣街聽雨巷隔壁的日寇達馬憲兵司令部,遭受敵人嚴刑拷打,威脅利誘,寧死不屈,最後被裝進麻袋從樓上拋下來,摔得他終身殘廢。日寇暴行再一次從反面教育寺街的人們,他們知道:沒有國哪有家!「陸人和」老闆陸欣甫慷慨解囊,借給新四軍玉米30000斤,大麥5000斤,事後陸家悄悄地把借條撕掉了,從未在人面前提起過,很少有人知道。

寺街,生意興隆的街。寺街,因香火旺盛,聚攏人氣,因水網縱橫,便利交通。當年的寺街是一個寸土寸金,集約化的街市,生產生活必需品都在這裡可以找到。寺街北端有爿同治年間的百年老店吳盛茂南貨店,這爿店可算是寺街上的常青樹,雖沒有做大,但也沒有萎縮,一直堅持到新中國成立後1956年公私合營,儘管後來寺街香火不旺,糧食集市也取消了,但仍然慘澹經營著,其主要原因是店面一頭面對繁華的彩衣大街,也就是東臺城後來的中十字街口。從吳盛茂南貨店走出來的生意人,後來在寺街上又開了兩爿南貨店,先開張在紅土廟巷頭的「劉萬順」聞名鄉裡,而後在光緒34年開張在淤泥河口的「周祥記」,卻顯示了後發制人的態勢:與吳盛茂相同,也是弟兄合夥經營,所不同的是,此店改變了傳統經營模式,吸收外來資本參股,並非純家族經營,在武漢、杭州、上海、安慶均設有代辦莊,且通過電話、電報現代化通訊手段了解國內各大城市行情,以批髮帶動零售,裡下河地區高(郵)、寶(應)、興(化)、泰(州),栟(茶)、角(斜)、(富)灘、(李)堡,範公堤東的劉(莊)、白(駒)、草(廟)一帶的商戶都前來批貨,這樣如此繁榮的景象一直延續到1941年太平洋珍珠港事變爆發前。南貨店除了三家大店之外,在呂祖宮附近還有一家喻大恆。寺廟庵堂、僧尼道士、善男信女吃齋念佛,祭祀供品所需的香燭、紙馬、鞭炮,(荔)枝、(桂)圓、慄、棗,金針(菜)、木耳均為南貨店主營,加之東臺本港的蝦子、蝦米、大蟶、泥螺、鯊魚乾以及長崎海參,南洋燕窩,青海髮菜,郯城白果、青州柿餅、紹興錫箔、宣城紙張,均應有盡有。歷史上東臺佛教興盛,寺街香火旺盛,水陸交通便利,南貨店在這裡扎堆經營並不奇怪。寺街淤泥河口的劉太生香店、史記銀匠店和街對面的殷正大花炮店,以及在五福堂巷口對面專司生產香爐、蠟燭臺的張恆興錫匠店,張姓燈籠店都是民俗婚喪節慶缺少不了的店家,而東臺城最大的「殷正大」花炮店,前店後作坊,10餘張爆竹衝床生產數萬枚花炮、煙火,百萬枚鞭炮滿足人們的需要。每逢節慶廟會,或春秋收穫季節,周邊縣市鄉鎮以及本埠鄉親,在關橋口忙完糧食買賣之後,擁向寺街採辦早已在家中企劃好的物品。寺街東側沿河的店鋪一字排開,來自高郵、揚中、鎮江的張四房醬園、龍盛祥醬園、錢德勝醬園、梁四醬園,關橋口還有錢玖峰醬園;在這裡被東臺人稱之為「碗店」的瓷器店也不少,它們是湖南醴陵張姓瓷器店、錢德勝碗店、尤淦碗店、張崑山碗店、唐家碗店。相去不遠處還有米店、肉案子、八鮮行(蔬菜店)、青貨行(水果店),寺街張姓陳姓兩爿炭店,供應煮茶、烹飪用的江西、湖北的木炭成品;董姓、徐姓幾家石灰店;周景丞柴箔子店、吉太和油麻鍋席店,這些生活用品店家滿足裡下河水網地區農戶與寺街沿河船戶的需要,關橋口陸瞎子磨坊、淤泥河口錢姓磨坊、潘廣義豆腐店不僅磨粉、舂米而且供應豆腐、百葉、粉絲、粉皮、坨粉,滿足寺街居民需求;可別忘了上世紀三十年代寺街五福堂巷街對面還有一家美孚火油公司,一家「交通銀行」寺街分理處,新四軍東進時寺街上曾經還有一家「韜奮書店」哩!

盛夏的清晨,當寺街丁公橋南園的菜農擔著掛著露珠的新鮮蔬菜穿巷過街時,街頭巷尾便聽見清脆的叫賣白蘭花、梔子花的聲音,那種特製的扁平花籃裡散發著沁人心脾的花香,通常籃子上覆蓋著一條雪白的新毛巾,這時候叫賣生薑乾絲的小販也會將拌好作料吃朝茶的小菜送到店堂裡。初秋的下午,叫賣蘆芽簪兒(新鮮的蘆根,可以泡茶)吆喝聲打破寺街午間寧靜,敲著鏜鑼賣紅糖糯米粥的,扛著笆鬥賣老菱熟玉蜀的,賣湯圓的,賣斫糖的,賣酒釀的,賣粽子的,捏麵人的,吹糖人的,賣油炸臭幹的擔子也陸續走上街頭,寺街北首頂頭店門口攤子上平底鍋裡的生煎鍋貼,糯米蔥油燉正散發出誘人的聲響;寺街路東河邊空場上耍猴子的,拉洋片的,店堂門口唱道情的正起勁地拍著魚鼓,擊打著簡板,此起彼伏的吆喝聲、叫賣聲,伴隨紅土地廟巷口荀家鐵匠店叮叮噹噹打鐵的聲音,以及偶爾傳來的磨坊裡的驢叫聲,宛如一幅動態的清明上河圖景。

前來關橋口陸陳行賣糧的鄉親十分節省,他們不會去飯莊消費;儘管寺街商鋪眾多,有的規模確實可觀,但就是沒有一家飯店,可以的去處是丁公橋口沿河邊「向陽居」茶館和寺街北首淤泥河口王復興餃麵店,還有(劉太生)「稻香村」與「吉祥齋」兩爿茶食店。古三昧寺巷對過的滕長保茶爐與呂祖宮巷斜對過的韓氏「天寶居」茶爐,以及張德奎、程四兩家燒餅店均為寺街茶館不足的補充。這些花錢不多的去處,行使著接待四鄉八鎮前來燒香、賣糧、採買老鄉的任務。寺街只有一爿洪姓布莊,但吊皮襖、做舊式中裝的裁縫,寺街巷子裡有好幾家,新式成衣手藝當推沈伯華師傅,據說其抗戰時期還幫助軍隊裁剪過軍便服哩!鳳儀客棧,五福堂、菊花潭兩爿澡堂子、蘇姚兩家剃頭店每天都是人來人往,絡繹不絕。

寺街,懲惡揚善的街。勸人行善、慈悲為懷的佛教倫常與「經世致用」的實學精神並存。晚明泰州學派先哲王艮,清道光25年東臺在任知縣魏源,他們曾推崇的人文精神,在佛教氣息濃鬱的寺街,並不妨礙人們樹立「立天下之重任,行天下之大道」(孟子語)思想。清末以降,五福堂巷內的宿儒繆良伯先生開辦「經館」私塾,為學童訂閱《時事新報》《申報》,宣傳新學思想;呂祖宮巷內陸級甫主辦「善餘初高兩等學堂」,完全是西學中用的範式,激勵學生以天下為己任;反而三昧寺方丈廣岫認識滯後,在新學思想影響下,才於1925年開辦了啟慧佛學院,設僧儒兩位師資,收僧徒50餘人,上海玉佛寺方丈僧禪曾在此讀書。

寺街世代聚族而居,幾百年歷史衝刷積澱,無論貴賤,鄰裡和睦,街坊安定,謙讓、諒解,互敬互幫形成共識,他們並不懂得高深的信仰、理想,從來不會為一己私利爭得面紅耳赤,也不會趁機染指別人的珍貴財物。一旦當遭遇強暴或面臨民族危機的時候,卻很少顧忌個人得失,挺身而出,不惜犧牲個人的利益。清同治元年(1862年),東臺曾爆發一起殺「焦湖子」的鬥爭。事件起因於寺街一家蒸作店的小姑娘,遭受到駐紮在東臺的曾國荃手下的淮軍小頭目姦污,其父求饒、反被毒打致死,後小姑娘見此慘狀,一頭撞死。慘案一出,激起寺街百姓義憤,在武舉人夏芳和武術藝人高某的帶領下,帶頭高呼活捉「焦湖子」的口號(當時在東臺的淮軍來自「巢湖」,東臺人誤聽為「焦湖」),岸上的群眾紛紛將炊草麥稈投向清軍的船隻,十幾隻兵船被大火吞沒,清兵有的葬身火海,有的淹死在九龍港、廣濟河中,只有少數狼狽逃躥……六十年前母親在灶披間鍋膛前講述故事的情景,至今仍歷歷在目,記憶猶新。

清末的寺街雖說是一條商業興隆的街,但在此懸壺濟世的醫家先生可不止一處,寺街關橋口有,呂祖宮巷頭有,最為著名的當算墳圓頭巷口周子鴻周伯藩父子,還有丁公橋口的徐石卿,他們都是小兒科方面的中醫名家,此外還有專門從事針灸的藥室,三昧寺南河邊孫郎中牙科診所門庭若市,而我先祖父峻山公,先拜金墩儒醫童楚帆老先生為師,後求教於丹徒籍王令貽老先生溫習大小方脈及喉科醫術,租賃在寺街淤泥河口掛牌行醫,由於他樂善好施,遠近聞名,每逢春秋二季瘟疫流行,僱人在藥室門前支鍋煎藥免費供應,發放丹丸,接濟困苦百姓,馳名周邊縣際。當是時,海安一員外郎小妾患膏梁症,每到收麥季節,舊病發作,疼痛難忍,多方求醫未果,後經先祖父幾帖湯藥就好了。主人登門感謝,邀約「包銀」定期就診,以保來年平安無事。有外埠病入膏肓無法診治者前來求醫,先祖父體諒病家心情,並注意對臨終逝者的關懷,輕聲慢語、好言相撫、免費提供湯藥,讓危重病人能夠延續生命平安抵家。先祖父遺存醫案鈐有一方朱文印章:「但求無愧吾心」,以此自我警示,今我視之,汗顏難忘。1920年冬,履新赴任東臺的知事(縣長)文林,字瀚塵(遼寧省人,滿族),由於鞍馬勞頓,抵東臺後不久喉嚨紅腫,難以下咽,且飲茶湯都困難,地方延請耆老宿孺名醫會診,均不見效,縣衛隊長喬茂生(吉林省人,滿族)提議,是否請寺街周峻山先生來復脈?我先祖父仔細切脈問診,先行針灸,打通經絡,再施湯藥,精心調理,經過一冬春幾個療程醫治,使文林知事恢復飲食起居,清明節過後便完好如初,去縣大堂視事了。文林知事大喜過望,一定要以豐厚酬金答謝先祖父,衛隊長喬茂森代為徵詢,先祖父婉言謝絕。縣知事文林過意不去,於我先祖父五十大壽壽誕當日(1921年8月4日,農曆七月初一),前來寺街我先祖父住宅上匾,褒獎我先祖父高尚醫德。那一天,衛隊長喬茂森騎著一匹白馬,縣知事文林坐於轎中,軍樂隊吹吹打打,縣衛隊抬著黑漆金字巨匾前來賀壽,掛在客廳中脊上的「道德兼優」四個大字的縣知事的贈匾,在以往病家前來鳴謝先祖父的大大小小賀幛壽匾的襯託下熠熠生輝,此匾歷經若干年後,終毀於1966年文革初期「破四舊」。

上世紀四十年代初,東臺城再遭霍亂流行,這種急性傳染病,如不及時救治,很容易致死,老百姓稱其為「麻雀瘟」。家住丁公橋對過舊安慶警視廳退休巡官周景丞的兒子周吉安,剛剛由德國(學醫)留學歸來,他在九龍港開設西醫診所,為周邊街坊與近郊三角圩裡、太平坊一帶老百姓看病。一向有潔癖著稱的周吉安,平時連診所的門拉手都要用酒精擦拭,嚴重的疫情迫使他顧不得個人安危,終日往返於診所、街坊搶救病人,由於疲勞過度、病菌感染,以身殉職,丟下了年幼的兩個孩子和帶回來的德國妻子。

寺街商人並非純粹追求金錢,不顧民族大義,除了上述陸人和老闆陸欣甫慷慨捐助糧食給新四軍之外,寺街商家店鋪在日寇侵佔東臺的時刻,不約而同地攜老扶幼,撤退到堤西水鄉,用罷市這樣的無聲舉動抗議敵人殺人放火、無惡不作的罪行,配合抗日將士打擊日寇囂張氣焰。

1940年初冬,新四軍在東臺的抗日民主政府為前方部隊徵收錢糧,寺街眾商鋪踴躍捐款捐物,家家爭先恐後,場面熱烈、感人。

1944年春,新四軍蘇中軍區衛校進駐臺城寺街,眾商戶主動騰房子,邀請部隊同志入住,我家有幸住進了蘇中軍區衛校衛生隊護士班,新四軍戰士秋毫無犯的作風和頑偽100軍在寺街明搶暗偷的強盜行徑形成鮮明對比,母親如是感嘆地說。

全國解放以後的寺街,商業功能沒有減弱。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期,糧食局、糧管所、寺街糧店都設在這裡,陸陳行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稅務所、船舶登記處、港務處、水上派出所也在寺街辦公。每到晚間,從深巷中傳來醉人心田的絲竹管弦聲,留聲機播放著時新歌曲,街道青年組織排練宣傳《婚姻法》的節目。隨著愛國衛生運動在臺城開展,一股清新的氣息迅速傳遍寺街街頭巷尾旯旯旮旮,家家戶戶齊上陣,當年寺街家庭、街道清潔衛生的程度可與全國衛生模範——南京秦淮區五老村媲美。我清楚地記得一個深秋夜晚,廣濟河對岸線帶廠夜班車間的廣播裡,正播放著毛澤東詩詞譜寫的歌曲:「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島外打魚船。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我推窗凝視院子外月光下刺槐樹影婆娑的廣濟河,那一晚的夜色真美!雖時隔半個世紀仍記憶猶新。

東 臺 頭 條     點擊下面文字查看精彩內容

那時的夏天,只有我倈才曉得的快樂...

正史野傳三昧寺

東臺三昧寺遺蹤訪古!

💤百年寺街--周啟汶(老東臺滿滿的回憶)

中 十 字 街 紀 事。

追憶東臺老街的留風餘韻之三:蘇中小揚州


每一天的點滴

都想與你訴說

微東臺關注與參與

❶ 回文章頂部,點「微東臺」進行關注(推薦)

❷ 搜號碼:w13905110889 或搜公眾號「微東臺」

➌ 添加小編個人微信號:13905110889
點擊「閱讀原文」看「全景東臺」

相關焦點

  • 大暑時節,不妨點一根湘艾...
    大暑時節,不妨點一根湘艾...大暑一般在「三伏天」裡最熱的「中伏」前後,大地上暑氣蒸騰,極其悶熱,很多地區的旱、澇、風災等各種氣象災害也最為頻繁。大暑 三候- Great Heat -一候.腐草為螢陸生螢火蟲喜歡棲息在潮溼溫暖、草木繁盛的地方,古人誤以為螢火蟲是腐草變來的。
  • 揭秘 || 老東臺街上以數字編排的地名民謠
    下面我們就來談談這些老東臺的老地名。一裡墩,說起這個地名,想起小時候在鄰居家玩,鄰居大爺嫌我太吵鬧,說了一句:「再這麼犯嫌,把你送到一裡墩去」,一裡墩在在哪兒?追問大爺,大爺笑而不答。後來聽家人說一裡墩是個亂墳葬,在北關橋北邊一裡處的高墩上,隨著東臺一代又一代的更新改造,當年蕭條荒涼的墓地現在早已是繁華的商業區了。
  • 大暑|大暑至 夏正濃 與選調 同消暑
    廣東地區吃仙草在廣東的很多地方,大暑時節有「吃仙草」的習俗,「仙草」是廣東一帶的一種消暑甜品。01.養生宜忌大暑是全年溫度最高、陽氣最盛的時節,在養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說法。大暑時節高溫酷熱,人們易動「肝火」,會產生心煩意亂、無精打採、思維紊亂等異常狀態,這是「情緒中暑」引起的。
  • 大暑時節話中暑
    俗話說:「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今天就是大暑節氣了,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也是最容易中暑的時候。有的人以為中暑不過是口渴、眩暈,在涼快的地方歇一歇緩過來就好了。其實中暑很容易引發一系列的器官功能障礙或功能衰竭,是一種死亡率很高的急性疾病,需要我們在這個時節格外加以重視。
  • 2020.7.22:大暑時節,暑期檔影視劇來襲,唯有這部劇最精彩
    今日大暑。發在微信圈子裡的詩配畫,自然是和大暑節氣相關的……嗯,烈日炎炎,花開熱烈。自然也少不了曬曬美麗的夏花。就像今日這烈日如火的大暑時節,吃點清涼的瓜果當然是好的,但是如果吃過頭了,說不定就物極必反了哦!(圖片源自網絡)
  • 大暑: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
    溽就是溼大暑時節,天氣炎熱土地都很潮溼溼熱的天氣令人煩躁難耐三候:大雨時行大暑時,因溼氣積聚常在午後大雨滂沱雨勢雖大但通常持續時間不長常有雷雨出現大暑天氣炎熱,人很容易出現中暑或者上火的症狀,古時有人就會在路邊擺攤煮一些茶水,供過路的人飲用,這樣可以預防中暑,久而久之,在大暑喝伏茶就變成一種習俗流傳了下來。4吃仙草廣東很多地方在大暑時節有「吃仙草」的習俗。
  • 2020最新大暑節氣問候祝福語合集 大暑發朋友圈必選文案
    大暑來到驕陽照,熱浪滾滾溫增高,祝福電波空中拋,清涼立刻身邊繞,清風吹過煩惱消,細雨點點好運澆,簡訊一條問候到,大暑快樂把你抱,幸福直往心裡冒!     百花飄香,愛情甜蜜;驕陽高照,事業攀高;清風飄飄,憂愁跑掉;細雨綿綿,清爽無邊。情意連連,祝福不斷。願你大暑時節和清爽結伴,快樂不斷。
  • 大暑至,三伏過二:腐草為螢,大雨時行
    暑熱程度從小到大大暑之後便是立秋正好符合了物極必反規律可見大暑的炎熱程度了二、颱風多發「風如拔山怒,雨如決河傾。」詩人陸遊形象地描述了颱風襲來時的壯觀景象在大暑階段,颱風登上夏日的舞臺沿海地區進入颱風的高發期三、長江中下遊地區高溫伏旱大暑時節,全國大部分地區炎熱35℃以上甚至達到40℃也屢見不鮮著名的三大火爐:南京、武漢、重慶在大暑前後也是爐火最旺【節氣習俗】大暑節氣的民俗主要體現在吃的方面
  • 今迎大暑:熱得字都 冒汗 了
    斯時天氣甚烈於小暑 故名曰大暑 大暑至 大暑時節·夏正濃 ,指炎熱之極 大暑相對小暑,更加炎熱 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 溼熱交蒸 ,在此時到達頂點 大暑氣候特徵 高溫酷熱,雷暴、颱風頻繁 大暑三侯
  • 朗讀者|大暑 · 一歲之中最熱之時
    09:16來自草堂之聲廣播臺大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二個節氣,也是幹支歷未月的下半月;到達時間在公曆每年的7月22日至24日之間,太陽到達黃經120°時。伏日的時候,天子攜百官祭日,伏避盛暑,祈祭清爽,在夏天最後的時節提醒自己對自然的敬畏之心。先民對"暑"的理解是這樣的:暑就是煮的意思,火在下,日在上,身處驕陽和火之中為燻蒸。酷暑就是這樣來的。大暑三候:"一候,腐草為螢;二候,土潤溽暑;三候,大雨時行。"
  • 夜讀丨大暑:輕羅小扇撲流螢
    作者丨宋英傑出自《故宮知時節:二十四節氣七十二物候》古時候沒有數據化的溫度概念,氣象記錄中如何來描述天氣炎熱呢?盛夏時節,真是熱得無處逃避。柴能燃出火,湯能熬成膏。鳥都嫌棄自己的羽毛,獸也嫌棄自己的皮毛。在北方地區,大家還經常爭論小暑大暑誰更熱,因為大暑時節北方進入雨季,所以氣溫反倒沒有小暑的時候那麼高了。但在南方地區,幾乎沒有什麼好爭論的,大暑是無可爭議的高溫冠軍。
  • 大暑,來個廣府名菜冬瓜盅!
    文、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宋昀瀟實習生 潘民列 金瑜(署名除外)大暑節氣,天氣炎熱,根據中醫理論,此時易傷筋耗氣,應進食清淡、清熱、健脾、利溼、益氣的食物滋補身體。廣東民間在夏天,特別是最為炎熱的大暑,素有吃冬瓜、苦瓜還有涼粉等能消暑解暑食物的習俗。
  • 中醫養生 大暑養生降暑粥 各地大暑節氣風俗大搜羅
    天熱汗多,因此大暑養生,首先要重視補水,平時喝開水最好,必要時,則應該適當補充鹽分和礦物質,以維持身體所必需。此外,夏令氣候炎熱,易傷津耗氣,還應重視以粥養生。  大暑喝粥需以補氣清暑,健脾養胃為主。
  • 今天是大暑,大暑吃什麼滋補身體,這些食物最好不要錯過
    今天是2020年的大暑節氣哦,也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2個節氣,在大暑的習俗節氣裡,具有消暑祈福的蘊意,大暑是一個的夏天裡比較炎熱的時刻之一,在這個時節裡更需要加注重我們的身體養生,除了我們吃一些補充水分的西瓜以及酸梅湯來消暑之外,還需要食用一些點增強我們身體抵抗力的食物比較好。
  • 二十四節氣·大暑 | 八類人群易中暑多發,大暑點養生?
    荷花盛 蟬聲鳴 大暑至 夏正濃大暑二十四節氣,是人們關於時節輪迴、鬥轉星移的獨特智慧,是古人棲居於山川自然的偉大創造。始於立春,終於大寒,依時而農,依時而食,依時而醫。
  • 大暑吃什麼傳統食物?哪些滋補品及水果吃了不容易上火中暑
    吃仙草  廣東很多地方在大暑時節有「吃仙草」的習俗。仙草別稱涼粉草、仙人草,唇形科仙草屬草本植物,是重要的藥食兩用植物資源。由於其神奇的消暑功效,被譽為「仙草」。將其莖葉曬乾後,可以做成燒仙草,廣東一帶叫涼粉,是一種消暑的甜品。  煎青草豆腐  溫州大暑習俗要煎青草豆腐。
  • 今日大暑,這些養生常識一定得知道!
    🍀  大暑習俗大暑節氣的民間飲食習俗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吃涼性食物消暑。如粵東南地區就流傳諺語「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會老」。與此相反的是,有些地方的人們習慣在大暑時節吃熱性食物。如福建人要吃荔枝、羊肉和米糟來「過大暑」;山東地區這一天「喝暑羊」,俗稱「吃伏羊」,蒸新面、殺只羊,吃新饃、喝羊肉湯。
  • 【2020年大暑共幾天】 大暑是幾月幾號開始到結束 附朋友圈說說文案
    關於【2020年大暑共幾天】 大暑是幾月幾號開始到結束 附朋友圈說說文案這個話題,相信很多小夥伴都非常有興趣了解,因為這個話題也是近期網絡上非常火熱的,那麼既然大家都想知道【2020年大暑共幾天】 大暑是幾月幾號開始到結束 附朋友圈說說文案,華圖教育廣東公務員考試網小編便從網上搜集了一些與2020今日大暑,2020
  • 大暑節氣吃什麼好?看看這幾種美食是否讓你垂涎欲滴?
    今日是大暑時節,大暑是一年中最熱的一天,也是高溫以及潮溼的主要標誌,因此我們要做好養生消暑的工作,那麼大暑如何養生呢?對於很多吃貨來說食補也是一個不錯的養生方式。接下來就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老鴨湯大暑老鴨賽補藥。老鴨是大暑的清補佳品,它不僅營養豐富,而且因其常年生活在水中,性偏涼,有滋五臟之陽、清虛勞之熱、補血行水、養胃生津的功效。在南北各地流傳甚廣的食方是,以老鴨慢燉後加入蓮藕、冬瓜、芡實、薏苡仁來煲湯,消暑滋補。
  • 明日大暑,不懂喝這碗湯真虧了,低脂營養又消暑,比排骨湯還鮮美
    明日大暑,不懂喝這碗湯真虧了,低脂營養又消暑,比排骨湯還鮮美。俗話說:「小暑不算熱,大暑正伏天」。入伏後,又迎來了「大暑」,「大暑」是夏季最後一個節氣,也是一年中最為炎熱的時節,所以我們在飲食方面除了要多吃時令蔬果,消暑食物也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