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盛 蟬聲鳴
大暑至 夏正濃
大
暑
二十四節氣,是人們關於時節輪迴、鬥轉星移的獨特智慧,是古人棲居於山川自然的偉大創造。始於立春,終於大寒,依時而農,依時而食,依時而醫。
大暑帶來一年中最熱的時節,我院二十四節氣系列推送,聚焦每個節氣常見的健康問題,為廣大市民朋友提供適時當季的養護建議。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作為最後一個夏季節氣,同時也是「三伏」之中的「中伏」,大暑時節被認為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從古至今,民間各地有燒伏香,飲伏茶,曬伏姜,吃仙草,喝暑羊等風俗。
我院中醫科主任李建軍教授提醒,夏季人們常常認為「陽氣旺」,實際上陽氣最旺的夏天,病邪反而更容易趁虛而入,在中醫學的角度上,不少健康問題應該被格外關注。
盛夏人體「外熱內寒」
隨著天氣越來越熱,不少患者因為胃口不好、倦怠乏力、肌肉酸痛、心煩氣躁等病症來到中醫科就診。
李建軍教授指出,夏天容易生病,與夏季的氣候、膳食習慣和生活方式三個方面息息相關。
氣候上,三伏天因天氣炎熱,溼熱交爭困於脾胃之故,不少人會表現出不思食、噁心、頭昏乏力、倦怠思睡、肢體困重、口中黏膩、舌苔膩、小便少、汗多等症狀。加上天氣炎熱、空氣潮溼,人體新陳代謝旺盛,體力消耗比較大,易疲勞。日長夜短,易導致睡眠不足或者不好,人的心神易受到擾動,就會出現心神不寧、燥熱不安的症狀。
天氣炎熱,不少人滿身大汗的時候喜歡到溫度較低的空調房內乘涼,此時人體毛孔張開,冷氣入體很容易著涼感冒。而在空調房裡穿衣單薄,則很容易造成肌肉僵硬、肩頸酸痛、四肢關節酸痛等問題。
在膳食方面,夏季貪涼而食是損害脾胃的常見原因,除此之外,許多人夏天胃口不佳,不吃或簡單吃些水果就當作正餐,李建軍教授提醒,不吃正餐易導致營養攝入不足,有損脾胃陽氣。
時值盛夏,很多老年人喜歡納涼到很晚,年輕人也常常深夜才入睡。從中醫學角度看,熬夜會造成肝血不足,陰虛火旺。出現口乾咽燥、心神不寧、燥熱不安等症狀。
值得留意的是,夏天早晨五點到十點是一天之中血壓最高的時刻,而不少人喜歡此時鍛鍊身體,其實很容易發生危險。另外,夏天出汗多,很多人喝水喜歡一次喝一大杯或者一大瓶。李建軍教授提醒,這樣喝水,其實很容易出現問題。水分迅速進入血液,會造成血液變稀,血量也會增加。心臟不好的人,很容易出現胸悶、氣短的症狀。
「在這段時間裡,注意做好防暑、保陽、祛溼這三件事,一年可以少生很多病。」李教授建議。
八類人群中暑多發
天氣熱易中暑,作為外感六淫之一,暑邪在夏季可謂是遇到了主場。夏季時節氣溫較高,且溼度較大,在這樣的高溫溼熱環境中待久了,由於體內的熱量不能及時的散發出去,致使機體體溫調節發生障礙而引發中暑的症狀。
中暑在中醫稱為發痧,一般分為陽暑,陰暑及溼暑。我院中醫科林玉潔主治醫師指出,以下的八類人群是夏季中暑的多發人群,夏季需要多加小心:
1.孕婦、小孩;
2.老年人;
3.肥胖或超重人群;
4.酗酒者;
5.心肺腎等疾病患者;
6.高血壓患者;
7.利尿劑、鎮靜劑、某些心臟藥物和降壓藥的服用者;
8.抗組胺藥、抗膽鹼藥、安眠藥等服用者。
如果出現了中暑的症狀,患者應立即離開高溫環境,到通風較好的涼爽處休息,喝一些水或補充電解質的飲品,以防止出汗過多引起的脫水。同時,解開衣服,服十滴水、解暑片、藿香正氣水等藥品也有輔助的作用。
如果出現高燒、昏迷、抽搐,應讓患者側臥、頭向後仰,保證呼吸道暢通。在呼叫救護車或通知急救中心的同時,可用溼毛巾或用30-50%的酒精擦浴前胸、後背等處。
大暑養生,補水為首
大暑時節,如何保陽、祛溼,健康消暑,中醫有這些「妙招」。
01
春夏養陽
立夏時節,自然界陽氣漸長、陰氣漸生,養生要因勢利導,夏季養陽還有「冬病夏治」的功效,如在一年中最熱、陽氣最盛的「三伏天」做「天灸」可顯著振奮機體陽氣達到治療疾病的功效。
02
起居適宜
立夏後人們應早點起床,晚些入睡,以順應陽氣的生發。夏季多陽光,不要厭惡日長天熱,要適當活動,讓身體適當出汗,以適應夏季的陽氣舒發、養長之氣。要調整起居,保證充足的睡眠。室外勞動者應下午三點以後再幹活。並注意採取降溫散熱措施。同時,不宜洗涼水澡,溫水洗澡溫度35—37℃為宜。
03
調攝飲食
夏天氣溫高,機體出汗多,應清補養心、滋陰生津,可適當多吃益氣養陰清熱的食材,運動後要適當飲溫水,補充體液。
飲食宜清淡不要太油膩,可以適當地做一些荷葉粥,即在稀飯裡面加適量荷葉或薏仁等健脾利溼、藥食同源的保健食品。
適當食用姜、蔥、蒜、醋,既能殺菌防病,又能健脾開胃。俗話說「冬吃蘿蔔夏吃薑」,姜可昇陽,生薑的某種成分可殺菌,刺激性的氣味又能刺激食慾,因此,吃一些含姜的菜餚是夏日首選。
在大暑節氣養生,首要是補水。
林玉潔主治醫師介紹,此時節喝藥粥能補氣清暑,健脾養胃。可選用粳米、綠豆、薏苡仁、赤小豆、南瓜等健脾養胃的穀物為主料,輔以百合、蓮藕、黃瓜、冬瓜、西瓜、豆芽、冬菇、紫菜、番茄等寒涼清熱蔬果,加以雞肉、鴨肉、瘦豬肉、鴿肉等平涼益氣、滋陰補血的肉製品熬煮成粥,以清涼解暑。
所謂「天生萬物以養民」。大暑期間,還可多吃絲瓜、西蘭花和茄子等當季蔬菜。而淮山藥有補脾健胃、益氣補腎作用,多吃淮山藥可以促進消化,改善腰膝酸軟,使人精力旺盛。
在高溫天氣裡,不論運動量的大小,都需要增加液體的攝入,不要等到口渴時才喝水。避免飲用過涼過甜的冰凍飲料,可選用綠豆湯,大麥茶等飲品。李建軍教授提醒,補充水分時,儘量選擇溫熱的飲料,水溫以30—40℃為宜,不僅解渴,還能促進排汗散熱。
在盛夏,健運脾胃是關鍵。中醫學中,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即人體生產氣血的重要臟腑,李建軍教授表示,為了「消暑」而吃寒涼之品,或只吃果蔬,不吃主食等行為皆有損於脾胃。
04
調暢情志
值此時節,人們要格外重視精神的調養,寧神靜心,加強對心臟的保養,應該保持愉快的情緒,安閒自樂,避免暴喜傷心,保持神清氣和、心情愉快的狀態。
最後,與大家分享這三劑消暑湯方,讀者朋友們可以在醫師指導下選用。
專家介紹
李建軍
中醫科主任,博士,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活血化瘀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中醫藥學會老年病分會委員,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理事,廣東省中醫藥學會理事。
從事中西醫結合臨床、教學、科研工作33年。主要從事防治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及疑難重症中西醫結合臨床、教學和科研工作。主持各級課題12項,發表論文48篇,SCI6篇,主編著作2部,參編6部。2003年被授予「廣東省抗擊非典二等功臣」,「廣州市抗非典標兵」,2016年獲廣東省首屆「最美中醫」稱號。
出診時間:
北院區:每周一、二、五上午;
南院區:周三全天。
林玉潔
中醫科主治醫師
中山大學中西醫結合博士,廣東省睡眠醫學委員會委員。擅長失眠、疼痛、呼吸系統疾病、兒科疾病、皮膚病、婦科疾病、老年病等的中醫身心調理及亞健康的調理。
出診時間:
北院區:每周一、二、四全天,周五上午;
南院區:周三全天
RECOMMEND
推薦閱讀
▲二十四節氣·小暑 | 「胃」了健康莫「貪涼」
責編:黃睿、劉昕晨
初審:張陽
審核:林偉吟
審核發布:歐陽霞
獲取更多健康資訊
定期更新敬請關注
訂閱號
關注即享:預約就診
門診繳費等便捷服務
服務號
好看的話,不妨點擊分享給好友!
原標題:《二十四節氣·大暑 | 八類人群易中暑多發,大暑點養生?》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