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我們迎來大暑節氣。
大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2個節氣,
也是夏季最後一個節氣。
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
「大暑」節氣正值「三伏」,
是一年中氣溫最高的時節。
【夏至三侯】
古人將大暑分為三候:
一候腐草為螢
世上螢火蟲約有二千多種,分水生與陸生兩種。
陸生的螢火蟲產卵於枯草上,大暑時螢火蟲卵化而出,古人便認為螢火蟲是腐草所化。
每當夜幕降臨,暮色蒼茫,星星點點的螢火蟲,裝飾著夏夜。
二候土潤溽暑
暑是熱,溽是溼。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天氣開始變得沉悶鬱熱,土地也變得溼氣濃重。
赤日幾時過,清風無處尋。溼熱難耐,讓人無所適從。
三候大雨時行
風如拔山怒,雨如決河傾。
在「七下八上"(7月下旬和8月上旬)期間,旱、澇、風災交替登場。
因溼氣積聚而招致的大雨滂沱,也以推枯拉朽之勢將暑氣逼退三分。
【大暑習俗】
大暑節氣驕陽似火,講究怡情養心的中國人,舉行各種民俗活動,取類比象,寄寓對生活的美好希望。
1、飲伏茶
伏茶,顧名思義,是三伏天喝的茶。相傳伏茶始於宋朝,盛於清朝。
舊時南北交通要塞都有茶亭,從農曆六月到八月,當地人免費烹茶煮水,施捨行人。每座老茶亭,都有一段故事,三國時,關羽單刀赴會臨江亭。
現在,茶亭已經很少見了,很多地名以茶亭命名,伏茶也以更人性化的方式保留了下來。
2、曬伏姜
伏姜源自中國山西,河南等地,三伏天時人們會把生薑切片或者榨汁後與紅糖攪拌在一起,裝入容器中蒙上紗布,於太陽下晾曬。充分融合後食用,對老寒胃,等有奇效,並有溫暖保健的功效。
3、送「大暑船」
在浙江台州等沿海地區,有送「大暑船」的習俗。
「大暑船」內載滿各種祭品,漁民輪流抬著「大暑船」,在街道上行進,以此寄託五穀豐登、生活安康的寓意。
【節氣食俗】
大暑節氣的民俗,也體現在吃的方面。
民間飲食習俗有兩種,一南一北,殊途而行。
一種是吃涼性食物消暑,
一種是在大暑時節吃熱性食物溫養。
福建人吃荔枝、羊肉和米糟「過大暑」;
山東地區「喝暑羊」,俗稱「吃伏羊」;
而湘中、湘北素有大暑吃童子雞的習俗。
喝暑羊
山東南部有「喝暑羊」的習俗。
人們在大暑這天,到當地的羊肉湯館「喝暑羊」,喝得全身大汗淋漓,據說這樣可以排出體內毒素。
吃仙草
俗話說,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會老。
廣東很多地方,在「大暑」時節有「吃仙草」的習俗。
仙草又名涼粉草、仙人草,莖葉曬乾後可以做成燒仙草,有神奇的消暑功效
吃伏面
頭伏餃子,二伏面。
伏日吃麵,這一習俗可以追溯到三國時期。
無論是濃鬱的炸醬麵,還是淋上澆頭的油潑麵,都能讓人「汗」流滿面。
人體內滯留的潮氣和暑氣,也能在大快朵頤中被排出體外。
這就是二伏天吃麵的原因。
吃鳳梨
臺灣人,認為大暑時節的鳳梨最好吃。
此外,鳳梨的閩南語發音和「旺來」相同,所以鳳梨也有平安吉祥、生意興隆的寓意。
【節氣詩詞】
大暑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如何預防情緒中暑?
古人的詩詞中有「大智慧」。
消暑
唐·白居易
何以消煩暑,端坐一院中。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散熱有心靜,涼生為室空。此時身自保,難更與人同。
在詩人眼中,心平氣和坐於窗下,
清風便會自然而來,涼爽也就由心而生了。
荷塘夜色,螢火亮晚;蒲扇邀涼,涼食敗火;掩扉思倦,臥席聽蟬。不浮不躁,心靜自然涼。豐盈如夏,願君夏安。
大暑節氣到了,記得問候一下家人和朋友哦!
本期的話題:
三伏天,你打算如何度過?
你還知道哪些三伏天的養生?和大家分享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