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二十四節氣之一,是夏季最後一個節氣。
鬥指丙;太陽黃經為120°;公曆7月22—24日交節。
「暑」是炎熱的意思,大暑,指炎熱之極。
大暑氣候特徵
大暑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高溫酷熱,雷暴、颱風頻繁。「溼熱交蒸」在此時到達頂點。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大暑,六月中。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大也。」
古人將大暑分為三候:
一候腐草為螢!
螢火蟲產卵於枯草上,
在盛夏孵化而出,
仲夏之夜,
一群精靈翩翩起舞,
恍若仙境。
二候土潤溽暑!
天氣開始變得悶熱,
土壤喝飽了水,
變得無比溼潤。
三候大雨時行!
這個時節,
時常有大的雷雨出現,
雖然猝不及防,
但卻能給人們帶來沁涼。
寫在大暑裡的詩句
古人消暑的方法,有著「半窗千裡月,一枕五更風」的豁達與智慧,開闢一處納涼避暑之處,用古詞與清風明月相伴,心無紛擾而身體自然涼爽。
東漢劉熙的說:「暑是煮,火氣在下,驕陽在上,燻蒸其中為溼熱,人如在蒸籠之中,氣極髒,也就稱『齷齪熱』。
南朝詩人徐勉在《晚夏》詩中寫道:「夏景厭房櫳,促席玩花叢。荷陰斜合翠,蓮影對分紅。此時避炎熱,清樽獨未空。
唐代詩人李白在《夏日山中》詩中寫道:懶搖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脫巾掛石壁,露頂灑松風。
唐代詩人高駢在《山亭夏日》詩中寫道:綠樹蔭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
唐代詩人白居易在《消暑》詩中寫道:何以消煩暑,端坐一院中。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散熱有心靜,涼生為室空。此時身自保,難更與人同。
唐代詩人高駢在《山亭夏日》詩中寫道:綠樹蔭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
宋代詩人楊萬裡在《暮熱遊荷花池上》詩中寫道:細草搖頭忽報儂,披襟攔得一西風。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
清代詩人江堤在《消暑詩》中寫道:柳枝西出葉向東,此非畫柳實畫風。風來無質堆紙上,巧借柳枝相形容。
大暑中的民間飲食
我國幅員遼闊,大暑節氣民間飲食習俗大致分為兩種:
一種是吃涼性食物消暑。湘東南地區則流行一句廣東諺語: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會老。仙草即「涼粉草」,有神奇的消暑功效,用它做成的「燒仙草」在外觀、口味、療效上均與龜苓膏類似。臺灣則有大暑吃鳳梨之俗,乃是因為這個時節的鳳梨最好吃。
與此相反的是,有些地方的人們大暑時節偏要吃熱性食物。如福建莆田人要吃荔枝、羊肉和米糟來「過大暑」。湘中、湘北有一傳統的進補方法,就是大暑吃童子雞,湘東南還有大暑吃薑的風俗,「冬吃蘿蔔夏吃薑,不需醫生開藥方」
另外吃一些滋陰補氣、清熱解毒、健脾祛溼的食物,比如苦瓜、大棗、百合、豆漿、雞肉、西瓜、蓮子、冬瓜、綠豆、薏米、桃子、冬菇等等,都是適合這個節氣食用的。
時序交替
生生不息
用不了多久
又是一個
秋高氣爽、碩果纍纍的秋天
你好,大暑
願君夏安!
圖文編輯:趙許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