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大暑
2020.7.22
正值「中伏」前後,一年中最熱之時
大家好
歡迎來到本次的朗讀者
我是主播 張卓琳
本次是二十四節氣特輯·大暑
二十四節氣特輯 · 大暑
09:16來自草堂之聲廣播臺
大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二個節氣,也是幹支歷未月的下半月;到達時間在公曆每年的7月22日至24日之間,太陽到達黃經120°時。這時正值「中伏」前後,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先民的午後,暑熱難耐,三伏天中最熱的日子"中伏"在此刻悄然降臨。
伏日的時候,天子攜百官祭日,伏避盛暑,祈祭清爽,在夏天最後的時節提醒自己對自然的敬畏之心。先民對"暑"的理解是這樣的:暑就是煮的意思,火在下,日在上,身處驕陽和火之中為燻蒸。酷暑就是這樣來的。
大暑三候:"一候,腐草為螢;二候,土潤溽暑;三候,大雨時行。" 第一候,腐草為螢,螢火蟲卵化而出;第二候,土潤溽暑,天氣開始變得悶熱,土地也很潮溼;第三候,大雨時行,時常有大的雷雨會出現。
螢火蟲在先民的眼中代表了夏天、愛情和希望。夜空中星星點點的漂亮極了,先民實在愛它,便給它取了很多名字:熠耀、夜照、流螢、宵燭、耀夜、夜光、景天。大夥披星戴月勞作的日子,沒有電燈,全靠了這小小的螢火蟲。
在土地的那一方,燻蒸帶來的溼熱,讓土溼雨行成為期盼的現實,竹喧的滴露打溼了流螢,池塘裡荷珠散碎開來,山谷裡雲氣低沉,悶雷響動,一場滂沱大雨如約而至。這是先民最為歡喜的退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大暑,六月中。暑,熱也,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大也。」大暑時節,雨水特別珍貴,下雨就意味著糧食多產,「小暑雨如銀,大暑雨如金」。
天熱的時候,人們晝伏夜出,在小河邊、古橋上乘風納涼,側耳聽河水泠泠,抬眼望繁星點點,再怎麼熱的夏天,也有它柔情的一面。
廣東很多地方在大暑時節有「吃仙草」的習俗。民諺說「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會老」,仙草凍和燒仙草也是廈門人常見的消暑涼品。山東南部地區有在大暑到來這一天「喝暑羊」(即喝羊肉湯)的習俗。在棗莊市,不少市民大暑這天到當地的羊肉湯館「喝暑羊」。
除此之外,大暑也是一個適合喝茶養生的好時節,全國多地都有三伏天喝茶的習俗,俗稱「飲伏茶」,這種茶由金銀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 草藥煮成,有清涼祛暑的作用。古時候,很多地方的農村都有個習俗,就是村裡人會在村口的涼亭裡放些茶水,免費給來往路人喝。如今,這樣的涼亭很少見到了,不過在溫州,這個幾百年前的習俗卻被一直保留了下來,而且服務更加周到。每個涼亭裡都有專人全天煮茶,保證供應。這種茶在溫州有個專門的稱呼,叫做「伏茶」。
「曬伏姜」也是大暑一個特別的習俗,伏姜源自中國山西,河南等地,三伏天時人們會把生薑切片或者榨汁後與紅糖攪拌在一起,裝入容器中蒙上紗布,於太陽下晾曬。充分融合後食用。喝過伏姜後,人會有身體發熱的感覺,促使身上的毛孔張開,不但能把多餘的熱帶走,還把體內的病菌、寒氣一同帶出。當身體吃了寒涼之物,受了雨淋或在空調房間裡待久後,不妨喝杯伏姜。
大暑節氣氣溫最高,農作物生長最快,大部分地區的旱、澇、風災也最為頻繁,搶收搶種,抗旱排澇防臺和田間管理等任務很重;因此百姓也會「燒伏香」來祈求風調雨順,百穀豐登,燒伏香還有一種說法接近於中醫的灸,在伏天裡用藥香燻烤特定的穴位,可以治療多種頑固的疾病。
詩人白居易在這炎熱的天氣裡,眼前沒有遮陰的東西,只有窗戶下面吹來徐徐清風,便覺得是一種莫大的享受,從而作詩一首《銷夏》:
何以消煩暑,端居一院中。
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
熱散由心靜,涼生為室空。
此時身自得,難更與人同。
大暑酷熱,詩人不願出門,也無人來訪。安靜的房間掛著紗簾,隔出一片靜謐,小院的地剛剛掃過,乾淨整潔。竹蓆清涼正適合歇覺。午餐一兩道小菜,夏衣也只幾件蕉紗。繁華開,綠意濃,正是盛夏悅目時。在這清幽靜謐的環境裡,讓我們一起捕捉這剩下的盛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