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港片的國慶檔,我很懷念它

2020-09-25 電影情報處

作者 / 無念


隨著國慶檔預售的開啟,國慶檔票房大戰一觸即發。


不過或許已經有細心的朋友發現了,今年的國慶檔裡少了港片的身影。雖然陳可辛、許宏宇以及唐季禮的身份都是香港導演,但是帶來的作品卻完全是內地語境下創作出的故事,相比以往的中港合拍片,「含港率」近乎為零。

作為一年到頭十分重要的國內檔期,國慶檔向來是各家大片的兵家必爭之地,其中港片更是不可缺席的存在。然而今年,觀眾們恐怕要度過一個沒有「港味」的國慶檔了。


國慶檔十二年,港片竟「失蹤」?

「國慶檔」的概念源起,恐怕還要追溯到12年前。

早在2008年之前,2004-2006年這三年間,每年的國慶檔都有一部成龍主演的港片登陸內地院線:2004年的《新警察故事》、2005年的《神話》,以及2006年的《寶貝計劃》。不過那時,國慶檔的概念還不夠成熟,同期競爭的片子也並不多。直到2008年的《畫皮》才算正式揭開了內地電影「國慶檔」的序幕。

那一年,由陳嘉上執導,內地和香港合拍的《畫皮》在國慶假期五天前開畫,沒想到公映首日即席捲了1520萬元的票房,並在國慶節當天內地票房突破一億元。


最終,該片在中國大陸取得了2.27億人民幣的票房成績,成為當年票房排行榜的第二名,同時也是中國大陸票房最短時間突破兩億元電影的第三名,花了19天,僅次於《赤壁(上)》(11天)和《滿城盡帶黃金甲》(15天)。

在《畫皮》取得了巨大的票房成功後,越來越多的影片開始重視這個七天小長假,黃金國慶檔的概念逐漸成熟。

時間來到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阿凡達》成為中國大陸市場上第一部票房突破十億的電影。《阿凡達》的出現極大地改變了中國大陸電影市場的格局,在那之後,中國電影紛紛跨入高票房行列。

2010年的國慶檔,贏家非徐老怪的《狄仁傑之通天帝國》莫屬。同樣作為大陸和香港合拍的電影,這部「狄仁傑」三部曲的首作於9月29日公映,首日票房便達到2000萬左右,佔據了50%的放映銀幕。國慶7天共積累全國觀眾440多萬人次,票房接近1.5億。最終,影片票房近3億,位於當年大陸電影票房榜第六名。



接下來的三年,國慶檔的票房冠軍清一色全都為中港合拍片。

2011年的《畫壁》,導演陳嘉上複製了《畫皮》中奇幻詭譎的神秘色彩,雖然影片口碑欠佳,但是國慶檔仍然拿下了超過一億的票房。

2012年被稱為「史上最慘國慶檔」,票房冠軍是馮德倫的《太極1:從零開始》,這也是這十年內,唯一一部國慶檔單片票房沒破億的冠軍影片。

2013年,國慶檔之前的九月,月票房首度低於去年同期,市場低迷,不少片方把寶押在國慶檔。因此,那年有十幾部國內外新片定檔國慶,檔期擁擠不堪,其中不乏《逃出生天》、《心戰》這樣的港片。不過,看起來競爭激烈,但其實「能打」的不多。最終,冠軍毫無懸念地落在了徐克的「狄仁傑」系列第二部《狄仁傑之神都龍王》上,上映首日即捲走了5600萬票房,一騎絕塵,最終斬獲了超過三億的票房成績。


進入2014年,國慶檔票房首次突破十億,其中《心花路放》在國慶檔分帳票房的佔比達到了驚人的了58%,並在短短幾天的時間內打破了一大波內地票房紀錄。儘管整個市場幾乎被《心花路放》、《親愛的》、《痞子英雄2:黎明升起》等大片佔據,但我們仍然可以在夾縫中看見港片的身影,比如口碑文藝佳作《黃金時代》,以及純港片動畫《麥兜·我和我媽媽》。


2015年開始的又一個五年,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國慶檔的話,一定是「黑馬逆襲」。

無論是2015年的《夏洛特煩惱》,2016年的《湄公河行動》,還是2018年的《無雙》,都是在一開始並不被看好的選手,但是經過影片良好的口碑發酵,最終在一眾大片的包圍下成功突圍,實現逆襲,最終奪得國慶檔票房冠軍。而在這其中,港片也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2016年《湄公河行動》是一部中港合拍片,導演林超賢是香港著名的類型片作者,《湄公河行動》的成功讓他成為如今內地市場駕馭主旋律影片最好的香港導演之一。

2017年的國慶檔,雖然開心麻花的《羞羞的鐵拳》一路以來都處於領跑的位置,但是港片《追龍》以令人意外的好評,讓觀眾們脫下了對於導演王晶「爛片保證」的有色眼鏡,復古的質感將人帶回了曾經那個動人的光輝歲月,吸引了很多觀眾的目光。

2018年的國慶檔遭遇了史無前例的「滑鐵盧」。七天裡內地影視報收票房19.1億,相比前一年的26.35億,成績下跌了27.5%。其中,港片《無雙》憑藉口碑,在假期的第二天逆襲登頂單日票房冠軍的寶座。


到了今年,國慶檔熱度依舊高漲,不過港片卻已不見蹤影。那麼港片都去哪了?


港片遭困境,疫情要背鍋!

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給整個社會按下了暫停鍵,對於各行各業的影響都是巨大的。香港也同樣如此,甚至面臨著更大的困難。

疫情期間,影院關門,一大批港產新片無法和觀眾們見面,前途未卜。這或許是我們無法在今年國慶檔看到港片的一個重要原因。

自內地影院重新開放以來,只有三部港片上院線,《辣警霸王花:澳門行動》、《梅豔芳菲》、《麥路人》。


有的朋友或許會問了,內地的電影院不是開門了嗎,為什麼那些片子還沒有定檔呢?

一方面在於,在電影院重新開業的這兩個多月裡,市場的更多人在選擇觀望,願意迎頭救市的仍然是少數,觀眾和電影人們也都需要一段時間來重新建立信心。在這個時候,由於市場的容量有限,一旦同檔期已經有了足夠強大的對手,那麼在對影片口碑沒有十足把握的情況下,為了避免損失,多數影片可能會選擇暫時避讓。

以今年的國慶檔為例,由於《我和我的家鄉》已經早早地官宣了檔期,全明星的導演和演員陣容,加上「《我和我的祖國》姊妹篇」的頭銜,讓所有人對於這部主旋律獻禮片的市場表現十分看好,預測它的票房將會突破20億。

隨後,《姜子牙》、《奪冠》、《急先鋒》接連宣布定檔國慶,加入戰局。這幾部本來都是春節檔的作品,不僅有很廣泛的群眾基礎,口碑預測也不錯,觀眾們的期待值也很高。再加上看起來有黑馬之勢的《一點就到家》,國慶檔期的競爭已經足夠激烈了。在這樣的情況下,不是頂級製作的港片,在這樣的對手面前無疑都是「兇多吉少」。

▲國慶檔預售三強

另一方面,以往賣的比較好的港片,都是那種重工業體系下創作的類型片。爆炸槍戰飆車、警匪犯罪懸疑,再加上不可或缺的香港實力派演員,這些幾乎已經成了一部港片是否會賣座的決定因素。比如超過13億的《掃毒2》、12億的《無雙》、7億的《使徒行者2》、5.7億的《追龍》等,無一不是具備了以上這些優勢。

不僅如此,去年一年內地公映的港片裡,像《掃毒2》、《追龍2》、《使徒行者2》、《反貪風暴4》、《葉問4》等都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成績,而這些無一例外均是IP系列的續作,已經積累了一定的觀眾基礎,底盤也自然不會太差。


▲每部都有勞模古仔

但今年的港產片,無論是在工業大製作還是IP開發這一塊,都顯得被打亂了節奏。

此前定檔暑期的《拆彈專家2》已宣布改檔至今年的聖誕節檔期,王晶的《金錢帝國2》、林德祿的《反貪風暴5》和翁子光的《風再起時》還沒有消息,本在後期製作中的《怒火·重案》也隨著導演陳木勝的意外去世蒙上了一層悲傷的陰影,而觀眾們期待已久的鄭保瑞的《智齒》、麥浚龍的《風林火山》則跳票去了明年。

▲未來一些值得期待的港片

綜合來看,疫情導致的電影行業停產,影院歇業,新片沒法開機,已殺青的片子沒法做後期,做完的片子也沒法公映,資金沒法回流公司就面臨倒閉的風險。可以說除了那些北上開工的電影人們,還駐留在香港的本地從業者們,面臨的困境是前所未有的。

這種情況下,多部港片接連「院轉網」,《肥龍過江2》、《我們永不言棄》,以及即將上線的《聖荷西謀殺案》,甚至還包括像《徵途》、《怪物先生》這類重視效類影片。

其中《徵途》由香港老牌公司星皓電影出品,本來準備待疫情結束擇日再映,但最後還是沒能等到那天。另一部同樣由星皓出品的電影,由羅志良執導、甄子丹主演的動作片《極地搜救》,今年1月剛在長白山開機,然而碰上了疫情,劇組被迫停機,公司損失了近千萬。


整個2020年從開局至今,香港只有一部電影開拍,由香港男演員陳健朗首執導筒,金像獎影帝林家棟、太保,最佳男配角白只、袁富華主演的《手捲煙》。然而就連本片,還是多虧了香港政府資助了325萬製作費,才得以完成。

目前《手捲煙》已和另一部港片《狂舞派3》被選為 2020金馬影展閉幕片。然而,這種偏小體量的港產文藝片,連內地能否公映都還是個問號,更別提能有多大的市場潛力了。



要知道,去年在香港拍攝的本土影片和合拍片,共有53部。在今年還有不到100天就結束的情況下,香港電影還能否絕處逢生?


港片真的「死了」嗎?

關於「港片已死」的觀點已經被提了很多年了,幾乎時不時就要拿出來討論一番。

如果你還有印象的話,今年5月6日公布了第39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的獲獎名單。由於疫情的原因,金像獎取消了連續38年的頒獎典禮,改成線上公布。這在歷史上是頭一次,連03年非典那一年都沒有過。

金像獎現任主席爾冬陞在11分鐘內頒完了所有19個獎項,雖然易烊千璽斬獲最佳新演員,周冬雨拿下影后,《少年的你》幾乎橫掃了幾大重要獎項,但這些都沒法改變本屆金像獎關注度低迷的現狀,更無法扭轉金像獎影響力日漸式微的事實。


某種程度上來說,金像獎在華語範圍內影響力的沒落和香港電影的沒落是一脈相承的,而這種發展趨勢又似乎是一種必然的宿命。

上世紀80年代,港片風靡全球,本土產業的崛起,香港新浪潮創作的風靡,充滿本土關懷同時也有強烈市場反響的佳作頻出,一度使得香港電影總產值成為亞洲最強,被世人譽為「東方好萊塢」。而為了鼓勵本土電影的創作和發展,金像獎也是在這時應運而生。

進入90年代後期,香港電影逐漸由盛轉衰。導致這一後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好萊塢電影市場的開放,本土市場的萎縮,再加上網際網路的日漸興起,盜版行業的猖獗,以及金融風暴的打擊等等。尤其是97年的香港回歸,還是令很多港人產生了一系列的身份焦慮問題,這一點在電影市場和創作中也有所體現。

2003年對於香港電影是十分艱難的一年,非典讓所有人心惶惶,而張國榮和梅豔芳的相繼離世更是讓整個香港社會蒙上了一層揮之不去的陰影。那年的金像獎上,《無間道》近乎橫掃的態勢,也讓它成為了港片走向下坡路的最後一曲輓歌。


隨著那年CEPA的籤署,合拍片的時代正式到來。合拍片可以不限配額的在內地院線上畫,合拍模式也進一步擴大。至此,一個巨大且充滿潛力的市場正式向香港電影敞開了大門。不過問題也隨之而來,一方面是內地有關部門嚴苛且複雜的意識形態審核,另一方面是內地觀眾捉摸不透的口味和文化差異,這給香港電影人們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

在這種情況下,有些導演選擇北上拍片,積極探索兩地的文化差異和認同;而有些則選擇繼續留在香港講故事,繼續開拓香港電影的本土發展道路。

可是,誰也無法阻擋時代發展的腳步。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崛起,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大陸的電影產業也得到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市場體量不斷擴大,觀眾們的選擇逐漸增多,因而對於港片的需求和口味也不再如以往一樣。成龍的功夫片、周星馳的喜劇片、吳宇森的黑幫片,這些童年經典也都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留在了回憶裡。

▲只存在於記憶裡的經典鏡頭

其實,平心而論,很多人對於香港電影的懷念和留戀,更多的是來自於對那個昔日時代一去不回的嘆惋和追憶,或者是對當年那個還年輕的自己的懷念。然而,生活就是這樣,沒有人會永遠停留在當下,或是一直存在於美好的記憶和幻想中。港片中「港味」的缺失,不僅僅是一種今非昔比,更是一種無可奈何。

去年,合拍片鬆綁,CEPA通過補充協議的方式降低了香港影人參與合拍片創作的門檻,取消合拍片內地演員比例,也不一定要有內地元素,香港電影人參與內地影片製作不再限制數量,這些都進一步增加了香港電影人的創作自由。

▲圖片來源於網絡

然而沒能等到這項協議的生效,就碰上了疫情的災難。

為此,香港特區政府繼續推出五大措施,包括「薪火相傳計劃」、「電影製作融資計劃」放寬措施、「劇本孵化計劃」、舉辦短期進階培訓課程,以及落實優化「首部劇情電影計劃」;不僅如此,政府還預留了2.6億港元的「電影發展基金」。通過以上舉措,鼓勵香港電影重振旗鼓,度過萬難。

香港電影人們也展開了一系列的自救措施。據媒體報導,林家棟是零片酬出演的《手捲煙》,並表示開工後如果有好劇本找他,他還會不計片酬的出演。天王郭富城出演的新片《斷網》也答應自降片酬。劉德華加盟《七聖》,同時身兼主演和監製兩職,卻只收一份酬勞。而在內地不斷捐小學的慈善大王古天樂,更是身體力行自己創辦了一家公司,籌備了好幾部新片,等到疫情結束後就投入拍攝。

▲郭富城、林家棟合作,出演《麥路人》導演黃慶勳新作《斷網》

寫到這裡,似乎可以回答這一節一開始的問題了:港片真的「死了」嗎?

情報君認為,既是,也不是。

時代發展,競爭激烈,市場萎縮,人才斷層,無論是從影片質量還是數量上看,都無法同日而語,這些的確都是不爭的事實。

但香港電影人們從來沒有就此放棄,反倒更加萬眾一心,積極合作,開拓進取,頑強拼搏。危難時刻,無論是選擇擁抱合作另謀出路,還是堅守本土不忘初心,自強不息的「香港精神」在經歷了這麼多年的風雨流轉後,始終沒有變,甚至在新的時代語境下,誕生出全新的價值內涵,這點著實令人感動。

情報君相信,在經過了這個「含港率」低的國慶檔之後,觀眾們也許會更加渴望並期待越來越多優質港片的到來。市場準備好了,觀眾也準備好了,而香港電影,無論變化多大,挑戰多難,時刻都處在準備中。

相關焦點

  • 港片「失蹤」的國慶檔
    作為一年到頭十分重要的國內檔期,國慶檔向來是各家大片的兵家必爭之地,其中港片更是不可缺席的存在。然而今年,觀眾們恐怕要度過一個沒有「港味」的國慶檔了。早在2008年之前,2004-2006年這三年間,每年的國慶檔都有一部成龍主演的港片登陸內地院線:2004年的《新警察故事》、2005年的《神話》,以及2006年的《寶貝計劃》。
  • 誰說港片已死?5年過去,豆瓣8.1的《無雙》依然是國慶檔巔峰
    「人人都說港片已死,我都還沒死,港片怎麼會死呢?」——《無雙》導演莊文強。2008年,電影《畫皮》在國慶檔上映票房突破兩億,開啟了國慶檔電影單片億元票房時代。自此,《風聲》(2009)、《狄仁傑之通天帝國》(2010)、《心花路放》(2014)、《湄公河行動》(2016)、《我和我的祖國》(2019)等許多大製作電影紛紛角逐國慶檔並取得不俗成績。梳理近5年國慶檔影片口碑會發現,目前豆瓣評分最高的依然是2018年的《無雙》,豆瓣評分8.1。
  • 發哥的這三部老港片回魂,助攻《無雙》國慶檔逆襲
    至於《無雙》這部電影簡直就是國慶檔電影界的楊超越啊!起初最被外界看好的《李茶的姑媽》、《影》,前者口碑崩盤,後者受眾範圍受限,致使《無雙》票房逆襲上揚,成為國慶檔走勢最為強勁的影片。今年國慶檔的《無雙》和去年國慶檔的《追龍》異曲同工,都是將港片熟悉的人物進行雙男主、雙反派的設定。
  • 十二年國慶檔回顧,主旋律開創新紀元
    作為一個小影迷,除了放假休息,國慶檔的電影也是我關心的一件事情。截止到目前,國慶檔定檔電影7部,分別為:《菊次郎的夏天》、《奪冠》、《急先鋒》、《姜子牙》、《我和我的家鄉》、《木蘭:橫空出世》、《一點就到家》。原準備今年春節上映的三部影片都移檔國慶,足見國慶檔的影響力。
  • 國慶檔影評合集:成龍口碑暴跌,它卻成國慶檔黑馬
    在放假前我給大家盤點了國慶檔上映的電影,決定看個晚場的電影再回家,於是小編的第一部國慶檔電影給了急先鋒。 推薦值:★★★★★ 要說國慶檔的電影最符合預期值的那一定是《我和我的家鄉》,作為《我和我的祖國》的姊妹篇,可以說是超越了她的
  • 國慶檔影評合集:成龍口碑暴跌,它卻成國慶檔黑馬!
    轉眼國慶小長假已經只剩下一天了,然而小編已經開始上班了。這個如過年般熱鬧的假期,我想很多人不是堵在回家的路上就是堵在返程的路上。在放假前我給大家盤點了國慶檔上映的電影,所以這個假期小編都泡在電影院裡,刷完了4部電影。
  • 我打賭,國慶檔票房冠軍是它
    這個國慶檔,可謂是大片雲集。《姜子牙》《急先鋒》《奪冠》《一點就到家》…當然,最大爆款還要數它。如無意外,票房20億起步——《我和我的家鄉》去年國慶檔,最大贏家是《我和我的祖國》。而《我和我的家鄉》,也延續了這種集體創作的方式。
  • 《我和我的家鄉》票房破18億,國慶檔冠軍憑什麼是它?
    雖然單日票房已經逐日下降,但是毫無疑問,國慶檔票房冠軍就是它了從《我和我的祖國》到《我和我的家鄉》,可謂屢試不爽,讓這類主旋律影片找到了自己的生存方式。堪比春節檔的這個國慶檔,五部大片接踵而至,起初《我和我的祖國》並不突出,但是後來卻逆襲突圍,一舉拿下日冠,最終將其它影片狠狠甩在了身後,成為國慶檔最強影片。
  • 這個國慶檔它讓我感動的一塌糊塗
    那就是國慶檔即將上映的影片——《再見吧!少年》。所以,人物的塑造是本片的關鍵,而得益於幾位演員的表現,這部分完成的非常優秀,主演們細膩的表演很能讓人移情,和他們同步笑、同步哭,讓本片成為2020國慶檔最好哭的影片。看完影片,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劉敏濤飾演的母親周嵐一角,在她身上很好的體現出了什麼是「為母則剛」。
  • 國慶檔:讓英雄更接地氣,小人物煥發異彩
    初期,古裝片《畫皮》《畫壁》《狄仁傑》系列等古裝片曾是國慶檔常客,隨著觀眾審美疲倦,古裝片式微。近6年的國慶檔,商業主旋律電影找到了一種全新模式,在市場和口碑上尋求到了平衡;開心麻花團隊的喜劇異軍突起,迅速找到了它的觀眾;港式動作片憑藉口碑的力量試圖挽留觀眾,而國慶檔銀幕形象也完成了從商業動作明星為主,到後來主旋律商業變奏下的英雄與普通小人物交相輝映的演變。
  • 國慶檔有了成龍才算合家歡,唯一動作喜劇大片《急先鋒》熱血開畫
    原定大年初一先鋒奪人的《急先鋒》,終於在國慶檔和觀眾見面。曾經的功夫片明星們都是武行練家子,舉手投足自帶俠氣,沒有多年苦練難成那種由內而外的氣質。功夫電影對於喜愛它的觀眾來說是懷念也是消遣,對於電影人來說是工作、是事業、是機遇也是挑戰。
  • 國慶檔,首推這一部!
    國慶檔電影類型很多,每年都非常熱鬧。畢竟7天假期,看部電影是極好的放鬆方式。今年也不例外啊。但論起娛樂性和可看性來,我最期待的就是周潤發和郭富城攜手主演的《無雙》是不是看這個陣容就非常想看。《無雙》的陣容不論是從幕前還是幕後來說,都足夠吸引人。
  • 港片已死?這五部香港犯罪片中的經典之作給你答案!
    大家好 歡迎來到《電影嗨FIVE》每周推薦五部好電影讓你一次嗨個夠我是今天的主播
  • 2020年國慶檔:一場冰與火之歌
    《我和我的家鄉》《姜子牙》領跑國慶檔,其他三片票房卻紛紛表現疲軟。 強者是火,收割排片;次者是冰,無處趕超。 毫無疑問,《我和我的家鄉》就是這個國慶檔的最大贏家,18.7億的票房,豆瓣7.3分,均是檔期最高。
  • 那些年,稱霸國慶檔的電影
    這部集結了湯唯、馮紹峰、郝蕾等明星的心血之作國慶檔票房僅排名第6,下映時的累計票房也僅5千萬。片長3小時、文藝氣息濃鬱、接受門檻較高的《黃金時代》票房輸了,不過不可否認的是,這是一部佳片。當年的金馬獎上,許鞍華憑此片拿下最佳導演;次年的金像獎,更一舉拿下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兩項大獎。這是一部游離於國慶檔之外的影片,不過在影史上擁有它的地位。
  • 「救命」的國慶檔:國慶檔之後的路怎麼走?
    苦等252天,電影人終於盼來了國慶檔。2020國慶檔電影,除了《我和我的家鄉》(以下簡稱《家鄉》)是復刻去年《我和我的祖國》(以下簡稱《祖國》)的成功模式,目前上映的其他幾部均是春節檔退檔姍姍而來的大片。
  • 「國慶檔票房冠軍」都是誰?創造了多少票房神話?
    「國慶檔」的概念,公認始自於電影《畫皮》。在《畫皮》之前,從未有電影能在這個檔期票房破億。從最近12 年的「國慶檔冠軍」的故事裡,我們能找到有關中國電影不斷發展的鮮活記憶。2012 年國慶檔被認為是「史上最慘烈國慶檔」,《太極1:從零開始》《銅雀臺》等五部電影在長假7 天一共收入3 億多票房,最終「慘勝」的《太極1:從零開始》在假期內票房也未能破億,成為各種盤點中最容易被忽略的一屆「國慶檔冠軍」。
  • 2019年最具狗屎運的港片《掃毒2》,兩大種子撤檔讓它撿漏超十億
    前面咱們說了2019年誕生了中國電影史上最賺錢的電影《哪吒》,出現了上映周期最長的電影《我和我的祖國》,有很多電影上映背後的故事,甚至比電影本身還要精彩。今天咱們要說說2019年最幸運的電影,那一定是《掃毒2》。這是2019年唯一破10億的港片。
  • 沒想到,國慶檔最香的原來是它!
    不過早在這之前,國慶檔各路大片之間的競爭已經開啟了。昨天,《我和我的家鄉》舉辦了首映觀影,在微博和朋友圈上引發了一波刷屏。作為國慶檔最受關注的影片之一,《我和我的家鄉》延用《我和我的祖國》集體創作的方式,主創陣容可謂神仙級別的:張藝謀擔當總監製,寧浩擔任總導演,張一白負責總策劃,寧浩、徐崢、陳思誠、閆非&彭大魔、鄧超&俞白眉分別導演了五個故事。
  • 國慶檔最強電影,沒有誰比得上它
    或許是受到《八佰》票房大賣的鼓舞,今年的國慶檔,競爭意外地激烈。寄託了女排情懷的《奪冠》、口碑冰火兩重天的《姜子牙》、集結了喜劇界半壁江山的《我和我的家鄉》……讓人仿佛置身春節檔的神仙打架。然而,在我心裡,「歷年國慶檔最強影片」的稱號,依舊沒有易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