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弘的現身與姿態,確實徹底改變了臺灣平面設計的面貌與地位。在過往大量依賴視覺影像的感性渲染表達方式,色調近乎媚俗的豐饒雜亂,被他以理性簡潔、甚至經常只有文字的抽象風格,立即地直接做出衝擊震撼。對我而言,王志弘是一個傳奇,這傳奇半是因他自身資質而來,半是因他的堅持與態度所果。
—— 阮慶嶽
相信很多人認為我在《日本寫真50年》封面上,設計了一個關於數字50的logotype,這麼說雖然沒錯,但事實上它源自除法的概念,甚至我當它是一個除法符號。日本知名攝影評論家大竹昭子,透過與幾個不同世代的攝影師的深談,立體呈現出日本五十年寫真歷史的發展全貌,這內容結構讓我有一種分割時間的想像,「日本戰後50年」是被除數,「十位具代表性的攝影家」是除數,這樣的動作好像對時間進行了切片一樣,好方便我們去理解這段時間,日本寫真發生了什麼變化。
——王志弘
眩,簡單的說,無論使用哪種方式,就是要讓人感受到輪廓不明確,看不清楚,我不想採取較為刻板影像扭曲的手法,而採用讓文字不斷擴張,逐漸失去輪廓的方式來表現,同時,也能呼應文案中:「『滲出』字裡行間的髒汙。」而擴張中的多層線條則是「逐漸『纏繞』「肌膚的溼氣。」文字經過擴張後所產生的變形輪廓,加上膨脹的黑白相間線條,產生擾亂觀者視線的作用,加上前後層次的堆層後,已產生明確而特殊的空間感,讓文字跳出紙面。
——王志弘
成年以後,人們會如何重新認知眼前那幾個早已再清楚不過的字體結構?而在孩童眼裡的文字可以是什麼模樣,我試著去回想,雖然有些可能僅止於猜測。我從感情的記憶中尋找線索,比例抓不太準?幾條有點多餘的線?改個角度又如何?我將這些可能曾經存在於我記憶中的反射動作表現在這次的設計當中,看著成果發現其中有些習慣直到現在還保留著。書中內頁最前面刻意安排了一張鏡面的特殊紙,為的是希望讀者決定翻開這本書時,除了閱讀作者的記憶之外,別忘了自己的記憶深處也有相似的幼年風景,長島有裡枝透過書寫,將事物源頭的記憶,沒拍到而永遠留在腦海的影響重新顯像了,而我也同時透過設計,再一次溫習了。
——王志弘
-END-
✧* Bing ~Bling ✧*
💫
ଘ(੭ˊ꒳ˋ)੭ -♡ᴴᴱᴸᴸᴼ✧⁺⸜⸝⁺✧LiuXi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