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聽到「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的宣告,心底就微微一聲嘆息。
吉隆坡機場兇殺案,像偵探連續劇一般好看;但對金正男的直系親屬來說,痛苦可想而知。11個嫌疑人抓到4人,昨日又放掉1 人,真相和細節,基本是陷於迷霧中了。幕後主兇的歸案,更是不可能了。
天網恢恢,疏而有漏。在兇案之中,實是常態。
(01)
關於天網恢恢,聽警察朋友講過一些故事。
一個山村,有個農婦被殺。在一個放在角落的燈泡上,警察找到了指紋。兇手後來交代,他下手過程,非常在意不留痕跡。兇器是一把柴刀,殺人現場在樓上。下了樓,看燈亮著,怕遠處的人看見,他踮起腳,用手把燈泡旋了下來。滅燈有兩種方式:①手上就是柴刀,一抬手擊碎燈泡,這最方便。②走兩步,就是老式拉線開關,捏著細線一拽,也方便。
沒法解釋,只是熄個燈,為什麼要用這麼麻煩的方式。兇手說,他當時並不緊張。警察說,天網恢恢啊。
20多年前,也許有30年了,一位著名女企業家,在縣招待所裡被掐死。警方折騰了1個多月,毫無進展。有一天,警方再次拉網,搜查全城旅館,見到了神色有異的兇手。原來,下手的這位是個小偷,偶然來到這縣城,盜竊時被撞破,失手掐死了人。這一次,他是回來取行李的。其實,那只是兩件舊衣服,還有一條毛巾,但他就是一心想取走。
那年頭,沒有監控、沒有DNA檢驗,偶然的流竄作案,基本破獲無望。可是,他偏偏這一天回來,偏偏這一天遇上搜查。警察還是說,天網恢恢啊。
我問,如果沒有這樣的巧合呢?警察說,呃,那就難講了。只要是老刑警,誰手上沒幾個懸案呢。
(02)
清代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裡,記載了他家鄉的一樁懸案。
直隸的獻縣雙塔村,有一座寺廟,住著兩個老僧。有天晚上,來了兩個老道士,敲門借宿。一開始,老僧人不肯,但道士很會說話:「佛和道,雖是大路朝天,各走半邊,但都是出家人嘛。你們呀,心胸也太狹窄了。」老和尚一聽,不好意思,就讓他們留宿了。
第二天到了傍晚,寺門仍緊閉不開,敲門也沒有回應。鄰居幾個人,翻牆而入,發現室內空無一人。僧房裡一物不失,「道士行囊中藏數十金,亦俱在」。大家都有不祥之感,趕緊報了官。
縣令千鍾粟,趕到現場堪驗。正一頭霧水時,有個牧童報信說,村南十幾裡地外有個枯井,裡面好像有死人。縣令帶著一干人,又往井邊跑。下去察看,四具屍體交疊在一起,身上沒有任何傷痕。
這個縣令分析案情說:「一件物品都沒丟失,顯然不是因為盜劫遇害。四個人年紀衰老,所以也不會是因為姦情被殺。只是偶然留宿一夜,此前也沒有結仇。身上沒有任何傷口,也不像是因傷致死。四個人為何一同死?四具屍體又為何移到這裡?寺門從裡面緊閂著,他們是怎麼出來的?距離枯井這麼遠,他們又是怎麼到這裡的?」
他想了好久,無奈結案:「事出情理之外,我可以審問人,沒法審問鬼啊。罷了罷了,就當成懸案,直接上報吧。」上頭看了卷宗,「無可駁詰,竟從所議。」懸案就此擱置。
後來,又來了一個新縣令,叫明晟健。他一到任就開始偵查案件。費盡心思,幾年也沒有辦法。他感嘆,「此等事,當以不解解之。一作聰明,則決裂百出。」他還說,大家都講上一任縣官糊塗,我啊,就佩服他的這種「糊塗」,沒有自作聰明。
這樁懸案,只好這麼一直懸著了。此事發生在200多年前,不像現在,內蒙古公安廳的那個前廳長,殺了情婦後一路跑,被自己建起來的「天網工程」一路監控,很好地落實了天網恢恢的精神。
(03)
美國有一本關於兇殺現場的書,敘寫了80多個偵探的訪談。書名叫《蛛絲馬跡》,其中一章,題曰「懸案」。
對懸案,被採訪的多數老偵探,都有一種奇怪的自信,認為終會破獲。大致說法,跟我們「天網恢恢」的意思一樣。偵探們各有各的理由,挑幾條說說:
一、時間的流逝,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感情。有些原來不願說的內情,現在可以講了。偵探告誡我們,如果你幹了什麼壞事,千萬別告訴女友,一旦分手,她們絕對會告發你。所以,偵探往往會在事隔多年之後,再次走訪涉案親友,或者到監獄,跟已經服刑的犯人聊聊天。
二、技術的進步。有了DNA技術後,懸案保存下來的某些物證,可以發揮決定性作用。當然,老美也有經費問題。不少物證或檢材,在表格裡被官僚劃掉,拿去銷毀了。這種事,一樣讓他們抓狂。
三、說出真相的需要。比如,對一個一心想成為壞蛋的人來說,做了壞事而沒人知道,那就毫無意義。所以,只要有恰當的機會,壞蛋會忍不住炫耀他的手段,最終總有聽眾洩密。虛榮心害好人,更害了壞蛋啊。
四、良心的折磨,罪犯自己心病難去。偵探經常嚇唬他們說:哼,小心你的敲門聲。
即便如此,還是有太多懸案永遠就是懸案。有一位懸案專家說,人們往往意識不到,你身邊也許就生活著謀殺犯!有的人殺了仇家後,就徹底停止了。失手殺人,偶然殺人,僥倖逃脫,這種事太多啦。
惡,往往比善更頑強,也更容易生存,這是沒辦法的事。
(04)
美國鳳凰城懸案調查組組長說,調查一個懸案,就像在黑屋子裡拼圖。如果你手上有100塊拼圖板,如果大部分來自正確的位置,你就可以解決問題。如果不巧,它們來自圖的邊緣或角落,你就迷失了方向。
偵破懸案的過程,實際就是對整個惡行的拼圖。
日本著名法醫上野正彥,檢驗過兩萬具以上的屍體,寫過一本《死亡之門》,用了相當多的篇幅,對惡行做了別致的解讀。
比如碎屍案,一般都認為,是兇手生性殘忍,或是殺了還不過癮,必須分屍才能解恨。但令人意外的是,此類案件的兇手,大多數是女性。原因無他,女人力氣小體力弱,完整的屍體實在太沉。只有切碎了,才便於搬運和拋棄。是張皇失措,極度焦慮,才讓女人出此下策,並非殘忍。
又比如,死者被連捅幾十刀,多數人都認為,殺人者一定是殘忍邪惡,又充滿怨恨。只是,這種心理畫像,往往是錯誤的。
真相是,這樣的兇手反而是弱者。
這位法醫說,強者知道刀捅向哪裡,如何一刀斃命,但弱者做不到。也許犯罪動機最初是怨恨,可一旦實施了殺人,就是一對一拼命,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出於恐懼,兇手甚至不知道對方有沒有死,只能瘋狂連捅不停,實質上他是在本能地揮刀保命。結果,卻被誤認為殘忍無道。
只有挖掉身體某一部位,如剜去眼睛之類,才是殘忍。連捅數刀數十刀的案件,一般不是。
所謂「天網恢恢」之說,很大程度上,也基於對人性的分析。如果一開始思路有偏差,就容易滑向懸案的死胡同。
吉隆坡機場毒殺案,兩名女嫌犯昨被控謀殺。警方罕見地讓她們穿防彈衣出庭。兩個有明星夢的女人,這一次沒法P圖了,一臉憔悴。
(05)
現代科技的飛速進步,是不是一定能減少懸案?不一定。
像金正男這種毒殺案,牽涉到國家之間的角力,這就不用說了。就是普通的毒殺案,在當今懸案中的比例也很大。
美國人編纂過一本《死亡大辭典》,副題是「從A死到Z」,再離奇的殺人方法也有記載。對投毒案,是這麼說的:「以毒藥殺人,是有抱負的、非對抗者的最愛。」而日本人的《死亡之門》也說,在權力鬥爭過程中,毒殺是一種最有效的殺人方式。一來,毒殺不同其它刺殺,即使是女性也可以完成。二是,投毒完畢即可離開現場,增加了破案的難度。
金正男被毒殺,符合這一模式,屬經典案例。就算他不是金正男,是普通人好了,反正朝鮮現在也不承認他是金正男。在此案中,馬國警方可以看到現場畫面,可以搞清毒藥成分,可就是抓不到幕後主兇,更找不到動機。毒殺案就是這麼麻煩。
更麻煩的是,現代科技改變了人際關係,還在不斷改造人性。
所謂宅男宅女,所謂性冷淡風,都是現代生活方式的產物。日本法醫以經手過的案件分析說,現代社會中,人越來越孤單,無動機殺人案越來越多,殺人對象是誰都可以。這就意味著,殺人者與被殺者的關係,越來越薄弱。而偵破兇殺案,動機不可或缺,也就意味著懸案會越來越多。
過去有人說,孤獨的人,往往是強大的。依我看,孤獨的人,也往往是心狠的。而現代社會的很多惡行,往往就是孤獨者即興的,放縱的演出。
中國民間有一句老話:「一人不入廟,雙人不看井。」這是對人性叵測最恐怖的告誡,是中國版的「他人即地獄」。從前當笑話聽,放在刑案背景上想想,還真不好說。現代文明的負影響是,物質越容易滿足,關係越淡,人血越冷,性情越怪。與此對照的是,人類對刺激和興奮的追求,達到了空前高度。這種情形,很像讓·波德裡亞說的,「在機場的信號迷宮中,現代人類重新面臨史前人類的焦慮。」
雖是天網恢恢,也控制不了犯罪衝動,壞蛋也不是必定得到懲罰。普通人記住這一點,有利於理智判斷形勢,不致成為懸案的主角。關鍵時刻,你的小命,全在自己的一念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