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女子正常的婚齡一般是在十五歲左右。
《孔子家語·本命》:「女年十五許,有適人之道」。適人,就是「出嫁」的意思。《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謂結髮而用笄貫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歲。鄭玄註:「謂應年許嫁者。女子許嫁,笄而字之,其未許嫁,二十則笄。」古代女子滿十五歲結髮,用笄貫之,因稱女子滿十五歲為及笄。也指已到了結婚的年齡,如「年已及笄」。
但是,也有例外,在中國古代,十歲嫁人應該是一個極限了。可以想像,十歲女娃就嫁為人妻,想想都覺得背脊發涼,這和交易市場裡的牲口有啥區別?
對於這個年齡,那些出身高貴的公主一樣不能倖免。李世民的女兒清河郡公主李敬,就是十歲嫁人,夫君背景很有來頭,程咬金的兒子。史上如她這般這麼早就嫁人的,應是很多,只是後來命運各異罷了,現在就來說一位出嫁才三月就死了的少公主。
晉文公在公元前633年設置六卿,後來他們一直把控著晉國的軍政大權,若是君王厲害,六卿倒也掀不起多大風浪,到了晉平公之時,他再次讓晉國成為了霸主之國,不過,這位貪圖享樂,就是從他開始,晉國大權落於私家之手,很快就三家分晉了。
據說,晉平公好色,他再次稱霸後,就不停的讓其它國家敬獻美女,為此自己也大虧了,史上記載他因為生活不節制病倒的就有兩次。一次晉平公病了,鄭國知道後,立刻派出大臣子產探視。古人對疾病的認識和現在不同,很多時候他們會認為是不是衝撞了什麼,導致不乾淨的東西上身,於是就病了。
接待子產的是叔向,他就問了子產這樣一個問題。佔卜的結果是:實沈、臺駘在作祟。不過,沒人知道這是何方神聖,子產是鄭國的執政大臣子,見識一定不差,叔向認為子產一定知道。子產還真知道:實沈,是參神;臺駘,是汾神。不過,在叔向看來,這二人和晉文公的疾病絲毫沒有關聯。
子產說話很有技巧,他和叔向分析:「君子一天的時間是分為四段的,早晨處理政務,白天關心民生疾苦,晚上反思一天的決斷,若有不妥可以修正,夜間休息。夜間休息很關鍵,身體可以自我調整、自我修復。這是一個自然的身體運行規律,如果破壞了,身體就會衰弱,人就會生病。」
子產當然知道晉文公為何會生病,他說完這番話,又補充了一句:「妻妾不能同姓,不然子嗣不豐,人也會老得快。」然後,子產還指出,晉文公的後宮僅姬姓的姬妾就有四位,這也許就是生病的原因。子產是來探視晉文公的,話當然不能說的過於直接,事實上,晉文公就是縱慾過度而生病的。
晉文公也不是一個糊塗的國君,他也意識到問題出在哪兒,不過,他沒法戒色。於是,他便派人去秦國請名醫醫和,醫和非常乾脆,直接宣布:「您這病啊,沒法治了。」晉文公卻問了一個問題:「真的不能親近女色嘛?」晉文公沒有搞懂為何女色會導致自己生病。醫和用了個比喻:「下雨、下雪都是自然的現象,多了就是災。」並且,醫和還補充了一個知識,此事應在夜間進行,不分晝夜跟女色親近,當然要得病。
那麼,晉文公接受教訓了麼?
當然沒有,還害了一位公主。如果,沒有晉文公的好色,這位十歲的齊國少公主也不會那麼早香消玉殞了。過了一年,晉文公大概身體恢復了些,便派人到齊國要求通婚。齊國只有一位公主,才十歲,這時的齊國沒法和晉國抗衡,只能答應晉文公的無恥要求。
《左傳》記載:夏四月,齊國得知晉文公的通婚要求後,讓上大夫陳無宇送親去晉國,七月,「晉少姜卒」。「少姜」是晉文公給這位少公主的愛稱,據說,她不但貌美還聰慧,很得晉文公的喜愛。當時,送親的陳無宇還被晉文公扣押,理由是他不是卿,只是一個上大夫,這是折辱晉國。
於是,少公主反駁道:晉國派出的迎親官也不是卿,照禮數齊國的做法沒有錯。如此年齡就有此見識,可見少公主的才智非一般,只是,她嫁的人是晉文公。晉文公對少姜短短三月就殞命的解釋是「有寵而死」。這位晉文公也是真的不怕天下人如何議論他,不知齊國國君知道後會如何想,是心疼女兒早逝了,還是暗自慶幸有女兒替齊國「擋災」?
這三個月究竟發生什麼,估計沒人知道真正的原因。若是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可以猜測是:在身體和心理的雙重壓力下,導致這位少公主早亡。晉文公的話也許就是實話,他怎麼會憐惜對方才十歲呀,嫁給他就和後宮的那些姬妾無二樣。這應該就是這位齊國少公主的死亡真相,沒有得到呵護,只有被摧殘的命運。
可憐齊國少公主,因為自己的國家不強大,不得不承受此事。事實上,這和國家實力並無多大關聯,只要「有利可圖」,在國君們看來,聯姻往往就是最靠譜的方法。
參考資料:
【《史記》、《左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