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改變了我的命運——賀氏家風家訓,家規回憶之十

2020-12-27 網易

2020-12-25 07:38:02 來源: 鳶都之光

舉報

  

  讀書改變了我的命運

  ——賀氏家風家訓,家規回憶之十

  賀惠邦

  讀書,學文化,是我賀氏家風中的重要內容之一。新中國建國前後,那時農村很窮。做為一個農村孩子,我想改變命運,只有讀書。我那時候雖小但深知這一點,所以發奮讀書。

  1952年8月了,我高小畢業了,考上了新成立的萊陽速成師範。上兩年畢業後就可以出來教小學,花錢還少,對我來說也是很合適的。所以我也很高興,父親和全家人都高興!但想不到,到報名上學這一天,到了學校被告知,上級決定,萊陽速師不辦了,招收起來的一百二十名學生,全部分到周圍縣初中。我被分配到招遠縣第二中學。

  這突如其來的變化,使我始料未及。我回到家對我父親講了,他也感到突然,既高興又憂愁。高興的是,我考上了初中,這是從老一輩子就盼望的事,憂愁的是,家裡生活困難,學費難辦,再說離校一百多裡,我年齡又小,能行嗎?他先問我:「你想去上嗎?」我堅定地回答:「想去上!」他說:「還要看你大哥大嫂同意不同意。」

  就在第二天晚上,父親召開了「家庭會」。參加的人就是我父親、大哥、大嫂、二姐。我父親事前已對我囑咐:「到時你就說,將來念好書,忘不了哥哥嫂子。」

  父親先發言,把我誇了一番,說我考上了速師班,又分到招遠二中上中學,這是件大好事。但上學花費大,家庭負擔重,商量一下怎麼辦。父親先讓我說,我按父親的囑咐,說:「能考上中學,是父親和哥嫂多年來教育支持的功勞,我要求去上。將來學習好,忘不了哥哥嫂子,一定好好報答!」父親和哥嫂聽了都很滿意。平時我和我哥嫂關係很好,但因為我外出上學不但花銷大,而且家裡少了半個勞動力,到底合算不合算。我父親說:「要放長眼光,現在勒緊腰帶供出個人才,不但全家受益,親戚朋友也會跟著受益。」經反覆權衡,哥嫂表態:「家裡出了個中學生,不容易!一定支持上中學!」這樣,我上招遠中學的事就定下來,我二姐在一旁露出了羨慕的目光。

  第二天,我父親和哥嫂就開始準備我上招遠二中上學的事。父親把家裡的芋頭、黃煙拿到集上賣了換錢,又東拼西借地湊足了學費(包括學雜費、生活費),記得當時共八十元,交給我帶上。哥嫂給我準備了上學用的東西:衣服、被子、褥子、盆、草薕子等。另外,父親還找人打聽明白招遠二中具體在什麼地方,我去的時候走什麼路線。並聯繫了朱江村周秉芳(也是去招遠二中上學)與我路上作伴。因為他比我大四、五歲個子又高,與我一路到招遠二中,父親感到放心。

  按照錄取通知書要求,我必須在九月二十日入校報到。我定於九月二十日一早走,一天趕到。

  老天爺好像有意給我出難題,不早不晚,就在走的頭天晚上,我的右腳大姆指與二拇指之間突然起來了一個疙瘩瘡,挺痛。父親擔心地問我:「明天還能去嗎?」我毫不猶豫地說:一定去!」

  凌晨二點多,我嫂子就起來為我做飯。我三點吃完飯。原說好,朱江村周秉芳同學來叫我一起走,但等到三點二十多,周秉芳還沒有來。我怕走晚了,當天趕不到學校。就說:「不等了,我自己走吧!」父親說:「天黑,路不好走,我去送你。」我說:「不用!」父親不再說話,用鍬撅了個糞筐子,就陪我一起上路。

  我用小扁擔,一頭挑著鋪蓋,一頭挑著草薕子和臉盆等。父親領著我走在山間小路上,天還黑,一步深一步淺。父親反覆告訴我路線:泊麥口、李家樓、鬧溝頭、轉箕連、大山後、格莊、上孫家等,最後到畢郭村。畢郭是大村,離我村七十裡。到了畢郭,路再怎麼走,我父親就不知道了,讓我到了那裡自己打聽。

  我忍著腳上的瘡痛,跟在父親後面艱難地走著。走了一會,腳上的瘡痛反而不那麼重了,感到麻木了。一直走到天亮了,到了旌旗山西北坡下面的一個村,據說叫大山後。我說:「爹爹,天亮了,你回去吧!我自己走就行了!」父親千叮嚀萬囑咐,讓我一路小心,累了就歇歇,不知路就打聽。然後讓我先走,直到我走遠了,看不見我了,他才回去。

  當我一個人挑著行李,走在田間小路的時候,感到離開父親是那麼孤單,眼淚一下子流出來了。我曾寫過這樣的詩,以志當時心情:

  孩兒求學到招遠,慈父相送心意牽;

  淚灑秋風報恩志,從此孤雁飛高天。

  因我第一次出遠門,路途遙遠又不熟,所以不敢停息。按照我父親說的路線,先到招遠縣畢郭村再說。說來也巧,正近中午我快走到畢郭村在路旁休息時,從遠處走來一個人,近前一看是周秉芳。原來,他走晚了,但他走的快,所以碰巧又遇到一起。

  有了做伴的人,我心裡踏實了一些。在周秉芳的陪伴下,我於當晚九點多,才好不容易走到招遠二中,報上到。從此開始了我的中學生活。

  在初中時,我住校。由於知道家裡父親和哥嫂供我上學不易,所以學習比較刻苦認真。1955年秋考上萊陽一中高中。1958年高中畢業後,又升入曲阜師苑學院(現曲阜師範大學),圓了我的大學夢,命運就此改變。

  我常想,如果沒有我爺爺、我父親一直倡導的「忠孝耕讀」好家風,不全力以赴供我上學,我也不會改為自己的命運。所以深感,一個家族倡導好的家風的重要性。

  我通過讀書,改變命運的做法,在村裡賀氏家族,甚至親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以後,又陸續走出了不少大學生。我曾遇到過一個通過努力考上山東大學的族侄,他說:「我就是受了你的影響,努力學習而考上大學的!」

  2020年12月21日

  (本文作者:中國當代著名毛體書法家,毛體書法新流派首倡者、文化名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淇縣家訓家規之朝歌街道辦張近村陳街陳氏家風傳承
    古董有形,傳承無質,它看不見,摸不到,卻滲到家族每一個後代的骨血中,成為家族成員之間的精神紐帶,甚至成為他們的性格乃至命運的一部分。家風家規家訓,傳承影響著一個家族每一代人的成長。從世族大家文字化的家訓、家譜,到普通百姓父母長輩的一言一行,家規、家教形式不同,傳遞的都是一個家庭或家族的道德準則和價值取向。
  • 【展播】立家規家訓,講家風故事(四)
    在2020年全縣黨風廉政建設宣傳教育月活動中,黃梅縣紀委監委、黃梅縣婦聯在全縣範圍內徵集了一批「家規家訓」和「家風故事」。自9月21日起,我們將對徵集到的優秀作品進行宣傳展示,敬請關注!1家風故事無言的家風——縣生態環境局 李桃我的父母都是農村人,在我的記憶中,他們沒有絲毫有關「家風」的星星點點,也想不起他們在家裡有任何成文立字的家規或是家訓。
  • 世傳張一貼家族與羅斯柴爾德家族家訓家規比較
    關於家規家訓家風的認識家庭是構成社會的基本單位,沒有家規的家庭,缺乏做人做事的規矩;沒有家訓的家庭,缺乏教育子女做人的標準;沒有家風的家庭,缺乏延續家興業旺的環境。只有傳承家文化(家規、家訓、家風),才能譜澤後世。中國人並沒有統一的標準家規家訓家風。常言道,有其父必有其子,世家不同,家規家訓家風廻異。
  • 誦讀名人家訓,涵養優秀家風 ——《思綏草堂藏稀見名人家譜家訓百...
    原創 勵雙傑 勵聘操 廣西師大出版社 收錄於話題#文獻圖書7#新書書訊4#廣西師大出版社25「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庭是社會的細胞,而良好的家風、家訓對於營造良好家族家庭風尚與文化氛圍,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
  • 莽山林管局開展「湘閱讀工力量」主題閱讀暨經典家規家訓誦讀活動
    11月16日,為全面落實全國、省、市、縣總工會關於加強職工政治工作、深化職工主題閱讀活動和職工家庭家風家教建設的精神,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傳播向上向善的正能量,莽山林管局積極組織開展「湘閱讀工力量」 主題閱讀暨經典家規家訓誦讀活動,來自局機關、林業保護、
  • 吳寧第一小學:學家風家訓 展宏道古韻
    12月9日下午,東陽市吳寧第一小學會議室裡傳出學生們的誦讀聲,東陽市木雕博物館講解部主任李莉莉,正和五年級的學生們共赴一場意蘊深厚的精彩講座——「家訓壹課堂」。新課堂「教」家風「生活中你聽到的家訓有哪些?」「我媽媽常說寒從腳底入,你多穿點!」「我奶奶經常和我說,奶奶小時候可沒吃這麼好,別浪費,再吃點兒!」李莉莉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將古板生硬的家風家訓變得日常而生動。
  • 頭條||【家風家訓館】來自基層的最美「和」聲---高臺縣各鎮、部門...
    南華鎮永進村王學飛家庭家風家訓:為人實誠,不欺人害人;孝順父母,關愛子女,家事多商量;無論耕田讀書,當以認真盡責對待;交友要遠離無賴之人,避免生患。新壩鎮照二村趙秀琴家庭家風家訓:中國是禮儀之邦,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每個家都有自己的家規家訓家風,承載著祖輩對後代的希望和鞭策。我家的家訓是:朱泊廬《治家格言》,永久懸掛於正房中間的牆上。
  • 揚州舉辦「傳家風促勤廉」展 130餘件作品「演繹」家風家訓
    揚州舉辦「傳家風促勤廉」作品展,130餘件作品「演繹」家風家訓。 崔佳明 攝中新網揚州12月22日電 (記者 崔佳明)22日,記者在揚州舉辦的「傳家風促勤廉」作品展上看到,書畫、攝影、手工等130餘件作品「演繹」家風家訓。
  • 讓優秀傳統家規綻放鮮活的生命力
    如今,在浙江還有不少這樣的好家規家風景點。走進浙江餘姚的王陽明故居瑞雲樓,在正堂前抬頭可見「吾心光明」四字。「幼兒曹,聽教誨;勤讀書,要孝悌;學謙恭,循禮儀……」這篇寫給長子的家書,是王陽明著名的家規「三字經」,言簡意賅、語重心長地告誡子女怎樣做人,如何做好人。  中央黨校教授戴焰軍表示:「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很值得繼承和弘揚的方面就是家規、家教、家風的建立和培育。
  • 安徽宣城家訓館:古訓留香薪火傳 嘉言懿行有傳承
    「十戶之村,不廢誦讀」;「邦無尤民,民無尤行,刑法設而不犯,風俗美而不流。」……這一句句膾炙人口的安徽宣城家訓在日前「走出」了族譜,「掛」上了牆面。4月29日,由宣城市委宣傳部傾力打造的全省首個傳承和弘揚優秀家訓的市級主題展館——宣城家訓館正式開館。一件件文化實物展現傳統家訓,一塊塊展板描繪宣城家風文化。
  • 胡說典藏 || 每一種品質都有來歷:讀書興家——胡家家風家訓漫談
    家風家訓不是一兩代人形成的,它必須歷經數代人的凝練和傳承。關於家風家訓,我們祖祖輩輩沒有成文的記述。如今,我將我們的家風家訓歸納為四個字:讀書興家。 春節前,我從大伯手裡,得到了我們家族的族譜。族譜是從第九世祖胡湘開始的,對其生平沒有過多記載。翻閱族譜,到了十一世祖,家族的亮點終於出現了。第十一世祖叫胡全綱,與前輩不同的是,他是太學生。
  • 央視紀錄片《家風》,宗親再忙都要看看!
    、家譜,到普通百姓父母長輩的一言一行,家規、家教形式不同,傳遞的都是一個家庭或家族的道德準則和價值取向。萬丈高樓始於基,一個人價值觀形成的起點是家風,家風就是一個人和一家人成長的「地基」,從《顏氏家訓》《朱子家訓》到《曾國藩家書》《錢氏家訓》,這些優良家風的教誨,成就的是我們熟知的大家。
  • 家庭建設工作月丨蘭溪稅務舉辦家風家教建設活動
    市稅務局圍繞「家和稅合、美美與共」主題,開展家風家教建設活動,拓展豐富「文化引領工程」內涵,弘揚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打造具有蘭溪稅務特色的「蘭馨稅韻」文化品牌。立家規家訓,樹良好新風家規是家庭的「基本法」,家訓是家庭的核心價值觀。
  • 讓家風教育走進校園 讓學生心靈沐浴新風
    一、中學生家風家規教育現狀 我們通過不同年級的問卷調查,了解到目前中學生家風家規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家風家規教育引導不夠。家庭和學校對中學生家風家規教育不夠重視,家長對中學生有成績至上的期盼,學校則有重智育輕德育的偏頗,家庭和學校沒有將家風家規教育作為教育的重點來實施。 2、家風家規德育功能嚴重忽視。家長言傳身教的榜樣作用不夠,學校德育未能將家風家規教育納入德育教育的內容體系。 3、中學生踐行家風家規的狀況不佳。
  • 這些家風讓濰坊名門世代興旺(一)
    良好的家風,不僅延續著一個家族世代相傳的文化基因,而且也承載著中華民族重孝悌、奉廉潔、知禮儀、行善行的優秀文化積澱。    在濰坊,不少名門大家家風家訓傳承百年,仍在延續。濰城郭氏、濰城陳氏、臨朐馮氏、安丘曹氏……幾百年來,這些家族的後人以自己的高尚和堅持,塑造並傳承著各自美好的家風:崇文尚教、忠厚孝悌、與人為善……這些代代傳承的家風文化,也成為濰坊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脈。
  • 傳承家風家訓,弘揚傳統文化:家風家訓流動展館巡展活動全市進行中
    今年,市婦聯依託陝西瑞夢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在全市開展「家風家訓流動展館」巡展活動。此次家訓書畫小品巡展共收錄渭南地區各界人士家風家訓作品100餘幅。作品用這種通俗易懂的語言、以書法、繪畫等藝術形式展現給大家,進而宣傳普通家庭的真善美。
  • 湖南家風傳承:幾千人同住明朝古屋,七百人門前掛家訓
    傳承弘揚好家風好家訓, 是我們慎終追遠,不忘本來的積極表現。 小編帶你在湖南家風家訓中, 找尋傳承的意義。 01 張谷英村: 明朝古屋,二十六世同堂 家世顯赫的張家對子孫後代的管教也非常嚴苛,他們世世代代遵奉孔孟之教,並將家訓書寫在門帘上,警示後人。 「耕讀繼世,孝友傳家」的家風,成為600多年來張氏族人的精神支柱。
  • 紅色家風,在家書家訓中流淌傳承
    【革命英烈後人講述】編者按家書家訓,是良好家風的有形載體。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崢嶸歲月裡,一代代共產黨人所建立和倡導的紅色家風,是我們黨的傳家寶。
  • 欒川縣:「大手」拉「小手」 家風建設齊步走
    今年以來,欒川縣注重家風教育從孩子抓起,開展家風建設「大手」拉「小手」等活動,通過家風共建將廉潔家風的理念帶回家中,影響每一個家庭,再通過每一個家庭成員影響身邊的同事、朋友乃至整個社會,從而收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 【好家風好家訓】昆明市政府機關第三幼兒園張煜的教學故事:我的...
    「我通過課堂讓小朋友們明白,繪畫和藝術創作不是只能單純地用畫紙一種材料,日常生活中不需要的紙板、玻璃瓶、塑料瓶、裝雞蛋的蛋盒也能成為繪畫或藝術品創作的材料。」  為了讓小朋友學會發現身邊的素材,張煜每天會從園內的廢物利用收集箱裡尋找一些可用材料將它們變成自己的課程材料。「雖然這個行為看上去不太雅光,但是我自己挺享受這個過程,因為在翻找的過程中我在思考哪些東西可以成為我創作靈感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