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佛教術語。梵語tatha^,根本、不變易的意思,即一切萬物真實不變之本性。如、如如、真如、如實、真實、真性、真理、法性、實際,皆為諸法實相之異名。
①不生、不滅、不動、不變易,名「如」。生滅、遷徙、變易,乃「空」的別名;暫時、一時、權宜、方便、善巧,為「假」之異稱。
②真實,名「如」《瑜伽師地論》三十四卷十六頁云:「於所知境,能實尋求義故名如。」如來藏即眾生心,能知能覺能悟、無形無相、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乃如來藏本有真性實相。如來藏依其本有真性實相,不生不滅、不變不易,名之為「真」;一切法依如來藏本有真性實相而幻生,唯有同一性,共有同一相,無對無望,遠離是與非、對與錯、好與壞、我與他、此與彼……等等二元對立,名為「實」。因此,真實即名「如」。
③諸法之真性、實體,名「如」。《大智度論》三十二曰:「諸法如有二種:一者各各相,二者實相。」 又曰:「如、法性、實際,此三皆是諸法實相異名」、「佛弟子如法本相觀」。《維摩經淨影疏》曰:「真法體同,名之為如。」如地有堅性,水有溼性等,一切法雖有其各各不同之屬性,然此各別之屬性非為實有,皆眾生之真實心如來藏依眾生最初一念妄動,發揮本有真性起諸妙用,而幻有無明業相、能見相、境界相,由此幻生阿賴耶識。因眾生妄上加妄的顛倒妄想,如來藏依其本有自性又於阿賴耶識中幻生出地、水、火、風、空、識、見七大種子;如來藏再以本有自性為因,依眾生重重疊加的妄念,由阿賴耶識中地、水、火、風、空、識、見七大種子幻起一切諸法。所以,一切法皆以眾生之真實心如來藏為其真性實體,故稱諸法之真性實體為「如」。
④諸法之實相,名「如」。《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二十二頁云:「云何第二名如行相?謂於聖道永出世間離諸漏性,正觀行相。」諸法皆有各自的特性與形相,如火有暖性、暖相,風有動性、動相,物質由地、水、火、風四大假合而成,生命體由七大假合而成,萬有軌生物解,任持自性,而有各各之事相。然一切法皆依如來藏本有真性實相而幻生,並非實有,唯以如來藏之實相,為一切法之實相,故稱諸法之實相為「如」。
⑤諸法之本性,簡故稱法性,名「如」。諸法的法性,為真理之異名,極難用語言文字來形容,故借「如」字來作代表。此理真實,故稱真如;此理為一,故云一如;法性即真性實相,真性實相即「如」。因其真性實相即不二、不異、不變、不動的如來藏性故,萬法的真面目都同為一相,故名為如。《大乘義章》一曰:「如,法性,實際,義出大品經,此三乃是理之別目。……(中略)如者是其同義,法相雖殊,理實同等,故名為如。」
⑥實際,名「如」。萬有之法性為真實究竟之至極邊際,故又稱實際。
⑦諸法理性相同,平等、無二,名「如」。諸法雖然各各有差別,但其理體皆如來藏妙真如性,其內無裡、外無邊,無形無相,不變不易,不生不滅為,平等一味,無差無別故,稱為「如」。《維摩經·菩薩品》曰:「如者不二不異。」
⑧如,空之異名。《摩訶止觀》二曰:「如,空之異名耳。」
佛教諸經,乃我佛大醫王釋迦牟尼如來針對迷途眾生的心疾,分五個時段進行教化,循序漸進引導眾生悟入真理實相而說。於不同時段根據眾生的根性、針對不同對象、不同心病,對症施治,因此有權宜教、方便教、漸教、頓教、圓教之別,故般若經將「如」立為空,《法華經》將「如」立為中。因眾生根性不同,雖聞我佛釋迦如來同聲所說之法,然不同眾生所得之解亦有所不同,故而有不同宗門教派產生。就「如」之理體而言,因各教門不同,故所立者亦異。 天台宗據《法華經方便品十如是(十如)之說,認為十界互具十界,故為百界;而百界各有十如,合則為千如。
⑨如,明初天台學僧(1320~1385),浙江餘姚人,俗姓張,字具庵,號太璞。十六歲入橫溪普安寺覺海門下,學習天台宗典,後得法於湛堂性澄之門人善繼。其學冠絕群英,不僅精通天台之十乘三觀,並且博綜三教及九經七史。歷住上天竺寺、永壽寺、開善院、演福寺等寺。明·洪武五年(1372)太祖在鐘山設廣薦大會時,師宣講法華妙旨,後奉命住天界寺,說天台要義。洪武十年朝廷詔天下僧講《般若心經》、《金剛般若經》、《楞伽經》,又命宗泐、弘道及師等作箋注;翌年,其與宗泐撰《般若心經註解》、《金剛般若經註解》各一卷、《楞伽經註解》四卷。十八年(1385)十一月十七日寂,年六十六。
[參閱資料]:《雜阿含經》卷十二、卷十六、卷二十一、《大般若經》卷二九六、《佛地經論》卷七、《大乘起信論》、《大智度論》卷三十二、《大乘義章》卷一;《大明高僧傳》卷三;《釋鑑稽古略續集》卷二;《續佛祖統紀》卷二;《宋學士全集補遺》卷二
[參閱詞條]:「十如是」、「百界千如」、「真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