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 藍字 ▲ 關注 開心奶奶蔡明
❤歡迎轉發朋友圈❤
舊時王謝堂前燕
飛入尋常百姓家
——劉禹錫《烏衣巷》
「老百姓」是中國人常常掛在嘴邊的自稱,意思是自己是沒有權勢沒有地位的平民普通人。然而,在古代,「百姓」這個詞並不是普通的平民。
在戰國以前的時代,「百姓」這個詞指代的卻是貴族。因為我國奴隸社會中只有貴族有姓,有土有官爵者才有姓,而庶民無姓,遂以「百姓」作貴族的通稱。具體來說,這個詞在商指奴隸主階級,在周指封建領主階級;有貴賤之分,如西周以姬姓王族為貴。
黃帝那一時期,黃帝賞賜了他的後代12個不同的姓氏,分別是: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這12個姓氏便是黃帝的直系子孫,後代也都是黃帝的直系後裔。那個時候有姓的便是貴族,"百姓"的含義也相當於"百官"。一般的平民都稱之為:黎民、庶民。
到了春秋後期,土地世襲不復存在,個人私有土地逐漸興起。土地個人私有的地主階級代替土地嫡子世襲的領主階級,百姓逐漸失去貴族的意義,社會地位與庶民相似。所以這個詞也逐漸演變為泛指平民。
「黎民」經常與「百姓」組成一個詞來使用,那麼「黎民百姓」一詞又是從何而來呢?
古代帝王常用「黎民百姓」一詞來指代自己統治範圍內的所有人。
大約在新石器時代,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夏朝,一直到殷商前期這一段時間,此時的中國大地上出現了三個大的部落。
→活動於黃河中下遊地區的夏族,這一區域就是「中原」;
→活動於東部沿海地區的夷族,又稱東夷,活動範圍達到今天的朝鮮半島地區,是殷商的祖先;
→以及活動於河南南部,湖南湖北等地的黎族。
夏族部落其實並沒有發展到類似統一的國家的程度,而是氏族社會的共主制度。各個氏族因為共同面對黃河水患而結成聯盟,大禹治水就是此一時期聯盟的產物。除此之外,各氏族相對獨立,有時甚至會因為爭奪耕地或獵物而發生衝突。由于氏族眾多,所以夏族將自己統治區內的原住民成為「百姓」。
夏族首領黃帝與九黎之君蚩尤由於領土爭端而爆發戰爭,史稱涿鹿之戰。涿鹿之戰之後,黎族首領蚩尤被殺,再無有能力的領導人,黎族散居各地,隨著夏族的領土擴張,散居各地的黎族部落逐漸為夏族統治。為區別於夏族的原住民,將這些人成為「黎民」。
隨著夏族勢力的發展壯大,逐漸成為中華大地上最強大的一支,由原住民「百姓」以及歸附來的「黎民」成為中華大地所有部落的代稱,黎民百姓一詞就沿用至今。
輕輕一點,暢聽無限
多給孩子講講古代知識,聽56個民族故事!
寫在最後:
每天一個知識點,帶你了解中華傳統文化,明天繼續,約起來!
【推薦閱讀】
【收藏】100句經典古訓:一天教一句,半年養育好孩子
十二生肖裡老鼠膽小卻排第一,原來是因為它的爪子?
看了《知否知否》,語文老師坐不住總結79個「中華文化常識」
古訓:「七不責、五不怨」警醒無數人,看看你做到幾條?
打開開心奶奶小程序
跟孩子們一起聽故事
輕鬆聆聽請點擊
↓↓↓
設星標
星標你設置了嗎?
以上素材部分來源於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