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民百姓一詞的由來有故事,百姓原來是貴族的意思!

2021-03-05 憲章堂

我們現在管普通人叫黎民百姓,不管你身份高低貴賤都可以稱為黎民百姓。然而這個詞的本意並不是如此,黎民是黎民,百姓是百姓,而且只有身份高貴的人才能被稱為百姓。

《史記》記載,以蚩尤為首領的九黎部族非常強大。姜姓後裔,黎氏。與同母弟八人,連其自己在內共是九人,均是黎氏,號稱九黎。即黎貪(蚩尤)、黎巨、黎祿、黎文、黎廣、黎武、黎破、黎輔、黎弼。再加上族兄弟七十二人,共八十一人,即八十一個黎氏部族組成的部落聯盟。

蚩尤為九黎聯盟大酋長。傳說人人銅頭鐵額,刀槍不入。實際上九黎部落是中華大地上最早開始冶鍊金屬青銅器的部落。士兵都佩戴著青銅頭盔,使用的都是刀斧戈形式的金屬兵器,人人又驍勇善戰,文明程度也非常高。

蚩尤仗著自己的強大軍事和青銅冶煉技術,開始挑戰炎帝部族。由於炎帝部族還停留在石頭和木棒時代,所以大敗。戰敗的炎帝部族被迫向周邊遷徙。炎帝殘部到達黃帝部族所在的地方時,為了生存,發動了對黃帝部族的突襲。黃帝所在部族被迫開始向北遷徙。

黃帝在遊牧期間大力改革,廣納人才,發明了戰車。並向古代巴蜀之地(今四川一代)學習,改良了農業技術。後期又聯合炎帝部族,經逐鹿一戰,一舉擊潰九黎部落,並斬殺首領蚩尤。黃炎兩個部落的聯盟,是由大約100個氏族構成的,因此統稱「百姓」。戰爭中抓到的九黎族俘虜就稱作「黎民」。

在戰國以前的時代,「百姓」是指有姓之人。那時候有姓的就都是王公貴族,「百姓」也就是「百官」。西周奴隸制時期,百姓成為貴族的通稱。這時的黎民(也稱庶民)包括自由民、農奴、奴隸,與百姓形成了互相對立的兩大階級。

到了春秋末期,隨著宗族世襲制的破壞,土地私有制的出現,百姓的地位逐漸降低,他們中的大部分人最後也降到黎民的行列中來。因此,後來就將黎民與百姓統一稱謂了。

所以我們現在用的更多的就是「百姓」而不是「黎民」。當然了現在這樣的稱呼都是不分彼此的,所以逐步簡化之後,就把這個稱呼定位了簡單的「百姓」。從中也可看出,中華民族是不可分割的,不管是百姓也好,黎民也好,都是中華兒女,都是同胞兄弟。

-END-

了解更多詳情信息

歡迎添加本堂的客服微信號

長按二維碼可進入憲章堂App下載頁面

相關焦點

  • 【冷知識】「百姓」一詞最初指代的是貴族,而不是平民!
    在戰國以前的時代,「百姓」這個詞指代的卻是貴族。因為我國奴隸社會中只有貴族有姓,有土有官爵者才有姓,而庶民無姓,遂以「百姓」作貴族的通稱。具體來說,這個詞在商指奴隸主階級,在周指封建領主階級;有貴賤之分,如西周以姬姓王族為貴。黃帝那一時期,黃帝賞賜了他的後代12個不同的姓氏,分別是: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這12個姓氏便是黃帝的直系子孫,後代也都是黃帝的直系後裔。
  • 源於濮陽的成語故事之黎民百姓
    黎民百姓,現在指普通乃至底層的平民。可是,在這個稱謂產生的歷史中,曾經經歷過由奴隸到貴族,又到平民的轉變。少昊氏有24個小氏族,在「少昊氏衰」後作為奴僕都歸了顓頊。接著顓頊繼黃帝之後為帝,黃帝曾收服的蚩尤部眾九黎81個氏族,作為奴僕也歸了顓頊。這樣,顓頊屬下就有了105個氏族。顓頊後來進行了「絕地天通」的改革,將管巫師神事和管民事的部門分開,設立了一個專管民事就是自己所轄奴僕的部門,因其主要部眾為九黎,所以就將這個部門稱「黎」,所轄之民稱「黎民」。
  • 說「黎民」話「百姓」
    由此可知,黎民百姓是泛指社會底層的普通民眾。       然而朔考我華夏民族形成與發展的上下五千年,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黎民與百姓卻有不同的釋義和區別。       黎民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雲漢》:「周有黎民,靡有孑遺」,點明黎民和百姓有天淵之別。        那麼,何謂黎民?何謂百姓?黎民與百姓到底有什麼不同之處?
  • 「可米龍門陣」| 北海道的百姓貴族
    毫無疑問,鋼煉是荒川弘作為一名優秀漫畫家的有力證明,但若要從她的履歷中挑選最能代表其本人的作品,《百姓貴族》當仁不讓。牛姨出身北海道農家,《百姓貴族》便出自這段農家生活。,是百姓中的貴族。甚至有貓貓利用這個特殊技能上了電視節目,自己賺上了錢。某種意義上說,這確實是有一點「貴族」的意思了。
  • 《道德經》:「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究竟什麼意思?
    《道德經》裡面有句名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咋聽起來,好像有點不近人情,所以很容易被人誤解。要想明白這句話什麼意思,首先我們說一下什麼是「芻狗」。一般有兩種解釋:一種就是草和狗;另外一種說是用於祭祀時用的草扎的狗,跟現在花圈的意思差不多。
  • 漢字解密|黎:黎姓和傳說中的九黎族有什麼關係嗎?
    如果要問從古至今,中國人的姓氏到底有多少,大概沒有人能說得清楚。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關于姓氏方面的書籍,比如《百家姓》。但我們的姓氏就真的只有一百個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今天我們常說的「百姓」這個詞,是普通民眾的意思。「百」可以理解為「多」的意思,「百姓」自然就是指各種姓氏。但實際上,「百姓」這個詞,最初並不是指的普通民眾,而是指一百個王公貴族的姓氏。
  •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詮釋的是什麼意思?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作者簡介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河南洛陽人,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有「詩豪」之稱,代表作有《陋室銘》、《竹枝詞》、《楊柳枝詞》、《烏衣巷》、《西塞山懷古》等。劉禹錫政治上主張革新,一生仕途坎坷,幾度遭貶,卻生性樂觀,寫下過「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黃沙始到金」等積極樂觀的名句。詩意簡析詩的前兩句是烏衣巷黃昏時分的全景。「朱雀橋」和「烏衣巷」都是歷史遺蹟。前者是金陵城中秦淮河上的浮橋,為東晉時所建。
  • 「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由來
    【每日一悟】秋實/336「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是指反動統治者自己可以胡作非為,老百姓卻連正當活動也要受到限制。北宋時,常州的太守名叫田登,一貫橫行霸道、飛揚跋扈,因為他的名字裡有個「登」字,竟不許州內的百姓說出與「登」字同音的字。於是,只要是與「登」字同音,都要其它字來代替。
  • 365百姓故事匯
    365百姓故事匯專場宣講活動走進古冶區。365百姓故事匯專場宣講活動走進唐山市交通運輸集團有限公司。長城網12月15日訊(記者 馮立華 閆航 馮喆)十三五成就斐然,全面小康勝利在望;十四五藍圖繪就,美好願景催人奮進。
  • 民間故事:龍子爭寵,百姓遭殃
    龍都說龍有九子!今天講的這個故事,說的是龍王爺有兩個兒子。他封大兒子為東海龍王,管轄東海;封二兒子為南海龍王,管轄南海。他們各自管著自己海域內的魚鱉蝦蟹和岸邊百姓,好像是兩個獨立王國。蝦兵蟹將這一來,南海的水族們還能勉強過得去,但岸上的百姓卻遭了殃。莊家、樹木被淹,房屋全都被衝塌,淹死的百姓不計其數。僥倖逃出來的,也只能棲居在山頭、樹梢上,沒吃沒穿,忍飢挨餓。那悽涼程度簡直是慘不忍睹!
  • 一地水患泛濫,百姓紛紛給河神娶妻,被一官員知道後,百姓都哭了
    無論是生活方式,還是工作方式,大家都有自己的習慣,自成一套,特別的「管理之道」。像古代官員處理政務的手段就各有千秋,其影響和效果也不同。要說典例,可以在司馬貞對《史記》中所描寫的人物解讀中找到,其中有三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子產,宓子賤,和西門豹。他們都得到百姓的尊崇,在百姓中都有很高的威望,但是,他們對百姓的管理方式卻截然不同。
  • 他年少有「神童」美譽,入朝為官清正廉潔,肯為百姓申冤
    他年少有「神童」美譽,入朝為官清正廉潔,肯為百姓申冤在我國歷史上有不少以謀略著稱的能臣,他們在輔助皇帝治國時期表現出驚人的才能,相對於徵戰沙場的武將來說,文臣的治國策略也是不容小覷的,尤其那些能夠為百姓申冤,解救黎民於水火的正義之士更是深得人們的愛戴
  • 歷史上的醜八怪,其中幾位還得到了皇帝表揚,醜八怪一詞由來
    如今的社會上人們總是會用醜八怪這詞來形容某個人的相貌長得非常的醜陋。其實,醜八怪這一次在中國古代就有了,而卻這醜八怪一詞還有這一段故事。說起醜八怪我們就要先了解一下「揚州八怪」。揚州八怪其實是中國清朝時期的在揚州地區畫風比較相同的幾位畫家的總稱,他們也是被稱為揚州畫派。
  • 被百姓稱為碩鼠的周厲王
    政治上,他改變周、召二公「世為卿士」的慣例,起用在經濟、軍事上有專長的榮夷公和虢公長父。經濟上,他力圖振興殘破的王室經濟,任用榮夷公實行「專利」,即以國家名義壟斷山林川澤,不準百姓依山澤而謀生,藉以剝削人民。百姓本就生活艱辛,實行專利後,更是雪上加霜,一時間民怨沸騰。在當時流傳著這樣一首歌謠:「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汝,莫我肯顧。逝將去汝,適彼樂土。」
  • 修己以安百姓
    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這裡的「修己」是講修養自己,「敬」是持敬、恭敬之意,「安」是使人平安,「百姓」並非今天的「老百姓」之意,而是指「所有的人」。「安人」「安百姓」的意思是「使人平安快樂」,「使所有人(百姓)平安快樂」。   孔子在這裡回答了作為「君子」的兩大目標,也可以說是兩大標準,即修養自己與治國安民。
  • 馬皇后與明太祖過著顛沛流離的日子,當上皇后之後更加體諒百姓
    皇后馬氏早年隨太祖朱元璋度過了許多顛沛流離、含辛茹苦的日子,所以她深知黎民百姓的疾苦,在她當了皇后之後,自奉節儉,儘量遠離那種錦衣玉食的生活有時候,江南一帶發生了早災,或是水災,她知道消息後總會寢食不安。她要宮人們和她一起,不再吃葷腥肉食,每餐只有很少的粗茶淡飯。
  • 古代分別有哪些謙辭,敬辭
    古代有哪些敬辭敬辭,即表示尊敬的詞。有以下幾類:(1)直接表示敬稱的詞如汝、爾、子、而、公、君等,還有先生、吾子、足下、陛下、閣下、執事、左、右、大王、大夫、將軍、公子等都可以譯做「您」。平(2)用一個形容詞加一個與對方有關的名詞表示這類形容詞一般有令:表示對別人親屬的尊敬,有「美好」的意思。如稱對方父母為令尊令堂,對方兄妹為令兄、令妹,對方幾女為令郎、令愛。尊、賢:同樣表示尊重。如尊府、尊兄尊駕尊夫人;賢弟、賢妻。惠、垂、光:用於對方對自己的行動。
  • 古代新皇帝登基,遙遠山區的百姓們是怎麼知道的!
    封建社會中,皇帝是一國的最高領導人,而百姓作為被統治的對象,新皇帝登基之後,百姓不能不知道。皇帝統治靠的就是權威,新皇帝整出的動靜越大,樹立的權威越高。過去沒有電視和廣播,皇帝出現在百姓跟前的頻率不高,好多年才有一次,所以登基是皇帝難得的露臉機會。
  • 講好百姓故事 傳播社會正能量
    記者 林石湛 攝為持續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人心,著力營造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的濃厚氛圍,1月6日,以「奮進新時代,共圓小康夢」為主題的2020年湛江市百姓微宣講電視大賽市級決賽在湛江市廣播電視臺1號演播廳拉下帷幕
  • 【平安銅川】警察故事| 百姓的安寧,有他們守護
    【平安銅川】警察故事| 百姓的安寧,有他們守護 2020-12-25 17: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