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貧寒,年輕時曾經出家做過和尚,這段經歷給予他一生以很大的影響,使他養成了生性節儉、不尚奢華的習慣。皇后馬氏早年隨太祖朱元璋度過了許多顛沛流離、含辛茹苦的日子,所以她深知黎民百姓的疾苦,在她當了皇后之後,自奉節儉,儘量遠離那種錦衣玉食的生活有時候,江南一帶發生了早災,或是水災,她知道消息後總會寢食不安。她要宮人們和她一起,不再吃葷腥肉食,每餐只有很少的粗茶淡飯。當災區的老百姓啼飢號寒、衣食不繼時候,作為一個整日生活在深宮內院中的皇后,不能直接去賑濟災民,她只有以這麼一種辦法,來表達自己對黎民百姓的關心。
有時,水災很大,連續幾十天都有當地官員上報災情,馬皇后就連續幾十天不沾一絲一毫的油腥。朱元璋知道後,就勸說她:救濟糧早已發往那些受災地區了,皇后你就不必太優心啦。你也應該注意下身體,加強營養。馬皇后愁容不展,她說:「我雖然吃的是粗茶淡飯,皇帝陛下為我的身體擔心,但災區的老百姓娃可是粗茶淡飯都吃不上啊。」她望著窗外連綿的細雨,對太祖說:「這雨怎麼下了一兩個月還沒有停啊?江南的水害不知會有多麼大呢?皇帝是天下之父,我作為皇后,便是天下之母,天下老百姓若不能安生,我們做父母的,如何吃得下飯、睡得好覺呢?」幾十天過去,馬皇后身體瘦多了,眼珠上布滿了血絲。
馬皇后一生不愛金銀珠寶,但對金銀珠寶卻有獨到見解,更善於通過談論金銀珠寶這樣的話題引導太祖深思。,明朝軍隊在攻佔大都之後,從元順帝的皇宮中搜出了大量的寶古玩,將它們呈獻給太祖朱元璋。這麼多美不勝收的金銀珠寶令太祖目不暇接,龍心大悅。太祖叫人去請馬皇后一同來飽眼福。馬皇后來了,穿著樸素的衣服,也不戴一件首飾。太祖對她說:「這些金銀珠寶從此就是我們的了。」馬皇后並不動心,她對皇帝說:「元朝有這麼多金銀珠寶卻不能牢牢守住,為什麼呢?進而又提出疑問:「什麼才是一個國家真正的寶貝呢?」太祖馬上明白了她的心意,太祖說:「人才當然是天下第一件寶貝啦。」
於是太祖更加尊重人才,把那些擁有治國謀略的讀書人紛紛網羅到自己的朝廷裡來。馬皇后對自己要求很產,對自己親生的兒子們要求起來就更加嚴格了。她平時不讓皇子們穿華麗的衣服,吃精美的飯菜。她曾經拿唐代詩人這首《憫農》詩教育兒子們:「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她要皇子們親眼觀看農民耕田、紡織的辛苦場面,從而體會到一粥一飯、一絲一縷都是來之不易的。平時皇子們在餐桌上拋灑了飯粒,她總是要讓皇子們把飯粒撿起來。馬皇后與太祖朱元璋一共生有四個兒子,太祖對於這四個几子非常喜歡。但馬皇后對於他們卻處處要求嚴格,她為皇太子來標延請了宋濂等名儒進行教讀。她時常對朱標說:「你生長在帝主之家,不知道民間疾苦。應該跟著老師多讀書,從書本上學習做人的道理;還應該注意從各種各樣人的口中了解民間的疾苦以仁德為懷,不可好逸惡勞,不要心存驕奢。」
她讓太子跟隨著朝廷官員定期到民間探訪民情,使太子養成了仁愛寬厚的品格,對父母孝順,對大臣禮敬,對黎民百姓富有同情心。在朱元璋的24個兒子中,他最寵愛第四子燕王朱棣。朱棣很小的時候就表現出聰明機警,智勇而有謀略。皇太子朱標比起朱獻來顯得不那麼聰明機智,但皇太子卻以仁慈寬厚獲得了上下稱頌。朱棣仰仗父親的偏愛,養成了放蕩不羈的性格。她不喜歡循規蹈矩,而是喜歡按照自己的心意來處理事情。雖然稍稍有些越軌,但又能十分巧妙地迎合父親的心意他的小聰明雖然討到了太祖的歡心,然而卻沒有瞞住馬皇后的一雙眼睛。馬皇后知道朱棣平時不夠尊重自己的大哥皇太子朱標,她暗暗為明朝的未來擔心。這份擔心隨著朱棣的成年面增加朱棣成年以後,朱元璋封他為周王,封地在開封。
朱棣向父辭行,馬皇后說「不忙」,她派人去請江貴妃,告訴小兒子朱棣,「我已經同江貴妃說好,派她與你一同去封地。以後我不在你身邊,你要聽她的話,她是一個品格高尚的人。」馬皇后當著朱棣的面,交給江貴妃一件自己常穿的破舊衣服,又交給她一根木杖,對江貴妃囑咐道:「倘若周王有什麼過錯,你就穿上我的衣服,代我杖責他;如果他還是不聽話,那你就派人騎馬趕快報告給我知道,你不要遷就他的過錯周王朱棣垂手站在一邊,聽到母親馬皇后對於江貴妃的這番囑咐,不免心中恐懼。到了封地以後他收斂了自己放蕩不羈的脾氣。直到馬皇后死後,他才敢放縱自己。馬皇后死後,朱棣有一次私自離開藩地去遊鳳陽。手下人報告給了朱元璋。朱元章聽後大怒,藩王私自離開封地是要處死的,他將朱棣發配雲南。
就在朱棣無可奈何準備啟程的時候,傳來朱元璋的一紙詔令,原來他昨夜夢見馬皇后來到自己的面前,懇請自己照顧她親生的幾個兒子。朱元璋感念馬皇后的德行,改令朱棣仍回原藩,朱棣終於絕處逢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