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皇后下葬當天,一個和尚的一首詩救了群臣?真的如此嗎?

2021-01-12 鳶飛九天

俗話說得好,「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後,都有一個默默支持他的女人」,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背後雖然不止一個女人,但是,他的原配夫人正宮娘娘馬皇后依然是最重要的一個。朱元璋能夠統一天下,也有他的馬皇后的一份功勞。這位深明大義、禮待下臣、留心政事、內外盡力的皇后,為明朝初年政權的鞏固,立下了汗馬功勞,這也讓馬皇后成為了中國封建歷史社會中少有的「賢后」之一。只可惜,這樣的一位有著「家之良妻,國之賢相」之稱的馬皇后,年僅51歲便因病逝世,讓朱元璋悲痛不已。

馬皇后畫像

馬皇后出生於安徽宿州,由於母親早亡,她便被父親託付給自己的友人郭子興撫養長大。在郭子興夫婦的教導下,馬皇后成長為了一個溫柔端莊、善解人意的女子。元朝末年,她的義父郭子興起兵響應紅巾軍起義,就在這時,朱元璋投靠到郭子興帳下。在眾多起義兵當中,朱元璋驍勇善戰,屢建奇功,得到了郭子興的器重賞識,隨後,郭子欣便將自己的義女許配給了朱元璋為妻,此後,朱元璋的身邊就多了馬氏這樣一個賢內助。

馬皇后劇照

兩人成婚後,馬氏跟隨夫君南徵北戰,她不僅照料著朱元璋的生活起居,平日裡還會參與軍中事務,充當著秘書一職。馬氏經常在朱元璋耳邊提點,帶兵打仗一定要軍紀嚴明,切不可濫殺無辜、侵擾百姓。閒暇之餘,馬氏還會率領軍中婦女親自為將士作鞋,以此來填充軍中備用物資。明王朝建立後,馬氏所當然的坐上了皇后之位,她本應有著享受不盡的榮華富貴,深知自己應當母儀天下的馬皇后,卻為天下人率先做了一個勤儉持家的表率。

馬皇后與朱元璋

身為皇后,她從不鋪張浪費,除了應酬宴會穿戴鳳冠霞帔之外,平日裡總是穿著一身破舊不堪、縫補多次素衣。最難能可貴的是,身為皇后的她一直以國家社稷為重,朱元璋曾多次提出要為馬皇后的宗親加官進爵,可是,馬皇深知外戚幹政所帶來的危害,她毫不猶豫地拒絕朱元璋的要求,以嚴謹自重杜絕了明朝外戚幹政的可能性。

洪武十五年,馬皇后身患重病,她知道自己的病已經治不好了,如若強行醫治只會連累醫生獲罪,所以,馬皇后在彌留之際拒絕服藥,臨終之前,馬皇后給朱元璋留有一番遺言,請皇上求賢納諫,將子孫培育為賢明君主,讓天下百姓安居樂業。馬皇后去世後,宮人慟哭、舉國銜哀,朱元璋更是終身再未冊立皇后,以此來紀念她。

朱元璋

但是民間還有一傳聞,據說在馬皇后下葬當天,原本晴朗的天氣突然大雨傾盆,這樣一來,自然耽誤馬皇后下葬的黃道吉日。面對此種情況,原本痛失皇后、性格暴躁的朱元璋大發雷霆。朱元璋此人本就好發脾氣,他的突然動怒經常會讓不少功臣良將遭遇不幸,這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雨,讓原本悲痛異常的朱元璋更加心情不悅,大有殃及池魚之舉。為皇后送葬的隊伍人人自危,所有人都在耐心祈禱天氣趕快轉晴,以免惹上殺身之禍。可是這突如其來的天氣狀況,人們不僅不能預料,甚至也無法在短時間內改變大雨傾盆的現狀。

朱元璋劇照

這個時候,送葬隊伍中有一位名叫宗的和尚,他突然站了出來,冒著大雨在眾人面前誦詩一首:「雨落天垂淚,雷鳴地舉哀。西方諸佛子,同送馬如來。」和尚宗泐對朱元璋解釋道,馬皇后逝世悲痛的不僅是皇上,上天有感於馬皇后的賢德,他們知道今天世衛皇后送葬的日子,所以派出這諸佛子用雨水為皇后送最後一程;由此可見,一生賢良的馬皇后必然身往西方極樂世界去了;皇上不用責怪這場雨來得不夠及時,應當感念上蒼的這份恩德。朱元璋聽完和尚的這番解釋,立刻轉怒為喜,就是因為這首詩才避免了一場不必要的殺戮。

這位宗確實是明朝初年有名的得道高僧,他經常入宮與朱元璋探討佛法,不過,宗泐和尚一首詩讓暴怒的朱元璋平靜下來,救人無數的傳言,也只是民間傳說而已,不可能是真的。因為,作為中國自古以來出身最低、得國最正的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雄才大略毋庸置疑,雖然他也是中國諸多開國皇帝中殺戮最重的一個,但是,朱元璋的每一次殺戮都是有明確目的的,絕不可能只因為心情不好就殺人。很顯然,這個民間傳說不是以訛傳訛,就是別有用心的人編出來「黑」朱元璋的。

當然,通過這個傳說,其實也從側面表現出朱元璋對於馬皇后的感情之深,他們夫妻二人攜手相伴數十載,馬皇后陪伴著朱元璋,從一個無名小卒坐上皇帝之位,這份夫妻之情對於朱元璋而言,絕對是內心深處最不可撼動的溫柔與善良。馬皇后為賢后是真,宗泐和尚聰慧過人也為真,朱元璋脾氣暴躁並非假事,所以,這個民間傳聞雖假,內含的感情卻並不假。

相關焦點

  • 馬皇后下葬當天狂風暴雨,朱元璋大怒,高僧說了20個字救了大家
    1382年的八月,朱元璋的髮妻馬皇后去世,朝野上下悲痛萬分,黎民百姓傷心落淚。第二個月,馬皇后的葬禮如期舉行,葬於明孝陵,但馬皇后下葬的那一天,天公卻不作美,狂風起,雷電響,天降大雨,這讓本就痛苦萬分的朱元璋很生氣。
  • 馬皇后入葬時天降暴雨,朱元璋大怒,高僧巧妙說了一句話救下大家
    在中國歷史上,沒有哪位開國皇帝像朱元璋一樣出生如此的貧寒,即使是劉邦與之相比也要幸福得多了。劉邦雖是貧困農民家出身。但也不至於窮到連口飯都吃不上,甚至還經常帶些"狐朋狗友"來家裡蹭飯,而朱元璋小時候卻只能靠給地主家放牛為生。一個出生如此低微的人是如何一步步成為皇帝的呢?至正三年(1343年),濠州發生旱災,緊接著又是瘟疫。
  • 賈島原本一個和尚,為了追求「詩與遠方」還俗,最後混得客死異鄉
    賈島的出身並不好,出身清貧,門第寒微,家裡往上數多少代都沒有當官的,更讓人受不了的是,十歲那年,父母還雙亡了,他成了一個孤兒。那怎麼辦?只好去寺廟出家當了和尚。號無本。無本者,無根無蒂、空虛寂滅之謂也。說白了,當和尚其實並非他的本願,因為實在無處可去,只能去當和尚。所以,佛門容不下他,他估計也容不下佛門。
  • 建文帝朱允炆登基時,如果祖母馬皇后還活著,燕王朱棣還會造反嗎?
    有人提過一個設想,如果建文帝朱允炆登基的時候,馬皇后還在世,那麼燕王朱棣還敢發起「靖難之役」,奪侄子的權嗎? 先看一下馬皇后是個怎樣的皇后?馬皇后,是郭子興好友馬公的女兒,在馬公戰死沙場後,把女兒託付給郭子興照顧。馬姑娘每天在郭子興的後勤部門工作,幫助義父,管理部隊的後勤。
  • 布袋和尚的一首小詩,好背好聽
    布袋和尚是五代後梁時期的高僧,因經常背著條布袋得名,此高僧身體肥胖,大腹便便,整日袒胸露腹、笑口常開,被百姓認為是大肚彌勒佛的化身。為了宣揚佛法,他寫了一首淺顯易懂的小詩。詩雖小,念起來卻很好聽,詩的意思也很容易讓人理解,而且具備一定的「禪」意。
  • 馬氏歷史名人——馬皇后
    1382年(洪武十五年)農曆四月,馬皇后突然抱病。八月,病逝,年51歲。同年農曆九月葬於明孝陵,諡號孝慈皇后。1403年(永樂元年)上尊諡號:孝慈昭憲至仁文德承天順聖高皇后。1538年(嘉靖十七年 )加上尊諡號:孝慈貞化哲順仁徽成天育聖至德高皇后。馬皇后病逝後,朱元璋非常傷心,從此再也沒有立過一個皇后。
  • 重溫《朱元璋》,馬皇后死後世上再無朱重八:相愛的人好好珍惜吧
    其中劇中最讓我感動的就是朱元璋建立王朝之後,大開殺戒,然後馬皇后勸阻無果,氣病臥床不起。馬皇后彌留之際,以及死後朱元璋的表現。可以說是把一個皇帝的自傲與自負,還有大男子主義,以及懦弱,痴情演繹的淋漓盡致。世人都知道,朱元璋是愛馬皇后的。要不馬皇后死後,他也不會不再立皇后。劇中,馬皇后生氣病倒後拒絕吃飯,朱元璋知道後親自跑到床前勸慰。
  • 馬皇后出殯當天遇大雨,朱元璋大怒,高僧僅說20字,皇帝轉怒為喜
    文/史小二記公元1382年八月,馬皇后病了。朱元璋一邊命人祭祀,祈禱求福,一邊徵求天下良醫,前來診治。寢食難安……馬皇后倒安慰起朱元璋,「人生來就會死的,這是命中注定。祈禱又有什麼用呢?醫生又怎能讓人復生?
  • 當官的沒有不怕朱元璋的,為什麼唯獨敬重馬皇后?
    當馬皇后知道此事後,朱元璋改變了主意。 原來當天晚上,馬皇后做了一道菜給送給了朱元璋,但是這個菜一點葷腥都沒有,此時朱元璋很納悶,就問她什麼情況
  • 馬皇后病重, 朱元璋問她後宮誰來接手, 你知道馬皇后說的是誰嗎?
    明朝的皇帝朱元璋,說到他小編就想到了,一個白手起家的典型代表人物。
  • 馬皇后出上聯:扇描黑龍呼風不能喚雨,朱元璋巧對,再現拼命三郎
    想給去世的家人們安葬,可笑的是朱家幫別人種了一輩子的地,竟然買不起一塊能讓朱元璋死去的家人們安寧下葬的地。朱元璋為了自己能活下去,便出家做了和尚。雖然倍受其他僧侶的欺壓,但最起碼可以吃得上飯。
  • 和尚做了一首讚美詩向朱元璋示好,卻為何落得個人頭落地
    看過古典名著《三國演義》的朋友都記得這樣一個情節,名士楊修看到曹操在一個寬敞的大門上寫了一個活字,賣弄聰明,給他人解開了其中之意,結果招致曹操起了殺心。看到沒有?你聰明可以,但你不能聰明到足夠揣摩主公心中的所想。否則你讓萬人之上者,尊嚴何在?清朝的文字獄中也非常盛行。
  • 朱元璋去寺廟進香問老和尚:朕要跪嗎?老和尚巧答八字保全性命
    另一方面,他由於早年的貧苦,對於貪官非常痛恨,那是真的「殺無赦」。朱元璋小時窘境貧寒,全家從來都吃不上一頓飽飯,他是親眼看到父母和兄長被活活餓死的,所以對貪官那叫一個恨之入骨。但是,貪官人人都恨,你殺就殺吧,可手段過於殘忍,甚至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如此,也難免會落下一個「暴君」的口實。
  • 武則天最簡單的一首詩,雖然只有20個字,卻霸氣十足
    在政治上,武則天是霸氣的,作為一個詩人,武則天也是剛毅果敢的。 《全唐詩》中記載了武則天一首霸氣的詩,短短20個字,沒有一個生僻字,卻霸氣十足,這首詩,就是《臘日宣詔幸上苑》。
  • 女道士一生作詩無數,其中一首對和尚表達愛意的詩,卻流傳千古
    李冶,大約在公元730年出生,烏程(今浙江吳興)人,父親是一個高級知識分子,對詩歌這一塊很有研究,從小就教李冶吟詩作對,意欲將女兒培育成超越自己的文學大家。李冶很有天賦,小小年紀就展露出不俗的詩才,她六歲時便能寫出讓父親驚嘆不已的詩句,儘管有點不詳。事情是這樣的,當年李冶6歲,正和父親在院子裡閒聊,父親為了考察一下女兒的學習進度,便讓她作詩詠院子裡的薔薇。
  • 和尚被藝妓糾纏,平靜地說出一首詩,傲氣十足驚豔千年
    比如宋朝時的道潛和尚就是如此,面對美色誘惑,他不僅毫不動心,而且還一詩成名,贏得了後世的讚譽。 這裡表示,道潛和尚的作品,只不過是他的即興之作,雖然如此,藝術水平卻相當高。他的態度不卑不亢,既奉承了藝妓,又拒絕得不是體面。雖然平靜如水,卻狂傲十足。 第一句是詩歌的起語,東山這個地名,在中國各地都出現過,具體在哪裡,是在難以核實,但它肯定指的是藝妓的家鄉。道潛和尚誇讚藝妓是「窈窕娘」,青春靚麗,曼妙無比,卻不僅僅是奉承,而是為了後面做鋪墊。
  • 和尚赴蘇軾酒宴,席間被年輕貌美藝姬百般糾纏,一首妙詩化解尷尬
    沒想到卻被一位藝姬不斷騷擾,百般糾纏道潛讓他為自己做首詩。道潛無奈,只好做了下面這首妙詩,化解了這場尷尬。《口佔絕句》(宋)道潛寄語東山窈窕娘,好將幽夢惱襄王。禪心已作沾泥絮,不逐春風上下狂。這首詩看起來簡單,實際上涉及了一些佛道禪理,頗有些晦澀。作者用簡單通俗的方式來闡述佛之至理,既化解尷尬,也證了自己的道心。第一句交代了女子的出處與姿態姣好,第二句便是婉約地拒絕,也暗指作者道心之堅。意思就是你去找別人吧,不要再煩我了。第三四句可謂傳神,將自己比作沾著泥的柳絮,不願隨著風上下搖曳。
  • 和尚幫農民種地,悟出一首禪詩,短短4句卻是至理名言
    古代有一和尚人稱「布袋和尚」契此,說到契此,有一則關於他的布袋和尚這個名號由來的趣事。相傳他經常遊歷四方的時候,背著一個布袋。為人和藹可親,性格樂觀,詼諧幽默,寬容大度,並且身材頗具富態,被世人稱為彌勒佛的化身。故稱布袋和尚。
  • 小和尚無法開悟,師父念首洞房詩,他大悟寫下一首言情詩廣為流傳
    比如北宋詩僧道潛的詩:「寄語東山窈窕娘,好將幽夢惱襄王。禪心已作沾泥絮,不逐春風上下狂。」就是一首能讓人降低欲望的言情詩,禪心就像柳絮粘上了泥巴,不在飛舞,比喻他的心不會隨著外物而起波瀾,更不會為誘惑所謎。其實能擁有一顆淡定平靜的禪心是不容易的,只有那些開悟的僧人才可以做到。
  • 和尚皇帝的大腳皇后,從百姓恥笑的對象到一代賢后,只因一個燈謎
    這時候出現了一位和尚,他依靠自己的努力當上了皇帝,還娶了一位大腳皇后,他就是朱元璋。一、從和尚到皇帝朱重八是濠州鍾離的一個孩子,他非常悲慘,因為他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而且他自己的腦袋上又長有黃癬,因為這個黃癬他受盡了周圍人的冷嘲熱諷與不待見,所以他獨自一個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