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女孩會覺得自己漂亮,如果不是臉上長著痘痘……
痘痘最容易引發相貌自卑
臉上長痘會是心理問題嗎?—— 會,心理諮詢中,有時一場痛快的以淚洗面,會讓頑固的痘痘一夜消失。
當整張臉的代謝功能,讓一個點來承受,就產生了痘,這是痘痘的隱喻和宿命。
皮膚是人體最大的排毒器官,臉上的皮脂腺最多,糟糕情緒讓大腦產生的毒素,都要從這裡代謝,頑固的痘長在臉上,是替整張臉的皮膚代謝毒素。
這種痘的主人,也容易是整個家庭中,代謝著別人情緒的器官。
有問題的孩子,有時候是在扮演家庭代謝中的 「痘痘」。
如果你每照完鏡子,都為自己臉上的痘痘焦急,自卑,那你不算是真正的相貌自卑者。
我一個來訪者,從來不照鏡子,家裡也從來沒有放過鏡子。
那她怎麼化妝呢?是的,從來不化妝,因為她覺得自己丑。
她長得不算醜,但氣質很普通,臉上隨意分布著痘痘,是那種在街上遇見,不會再看第二眼的感覺。
留不下什麼特殊的印象,這樣的人你逛街時可能遇到過,但不會留意到。
因為她深深地隱藏著自己的個性,像有隱身的特異功能一樣不引起你的注意。
她總是用大了一號的外套包裹住她本來不錯的身材,隨便配個黑色西褲。
這身是她相親後穿來的,不用說,又一次失敗的相親,但她從不意外,覺得自己丑嘛。只是回去媽媽又該說她:都29歲了,你還嫁不出去,這樣下去你可怎麼辦?……
這才是她的日常苦惱。
每次相親前,臉上就會出痘,用了很多辦法,都下不去。
媽媽為她著急,一直安排相親,三年來安排了十幾次,每次都失敗。
她很聽媽媽的話。
又一個從小到大的乖孩子,叛逆期潛伏了起來,卻從不會缺席。常常最晚在29歲爆發,也許因為這是最後一個青春氣息的年紀吧。
她說自己長得醜,沒人會看上她,我問:你怎麼知道,你又不照鏡子啊?
她說媽媽長的好看,很自信,雖然從不化妝打扮,但比自己好看多了。
我說什麼也不信,一個自信的女人家裡會不放鏡子?
我故意說:你臉上的痘這次分布的很特別,甚至透出了一點性感的感覺
她嚇壞了:我還性感呢?眉頭緊鎖,笑的難看,明顯不相信。
回去她忍不住好奇,買了鏡子,放臥室書桌上,照了一周,來找我抬槓:我一點兒也沒發現我哪兒好看!
我試圖用審美的多元說服她,被她全給懟了回來,說服失敗。
我很挫敗,晚上沒睡好,竟然起了個痘。
而她回去後吃得好睡得香,痘下去了好多。
我感覺我被某種關係利用了,想了很久,我好像替她代謝了挫敗感,她就好了,這個關係叫器官關係。
如果痘也是個器官,
它在消化著什麼?
想到了她那很自信,卻從不照鏡子的媽媽?女人不照鏡子,自信從哪裡來?
我認識的女性朋友,普遍對容貌和年齡有焦慮感,因為容貌代表著獲得欣賞和愛,對容貌的自信能緩解女人心底潛藏的被拋棄感,不化妝還保持自信的女人很少。
除非身邊有個人,可以充當代謝自卑的器官,這是所謂的器官關係,多見於母女,一個人像器官一樣幫另一個人代謝著某種精神產物。
比如:媽媽通過挑女兒相貌的毛病,成功地轉移一些對容貌和年齡的焦慮感。
就像她媽媽通過挫敗她,保持了自信,她通過挫敗我,減少了痘。
她再來的時候,痘又加重了許多,不用說,又去相親了,相親對象是媽媽安排的。
其實,幾年前她心中就有了喜歡的人,她只有在他面前,沒覺得自己丑,卻一直不敢挑明,因為男孩家境不富裕,是媽媽不看好的對象。她說她無法想像,如果惹了媽媽不高興,她要怎樣面對。
我問:你跟媽媽,誰更離不開誰?
她沉默良久,「都捨不得!」
我在做一件事,教她區分她和媽媽的感受。因為器官關係中,你我不分,才能讓你消化我的情緒。
心理學家馬勒提出,人在2-6個月進入共生期,在這個時期,心理的典型特徵是:
*孩子會覺得母親是附屬的自我
*母親的存在就是我的存在
*母親的疼痛,就是我的疼痛
*不能把自己的感受和母親分開。
有很多人成年後還保持著這樣的心理特徵,用專業的話說,未完成分離個體化,跟母親還處在共生狀態。
人的共生很神奇,通過一方成為另一方的器官,交付了主體性,維繫了綁定關係。當孩子犧牲自己成為器官,竟能讓一些心理特徵發生轉移,比如這位媽媽內心深處的自卑感。
這神奇的母女共生,卻正在犧牲著女兒的一段愛情。定期出現的痘痘像是一道忠實的防護牆,替她拒絕著不喜歡的對象,死守著她那沒有表白的愛情火苗。
每個痘的背後,
都是久等認領的積膿。
她為什麼不敢表白?
作為器官最重要的,不是活好自己,而是保持共生的關係。
所以當媽媽的願望和她的願望發生衝突時,她不敢想像。這會打破內心深處的共生畫面。
要解除共生關係,第一步就是區分你我,從區別你我感受的不同開始。
那天她哭了很久,從小到大的日記,媽媽都會翻看,媽媽也翻看她的手機,了解她最新的情況,她努力做讓媽媽滿意的孩子,可是一直比較懶,列出的計劃總實現不了。
從小到大都在重複這個過程,有時候心情不好,不想那麼開心,卻不知為什麼要強行表現的開心。
回去後,她第一次跟媽媽發了脾氣,一個非常爛的理由,沒做飯,媽媽去鄰居家拿了菜做飯給她吃,「你看我好心好意,做了給你吃,你還不吃。」 她流著眼淚艱難地咽下這碗飯。她覺得,她不該有情緒。就著飯又一次咽下了自己的不滿。
無端亂發脾氣不對,忽略自己真實感受也不對,在器官關係中,沒有兩個主體間的對話,只有綁定在一起的感受。
我幫她仔細區分,她在乎媽媽的感受,卻用媽媽的感受代替了自己的感受,而她自己發脾氣的背後,隱藏著她自己從未表達的願望,也許生氣媽媽沒做飯只是藉口,她想藉此宣告自己可以不吃晚飯的意願和主權。第一次宣告跟媽媽不同的想法,難免掌握不了力度,用力過猛了。
有些第一次開始了就會啟動系統的改變,她第一次穿裙子,第一次拒絕媽媽看手機,鎖起了日記本,第一次向喜歡的人表露心意,因此有了第一次約會,不久發生了第一次不回家……
那個「乖孩子」徹底是學壞了,她媽媽一次次搖頭。
諮詢第33次的時候,她告訴我路上她吼了一個辱罵公交車司機的陌生女人,「我吼的聲音特別大,從不認為我能無所顧忌地做出這種事,上次爆發是跟男朋友看電影的時候……」
還有,那天她爸媽終於同意了他們的婚事,雖然同意的很勉強。
我看到一個曾經的痘痘長大了,不再是器官關係中,那個乖孩子了。
我還是不斷地要提醒她,用力過猛的問題,宣告主權的目的是區分你我,清晰界限,而不是傷害對方。
她說:「每次憤怒的時候,其實是害怕自己沒有力量,又回到原來的不敢表達的狀態。我不久以後也會有孩子了,我不願意我跟我媽的關係再重複在我和我的孩子身上。」
作者| 吳小進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中德第六期學員,以精神分析理論幫助來訪者和家庭走出痛苦,發掘內在資源。
編輯| 怡安
今晚7點,李文瑤為大家帶來:為什麼優秀的人都「病」了?主題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