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在市場佔據重要位置的後宮劇,由於陷入同質化創作瓶頸、面臨監管風險,在近兩年陷入沉寂。而今年暑期,後宮劇又呈現出帶領古裝劇走出低谷的強勁勢頭。新一輪爆發的後宮劇有哪些突出的創新點,這波「後宮潮」又能延續多久?
文 | 葉實
經歷了上半年的「喪氣」滿滿,古裝劇終於在暑期檔啟動了「開掛」之路。而率先帶領古裝劇走出低谷的,出乎意料地是由打著「於正」標籤的後宮劇《延禧攻略》。
這部講述宮女魏瓔珞在宮廷中一路「逆襲」的後宮劇,播放曲線低開高走,成為暑期檔的一個爆款,不僅實現了對劇集市場的熱度提升,也再度引發大眾對後宮劇的觀劇熱情。
作為經典劇集類型,後宮劇於前幾年曾一度在市場上佔據主流位置,然而題材噴湧帶來的同質化創作瓶頸,價值觀錯位伴隨的監管風險,使得這種備受觀眾青睞的劇集類型在近兩年陷入沉寂。
事實上,在《延禧攻略》之前,TVB進軍內地打造的後宮劇《宮心計2:深宮計》已經搶先一步播出,而備受關注卻一路坎坷的《如懿傳》《巴清傳》也均是後宮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則是後宮劇的變體「宅鬥劇」。
隨著這幾部劇的漸次播出,後宮劇無疑將會在近兩年的劇集市場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濫觴自《金枝欲孽》,權謀文化、職場投射成後宮劇利器
在國產劇發展歷程中,宮廷劇由來已久,如早期的《戲說乾隆》《還珠格格》《雍正王朝》《康熙王朝》等,這些劇集無論是「戲說風」還是歷史正劇,均將視點對準帝王將相或皇親貴胄,展示空間從朝堂之上到江湖之遠,跨度較為自由。
而真正意義上將視點從廟堂位移至皇家後院的後宮劇,濫觴於2004年香港TVB的《金枝欲孽》。
相比此前宮廷劇呈現主體多樣,表現空間自由,《金枝欲孽》開創的後宮劇,開始將後宮妃嬪生活及情感為主要內容,空間基本集中於後宮這一封閉空間。
自誕生以來,後宮劇就深受市場青睞,在《金枝欲孽》之後,《至尊紅顏》《美人心計》《步步驚心》《美人天下》《甄嬛傳》《武媚娘傳奇》《羋月傳》等後宮劇層見疊出,均收穫了不俗收視,甚至多部劇成為當年「劇王」,可見這一劇集類型的強勁。
而後宮劇能夠成為炙手可熱的題材類型,得益於幾個方面的因素。
後宮劇普遍選擇「灰姑娘」敘事母題,角色主體一般都經歷了從毫無心計的柔弱女子逐漸成長到「女強」的軌跡,其頗富張力的人物弧光具有較強戲劇性,可以持續吸附觀眾注意力。
同時,後宮劇故事發生發展始終處於深宮內院,這是一方自古以來就充滿神秘感的封閉空間,對於民間來說,後宮之內的建築、服飾、飲食、禮儀,乃至個人生活、人際關係等,均是「異域」的奇觀存在,後宮戲多少可以滿足觀眾對皇宮內宅的獵奇心理。
更重要的是,後宮劇普遍選擇將權謀鬥爭作為敘事主線,主人公通過對權力的謀劃爭奪,達到或自保或爭寵,或匡扶正義,或復仇雪冤等目的,這種權謀元素的加入無疑讓情節跌宕起伏,一波三折。
對於觀眾來說,深宮內宅的鬥爭,也形成了對當下職場的投射關係,後宮妃嬪在高壓環境下的險象環生,似乎是職場生活的寓言。諸多後宮劇播出後,網上總有針對該劇的「職場法則」應運而生就說明了這點。
人設刻板、劇情俗套、價值觀錯位,後宮劇的不能承受之重
《甄嬛傳》《武媚娘傳奇》等劇創造的收視神話,助推了後宮劇批量化出現。但噴湧而出的大量同類作品,卻普遍缺乏更高的藝術追求,使得後宮劇藝術品質和審美導向出現失衡,一度陷入瓶頸。
創作瓶頸較為突出的表現在同質化、俗套化的路數上。
很多後宮劇主角人設普遍將善良、智慧、美貌、正直等集於一身,即被觀眾稱為「白蓮花」的完美人格體。在人物關係上,圍繞這個核心人物,向外輻射幾條線索,包括愛情線、權謀宮鬥線等,相似度很高。
其他創作元素上,城府極深的皇帝,爭寵奪愛的嬪妃,忘恩負義的奴僕,滿城風雨的流言蜚語,一切可能導致流產、不孕甚至喪命的中藥或香料等等,這些皆構成了很多後宮劇的元素標配,當這些橋段在此類劇集中密集出現時,很難不讓觀眾產生審美疲勞。
更重要的是,後宮劇普遍將劇集重心放在「宮鬥」方面,如果拿捏不當,容易產生價值觀錯位的問題。很多後宮劇中,渲染嬪妃間的爭風吃醋、勾心鬥角、爾虞我詐,各種血腥、暴力、陷害、反目等情節輪番上演,有放大人性之惡的嫌疑。
2011年,廣電總局就曾發布通知,要求自2012年1月1日起,各衛視黃金檔不得播出宮鬥劇、穿越劇等四類劇集,正是對亂象的及時糾偏。
應當說,後宮劇中不可避免地要展示權謀與爭鬥,這些作為類型劇的基本程式也無可厚非,但劇集出發點和落點,則應該更多站在對人性異化的批判和反思的角度。
鞭撻醜惡,彰顯對真善美的弘揚,這不僅是規避政策監管的一種手段,也是優秀作品的必備條件。
《延禧攻略》搶先機,「如懿」「巴清」未定檔,後宮劇仍是「雷區」
可以說,此前幾年後宮劇的噴湧,帶熱了市場,也讓該類型陷入瓶頸。今年,多部後宮劇的播出,能否實現對後宮劇窠臼的成功突圍,值得關注。
《延禧攻略》為後宮劇創新提供了一種嘗試路徑,其最突出的創新點在於人設及敘事模式。
從人設上看,魏瓔珞這個主角顛覆了過去後宮劇中主角多為「聖母/白蓮花」的刻板設定,成為被網友戲稱「黑蓮花」的獨特人設。
與那些善良、脆弱,有聖母的博愛情懷,受盡委屈也會打碎牙齒和血吞的人畜無害型角色不同,魏瓔珞有恩必報,有仇也必報,愛憎分明,充滿反抗意識,必要的時候甚至不惜心狠手辣,但正是這樣的一個形象,卻得到了觀眾的喜愛,普遍認為這樣的真性情更顯親切。
事實上,這種角色設定的創新,也呼應了中國社會心理的巨大變遷。
此前很多年裡,中國電視劇中的女性形象從《渴望》到一系列瓊瑤劇,女主人公普遍都是「白蓮花」似的設定,她們隱忍堅強、逆來順受,集各種傳統美德於一體。但這種書寫,其實是男權視角之下理想女性的化身。
進入新世紀以後,隨著集體主義向個人主義的觀念轉型,女性自我意識進一步覺醒,藉助蓬勃興起的網絡文化,尤其是女性作者主導的「女性向」文學,率先對「白蓮花」進行了討伐,於是,一些顛覆傳統溫良恭儉的女性形象開始出現。
實際上,《甄嬛傳》中的甄嬛就已經是一個反「白蓮花」人設,而到了《延禧攻略》中,魏瓔珞將這種反「白蓮花」又向前推動了一步,這些形象顛覆了傳統權力結構下對女性的刻板規訓,更顯新潮和獨立,契合了90後、00後的社會認知和審美趣味,因此,更易於取得市場層面的成功。
從敘事的快感機制上來看,《延禧攻略》與傳統後宮劇最大的不同就在於,它借鑑了「爽文」的敘事方式,讓主人公在劇中全程「開掛」,一路「打怪升級」,遇神殺神遇佛殺佛,幾乎沒有「虐主」的情節。
學者邵燕君曾說,「爽」是網絡文學的唯一王道。各種類型的網絡文學均強調「爽點」的設置,在網絡文化中成長的年輕用戶,都越發對一波三折的傳統劇作法則缺少耐心,而更偏愛順風順水,升級神速的敘事軌跡。
2015年《琅琊榜》的敘事就採用了這種敘事邏輯,而《延禧攻略》將這種「爽感」特性再度強化。
相比《延禧攻略》上線前的水花較小,《如懿傳》無疑自立項以來就引發廣泛關注,頗有「劇王」之相,但由於審查原因,該劇一直處於延播狀態,至今準確播出時間仍未確定。
就內容來說,《如懿傳》與《延禧攻略》在歷史背景設定上,有高度的同質性,二者均講述乾隆年間的後宮故事,甚至基本人設都能找到對應,如《如懿傳》中主角如懿即為《延禧攻略》中的女二號嫻妃,《延禧攻略》中的魏瓔珞為《如懿傳》中的魏嬿婉等等,整體的故事主線上,均為講述乾隆皇帝和皇后、繼後、令妃的愛恨情仇。
由於題材的高度相似性,此前市場預估普遍認為,《延禧攻略》或將被《如懿傳》壓制。但搶先播出的《延禧攻略》意外走紅,而「大劇」相的《如懿傳》卻「未播先涼」,令人感慨市場的多變。
與《如懿傳》一同被延播的宮廷劇《巴清傳》,更顯命運多舛。
從定檔年初,到遭遇「秦粉」舉報,到男主角高雲翔涉嫌性侵被李晨緊急救場,再至女主角範冰冰涉嫌偷逃稅被警方調查,《巴清傳》屢遭風波,也讓這部號稱投資5億元的大劇播出,遙遙無期。
值得一提的是,在7月27日,東方衛視舉辦的下半年資源溝通會上,此前已被東方衛視購入的《如懿傳》《巴清傳》均未出現在片單上,這是否意味著兩部劇再度延播或無緣衛視平臺,尚不能確定。可以說,兩部劇的播出時間,已成行業性事件。
整體來看,後宮劇一直是劇集市場炙手可熱的類型,也是易出爆款的領域,但由於題材自身與主流價值觀容易形成牴牾,使其成為政策強力監管的目標。
此番,《延禧攻略》基於自我突破的基礎上,藉助網播平臺填補了觀眾對後宮劇的市場焦渴,可謂佔盡天時地利,而此後播出的幾部後宮劇,則依然面臨層層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