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飢餓站臺》的10層隱喻,每一層都有不同含義,讓人細思極恐

2020-08-29 光和通訊


《飢餓站臺》預告海報 西班牙

飢餓站臺》升降的豎版《雪國列車》,一個垂直的監獄坑,每層一個樓房,兩人一間,一共333層 666人,人少了,隨時補充,有的人來體驗的,有的是送來的!

一個載有食物的平臺每天會來到房間,但只停留2分鐘,樓下的人只能吃樓上人剩下的。

從1層一直降落到上百層,樓層越靠下的越吃不飽,到最後什麼都沒有,什麼也都吃。

犯人每隔一段時間就要更換樓層,這是一個無盡的噩夢……

這部設置新奇的反烏託邦佳片,是46歲的西班牙影人導演人一部處女作。

它十分重口 各種你能想到的畫面,血淋淋擺在眼前。它非常大膽,把密室逃脫加弱肉強食的設定玩出花。每秒都出乎意料的生猛,它以嶄新的視角,諷刺階級壁壘 ,直擊人性之惡。

2008年,一部精緻而古怪的短片榮獲第61屆坎城電影節Canal+電視臺獎和第33屆多倫多國際電視界評委會特別獎。這部加拿大短片叫《下一層》。

加拿大短片《下一層》海報

短片只有11分鐘,但其中的元素卻很豐富,精緻的服裝,考究的道具,恰到好處的配樂,展現出人性掠奪和貪婪的醜陋。這種醜陋,始於一場奢華的美食宴會,終於一層層無限下墜的「樓層」。

短片《下一層》劇照

短片《下一層》劇照下一層可以簡單理解為空間的下一層,但是在短片中,它隱喻了人性的貪婪和墮落。

每下一層,離萬劫不復的深淵就更近一步。為了加深隱喻,短片導演丹尼斯·維倫紐瓦給參加宴會的人物上做了精細設計。從他們服裝上來看,這些人可能是宗教領袖、大資本家、政客或軍閥……隱喻著社會的上位者。

他們雖然是來自不同領域的上層大佬,但面對食物(誘惑)都有共同的做法,就是無休止地掠奪,一直在瘋狂地吃。

短片《下一層》劇照

因篇幅原因,短片《下一層》註定無法展開更多。

而長片《飢餓站臺》有著與《下一層》類似的設定:下墜的樓層、噁心的食物和貪婪的人性。

除了《下一層》,《飢餓站臺》還讓人想起經典加拿大驚悚片《心慌方》(Cube)。《飢餓站臺》可以說是結合了《下一層》和《心慌方》兩部影片。

《心慌方》劇照

《心慌方》劇照電影把《下一層》裡無限下落的樓層和《心慌方》中布滿機關方塊監獄整合,設定為一個垂直的擁有333層的「監獄坑」,每一層中住著兩個人。

樓層中間有個鏤空的方形設計,這是為每一天都從0層下降的方形平臺餐桌而準備的。每一層人每天的食物都是上一層人吃剩的殘羹。

監獄坑、方形平臺、食物、殘羹......

每一個看似腦洞大開的設計背後,其實都有著直指現實的概念和隱喻。

電影的隱喻是多元的,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理解,選擇10層進行解讀。

  • 第1層 堂吉訶德

《飢餓站臺》Goreng/格倫劇照

和很多其他的監獄坑的人不同,男主格倫是自己選擇進入監獄坑的。

入坑之前,格倫的想法的很理想化,很烏託邦。他說他就是來戒菸,順便看完《奇情異想的紳士堂吉訶德》這本書。

下圖是亞當·德賴弗在《誰殺死了堂吉訶德》中的「堂吉訶德」形象,本片的男主也和各類版本堂吉訶德形象非常類似。亞當·德賴弗飾演的堂吉訶德式人物男主把監獄坑當成一個避世的桃園,他幻想這裡的人遵守規則,禮貌謙讓。但很顯然,監獄坑實際是一座為生存而撕殺的決鬥場。

《誰殺死了堂吉訶德》亞當·德賴弗飾演的堂吉訶德式人物 劇照

格倫帶的書,早已預示,他註定是一個監獄坑版的堂吉訶德。

堂吉訶德是西班牙文藝復興時期著名作家塞萬提斯的小說《堂吉訶德》中的主人公。《堂吉訶德》是西班牙的文學瑰寶,西班牙電影吸取這本書的思想,也在情理之中。

堂吉訶德是一個落魄的鄉紳,愛好騎士文學的他決定效仿騎士,出門行俠仗義,最後卻吃了一身苦頭,直到臨終前才清醒過來。

這個人物還延伸了一個詞彙,叫「堂吉訶德式」,特指那些與現實相悖的理想化做事方式。

格倫想在監獄裡把書看完,後來又想通過層層傳遞讓大家定量進食,再後來他又想打破所謂的監獄坑的機制。

現實是,他一個月看不完這本書,然後下個月被分到了任人宰割的171層。

接著,在這個弱肉強食的坑裡,大家只能顧著自己果腹,誰還有時間顧著別人?最殘忍的是,設置監獄坑的上位者們,從來都沒有訂下所謂的機制,坑裡人的所作所為最後都只是搏命的徒勞。

或許不是格倫太理想,而是現實太殘酷,他只是一個堂吉訶德式的可憐人。


  • 第2層 監獄坑

《飢餓站臺》劇照

監獄坑想要隱喻的概念很明顯,就是社會階級。

從0層開始,下一層的人就只能吃上一層人的剩飯剩菜,只不過這飯菜分好分壞,分多分壞,分有分無。

現實社會就是這樣分布「食物」,所謂的上層人總是擁有著更多的權力、財富、機遇......越往下走,「食物」當然就越來越少了。

監獄坑的設定,每個人每個月都有可能換層。

有的人可以從下層人變為上層人,體驗為期一個月的吃香喝辣。上層人變為下層人,忍受一個人的殘羹剩飯,或者在那一層永遠失去自己的生命,亦或者結束別人的性命。

在監獄坑裡呆久了,很多人很明顯地接受了這個規則,忍受樓層高低帶來的貧富分化。

他們一方面抱怨著上位者的掠奪,但當自己成為上位者之後,曾經的抱怨又變為新一輪的掠奪。

這種頻繁變動的社會階級養成了監獄坑裡大部分人思考的惰性,反正我只要熬過這一個月,下個月就能上位,誰又在乎其他人的生死呢?

在這個極端的監獄坑裡,既映射了一部分社會現實,也探討了「人性本惡」的可能性。


  • 第3層 方形平臺上的食物

《飢餓站臺》站臺食物 劇照

吃東西,對於人來說,是最原始的欲望。人類需要最基本的食物生存下去。

《聖經》裡對於人類最早的記載,從夏娃偷吃禁果開始,後來她還讓亞當吃了,兩人於是被趕出伊甸園。這一吃,便有了人類。

《七宗罪》裡的第一宗罪,便是暴食,暴食不僅導致自身營養過剩、身材發胖,也導致另一些產生飢餓,從而威脅生命。當電影照進現實,食物在實際中的隱喻,便不是那麼簡單了。它可以是財富、權力、機會、教育、工作......如果用一個詞來總結,就是社會資源。

誰處於社會階層的更上層,誰就能吃得更好、吃得更飽,也就是所謂享受更多更好的社會資源。


  • 第4層 帶武士刀plus的老頭

《飢餓站臺》Trimagasi劇照

經過一年多在監獄坑的浸潤,老頭顯然摸透了監獄坑的操作模式,不斷為新來的菜鳥格倫答疑解惑。

在他和格倫的對話中,可以得知老頭是因為犯罪才進來的,這是這個犯罪事實卻讓人啼笑皆非。然而法律就是那麼定下來的,儘管命運再捉弄人,老頭選擇接受命運的安排。

就像老頭的口頭禪那樣,他是一個利己主義者。雖不是大惡之人,卻在弱肉強食的監獄坑裡,在被動的情況下選擇以犯罪手段生存下來。

因為,他就是隨著大流走。他不這麼做,他就是被犯罪的對象了,他只能先下手為強。不是他自己願意這麼做,也不是監獄坑逼他,而是他的同類比他走上了絕路。

他帶的加強版武士刀,不僅傷害了別人,也殺害了自己。


  • 第5層 監獄坑工作女

《飢餓站臺》 Imoguiri 劇照

第二個成為格倫室友的人,是一個為監獄坑工作了25年的女人,她也是把格倫招進來的人。

女人把監獄坑稱為「垂直自我管理中心」,可是當她親自體驗了這一切,所謂的垂直自我管理中心,不過是上位者的自我安慰,「垂直掙扎等死中心」其實更為契合。

發現這一事實之後,女人試圖改變這一切,希望通過自己每天一點點的努力,去規範監獄坑裡的食物分配。

當每天的方形食物平臺到達這一層的時候,她只吃一個人的分量,接著為下一層的兩個人準備相同的分量,接著告訴他們,希望他們吃她準備好的食物,然後希望他們也能為下一層的兩人這樣做。

現實是,這種非常溫和的以身作則方式根本起不到什麼作用,還不夠格倫「以屎相逼」來得管用。

身為監獄坑管理者25年來的幫兇,現實生活中無形的加害者,女人只能被自己曾經幫助促成的規則害死。

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 第6層 帶繩子的黑人

《飢餓站臺》 Baharat 劇照

大漢黑人大漢可以視作監獄坑裡想要改變局面的先鋒代表,現實生活中想要跨越階層的積極分子。

跟格倫後來自上而下的理念不一樣,黑人大漢一開始走的是自下而上的路線。

他希望通過上層人拉他的繩子,然後進入上一層,最後逐漸爬到0層。

可是,理想很美滿,現實很骨感,爬層路上總是遇到很多攔路虎。

現實生活中,實現階級跨越,本身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首先,你要看你的上層人願不願意。越往金字塔上面走,人擁有的社會資源就越豐富,誰願意把自己的蛋糕切小讓給下層?

當然不排除真的有好心人,但誰又能保證你一路遇到的都是好心人呢?

另外,電影把這個帶繩子想向上爬的人設置為一個黑人,種族意味不言而喻。


  • 第7層 亞裔女人

《飢餓站臺》Miharu 劇照

亞裔女人在電影裡面從始至終都沒有說過一句話,她只是隨著方形平臺裡的食物一起升升降降。

在她死之前,每個月都能遇見格倫一次。

亞裔女人為什麼總是以這樣的方式出現?

電影裡給出了老頭版和女人版兩種說法。

其實是哪一種說法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亞裔女人的行為給了格倫一種精神上的希望。

她一腔孤勇,執著地下降,努力地去生存,即使遇到再多的困難,也執意地一往無前,直到她被殺死。

雖然亞裔女人的這種行為,在更多人眼裡是瘋子的做法。

但在格倫的想法裡,亞裔女人或許和他一樣,在找尋一種破解監獄坑的機制,雖然他們都不知道這種機制會不會存在。

格倫最後和黑人大漢決定一起自上而下地往下走,或許就是受了亞裔女人的影響。

為什麼這個角色選擇亞裔?

也許和黑人大漢有著同樣的種族隱喻。


  • 第8層 智者

《飢餓站臺》智者Amigo de Baharat 劇照


當格倫和黑人大漢決定用暴力手段,自上而下地將食物送到每一層的時候,他們遇到了一位智者。

智者告訴他們,他們這個想法很好,但是應該要有基本的禮節,先說服,再動武。

智者很可能代表社會中一些溫和的宗教或政治領袖,通過和平而非暴力手段維持秩序。

智者還告訴他們,你們要是想傳達你們的想法,就需要有一道食物作為一個符號,通過它傳達你們的想法。

但原本被黑人大漢稱之為「和平抗議」的活動,意在讓監獄每一層人都能吃飽的活動,最後卻用暴力手段,傷害了他們原本應該保護的人,真是非常諷刺。

智者在這裡反倒成了一種慧極必傷的形象。


  • 第9層 小女孩

《飢餓站臺》小女孩 劇照

很人都在論證小女孩的存在與否。小女孩應該是不存在的,她或許只是格倫在迴光返照之時,在腦海裡創造的一個意象。

在臨死之前,他恢復了人性,選擇把所謂的傳達信息的義大利奶凍,給了小女孩吃。

這個小女孩,是一種人性的存在。


  • 第10層 義大利奶凍


《飢餓站臺》義大利奶油布丁 劇照

小女孩不存在,同理可得,格倫他們一路守護的義大利奶凍自然也沒有被吃掉。

那奶凍去哪裡?

其實電影在播放到三分之一的時候已經回答了我們,它重新回到了0層,回到了創造食物的管理者手上。

但是很可惜的是,管理者拿到奶凍,在意的不是為什麼還有一個奶凍回來了。

管理者在意的是,為什麼奶凍裡會有一根頭髮?

這根頭髮又是誰的呢?

管理者為這件事大發雷霆。

管理者對待奶凍的態度,其實已經回應了格倫的「和平抗議活動」。

這個活動,徹頭徹尾失敗了。

​上層人只關心自己的利益,誰管下面什麼自發的運動。


《飢餓站臺》劇照

最後想到泰戈爾的一句話:老虎並不吃老虎,只有人用人養肥自己。

-END-

本文版權歸作者:HCT 所有

直接用今日頭條app上方的搜索框輸入「飢餓站臺」查看更多精內容

相關焦點

  • 拆解《飢餓站臺》的六層隱喻:道盡了不平等的階層、嗜血的規則
    每天裝滿食物的平臺從零層緩緩落下,短暫地停留在每一層,讓每一層的人進食。但是問題是:越往下食物就會越少、最後稀缺直到沒有。同時,這裡的人每個月會在麻醉中,被送到不同的樓層,這個月是高層,那麼下個月就是低層。
  • 上層吃肉,下層吃人——《飢餓站臺》
    這是一部脫離現實世界,完全概念化的影片,卻在諸多細節的設置上,令人細思極恐。這座監獄架構是垂直類型,監獄一共有333層,每一層中住著兩個人,從電梯井往上或往下看,都看不到盡頭。樓層中間有個鏤空的方形設計,這是為每一天都從0層下降的方形平臺餐桌而準備的,每一層人每天的食物都是上一層人吃剩的殘羹。
  • 《飢餓站臺》:一部不能被解讀的電影
    ,讓人一看就懂得電影揭露的是什麼樣的社會現象,但仍舊讓人覺得細思極恐。弱肉強食是人性的選擇還是自然的規律《飢餓站臺》的故事背景設置在一個有333層的監獄中,在這裡人沒有三六九等但是有333等,在這裡每一層都會有兩名囚犯,他們有的是真的罪犯,有的是自願來到這裡當志願者的,男主就是想不開的志願者其中之一。
  • 【心理學電影賞析】|《飢餓站臺》
    我們是一群紮根心理學一線的諮詢師,也許沒有亮眼的頭銜和閃光的背景,但希望儘自己的一份力量傳播心理學知識,用溫暖、專業和誠信滋養每一個心靈。《飢餓站臺》這部電影其實看了有一段時間,但一直不知道從什麼地方開始寫我的感受,或者說自己怎麼也解讀不好這樣的電影吧。
  • 垂直監獄上層人吃肉,下層人吃人,《飢餓站臺》謎團全解析!
    大家都看了《飢餓站臺》了嗎?這是一部高概念,高設定,高諷刺,高封閉的西班牙電影,讓人聯想到了奉俊昊的《雪國列車》,也讓人回憶起了《心慌方》,不少人也把這部電影和《移動迷宮》一起做討論。要想展開《飢餓站臺》的解析,不得不一開始就啟動劇透模式。
  • 強力推薦這部西班牙影片——飢餓站臺
    01.極簡的設定《飢餓站臺》將主場景設定為一個垂直的 「監獄坑」,每一層中住著兩個人;樓層中間有個鏤空的方形大孔,一桌盛宴每天從0層逐層下降,每個人每天的食物都是上層人吃剩的殘羹。02.暗含的主題《飢餓站臺》到底要講什麼?有人說是揭露社會階層,有人說諷刺男主「唐吉坷德」式的鬥爭,甚至還有人說反對鋪張浪費。我覺得,都不全面,《飢餓站臺》真正要講的,是壓迫與鬥爭。
  • 《飢餓站臺》中的隱喻,階層監獄揭露殘酷現實,適者生存的社會
    《飢餓站臺》是2019年11月在西班牙上映的一部高概念驚悚片,影片講述了在一個垂直的監獄裡,每天載有一定數量食物的站臺從第1層降落到第333層,上層的囚犯肆意浪費食物,在食物上撒尿、吐口水,而下層的囚犯卻只能飢餓到人吃人的故事。
  • 影評丨幾百層的垂直監獄,層層不同,細思極恐
    《飢餓站臺》這部電影是早西班牙畢爾巴鄂出生的電影製片人Galder Gaztelu Urrutia人生執導的第一部電影,這部影片在西班牙、美國以及其他很多國家已經成為觀看次數最多最受歡迎的Netflix恐怖大片之一。
  • 《飢餓站臺》這部電影你真的看懂了嗎
    今日給大家推薦並解析的電影是西班牙電影《飢餓站臺》,主角因為要戒菸自願將自己關在一座宛如監獄的333層空間裡,每一天按時送餐,樓層越高吃得越好,越往下吃得越少甚至沒有的吃,進而出現人吃人的情況。但每個月會隨機交換樓層,隨著對這種設定本質,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得微妙起來!
  • 影評:《飢餓站臺》中的「人食人」階級寓言——鄭龍一海
    封閉式監獄建築共333層,每層監獄住兩位犯人。監獄頂層有頂尖的廚師團隊,廚師每天都會按嚴格的規定出品一大桌豐富菜餚。管理者先把這桌菜餚放置在第0層懸浮臺,然後這桌豐盛的食物會隨著監獄中軸下沉到每一層。第一層可最先享受到美味且新鮮的食物,以此類推,越往下層的人吃到的食物越少,逐漸變成殘羹冷炙,到最後,底層的人連廚餘都吃不到。監獄以月為周期,定期通過化學氣體把犯人麻醉後再次隨機放置在不同的層級。
  • 《飢餓站臺》結局什麼意思?看完細思極恐,寓意深刻
    《飢餓站臺》結局什麼意思?很少人能看得懂,畢竟這個電影裡面死的人本來就特別多,所以不少人覺得這只是一個恐怖電影,對於《飢餓站臺》結局都不在意,而看一個電影的人很多都只是因為好奇才看這個電影,其實這個電影的寓意是很深的,需要人們細細地去進行體會。
  • 這部爆火的電影,原以為是美滿結局,沒想到細思極恐!
    春天的速凍模式果真讓人受不了。重新穿上棉襖,打開最近刷爆各個平臺的電影,沒想到依然沒抵住冷。這股&34;不是天氣影響,而是電影帶給我的冷。剛看完感覺電影嘲諷意味深厚,之後再回想簡直細思極恐。沒錯,我說的電影就是《飢餓站臺》。
  • 忍飢挨餓還是吃人肉,333層監獄生存實驗,細思極恐
    這些西班牙犯罪片,通過這幾年內地的不斷引進,商業化的放映,讓不少國內觀眾開始對西班牙人的腦洞產生極厚興趣。前段時間,一部叫做《飢餓站臺》的西班牙犯罪片再次引起大家的激烈討論。本文有劇透。然而這顯然不是個普通的監獄,而是像直筒高樓一般,總共有333層牢房,每一層的正中央都有個長方形的坑,這個坑貫穿整個樓層,看起來非常魔幻。不過,每個牢房只關押兩個人。他們有些是因為犯罪被關押在此,比如老頭崔馬格斯。有些人是自願進來,比如男主格倫。
  • 底層囚犯吃人割肉,《飢餓站臺》解讀人性的醜惡
    故事設定在一個封閉的圓形監獄中,它由無數個樓層垂直疊起來,中間被掏空;每天,一個裝滿美食的平臺從最頂層開始,由上一層傳送到下一層,每層都停留幾分鐘讓囚犯進食,就這樣,美食漸漸變成殘羹冷炙,底層的人為了生存不得不相互殘殺。進入監獄坑的時候,你可以選擇帶一樣東西進入。一般人帶刀劍繩索等防身用具,我們的憨憨男主帶了一本《堂吉訶德》。
  • 深刻描寫社會食物鏈的現實版本《飢餓站臺》值得一看的佳作
    子木聊電影,2019年有一部電影,如果說2019年最好的片子是那部,真不好說,但是那部片子懸疑,我推薦《飢餓站臺),全劇充滿懸疑,不到最後一秒都不知道結局是啥。不得不佩服西班牙人,導演在處理懸疑片著一塊確實有意思,無論從劇情還是氣氛渲染,都會讓你發出這樣的感嘆道,今天子木和大家聊下,腦洞大開的懸疑片《飢餓站臺》。
  • 結合《堂吉訶德》解讀《飢餓站臺》:逐漸消亡的「騎士精神」
    而結局也可以通過少量的改動,和現有的《飢餓站臺》重合,絲毫不會影響整部電影的"表達初衷"。和這位獄友相同的是,兩者都是"出口即金句"且非常現實主義;不同的是,書裡的那位很忠誠,監獄中的這位後來一度甚至要把主人公當做刺身吃掉。
  • 《飢餓站臺》垂直結構監獄,333層樓,666人搶一桌飯
    這部低成本西班牙電影的風格和場景都很簡單,人物主角也不多,只有一條主線,那就是男主來到了這個垂直結構的監獄所遇到的一切驚心動魄的遭遇。這部電影雖然成本不高,但是寓意十分深刻,富有創意的設計和最後那令人百般猜測的結局。與此類似的還有像《下一層》,也是充滿了人性的批判,《飢餓站臺》的深度和含義一點也不輸於《雪國列車》,充滿了令人看了想再看一遍的魅力。
  • 影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有著很多隱喻讓我們細思極恐
    首先,這部影片吸引我的就是其花裡胡哨的隱喻和其中的宗教元素。影片中有著很多隱喻讓我們細思極恐,這也滿足了我們的好奇心,也更能拓寬我們的想像空間,不同的人能看出不同隱喻,也許我所看出的隱喻也不夠全面和邏輯嚴密,我只是陳述一下我的想法,影片中暗藏的玄機還是自己去發現吧。
  • 網友的推理比導演的初心更細思極恐?能這麼被「扒光」的才配叫神劇!
    就像《誤殺》裡反覆出現羊作為隱喻的意向,除了被警察意外打死的那一隻能瞬間聯想到「替罪羊」之外,其他的含義讓人一時難以捉摸。而大多數流水劇泡沫劇,別說觀眾無心細看,或許連製作團隊本身都未曾細細打磨。觀眾的「細思極恐」式拆解,有時恰恰是對團隊敬業精神的呼應。《無證之罪》中,不少觀眾發現殺人狂魔李豐田,裝錢時拿出的竟然是一個小草莓零錢袋。
  • 用《飢餓站臺》的世界來解讀李榮浩為什麼偏要發布《要我怎麼辦》
    《飢餓站臺》的遊戲模式很簡單:在一個333層的垂直監獄坑裡,每一層都有兩位居民,每天供應一次餐飲,從第一層一直下放到最底層,食物的總量可以滿足所有人的生存需要,但每人到底願意吃多少並不做限制。曾經看到Linkin Park在訪談中說到他們的錄音室專輯都是從幾十到上百首歌曲裡精挑細選組成一張唱片的,一個人氣如此之高的樂團仍可以做到這種程度。而在這個無數人都習慣了碎片和即時反饋的年代,每個人恨不得每寫完一首歌就立刻發表搶佔關注。這也是現在歌手更熱衷高頻率發單曲而不發表專輯的直接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