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心內科始建於1954年,雖然身處內陸,但並沒有擋住它走出盆地,走向全國的腳步。在2015年度復旦醫院排行榜上,華西醫院心內科獲得心血管病排行榜第九名。除了自身實力雄厚,華西醫院心內科還建立基層聯盟,將技術推廣到基層一線。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心內科為國家臨床重點專科,是西部地區疑難危重心血管病診療中心、四川省心血管疾病質量控制中心。華西醫院心內科主任陳茂教授分享了學科迅速發展的秘密。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外觀
陳茂主任
心在線:您認為學科建設的關鍵環節是什麼?
陳茂主任:學科建設的關鍵環節在於團隊建設和亞專業建設,兩者相輔相成。學科的發展建立在每個亞專業發展的基礎之上,因此要明確亞專業方向,圍繞亞專業方向打造核心團隊。
心血管學科的發展上亞專業化非常重要,醫生要用專職的時間做專職的事情才能成為專業的人才。我們科室分為八個亞專業組:冠心病、心衰及器械治療、心電生理、高血壓、先天性心臟病、瓣膜性心臟病、臨床心功能檢查和心臟重症。
團隊建設最重要的是要調動每個人的積極性,要分層次建設。每個亞專業有一個團隊,每個團隊的人才可以分為學術帶頭人、亞專業組組長、骨幹(醫生、護理、技術)和年輕醫生四個層次。
亞專業組組長的設置是我們最大的特色。組長負責組織學術討論和日常亞專業事務管理。例如病例討論由組長召集,通過亞專業領域內的危重病例、複雜病例、手術相關併發症等討論,讓全組成員統一認識,醫療行為更規範化。
小組長是年富力強的教授、副教授,活躍在全國學術領域。通過學術帶頭人和亞專業組組長的合作,學術工作才能有連續性和動力,找到亞專業組發展的方向和工作重點。
我們的科室管理結構是一個樹狀結構。科室管理核心是管理小組,由學科主任、科室主任和科室副主任組成。每個亞專業組組長對本組患者的平均住院日、術前等待時間等指標負責。每個人各司其職,調動了大家的積極性。
心在線:學科人才培養上您有哪些經驗?
陳茂主任:大的原則是人才的發展要和亞專業發展方向吻合,不能完全沒有相關性。第一是要確定每個人的興趣點在哪裡?提供給他的培訓和學習機會要符合亞專業方向,個人的力量要和總體的方向吻合,形成明確的合力。
第二,培養要分層次。學術帶頭人是領軍人物。組長掌握前沿技術,要為組長搭建平臺,讓他在國際或全國學術交流中充分發揮作用。骨幹要明確每個人的特長在哪裡,儘量讓每個人有一個擅長的領域。第三,年輕人的培養要有國際水準。要給他們去最好的心臟中心學習的機會,同時也要給他們壓擔子。
心在線:華西醫院心內科在臨床上有哪些進展?
陳茂主任:醫院和科室都非常重視和鼓勵應用新的技術。在院級層面有個「135」規劃和新技術基金的支持。「135」指根據學科的專業、亞專業、單病種、技術達到國內的第一、前三、前五名來進行不同的資金投入。
科室新技術最突出的是心瓣膜亞專業的心導管主動脈瓣植入術,目前我們科室的手術數量和質量居於全國第一位,在治療二葉瓣膜畸形上達到國際水平。今年10月份我和馮沅教授受邀在阿根廷科連特斯醫院成功完成全球首例新一代「預裝載幹膜」—Venibri瓣膜的植入。
心電生理射頻消融方面我們提出多模態影像指導下的介入治療,提高成功率,減少射線放射量。冠脈治療上我們開創了冠脈亞專業組教授級專家全天候24小時綠色通道,保證急性冠脈症候群患者得到及時、高水平的治療,技術上著重發展CTO等複雜病變的治療,同時廣泛應用旋磨技術、藥物塗層球囊等新技術。複雜型先天性心臟病方面我們心內科和心臟外科開展了很好的合作,可以開展眾多複雜先心病的雜交診治技術。
起博器方面發展了皮下ICD技術、電極的拔除技術和高端起搏器技術。我們作為組長單位開展了心臟性猝死的1.5級預防全球註冊研究(IMPROVE SCA 全球臨床試驗)。影像學技術和超聲技術我們也在做新的探索。我們的目標是每個亞專業都均衡發展的同時,兼顧特色化發展。
心在線:華西醫院心內科在科研上有哪些進展?
陳茂主任:科研分為三類,第一類是臨床醫生自主開展的臨床研究,不同亞專業分別建立自己的研究資料庫,專人負責管理、隨訪和科研文章撰寫。另外我們還有組織標本庫,可以與臨床數據結合起來進行科研。第二類是基礎研究,科室有心血管疾病研究室,與亞專業有結合。第三類是應用和基礎結合的研究。產學研用一條龍,和企業、研究院所都有合作,將發展的新技術和器械,最後回到臨床。
近五年科室縱向課題有56項,經費1500萬;橫向項目108項,經費1700萬。發表SCI論文140多篇,其中最高影響因子10分,發表在NATURE Review of Cardiology雜誌上,因此也獲得一些獎項,如四川省科技進步獎和華夏科技獎。
心在線:臨床與科研之間怎樣結合併相互促進?
陳茂主任:我們醫院立足於研究型醫院,對於科研課題和論文,學校、醫院和科室三層都有獎勵。很多年輕醫生對科研產生了興趣,不過有興趣還要有平臺,我們鼓勵醫生和專職科研人員交流合作,會給大家搭建一些平臺,比如現在國家重點實驗室引進的一個「青年千人」科學家就正在和我們科室緊密合作。在產出上臨床和科研各佔一部分分值,鼓勵了大家實質性的合作。通過興趣、平臺、產出共享機制等促進了兩者的結合。
心在線:未來您有什麼學科規劃?
陳茂主任:未來的規劃主要在新技術、傳統技術和慢病管理三方面。心血管學科的發展非常快,新技術和新器械發展很快,我們會加大應用新技術和新器械的力度。未來計劃建立華西醫院心臟介入培訓中心,發展新技術的同時也帶動區域發展。
如何規範和分化傳統技術,讓傳統技術體系化也是很重要的。以冠心病為例,我們搭建了一個體系。內部體系上要求科室冠脈骨幹24小時在院,所有急診病人第一時間最大獲益的情況下開展手術;第二是急診病人的轉入體系和成都市120體系對接;第三是把我們掌握的技術推廣到基層,建立基層聯盟,實現雙向轉診。
慢病管理:不但在治療期間管理患者,還要管理出院以後的長期治療。要把病人真正轉到基層聯盟醫院。不光出院時給予患者指導,還要給予慢病管理的長期指導。方式是我們給基層醫生提出規範化指導意見,具體管理由基層進行。實現以病人為中心。
學科發展還需要提到會議的作用。我們舉辦的會議有三個層面:國際性會議如國際瓣膜會議,達到了亞太一流水平;全國性的會議,如中西部心血管會議,目標是成為國內高端學術會議;基礎會議解決基層醫生面臨的問題。通過會議方式帶動培訓體系的建立。三級會議覆蓋對象包括從基層工作人員到大腕專家。
科室概覽
1.科室歷史心臟內科創建於1954年,原為四川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內科心血管組。歷任科主任為羅德誠教授、尹秋熙教授、章茂順教授、黃德嘉教授,現任科主任為陳茂教授。
2.科室規模及設備心臟內科現有床位215張,擁有7間心內科專用心導管室、超聲心動圖室(超聲心動圖儀7臺,1臺可攜式床旁超聲心動圖機)、心電圖室、運動平板試驗室及動態心電圖室。
3.學科人才心臟內科現有工作人員169人(醫生50人,護士105人,醫技部門技師14人),其中正高級職稱21人,副高級職稱13人,博士生導師6人,碩士生導師10人。黃德嘉教授為中華醫學會心電生理和起搏學分會侯任主任委員;曾智教授為中華醫學會內科學分會副主任委員;陳茂教授為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常委、四川省心血管專委會主任委員;唐紅教授為中國超聲醫學工程學會超聲心動圖第四屆委員會常務委員、四川省醫學會心臟彩超學會主任委員;陳曉平教授為四川省醫師協會心內科醫師分會主任委員;姜建教授為四川省醫學會心電生理起博分會侯任主任委員。
4.服務患者情況年門診量(總部-上錦)108870人次。2012年4月開展經皮瓣膜植入,到目前經導管主動脈瓣植入逾200例,經導管肺動脈瓣植入9例。心臟內科介入治療例數居西部地區首位。其中射頻消融例數佔全省42%,房顫及病理性室速消融佔90%,CRT佔54.5%,ICD佔61.7%,起搏器置入佔22%,冠脈介入治療佔25.6%,先心病介入治療佔31%。近三年來,心臟內科每年收入住院治療的病人超過10000多例,其中危重疑難病人佔92%,搶救成功率達97%。
5.學科特色臨床特色心臟內科先後開展了多項心血管疾病現代治療的關鍵技術,包括冠狀動脈造影及經皮冠狀動脈球囊擴張術、二尖瓣球囊成形術、快速心律失常的射頻消融術、先天性心臟病介入治療、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肥厚型心肌病室間隔化學消融術、雙心室起搏(CRT)治療心力衰竭,三維電解剖標測指示下導管消融治療心房顫動、病理性室速等。心臟內科在國內率先開展雙心室起搏治療心衰,射頻消融治療快速心律失常,作為國內最早開展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的幾家醫院之一,目前病例數居於全國首位。科研特色近三年來,心臟內科共獲國家「十一五」「十二五」支撐計劃、國家「863」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等國家級科研項目15項。獲得國際合作項目23項,省、部、廳級科研項目23項。近五年來,以心臟內科為通訊作者單位發表的SCI全文有140篇,獲國家級科技進步獎1項,省級科技進步獎4項,市級科技進步獎3項。
6.科室榮譽心內科為國家臨床重點專科、西部地區疑難危重心血管病診療中心、四川省心血管疾病質量控制中心、四川省內唯一由國家衛計委評定的冠心病、心律失常和先心病介入診療培訓基地。獲全國認證的胸痛區域示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