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在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心內科病房,市民張女士在丈夫的陪同下,足足走了39級樓梯,這讓張女士和丈夫無比興奮。常人輕輕鬆鬆能走完的39級樓梯,為何能讓他們如此開心?
原來,23年心臟病史的張女士心臟巨大,心胸比(胸片上心臟和胸廓橫徑比例)達到了驚人的95%,出現嚴重的心跳暫停。近日,華西醫院心內科器械植入亞專業組的方元教授為其成功安置了起搏器,極大地緩解了其不良症狀。此前,在國際國內的醫學文獻中,還未有過心胸比高達95%還能成功安置起搏器的案例。
心胸比高達95% 幾乎佔滿整個胸腔
張女士今年56歲,23年前確診為風溼性心臟病,這在西南地區屬於常見的心臟病類型,首次接受了心臟二尖瓣置換手術10年後,在華西醫院心內科接受第二次手術,進行心臟瓣膜修補。
今年8月28日,因嚴重的反覆頭暈而住院的張女士再次由急診轉至華西醫院心內科,24小時動態心電圖顯示,張女士的心跳極慢,出現停跳現象,最長的一次停跳長達6秒。
原來,兩次手術後,張女士需要長期服藥防治血栓和心跳過快。「不吃藥的話,她的心跳高達110次/分鐘。」主治醫生方元教授介紹說,正常人24小時監測到的平均每分鐘心跳應該是55次到60次,按照張女士的心跳速度,即使是正常人心臟也會受不了。
張女士對藥物敏感,服藥會導致心跳過慢、停跳,該如何辦?最好的辦法就是為其安裝永久起搏器,這是一項應用廣泛的治療方案。但是對於張女士這一特殊病例,又是一個高難度問題。
因23年心臟病史,張女士的心臟明顯長大,心胸比高達驚人的95%,從胸片顯示來看,心臟幾乎已經佔滿了整個胸腔,僅剩右側有一點縫隙,是正常人心臟的4—5倍。
用時70分鐘 成功安置起搏器
如此巨大的心胸比,讓手術難度大大增加。
「首先是起搏器電極線無法準確定位到心室,即使順利定位,變薄的心臟壁上也難以固定住電極線。」方元教授解釋說,起搏器安置手術是微創介入手術,整個安置過程不開胸,僅在X光透視條件下,將電極線依次通過鎖骨下方靜脈、上腔靜脈、心臟右心房、三尖瓣送達右心室,固定在心臟壁上。但因為張女士的巨大心臟,心臟壁極薄,電極不容易固定,即使固定也容易脫落,導致起搏器無法正常工作或產生功能障礙。
9月6日,有著豐富經驗的方元教授主刀,為張女士成功安置了心臟起搏器,用時70分鐘。「正常情況下,做這個手術就是40分鐘到50分鐘。」方元說。
術後,張女士恢復情況較好。18日,張女士興奮地在樓梯間爬了26級樓梯,昨日,又成功地走了39級,並且沒有太多的疲憊感。
「我們完成了多例國際或國內首創的起搏器或者ICD(埋藏式自動復律除顫器)植入。」方元教授說,例如經肝靜脈途徑安置起搏器和ICD、為95歲高齡的患者安置雙心室起病再同步化治療起搏器,充分證明了華西心內科器械植入亞專業組的專業水準屬於國際先進水平。
成都商報記者 於遵素 攝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