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美國「尼米茲」號航空母艦。(圖片來源:美聯社)
據美國媒體報導,當地時間1月3日,美國代理國防部長米勒突然宣布,原本計劃撤回國內的美國海軍「尼米茲」號航母戰鬥群將繼續留在中東地區,以應對伊朗向美國發出的威脅。1月3日是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聖城旅」前指揮官蘇萊曼尼在伊拉克首都巴格達被美軍刺殺一周年紀念日,「尼米茲」號的欲走還留凸顯了當下美伊關係的複雜性。美國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則認為,如何在保護美國人安全和與伊朗進行接觸之間保持平衡,將是拜登政府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過去兩年多時間裡,美伊之間的緊張態勢一直處於持續上升的狀態。從核問題到地區安全問題,美伊兩國持續不斷「秀肌肉」的舉動,持續牽動國際社會的敏感神經。自2018年美國單方面宣布退出伊核協議並重新強化對伊朗的「極限施壓」制裁措施之後,美伊兩國之間的對抗就逐步升級。2020年1月3日,美國在巴格達國際機場發動襲擊殺害蘇萊曼尼,更是一度令兩國走到全面戰爭的邊緣。到了最近兩個月,關於美國是否會發動對伊朗戰爭的猜測在西方和中東媒體上可以說是不絕於耳,特別是近期伊朗領導人和高級官員圍繞蘇萊曼尼之死的一系列強硬表態,更是引發外界對兩國在中東擦槍走火的擔憂。美國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分析認為,如何避免美伊之間「流血」,很可能成為拜登政府需要在「上任第一個小時」就要處理的外交危機。
伊核問題無疑是當下美伊矛盾中最為敏感和核心的問題。當地時間1月2日,伊朗伊斯蘭共和國通訊社報導稱,伊朗原子能機構主席薩利希表示,伊朗已致函其維也納代表處,將向國際原子能機構提交有關準備將濃縮鈾豐度提高至20%的通知信。伊朗方面表示,該決定是依據伊朗議會2020年12月通過相關法案做出的。儘管伊朗一直強調,相關措施都是「可逆的」,但若伊朗最終重啟20%濃度濃縮鈾生產,將徹底突破伊核協議的相關制約,伊核協議的前景也將更加黯淡。毋庸置疑,美國的單邊主義外交政策是導致伊核協議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自2018年以來伊朗一步步暫停履行伊核協議也是美國一再刺激之下的反制之舉。也正因此,儘管拜登方面一再釋放就任後將重返伊核協議等相對善意的言論,但目前的現實卻是美伊兩國的脆弱互信早已被川普政府徹底摧毀。同時,美國極限施壓下,伊朗強硬派勢力上升、甚至可能贏得2021年伊朗總統大選的局面,也不利於兩國緊張關係「解壓」。
從深層次的角度說,美伊之間的結構性也很難隨政府更替而發生劇變。一方面,美伊兩國之間因為歷史問題存在著根深蒂固的矛盾,這種依民族情感而存在的矛盾很難因政治關係變化發生變化。在美國國內,對伊朗強硬既是兩黨共識,也是40多年前持續了444天的美國駐伊朗大使館人質危機所留下的歷史創傷;對伊朗而言,1953年美國和英國情報機關策劃下、導致當時的伊朗摩薩臺政府垮臺的政變,被認為是伊朗反美情緒最終爆發的起點。
另一方面,兩國在地緣政治上的利益衝突,更使兩國之間的矛盾難以化解。美國希望掌控中東的利益訴求與伊朗作為地區大國希望在地區發揮更大影響力的矛盾很難調和。同時,由於伊朗與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之間存在的結構性矛盾,以及美國作為以色列最堅定支持者和海灣阿拉伯國家盟友的身份,也決定了兩國之間在地區問題上必然面臨衝突。過去數月裡,在美國政府的撮合下,包括阿聯、巴林、蘇丹、摩洛哥等在內的一些西亞和北非阿拉伯國家紛紛與以色列實現關係正常化,進一步強化了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聯合對抗伊朗的地緣政治局勢,也加劇了美伊之間的地緣對抗態勢。
當然,從政治和軍事層面而言,美伊之間發生直接對抗並不符合兩國的根本利益。對美國而言,已經深陷中東戰爭泥潭將近20年的美國,無論是從經濟上還是國內民意上,都很難承受與伊朗這樣一個中東軍事大國發生戰爭的代價;對伊朗而言,在全面戰場上挑戰美國顯然沒什麼勝算,而戰敗可能引發的一系列連鎖反應也是伊朗現政權難以承受的。
可以說,過去兩年多時間裡,美伊兩國已經深陷於一場互不信任、互不通氣的「猜疑遊戲」。要打破這條無休止的「猜疑鏈」,最終還是要兩國回到談判桌前。也只有這樣,兩國才能最終解決問題,從而避免擦槍走火、引爆中東這個巨大火藥桶。(聶舒翼)
本文系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點擊「海外網評」,讀懂中國與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