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網評:敏感時刻,美國「外交危機」迫在眉睫

2021-01-08 騰訊網

資料圖:美國「尼米茲」號航空母艦。(圖片來源:美聯社)

據美國媒體報導,當地時間1月3日,美國代理國防部長米勒突然宣布,原本計劃撤回國內的美國海軍「尼米茲」號航母戰鬥群將繼續留在中東地區,以應對伊朗向美國發出的威脅。1月3日是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聖城旅」前指揮官蘇萊曼尼在伊拉克首都巴格達被美軍刺殺一周年紀念日,「尼米茲」號的欲走還留凸顯了當下美伊關係的複雜性。美國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則認為,如何在保護美國人安全和與伊朗進行接觸之間保持平衡,將是拜登政府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過去兩年多時間裡,美伊之間的緊張態勢一直處於持續上升的狀態。從核問題到地區安全問題,美伊兩國持續不斷「秀肌肉」的舉動,持續牽動國際社會的敏感神經。自2018年美國單方面宣布退出伊核協議並重新強化對伊朗的「極限施壓」制裁措施之後,美伊兩國之間的對抗就逐步升級。2020年1月3日,美國在巴格達國際機場發動襲擊殺害蘇萊曼尼,更是一度令兩國走到全面戰爭的邊緣。到了最近兩個月,關於美國是否會發動對伊朗戰爭的猜測在西方和中東媒體上可以說是不絕於耳,特別是近期伊朗領導人和高級官員圍繞蘇萊曼尼之死的一系列強硬表態,更是引發外界對兩國在中東擦槍走火的擔憂。美國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分析認為,如何避免美伊之間「流血」,很可能成為拜登政府需要在「上任第一個小時」就要處理的外交危機。

伊核問題無疑是當下美伊矛盾中最為敏感和核心的問題。當地時間1月2日,伊朗伊斯蘭共和國通訊社報導稱,伊朗原子能機構主席薩利希表示,伊朗已致函其維也納代表處,將向國際原子能機構提交有關準備將濃縮鈾豐度提高至20%的通知信。伊朗方面表示,該決定是依據伊朗議會2020年12月通過相關法案做出的。儘管伊朗一直強調,相關措施都是「可逆的」,但若伊朗最終重啟20%濃度濃縮鈾生產,將徹底突破伊核協議的相關制約,伊核協議的前景也將更加黯淡。毋庸置疑,美國的單邊主義外交政策是導致伊核協議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自2018年以來伊朗一步步暫停履行伊核協議也是美國一再刺激之下的反制之舉。也正因此,儘管拜登方面一再釋放就任後將重返伊核協議等相對善意的言論,但目前的現實卻是美伊兩國的脆弱互信早已被川普政府徹底摧毀。同時,美國極限施壓下,伊朗強硬派勢力上升、甚至可能贏得2021年伊朗總統大選的局面,也不利於兩國緊張關係「解壓」。

從深層次的角度說,美伊之間的結構性也很難隨政府更替而發生劇變。一方面,美伊兩國之間因為歷史問題存在著根深蒂固的矛盾,這種依民族情感而存在的矛盾很難因政治關係變化發生變化。在美國國內,對伊朗強硬既是兩黨共識,也是40多年前持續了444天的美國駐伊朗大使館人質危機所留下的歷史創傷;對伊朗而言,1953年美國和英國情報機關策劃下、導致當時的伊朗摩薩臺政府垮臺的政變,被認為是伊朗反美情緒最終爆發的起點。

另一方面,兩國在地緣政治上的利益衝突,更使兩國之間的矛盾難以化解。美國希望掌控中東的利益訴求與伊朗作為地區大國希望在地區發揮更大影響力的矛盾很難調和。同時,由於伊朗與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之間存在的結構性矛盾,以及美國作為以色列最堅定支持者和海灣阿拉伯國家盟友的身份,也決定了兩國之間在地區問題上必然面臨衝突。過去數月裡,在美國政府的撮合下,包括阿聯、巴林、蘇丹、摩洛哥等在內的一些西亞和北非阿拉伯國家紛紛與以色列實現關係正常化,進一步強化了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聯合對抗伊朗的地緣政治局勢,也加劇了美伊之間的地緣對抗態勢。

當然,從政治和軍事層面而言,美伊之間發生直接對抗並不符合兩國的根本利益。對美國而言,已經深陷中東戰爭泥潭將近20年的美國,無論是從經濟上還是國內民意上,都很難承受與伊朗這樣一個中東軍事大國發生戰爭的代價;對伊朗而言,在全面戰場上挑戰美國顯然沒什麼勝算,而戰敗可能引發的一系列連鎖反應也是伊朗現政權難以承受的。

可以說,過去兩年多時間裡,美伊兩國已經深陷於一場互不信任、互不通氣的「猜疑遊戲」。要打破這條無休止的「猜疑鏈」,最終還是要兩國回到談判桌前。也只有這樣,兩國才能最終解決問題,從而避免擦槍走火、引爆中東這個巨大火藥桶。(聶舒翼)

本文系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點擊「海外網評」,讀懂中國與世界。

相關焦點

  • 海外網評:中越外長共同查看邊界界碑,意義不尋常
    來源:海外網8月23日,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廣西東興中越邊界跨界處同越南副總理兼外長範平明共同出席中越陸地邊界劃界二十周年暨勘界立碑十周年紀念活動。這是中越外長重啟「線下」外交的重要標誌,也為後疫情時代兩國合作注入了新動力。作為中越政府級邊界談判中方代表團團長,王毅談起當年的談判工作依然「感慨系之」。如今中越邊界地區共同發展繁榮的景象確實來之不易。二十年來,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中越跨境人員往來密切,邊境貿易蓬勃發展。雙方已建成9座跨境橋梁,15條跨境公路,開通13對陸路口岸。
  • 海外網評:「互相傷害」一年後,日韓關係仍難轉圜
    來源:海外網資料圖:2019年大阪G20峰會期間的安倍晉三與文在寅。據《朝日新聞》6月30日報導,就美國總統川普邀請韓國參加G7峰會一事,日本方面已向美國發出通知表明不希望韓國參會,而韓國總統府官員則譴責「日本的無恥,一直是世界最高水平」。這其實反映出,在經濟摩擦還未得到妥善解決的背景下,日韓兩國間的矛盾延伸至政治外交領域。
  • 敏感時刻,美國總領事密會亂港頭目!
    美國駐港澳總領事館總領事史墨客今天(4日)下午密會亂港頭目梁家傑,亂港分子楊嶽橋也在場,這一幕被港媒捕捉到。香港「橙新聞」稱,他們在此敏感時刻密會,實在惹人遐想。香港「橙新聞」援引香港堅料網的報導稱,有讀者提供視頻片段,顯示在今日(4日)下午約3時,美國駐港澳總領事館總領事史墨客,到達公民黨主席梁家傑位於中環太子大廈的律師樓,而該黨立法會議員楊嶽橋也在場。「橙新聞」稱,在此敏感時刻,實在惹人遐想。
  • 海外網評:「撕裂的美國」或成「全球最大風險」
    (來源:路透社) 世界知名政治諮詢公司歐亞集團日前發布「2021年世界十大風險」報告,將「撕裂的美國」排在了第一位。這份報告稱,美國國內出現的政治極化、民主制度陷入困境、社會不公,以及失敗外交政策導致的一系列問題,令這個「超級大國難以回歸正軌」,而「一個撕裂的超級大國將是所有人的麻煩」。
  • 美國外交學會會長:國內失敗破壞美國全球形象
    參考消息網6月9日報導美國《外交》雜誌網站6月5日發表美國外交學會會長理察·哈斯的文章,題為《以身作則的外交政策:國內危機讓美國在國外變得脆弱》,文章內容編譯如下:國際事務分析人士很少關注美國國內狀況如何影響該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和作用
  • 海外網評:美國成了全球防疫的「孤獨患者」
    據法新社6月27日報導,在經過數天談判之後,歐盟打算將未能有效控制疫情的美國排除在名單之外。可以看出,美國正在成為西方疫情防控的「不可靠盟友」,CNN評論稱,美國可能比任何時候都更加孤單。在過去的幾十年裡,美國在全球陷入危機時常常扮演領導者的角色:小布希政府曾發起「總統愛滋病緊急援助計劃」;2014年伊波拉疫情威脅全球時,歐巴馬政府呼籲國際社會不要袖手旁觀。
  • 海外網評:疫苗亂象頻出,美國何時走到「隧道的盡頭」?
    (圖片來源:法新社)自12月15日開始,美國啟動了首批新冠疫苗接種工作,全美醫護人員和養老院住戶成為首批接種者。20日當天,美國疾控中心(CDC)的免疫接種諮詢委員會(ACIP)建議,75歲以上和一線工作人員將成為下一批接種者。
  • 海外網評:聲稱不做「世界警察」,美國卻沒停止對外幹涉
    (圖片來源:路透社)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當地時間6月13日,美國總統川普在2020年西點軍校畢業典禮上發表演講稱,美軍的職責是保衛美國,而不是去「重建他國」、解決別人的衝突,美國不是「世界的警察」。川普的這一表態是否意味著美國對外戰略的根本性調整?是否意味著美國從此會放鬆對外幹涉?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 海外網評:日韓關係迎來「命運之月」
    正是由於本月將有很多涉及日韓之間的歷史、政治外交的敏感事情,且每一件事都可能給兩國關係帶來不小影響,所以日本媒體將本月稱為日韓的「命運之月」。經歷了一年的經貿紛爭後,日韓關係更進一步低迷,矛盾與摩擦還大有升級趨勢。
  • 海外網評:疫情肆虐下強推複課,美國政客為何「六親不認」?
    來源:海外網美國總統川普8日發文威脅削減聯邦教育經費。(推特截圖)連日來,白宮持續對全美大中小學施壓,要求這些學校必須在今年秋季學期全面複課。當地時間7月8日,美國總統川普在社交網絡上發文稱,若美國學校在今年秋季仍拒絕開學複課,他將削減對這些學校的聯邦教育撥款。消息一出,立刻成為全美各大媒體頭條,並引發強烈反彈。繼推出針對國際留學生的籤證新規後又向全美學校發出新威脅,意味著白宮點燃的這把複課「戰火」已經從國際留學生延燒至美國本土學生身上。
  • 中國日報網評:「中美脫鉤」絕非美國的全民意志
    (原標題:中國日報網評:「中美脫鉤」絕非美國的全民意志)
  • 海外網評:助力「買買買」,消費券「小馬拉大車」
    (海外網評論員 欒雨石)本文系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點擊「海外網評」,讀懂中國與世界。> 31777295,.海外網評
  • ...法國總統怒斥美國帶來重大危機,聯合國站上十字路口,該何去何從?
    成立聯合國的構想是由美國時任總統羅斯福提出的。羅斯福此舉可謂用心良苦。美國自建國起就有孤立主義的外交傳統,不願過多參與國際事務。在二戰初期,面對法西斯國家在亞歐大陸的肆虐,美國一度情願置身事外。珍珠港事件後,美國才被迫參戰並成為扭轉戰局的關鍵力量。二戰結束之後,羅斯福總統不願看到美國的孤立主義再次捲土重來,因而希望以聯合國這種體制化的方式,讓美國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
  • 大戰略已死,美國外交將開啟小思維時代?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研究學院基辛格全球事務中心教授、戰略與預算評估中心高級研究員哈爾·布蘭茨認為「美國的外交政策還沒死」[8],川普步入白宮時承諾掀起一場大戰略革命——解構幾代美國人為之奮鬥的工程,但他在關鍵問題上的立場卻逐漸趨於溫和,甚至回歸了許多共和黨傳統[9]。這並不意味著川普被馴服了,而是政治反對限制了川普對美國外交政策的改變。
  • 卡舒吉事件裡美國外交的尷尬:想義利兼收卻遭遇同床異夢
    作為利益遍布全球的超級大國,美國雖然能力更強,但是面臨的挑戰最多、應對的問題最為複雜。儘管美國社會對政府的外交期許極高,美國政府也想竭力維持其「潔身自好」的形象,美國的執政者們很清楚「道義」很多時候只能停留在言辭上,否只會力不從心、適得其反。美國在步入國際舞臺之初就在這個問題上被好好上了一課。
  • 黃忠、唐小松:中國對印度公共外交評析
    對此,中國必須強化培育對印度公共外交的社會基礎,繼續大力發展人文交流;要立足世界發展潮流,淡化消極競爭觀,積極培育命運共同體意識;要在安全議題上精準定位,多做日常解疑釋惑工作,做好輿情的危機管控,加強社會精英和媒體在關鍵時刻的戰略溝通。在中國的周邊外交乃至全球戰略布局中,印度無疑是其中的重要國家之一。近年來,中印關係前景可期,但也有不少複雜問題。
  • 龍興春、鄒珍妮:跟風美國,折射印外交「利益偏狹」
    很多人對印度政府的外交決策和行為不理解,為什麼印度普通民眾的利益及訴求在政策中很難被考慮?其實,這跟印度社會根深蒂固的階層分化有很大關係,延續了三千多年的種姓制度雖然在印度已經不合法,但種姓制度的影響仍然無處不在。即使有個別出身低種姓階層人士取得成功,如成為知名學者、科學家、企業家甚至總統,但上層社會對中下層社會的歧視、忽視仍是常態,階層間情感和利益的隔離仿佛存在「兩個印度」。
  • 外交事務雜誌:拜登想讓美國重新領導世界,難在哪裡?
    所以人們很自然地會認為,美國人民把特把國際主義者拜登選上來,美國就會像拜登在《外交事務》雜誌上聲稱的那樣重回「首席」(the head of the table)。但是,全球領導權並不是美國的特權。
  • 海外網評:元旦「開門紅」,中國經濟復甦更有「含金量」
    來源:海外網原標題:海外網評:元旦「開門紅」,中國經濟復甦更有「含金量」1月2日,遊客在浙江省湖州市太湖古鎮觀看表演。德新社也在報導中稱,「在遠東,『新冠危機』似乎已經結束:中國經濟形勢一直在改善」。2021年元旦假期,中國消費市場持續火熱,進一步印證了中國經濟加快復甦的步伐。據商務部監測,元旦節日三天,全國重點零售企業日均銷售額同比增長6.2%。促銷活動精彩紛呈,消費市場人氣活躍。據銀聯商務數據,全國重點監測商戶線下消費規模同比增長7.4%。相關機構數據顯示,全國電影票房達12.99億元。
  • 海外網評:川普被彈劾,這齣「紙牌屋」還有第二季
    (圖片來源:CNN)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當地時間12月18日晚間,美國國會眾議院兩黨議員經歷了漫長的辯論之後,最終以230:197和229:198的結果,通過了彈劾總統川普濫用權力和妨礙國會調查的兩項法案。這意味著川普成為繼安德魯·詹森和比爾·柯林頓之後,美國歷史上第三位被正式彈劾的總統。不過,被正式彈劾並不意味著川普即將下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