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年輕的時候,曾經以為金錢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東西。現在我老了,才發現確實如此——王爾德
不敢過得好
我有一個舍友,在這個十八線城市他們的家庭算不上富裕,但是同樣的也算不貧窮,在同學裡面也算得上是比較有能力的人。
當別人還在伸手向父母要生活費的時候,他已經能夠完完全全養活自己甚至每個月還有多餘的借給別人。
但是他很少給自己買好東西,我很奇怪於是又一次就問他為什麼,他的回答讓我很震驚。
他說:爸媽都在這麼大的太陽下受苦受累,他們一天都吃不上一頓好飯,我還給自己買什麼好東西啊,說實話,每次只要我過得比父母好點,就會陷入自責和愧疚當中。
我當時很不理解就追問:別人畫的父母賺的錢都不在意這些,你自己花自己賺的錢怎麼還這樣,再說了父母不就希望你在外面照顧好自己嗎?
他說:別人的想法我不懂,也正因為父母總是操心我在外面吃好喝好,我才更加覺得愧疚。
我突然想起《機器靈砍菜刀裡》的歌詞:俺媽媽給我打哩毛衣總是有點大,直到長大以後我才明白那是因為啥,她的委屈都在心裡從不善於表達,但是我知道她最牽掛哩就是俺姐弟倆。
類似的事情,之前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在15年前,她本科畢業裡領導找到她說:如果有留校的意願,領導能為她爭取一個名額,但是有前提,那就是要向學校交一筆3萬元的保證金(當時只有研究生才有留校資格,我是本科生,但這筆錢將來會退還)。
因為愛好寫作,領導看中的也是她的這一點,但是奈何,對於一個一月只有100生活費,一篇稿費只有15的她而言,30000無疑是一個天文數字。
當時她想到面朝黃土背朝天地勞作的父母,好不容易供自己讀完大學,如果再因她留校的問題,讓他們去求爺爺告奶奶地借3萬塊錢,怎麼想都覺得於心不忍。
那一刻,我才漸漸體悟:貧窮並不是限制了他們的想像力,那是因為對於一個貧窮的年輕人來說,壓根兒就不敢有想像力。
不敢想像失敗後的結果
有很多人說:窮人家的孩子不值得同情,他們沒有遠見,沒有大的格局,好吃懶做沒本事,只看到眼前的蠅頭小利,活該如此。
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
不是的,在你們不了解的地方,有的人想要去大點的城市發展,1000元的路費+1000元押一付一的房費,他都要考慮很久,也許對你而言這錢真的沒有多少,一個月零花錢或者十幾天的工資。
但是對他而言,這就是一個家庭一個月的生活費。不要說現在哪裡會有這種地方,只是你沒有接觸到而已。
我的一個朋友,參加工作剛滿兩年,現在一個月一萬多,扣除房租水電和生活費,也剩相對來說還可以。最主要的是她所在單位前景不錯,主管領導也很器重她,再幹大半年就去分公司月薪自然而然水漲船高。
但現在,她的父親突然患了重病,花了一筆錢手術之後臥床不起,越來越嚴重。
他的弟弟妹妹年少不經事,都還在讀高中,即將要考上大學,那也是一筆不低的費用,本來單位越來越好生活還不至於太過艱辛,自己繼續工作完全可以維持。
但是父親病重,母親原本就差就差的身體,如果照料父親那後果不敢想,現在只得回家。
放棄上海的工作,報考老家的公務員,或者託關係以人事代理的身份在市裡找家單位。雖然一個月只有兩三千甚至三四千,但離家近,能照顧病倒的爸爸,也能分擔無助的媽媽。
窮人的孩子沒有本事嗎?不是的,只不過為了身後的牽掛,他不得不放棄美好的未來。
魯迅說:本身就窮,折騰對了就成了富人, 折騰不對,大不了還是窮人。 如果不折騰、一輩子都是窮人。
這句話對嗎?對也不對。
有些人不是不折騰,不是沒有夢想,而是不敢去想像失敗後的結果,有的人失敗了,十萬八萬並不是什麼。
但有的人一旦輸了,不是害怕自己虧受苦,而是害怕那養育了自己二十幾年的父母,會因為自己,從此顛沛流離啊。
多少人,在偷偷編制著夢想
多少人白天混跡在人群當中,晚上回家後,一個人偷偷編織著那心中不滅的夢想,更晚些的時候,不是站在窗口眺望遠方發呆,就是躺成一個大字望著天花板。
第二天像什麼都沒發生一樣,混跡在人群中一如既往。
也許你曾經見過一個人剛發完朋友圈一分鐘後再去看已經刪除了,沒錯那是有些成年人人悄無聲息的崩潰,也是有些人情緒的宣洩,更是有些人深藏心底的抱負。
只是,在一分鐘後,他覺得好了,沒必要吧。
然後看看發亮的手機,最終只得長出一口氣後安然的睡去。
有多少人,不敢比父母過得好;有多少人因為一點錢放棄了本來可以更好的機會;又有多少人在深夜發著呆。
點個「關注」,我們都是一樣的成年人。
#「新作者扶植計劃」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