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風波》有言: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眾所周知,由於近代中國的發展水平相對落後,所以,許多中國人都嚮往著如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在很長一段時間之內,移民潮的出現使我國流失了大量的人才,而對於中國的發展來說,這樣的移民也是對國家的一種沉重打擊。
然而,由於中國有著自身特殊的歷史文化底蘊,所以,中國也吸引了許多外國人的到來。曾經,有這樣一位美國士兵,他不僅娶了中國明星,還用十六年的時間,成功加入了中國國籍。而這位美國大兵也稱自己一生中最驕傲的事情,就是成為了一位中國人。那麼,這位美國士兵究竟是何許人也?為什麼身處發達國家的他,會嚮往著發展水平並不是很高的中國呢?
這位美國士兵就是沙博理,他出生於1915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沙博理加入到了美國陸軍隊伍中服役,而後來的他也成為了一位高射炮士兵。當時,處於戰爭方面的需要,美國方面決定培養一批軍人,對世界各國的語言進行學習,而沙博理則被派去學習中國方面的知識和文化。
在學習中華文化的過程中,沙博理對這樣一個國家產生了非常大的興趣,而在1947年時,沙博理也決定帶著自己僅有的二百美元積蓄來到上海,看看實際的中國究竟是什麼樣子。
在上海落腳之後,沙博理遇到了自己未來的妻子鳳子,雖然說當時的沙博理還是一位美國大兵,但是,他和鳳子之間的感情卻並沒有受到國家的限制與影響。在來到中國的第二年時,沙博理和鳳子正式結為了夫妻,而由於在那個年代中,跨國婚姻並不是非常常見的,所以,沙博理和鳳子也成為了眾人眼中的傳奇。
據了解,鳳子畢業於我國的復旦大學,是上海文藝界的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同樣也是上海著名的演員,在鳳子的影響之下,沙博理對於中國的熱愛之情也得到了進一步加深。為了能夠投身於中國的發展事業當中,沙博理也決定就此留在中國。
在結婚之後,沙博理接觸到了翻譯這項工作,由於沙博理本就是一位美國人,所以,他對英語的掌握程度也是比較高的。而在對中華文化學習的進程中,沙博理也對中國的語言有著十分深刻的了解,就這樣,在1956年時,沙博理也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譯著作品。
在此後的幾十年間,沙博理始終奮鬥在翻譯的一線工作之上,曾經,他將許多中國的著名作品都翻譯成了英文,而在他的幫助之下,中華文化也得以在全世界範圍內開始流行。雖然說沙博理是一個外國人,但他對中華文化的理解程度也是非常高的,而經由他翻譯的書籍,也都能夠做到信、達、雅。在這種情況之下,中國文聯也曾為沙博理頒發了最高翻譯獎。
對於沙博理來說,在中國生活的過程使他更加熱愛這個國家,而他也希望能夠早日加入中國國籍,成為一位地地道道的中國人。在經過了一番努力之後,1963年時,沙博理被總理正式批准加入中國國籍,而作為當時第一批加入中國國籍的外國人,沙博理也經歷了中國社會發展變革的種種事項。
對於沙博理來說,十六年的堅持讓他順利達成了自己的夢想,而在此後的日子裡,沙博理也曾表示,能夠成為一位中國人,是一件非常驕傲的事情。
據了解,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時,沙博理還曾經當選為全國政協委員,而由於他長時間紮根基層,並對我國的各項發展事務有著非常深刻的了解,所以,他也對中國的政治變革提出了很多寶貴的意見。2014年時,九十九歲的沙博理因病離開了人世,對於這樣一位切實關心中國發展的美國人而言,在中國生活的日子也讓他的人生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
結語
在對沙博理的經歷進行了解之後就可以發現,雖然說在最開始的時候,沙博理是美軍當中的一員,但在來到中國之後,他卻被中華文化的獨特所深深吸引,而在這種情況之下,加入中國便成為了他一生最大的夢想。
相比於那些拋棄祖國去其他國家發展的中國人而言,沙博理的存在也給了他們一種特殊的警示,其實,中國並不是一直落後於其他各國的,在古代歷史之上,中國也曾是一個強大的國家。相信在未來的日子裡,通過無數人才的共同努力,中國也將重新走向復興之路,並擁有更高的國際地位。
參考資料:《沙博理 此心安處是吾鄉》
此內容由騰訊新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