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7/25 04:03 來源:溫州都市報 瀏覽:3521
黃亞明,前詩人,偽文史學者,不正經的專欄「坐家」。
嚴格來講,梁山好漢被朝廷招安,身份由「土匪」轉換為「公務員」,本質上是種賞賜。也就是說,他們屬於中央政府特批的「特招生」。當然,政府是被迫的。
宋人要謀個「公務員」編制,第一途徑是科舉。宋朝300餘年,統共錄取進士36131人,平均每年錄取進士115.07人,加上諸科,共錄取「公務員」超過11萬人。宋朝進士錄取總數是唐朝的4倍,「公務員」錄取總數是唐朝的10倍。刨除掉進士出身的公務員,剩下的六七萬人,都屬於特招「公務員」。
宋朝特招「公務員」有個名目,叫「賜科名」。意思是,不用科舉考試,由皇家直接賞官。
特招「公務員」也有門檻,得符合條件ABCD。比如,你有才,太有才了,但進考場就發懵,典型的考試症候群。皇家覺得,第一,科考無法保證取捨完全正確,難免疏漏,這涉及評分尺度、答案標準度、考官審美觀;第二,少數人胸有丘壑,但對科場追逐不怎麼感興趣。於是太祖朝開寶三年、八年,趙東家兩次下令:如果戶籍達1.5萬戶,給特招名額一個,各地可以舉薦德行好、文章好的某人;如果某人品德高尚,身懷絕技,年齡在20歲以上50歲以下,不受名額限制,直接上報。到底給個啥官噹噹,由皇帝親自把關。
仁宗朝嘉祐六年,全國各地舉薦23人,到開封參加面試的16人。神宗朝熙寧三年,各地舉薦29人,到開封參加面試之後,其中3人「賜進士出身」,8人「賜同進士出身」,6人授試校書郎,也就是見習「校書郎」。孝宗朝乾道三年、六年、九年,宋孝宗趙昚規定舉薦名額為「每路一、二人」,照此計算,全國每次舉薦20人左右。
如果你家裡藏書夠多,或者個人著述夠多,可以毛遂自薦,然後單獨考試,合格者能進入「公務員」序列。舉例為證,太祖朝乾德年間,趙東家考慮到久歷戰亂,文化荒涼,恰好《三禮》研究專家涉弼、《三傳》研究專家彭幹、儒學專家朱載獻書1228卷,趙東家高興,三人被特批為「公務員」(《續資治通鑑長編》)。真宗朝天禧四年,有個沈惟溫,他爺爺叫沈倫,太宗朝兩度做宰相,政聲不錯。小沈沒著作,只好把爺爺的著作進獻給朝廷,請求給個特招名額,這理由是相當奇葩,但皇帝趙恆居然答應了!賜沈惟溫同進士出身。
如果家中嫡親長輩,如老爸、爺爺等,功勳夠大,面子夠大,在宋朝,你還可以拜託他們向皇帝打報告,申請特招公務員名額。比如景德二年,宰相畢士安、寇準倆牛人,為子孫申報特招「公務員」名額,真宗「不得已」,只好給面子,籤字同意,但玩了個心眼,下令下不為例,不管是諸王、公主、近臣申報,全都「決不給臉」。但仁宗朝景祐元年,樞密副使李諮為女婿光祿寺丞劉玘申請特招名額,宋仁宗趙禎特批了。之後趙禎又規定,「自今獻文及恩例與試者,更不賜及第,但賜出身、同出身」,也就是說,今後不管是進獻藏書、著作,還是其他特招生,考試合格,所發的「進士」文憑,要低一兩個檔次。
如果你是老趙家的宗室子弟,科舉不中,或乾脆沒參加科舉,可以集中到學士院考試,年齡要求15歲以上,文化素質要求通曉兩門經學。考試合格,按照分數高低,要麼發「賜出身」的進士學歷,要麼升官。 (上)
相關搜索:公務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