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C:您認為什麼樣的標準是一個好的制琴師?是否需要演奏技術和美術基礎這些能力作為支撐?
RH:首先,至少我們有一點可以達成共識,就是作為一個設計生產樂器這種專業工具,或者說藝術品的工作,是需要有足夠的審美和修養的。現在很多制琴師在這方面的修養相對前輩來說有一些缺失,可能是信息獲取的方式發生了變化,變得更加簡單、快速,並不是我們傳統的經過完整、專業培訓的方式。所以有少部分現在的制琴師製作的琴(除特殊設計之外)違背了美觀的基本原則,可能是在這方面的薰陶和素養要弱了一些。
第二,關於技能,這並不是絕對的,很多優秀的制琴師也並不彈吉他,不是一定要有強大的演奏技術或美術功底。作為一個產品,你可以從很多不同的角度去入手。某種程度上說雖然不是必須的素養,但是必須要有這種天賦和能力。例如非常優秀的古典吉他制琴師John Gilbert。
我們一般認為古典吉他似乎更加嚴謹,需要在音樂上有更強的專業性,在能在制琴技術上更有體會。但他不是從這個角度去提高自己制琴的造詣,而是以一種近乎於純技術化的、科研式的角度把琴做好。他研究過許多非常著名的古典吉他,但他複製的不是具體尺寸,而是實際的效果。他的出發點是根據每一個部件的功能性來理解它的製作。
所以他也和Santa Cruz的理念一樣。大家的目標相同,不是按數據來做琴,而是想達到甚至超越我們研究的這些吉他的製作水準。但我們要的不是數據,而是向目標而去。打磨也好,調教音梁也好,為的是吉他達到相同的效果,同樣的音高精準度、和諧的泛音等等。
不過,也有很多失敗的例子。比如一些工業學科出身的人,可能在他的領域專業學識很高。但是他們的問題在於僅按數據去做,從尺寸數據上百分百復刻。
但是吉他製作需要靈活的變化,每塊木頭都存在差異,導致最後每把琴的頻率不一樣,發出的聲音也有好有壞。這些人雖然是科班出身,但是切入角度不太正確,所以進入這個領域最終是失敗的。但是John成功的例子告訴我們,雖然角度不同,我們的終點訴求是一樣的。
對於音樂家來說,無論是欣賞音樂還是欣賞吉他,能不能區分好的音色和不好的音色,歸根結底要擁有一副好的聽覺,同時好的聽覺也代表了好的審美。
FC:謝謝Richard先生的回答,祝您身體健康!
<本次訪談•完>
文章的最後,是這次對話的視頻記錄。因為是臨時錄製,現場環境比較嘈雜、視頻製作時間有限,這部視頻的聲話質量比較差,想要一睹Richard老爺子言談風採或是想要鍛鍊英文聽力的朋友,可以打開看看。
特別鳴謝:魔方樂器對本次採訪的大力支持!
採訪:李偉峰
翻譯:陳碩
文字整理:陳曦白
責任編輯:於子寒(老於)
<本期完>
掃描圖中二維碼
了解本文相關產品
Santa Cruz OM
Santa Cruz OM 鷹 私人訂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