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專訪系列回歸,大家都等急了吧?
註:所有內容均為Alex本人撰寫,如有轉載請告知並徵得同意。內容編輯時間倉促,如有紕漏,請廣大讀者不吝賜教。
在好友幫助下,本公眾號開啟了「北美6大制琴師採訪」系列的主題系列。我也會對這些制琴師進行針對性的提問,讓大家更為了解手工吉他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兒,並提出一些國內朋友都很關心的問題。
本期的嘉賓:Santa Cruz 吉他主創人Richard Hoover
祝大家賞文愉快,收穫知識。
——Alex 敬上
(Richard Hoover)
美國當代最具代表性的制琴師,當之無愧的制琴大師。在制琴之外,Richard更是用心在經營這這一個難以被取代的品牌。
【 採訪環節 】
Q1 :
Alex:我們都知道,您在製作「好」的吉他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但我還是對你如何定義「好」吉他呢?一定要非常名貴的木材嗎?能否分享一些你對諸如巴西玫瑰木、十二雄破布木、月亮雲杉等珍稀木材的看法?
Richard:吉他的「好」應分為兩個方面:
①聲音的質量
之所以說是質量,是因為的確存在著能讓每個人都滿意的聲音。通常總是富有層次感且飽滿,泛音乾淨。當吉他的各部分共振充足且和諧的時候,就能得到讓人舒服、飽滿、甚至「多彩」的聲音。在傳統的小提琴製作家中,有個重要的「秘密」,那就是利用震動的頻率來控制最後成品的質量及音色。相比之下,工廠琴由於其標準化的生產模式,很多事情就沒那麼精細。但是許多產量極大的工廠琴裡也會偶爾出現聲音非常棒的琴,這也是不可否認的。而手工製作家,則是更有目的性的往好聲音的方向去靠。
②演奏者對聲音的個人偏好
音色、高音、中頻、低頻…….這些特點很大程度上的偏好取決於個人,但這和聲音的質量就無關了。個人偏好不能被冠以「好壞」,都是由定做要求和制琴師的調整來改變聲音的走向的。舉個例子,如果你選擇了桃花芯這樣背側來貼合你自己的偏好,那用這把琴的音色說事兒有什麼意義呢?(言下之意,選擇不同木頭就等於選擇不同的音色)
既然你說了巴西玫瑰木和月亮雲杉,我就來回答一下這兩種木材對聲音的貢獻。他們都會讓吉他的聲音聽起來更加明亮乾淨,但不會對音量或者說均衡、低音有什麼貢獻。三頻和均衡,這是由吉他的音梁結構和桶身決定的。相比之下,相同的琴用西提卡雲杉和人工種植的印度玫瑰木就會更加的溫暖。
綜上所述,木材並不能讓吉他變好或者變壞,更多只是對於訂造者個人偏好的貼合。不喜歡自然就是不好的。
Q2:
Alex:我剛剛拿到了一下SCGC的琴弦,我發現用在我的馬丁上簡直完美!能簡單說說你們的琴弦有些什麼別的品牌沒有的特質嗎?
Richard:SCGC琴弦的設計製作過程都是獨一無二的,也無法被別的廠家生產。(真霸氣)小提琴演奏者會花費超過125美金在一套專業琴弦上,而吉他玩家到現在也沒有一個特別好的選擇。SCGC的琴弦是給最好的演奏者設計的,而不是為了低價而生產的。合理的壽命、絕對的高質量、優異的張力控制、音量的設計,使得任何品牌的吉他裝上後都能得到聲音的提升,當然用SCGC的琴是最合適不過了。
關於更多SCGC琴弦的內容戳這裡:《琴弦:粗細都是扯淡,張力才是王道》
Q3:
Alex:據我所知,美國和加拿大的制琴師都相當團結,那你們會不會相互討論制琴技術呢?現在中國也有不少年輕人想成為制琴師,你對他們有什麼建議嗎?
Richard:我希望所有對制琴感興趣的年輕人去找一個製作人學習,這是學習的最佳途徑。當然世界上也有不少制琴學校以及公開講座,不過他們只會講技術,卻給不了你經驗。SCGC很高興能在制琴屆廣結良緣,同時我們也是「開源」的,很樂意幫助別人來舉辦制琴課程,我們會將我們40年的制琴經驗教給大家。付出總有回報,所以你和別人分享,別人也會和你分享他們的經驗。
Q4:
Alex:由於玫瑰木政策的變動,玫瑰木(尤其是高端玫瑰木)變得更難獲得了,你覺得這會改變吉他行業嗎?或者我們有什麼木材可以取代玫瑰木的優異聲學性能呢?
Richard:正如我之前所說,聲音沒什麼好壞(老爺子真是堅持啊!),只是不同。除了玫瑰木還有很多傳統木材可以選擇並做出好聲音。這也是為什麼Santa Cruz一直控制著產量,避免求量降質,同時我們這裡的珍貴木材證照齊全,比如巴西玫瑰木和陳年阿迪朗達克雲杉。
Q5:
Alex:中國現在看起來是高端琴非常有潛力的一個市場,但大多數人都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歡和需要什麼樣的聲音,挑選吉他也是盲目的。你對這些高端琴愛好者有什麼建議嗎?
Richard:當然!我對選擇方面最拿手。請先閱讀我第一個問題的答案,既我對「好」吉他的定義。由於工廠琴的隨機性很大,最好是先自己彈一下。當然,消費者買了手工製作家的吉他諸如Santa Cruz的吉他,對於聲音的風險是很低的,多數難題都給了製作者。(無處不在的廣告啊哈哈)最重要的還是選定自己喜歡的聲音、三頻、已經琴頸形狀以及外觀裝飾等等。
Q6:
Alex:能否和大家分享一下你對現代馬丁吉他的看法?由於很多「手工琴」開始進軍中國,大家都開始覺得馬丁地位不保。那和Santa Cruz吉他比起來怎麼樣呢?
(猜猜我為什麼用他)
Richard:1833年到1990年,C.F.馬丁只做了50萬把吉他。接下來1990-2004年,他們又做了50萬把,到達了100萬把。(這時候有了D100)而到了2015年,11年間他們又做了100萬把吉他,到達了200萬把!(D200誕生了!)過去的12年,馬丁做的琴比之前170年都要多!而在Santa Cruz的40年歷史中,總歸也就做了2萬把吉他。我認為這兩個牌子沒有可比性。(果然,手工製作家都是很傲嬌的!)
Q7:
Alex:我曾看過一個故事:20年前有個小男孩買了一把二手的Santa Cruz但是壞了,你們最後免費幫他修好了!而Tommy Emmanuel在巡演時損壞的Maton吉他,你們也幫忙修好了。你們看起來相當的樂善好施,那麼為什麼你們會不求回報的做這些呢?這是否是你們的品牌精神?
Richard:Richard Hoover和SCGC是一體的,這是個有心的品牌。我們的付出總能收到回報,當你付出善意時不可能不收到回報。
Q8:
Alex:我們都知道不少的制琴師在嘗試新的制琴流水線,比如自己做Tapping,定音,然後給工廠做別的部分的工作。你覺得這是個好方法嗎?會不會對質量有所損失呢?在製作一把吉他的過程中,你覺得哪一步最重要?
Richard:我覺得這是個很好的開始,但制琴師沒有參與的部分,可能就沒有原先制琴師參與的時候那麼優秀了。當然,關于吉他好壞方面,還請看第一個問題。
Q9:
Alex:最後一問,你對中國印象怎麼樣?有沒有可能來中國開個workshop呢?
Richard:我對中國的印象和美國一樣,許多不同的人做著許多不同的事。但無論哪裡的吉他玩家都十分寬容友善,並且富有創造力。如果能在中國做workshop,我也會覺得非常榮幸!
後記:
採訪過幾個制琴大師之後,逐漸會發現這些制琴大師身上總有共通之處。無論是淵博的制琴知識,數十年的經驗,還是在長年累月的積累中形成對於木材以及聲音成熟的看法,都是值得所有的制琴者乃至愛好者學習的。每一次採訪過後,都會深深的感到自己懂得實在不夠多啊!
隨堂作業
各位同學們~
如果喜歡這篇採訪,
請在留言中分享你的看法,
更加要和你的朋友分享哦!
以上,就是今天的內容啦~
我們下期見!
↓💰聽說打賞我的買琴都打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