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關注「沉浮婚姻」
每晚陪你一起閱讀
作者:葉姐 / 圖:網絡
沉浮婚姻 | 每晚七點見
2021年1月19日,湖南益陽的資江一橋。
一位62歲的老人曹某林獨自站在橋上。
他不是為了鍛鍊,更不是欣賞風景。
迎著寒冷刺骨的天氣,他突然脫下了深藍色外套,酒紅色皮鞋,掏出身份證,錢包,老年手機等,一一放在地上。
這些能夠證明他身份的物品,他選擇了留下,然後他赤裸著身體,走到橋北。
見迎面有人過來,曹某林趕緊跨過欄杆,縱身躍下,沉入江底。這些動作一氣呵成,沒有半點猶豫,也讓人來不及反應。
因為正值寒冬,江水刺骨,搜救工作面臨著很大困難。直到第三天,他才被打撈上來。
據知情人透露,曹某林沒有子女,與妻子也是二婚,兩人相依為命。
他做過各種底層工作,省吃儉用,辛苦了大半輩子,好不容易攢了17萬元。這筆錢是他計劃用來養老的。
偶然間,他接觸到一家名叫納諾的養老機構。
在機構人員的反覆遊說下,他將所有的積蓄砸了進去。原以為自己的餘生有了保障,卻不知這是個深不見底的坑。
2020年7月,這家機構的老闆因為涉嫌非法集資被抓。然而,老人的錢卻拿不回來。
偏偏這時他老伴患了病,因酮症酸中毒而住進ICU,只能靠燒錢續命。
拖欠著醫院的錢,曹某林卻身無分文,無能為力,情急之下便尋了短見。
令人感到壓抑的是,類似曹某林這種情況的老人並非少數。
當天乘坐公交車經過大橋,目睹老人跳江的人群中也有一位老人劉宗實(化名)。
他也是養老院」爆雷「的受害人。
捲走他存款的是益陽另一家養老院——衡福海。
據爆料人微博帳號@劉壹木透露,包括曹某林在內,至少兩位老人的辭世與「益陽養老院集體爆雷事件」有關。另一位老人得知被騙後便罹患心梗去世,她的兒子發現老人存摺上只剩17塊7毛7。
而@劉壹木自己的母親,同樣是受害人,20萬塊錢打了水漂。
據他統計,只是衡福海一家機構的受害者就達到2000人以上。
還有一個名叫豬菜菜菜菜菜的人透露,納諾老年公寓的受害人達到4000多人,涉及合同款3億多。3億多啊,不知道裡面有多少人一生的積蓄。
僅是益陽市,前前後後「爆雷」的養老機構就多達15家。
而全國各地曝光的「養老院騙局」更是不勝枚舉。
其中長沙順祥養老特大詐騙案,涉案金額高達14億,受害人數更是超過1萬人。
在這些冰冷的數字背後,卻是無數老人破碎的心。
同樣面對爆雷事件,長租公寓爆雷,年輕人還可以重頭再來;養老院爆雷,這些已至暮年的老人如何重頭再來?
他們捶胸頓足,痛哭吶喊,卻很難激起現實中的一點水花。
於是走投無路的他們,只能通過極端方式了結自己的生命。
有人這麼評價曹某林老人的跳江行為:如果他的死亡能幫大家把錢追回來,我們真的感謝他。如果追不回來,那他就是白死了。
養老問題日益劇增
據有關新聞報導,當搜救隊發現曹某林老人屍體時,他正被卡在河床的石縫裡。
他的死仿佛是老年人命運的寫照:表面上生活看似平靜舒緩,實則暗藏險灘,如果不小心卡在哪條縫裡,就再也無法掙脫,只能任憑最後一絲力氣耗盡,沉默地死去。
據我國民政部數據顯示:「十四五」期間,我國的老年人口將突破3億,進入中度老齡化。
如此龐大的數字背後,折射出非常現實的問題:
這麼多人該如何養老?
目前我國主要的養老方式還是居家養老和機構養老。
所謂居家養老,就是有兒女侍奉照顧老人,這也是與中國人傳統的「養兒防老」觀念相一致的。
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的文化水平日益提升,「養兒防老」這個觀念卻受到了越來越多的質疑,且不說這個詞本身就充斥著赤裸裸的功利性,明明是親情一場,卻更像是充滿著盤算的交易。
就算是剝開利益的面紗,養兒防老也面臨著很多現實問題。
你以為有兒有女,就能安享晚年?現實卻是,即使有後代,由於各自的生活習慣不同,觀念衝突和經濟能力的制約,很多老人也很難長期與子女呆在一起。
如果與子女感情不和,伴侶去世或者離異,又不想通過機構養老,老人只能選擇獨自生活。
獨自生活看起來很不錯,至少一個人比較自在,如果老人身體健康還好,一旦身體出現問題,身邊連個搭把手的人都沒有。
這種關於獨居老人默默死去,死後幾天甚至更長時間才被發現的社會新聞真的太多了……
昨天,一位朋友心情沉重地告訴我,他的鄰居,一位獨居老人死在家中,被發現時赤身裸體地躺在地上,屋裡一片狼藉,他的死因好像是因為拉不出大便,身邊又無人照顧,給硬生生憋死的,死後三天才被鄰居發現。
他並非無兒無女,他有一個兒子,逢年過節也不來探望。
鄰居叫來110,120,殯儀館的同時,還有他的兒子兒媳婦和前妻。
這些平時不出現的人,也紛紛露臉。
他們在家裡翻箱倒櫃,找老人留下的錢。
老人生前還是某單位退休職工,每月的退休金也有5,6千,在當地也算是高收入。
然而,老人最後的結局還是孤獨又沒尊嚴的死去。
很多人認為,如果養兒防老行不通,只能將錢緊緊拽在手裡,選擇進養老院這樣的機構養老。
就像曹某林老人一樣,他沒有子女,隨著年齡越來越大,進入養老機構對他來說,可能才是最好的選擇。
養老院的幻想與現實
曾經在知乎上看到一個熱門提問:
不生孩子,靠養老院養老靠譜麼?
從很多人的留言可以看出,他們對養老院抱有很多幻想,並預測未來靠養老院養老是一種必然趨勢。尤其是如今,很多女生都奉行「不要低質量的婚姻,也要高質量的單身」,當這些人年歲漸長,和幾個好姐妹一起搬進養老院,似乎也是很美好的選擇。
NHK短片《7位一起生活的單身女人》,就記錄了日本7個姐妹「抱團養老」的故事。
團員年齡從71歲到83歲,6個終身未婚,1個離異單身。無依無靠的她們,並不願意孤獨終老,決定成為彼此生命中最堅實的支柱。於是10年前,這7個人購買了同一幢公寓的7個單間,組成養老姐妹團「個個Seven」。
這幾個姐妹年輕時都是各大行業的精英人群,彼此的財力都十分雄厚,因此這樣相互扶持養老的方式,才能繼續維持下去。
我也從知乎上看過令人憧憬的日本養老院,位於神奈川縣的三浦半島,面朝大海,已經開了30多年。
有人賣掉房子,用光畢生積蓄,花費200多萬,只為能住進來,有人在這裡一住就是30年。
這座養老院,簡直堪稱老人的天堂,除了五星級酒店的裝修,還配備了醫療設施完善的診所。在這裡,老人不僅可以盡情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還過得舒適體面。
但是這樣高端的養老院,收費卻絕不一般。
據悉,除了剛入住需要一次性支付約157萬人民幣-497萬人民幣入住金,之後每月還需要另外繳納約9467元人民幣。
果然不是一般人能住得起的啊。
而放眼國內的養老機構,只能說一句: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
雖然近幾年國內興起了養老投資熱,大多數的觀點也認為,「萬億銀髮經濟」消費潛力足,市場發展空間廣闊,是一片亟待開發的藍海。
真相卻是,由於養老產業的投資周期長,養老院對人力的需求和要求極高,而隨著人力成本的不斷上漲,國內80%的民辦養老機構都在虧損,而公辦養老機構卻常常「一床難求」。
真實的養老院,與想像的不太一樣。平均一個護工一天要照顧30-50個老人,而且老人大多不能自理,工作強度極大,自然對老人也不會和顏悅色,罵罵咧咧都算是輕的,動手毆打虐待也是常有的。
有人一針見血地指出,養了幾十年的親生兒女都不願意做的事情,指望毫無感情的養老機構能做好嗎?老人一旦真正入住養老院,很難體面地走完人生。
雖然大多數養老院的居住條件和護理服務並不太好,然而比起直接被騙錢來說,能夠入住養老院的老人似乎還算是幸運的。
資深媒體人黃章晉在評論」曹某林老人跳江「一事時說:養老根本不掙錢,用腳指甲都猜得出這些人是為了什麼。
一方面是養老事業的門檻其實並不低,另一方面是人們對養老機構日益高漲的需求,於是很多不法之徒就開始打起了歪主意。
來自養老e周刊的圖表
這些人打著關愛老人的名義,給老人當兒子做女兒。
其實目的只有一個,想讓老人掏出兜裡的錢。
要知道比起很多年輕人盲目揮霍,勤儉節約的老年人,辛苦一輩子,大多還是有一定積蓄的,所以,這些人將魔爪伸向了無辜的老人。
從「保健品騙局」到「養老院騙局」,這些人的套路大多簡單但是有效。
他們先是用小恩小惠,逐漸博取老人的信任,今天送雞蛋,明天送米麵,與老人逐漸建立情感上的連接,等到時機成熟,他們就會一次性掏空老人的「棺材本」。
誰都有父母,這些人的良心難道不會痛嗎?
都說人販子應該判死刑,因為他帶走了孩子,就熄滅了一個家庭生的希望,這些騙老人錢財的人,難道不應該重懲嗎?
老人一輩子的辛苦,無非是想子女繞膝,自己能有個幸福的晚年,而這些鑽空子的不法之徒,卻讓老人晚景悽涼,直接抽走了他們生活的全部倚靠。
等待老人的,只剩下萬念俱灰地離開世界。
我們總有一天都會老去……
曹某林老人通過跳江獲得了解脫,但他的老伴還孤獨地躺在醫院病床上,等待著錢救命。
老人跳江後,按照湖南當地的風俗,如果屍體沒浮上來,需要有人敲鼓喚屍。
於是,一個身著黑色羽絨服的老人敲起了鼓,鼓聲響徹江邊,連綿不絕。
敲鼓老人叫張志成,今年60歲,他年幼時發過高燒,智力僅相當於7、8歲的小孩。
他與妹妹相依為命,因為哥哥,妹妹也終生未嫁。
隨著兄妹倆年齡的增大,他們同樣要面對迫在眉睫的養老問題。
妹妹曾經問過哥哥:你為什麼要敲鼓?
他說,江裡太冷了,要把老人「敲起來」。
他還說,害死老人的人,都該死。
我們關注這些老人的命運,因為他們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
總有一天,我們也會老去,也會失去健康,失去原有的自理能力。
等到我們老去,我們也希望有人關愛,希望在家人的陪伴之下含笑離開這個世界。
因此,我們希望有關政府部門能引起重視,加大對養老機構的監管力度,保障老人們的合法權益。
希望國家下重手,去徹底整治這些專門打老人主意,發不義之財的人。
讓他們明白:
不要欺騙,不要有妄念,更不要心存僥倖,一旦將鐮刀伸向老人,一定會受到重懲!
點亮在看,最後,真心希望曹某林老人的悲劇不再上演!
* 作者:葉姐,一個愛旅遊,愛寫作,以筆謀生,以字共情的小資女性。專注於女性情感解讀,婚姻分析,在這裡一起看見幸福,看見成長。公眾號:沉浮婚姻(cfhynyq)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