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十二
圖|網絡
為什麼要讀書?
讀書是成本最低的投資,也是門檻最低的高貴。
弗朗西斯·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
讀書的作用並不僅僅在於獲取知識,而在於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一個經常讀書的人一定是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氣質高雅的人。
網上有段子說:日暮黃昏,和心愛的人手拉手散步走在湖邊,看著一群大雁飛過天邊,讀過書的人腦海中浮現的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沒讀過書的人只會:wo cao,太tm好看了。
但仔細想想這並不是段子。
清代學者梁章鉅說:「人無書氣,即為粗俗氣。」事實證明,讀書多的人與讀書少的人,由內而外散發的氣質是絕不相同的。
這就是所謂的「腹有詩書氣自華」。
而如果不讀書,你就會連「腹有詩書氣自華」這句詩的出處和作者都不知道,然後隨意給它配上一些網絡語,還覺得很牛的樣子。
言歸正傳,這句詩出自蘇東坡的《和董傳留別》,嚴格意義來說,應該是蘇軾,因為這首詩是蘇軾罷官鳳翔籤判赴汴京,途經長安時,留詩贈別董傳。此時的蘇軾還不知道自己以後會因為寫詩寫進了監獄,還被貶謫到黃州,為了生計得在黃州東坡自耕自種,然後才給自己取了個「東坡居士」的雅號,自此便以蘇東坡的名號在中國歷史上活了千多年。
當然,這都是後話了。感興趣的可以閱讀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
蘇軾在鳳翔遇到董傳的時候,董傳生活貧困,衣衫樸素,但飽讀詩書,滿腹經綸,平凡的衣著掩蓋不住他內在的風骨氣質。當時他正在準備參加科舉考試。蘇軾寫這首詩對他表示肯定和鼓勵。
《和董傳留別》宋·蘇軾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厭伴老儒烹瓠葉,強隨舉子踏槐花。囊空不辦尋春馬,眼亂行看擇婿車。得意猶堪誇世俗,詔黃新溼字如鴉。
「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這兩句是在說董傳的衣著裝扮和精神狀態:即使在生活當中身上包裹著粗衣劣布,但胸中有學問氣質自然光彩奪人。此處本是「身上裹著粗繒大布」,詩人故意顛倒順序就表明「粗繒大布」已是常態,伴隨著董傳的人生歷程。
「厭伴老儒烹瓠(hù)葉,強隨舉子踏槐花。」這一句是在寫董傳的遠大志向:董傳不喜歡陪伴著老儒一塊過「烹瓠葉」那樣的苦日子,決定隨著舉子們一起參加科舉考試。言下之意是說董傳不甘心過貧苦日子,他希望通過科舉來改變自己的處境。瓠葉味苦,「烹瓠葉」代指苦日子。唐代有「槐花黃,舉子忙」俗語,槐花落時,也就是舉子應試的時間了,後因稱參加科舉考試為「踏槐花」。
「囊空不辦尋春馬,眼亂行看擇婿車。」此聯是蘇軾在想像董傳登科後的情景:囊中空空,雖不能像孟郊那樣騎馬看花,但卻有機會被眼花繚亂的「擇婿車」包圍。「尋春馬」化用唐代詩人孟郊「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之意。《唐摭言》記載:唐代公卿世家有榜下擇婿的風潮,所以詩人化用為「擇婿車」。蘇軾的意思是讓董傳不要考慮錢的問題,安心備考,只要能考上,都不是問題。
「得意猶堪誇世俗,詔黃新溼字如鴉。」尾聯承接頸聯,繼續對董傳表示肯定和鼓勵:蘇軾希冀也相信董傳有朝一日,可以金榜題名,揚眉吐氣,以向世俗誇耀,那詔書上如鴉的黑字新寫著「董傳」的名字。
這首詩寫到這裡,看似與前文有點脫節,實際並沒有,因為蘇軾這所有的想像和鼓勵都是基於董傳「腹有詩書氣自華」。如果董傳只是一個天天吼著要參加科舉卻胸次全無半點文墨的粗鄙之人,那蘇軾也是斷然不會想像他金堂題名的種種情景的。
同樣,為什麼要讀書?
自己「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同時,還可以讓父母「得意猶堪誇世俗」。這種百利而無一害的事上哪去找?
最後,十二想說點自己的心裡話
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這兩天在網絡上肯定充斥著各種書單,但我想說的是,別人的鞋子未必合自己的腳。
讀書是在質還是在量,讀書的量變是否會引起質變,對此,我是抱著懷疑態度的。
讀一本好書就像交一個好朋友,初見驚豔,再見傾心,久見清醒,終見慶幸。同一本書,每次讀都會有不一樣的認識和發現。蘇軾曾說過: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所以我今年並沒有讀很多書,但我將有的書讀了很多遍,我將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讀了不下十遍。網上有人說,林語堂先生說蘇軾是一個小丑,這個「小丑」該怎麼去解讀,林語堂先生是褒義的還是貶義的,我想看完這本書你的心裡會有答案。
雖然說「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蘇軾」,但這個「蘇軾」應該是我們自己去書裡讀出來的。
如果你喜歡讀書,如果你想為孩子選一本課外讀物,那這本《蘇東坡傳》一定是不錯的選擇。這是一本讀了不會後悔,不讀一定會有遺憾的書。
如果,你(或者孩子)剛好喜歡蘇軾或者因此喜歡上蘇軾,那就更好了。
每天共話詩詞,關注十二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