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牛小曼
近期,某節目中一部短片結尾字幕中出現了「副編劇」一職,造成了很大爭議。造成爭議的原因在於編劇這個職業作為創造性勞動,通常只有「總編劇」「聯合編劇」的區分,但沒有「副編劇」這種職位高低上的差別。因此,「副編劇」到底是參與撰寫業務,還是作為「編劇助理」負責周邊事務工作,外界不得而知。從業者更為關心的是:「副編劇們」對作品有沒有署名權和著作權?
近年來在國內影視產業繁榮發展的背景下,也爆出編劇欠薪、被剝奪署名權等爭議事件,國內編劇遭遇的困境並非個例。好萊塢工業體系雖相對成熟,但多年來也是在編劇從業者的不斷爭取中逐步完善。本周,《環球時報》記者對知名編劇、製片人、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梁振華進行了專訪。採訪中,梁振華向《環球時報》記者解讀了編劇行業,也分享了他對於編劇人才培養的一些看法。
「編劇室」內有多種分工
環球時報:對於編劇行業的不同分工和職能,您能不能給我們普通讀者介紹一下?
梁振華:編劇就是為影像去編寫故事的人。編劇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把從文字到影像這一層的工作,提供了一個文本的基礎。而從分工和職能上來區分編劇的話,一般有獨立編劇和聯合編劇。如果從選題到創意到具體的寫作,到最後一輪輪的修改,都由一個編劇去完成,那他是當之無愧的獨立編劇。在以前,比較主要的是獨立編劇的形式,當時很多編劇都是獨立去完成一部作品。像我們這些職業編劇,有一些作品是獨立編劇,有一些是合作編劇或者是聯合編劇。其中有種種原因,要麼是因為項目需要彼此協助,把編劇們的能力、知識、才華進行聯手,達到互補共贏的效果;要麼是因為時間緊、任務重。當然也有題材的原因,某些特定題材需要把很多人的智力和才華去疊加。
因此,聯合編劇的原因有很多,大部分是客觀原因。因為這樣一些客觀原因,需要編劇用聯合的方式來作業去完成。聯合方式又分為幾種,有一種是大家並列的聯合編劇,這幾個人都是對等關係,但是署名的前後由貢獻度來決定。雖然貢獻度有客觀標準也有主觀標準,但大家只要熟悉這個工作、經歷了項目的全程,哪位編劇對項目的創造性和貢獻度最大,通常得出的結論是比較客觀的。
總編劇和編劇的關係通常是「1配N」。真正的總編劇是對這個項目主體的立意,從形式結構到主題表達,到藝術風格,到最後成品的質量,他負責核心,項目因他而始因他而終,因他而生因他而起。他帶領下面若干個編劇進行分工合作,為了突出這個核心,並沒有以聯合的方式去呈現,因而專門把他突出成為總編劇。不管是獨立編劇還是聯合編劇,是沒有優劣之分的,只是分工合作方式不一樣。
環球時報:像《在一起》這部劇,屬於是聯合編劇嗎?
梁振華:《在一起》比較特殊,是個個例,這部劇作為時代報告劇,是系列劇,十個單元都不一樣。每一個單元裡邊,都是獨立編劇。對系列劇的單元而言,我們幾個人基本都是獨立編劇,但放在一個大的時代報告劇當中,我們每個人都是其中的編劇。我們的地位和貢獻都是對等的,因為每個人都要對他的單元負責。
環球時報:您最近是否聽過副編劇這個概念?我們應如何理解影視行業出現的這種情況?
梁振華:我做這麼多年編劇了,『副編劇』的稱謂,頭一次聽聞。影視行業中,「副」字帶有一定的技術性,類似於助手性質,比如副導演——執行意味相對比較強。「副編劇」這個詞語出來,引起一些職業編劇的議論最大的原因,我認為是在於這個「副」字,有可能是某些帶有創造性的編劇的主體地位受到動搖或者質疑的一種憂慮。
修煉「內功」也很重要
環球時報:近年來國內編劇行業亂象比較多,在您看來,我們中國編劇行業最大的困境和問題是什麼?怎麼來解決?
梁振華:我覺得困境有兩方面,一方面是內部,一方面是外部。首先從內部也就是編劇自身的修養來看,一些編劇的藝術修養、市場意識有提升空間。在無法改變外部環境時,要把自己的內功、修養打磨得越來越好。如今行業的環境在一步一步的改善,尊重創作的風氣比以前要好一些,越這樣我們越覺得,只要是一顆金子,真的是有發光的那一天的。所以做好自己,從自律開始。
從外部環境來看,整個行業和市場要做到真正地「尊重編劇」,應該落實到對文本和創作的支持、鼓勵和扶持等實際行動中,而不是停留在口頭上。好編劇和好劇本需要整個社會的大片土壤去共同發掘,當下市場亂象是創作者和創作得不到真正的尊重,反而有很多經營家用營銷思維而不是藝術審美思維奪取大眾的目光,真正的創作卻變成可有可無的裝飾。尊重編劇,是要共同把創作、把對好作品的尊重,變成一種意識,植根在我們行業邏輯中,這樣編劇生態才會有好的發展。
環球時報:在您看來,資本介入與編劇創作之間的矛盾,該如何調和?
梁振華:好的作品與資本之間並未存在矛盾,不需要調和。照搬、跟風是一種典型的市場思維,某個作品火了,就按照它的公式去做,但這種方式做出來的作品成功率很低。所以好的作品,恰恰是新鮮的創意和高級的審美共同造成的,不是資本製造出來的。有些人拿著資本思維,片面地理解了資本思維,以為它是複製和規模生產,而這恰恰偏離了我們整個行業最需要的創新和原創性。作品中表達出來的原創性和高級審美正是這個行業前進的動力。
環球時報:雖然沒有矛盾,但是肯定在流程當中有一些問題,是否需要一個特定的部門或者是協會、組織來解決呢?
梁振華:第一,應該是有規範的制度,對違反規則的人進行警示。第二,行業內部要形成強大的共識。我們不僅是團結,還是基於專業層面上的團結。只有真正做到了專業性,才是完成了一個編劇的本質。我們現在有編劇工作委員會,也有電視劇的維權協會,還有中國電視劇製作產業協會下面的青年工作委員會,他們都有一定維權的職能。
環球時報:中國編劇行業和好萊塢工業體系有什麼區別呢?我們能借鑑他們工業流程嗎?
梁振華:他們的行業工會的引導力和影響力都比我們大很多。我們如果真的有這樣的行業工會,就會對我們行業內外的不正之風進行抵制。我們當然希望會有這樣的行業協會出現,希望在未來,有這樣一個行業工會能夠幫助我們去處理解決一些行業問題。
人才培養要實踐錘鍊
環球時報:您作為北師大文學院的教授,在編劇人才培養這方面,您覺得目前國內的現狀是什麼?怎樣才能進一步提高青年編劇的水平?能否給行業中的晚輩一些建議?
梁振華:編劇的培養與傳統的文學教育體系有一定的區別。在除了完成一些基礎性學科的講授學習之外,太需要來自實踐領域裡面的錘鍊了,但是在很多高校裡,編劇體系的教學跟影視行業裡面的實踐脫鉤比較嚴重。
對於這個問題,我有兩個建議,一是,希望研習戲劇影視文學專業的同學,到了大三就去跟社會實踐對接,不管是跟編劇團隊還是影視企業,讓他們到第一線去看、去聽、去學習、去實踐,就知道一個劇本離它成為被拍成片子的劇本到底有多遠,需要知道一個劇本需要具備哪些全方位的素質。
二是,建議業內非常有成就的編劇,能夠以客座的身份,大量地進入校園。到校園裡,把他所有經驗現身說法給到學生們,挑選有天賦的學生作為徒弟。因為我所知道的很多編劇都是因為學徒制而成功的。讓學生在團隊裡跟著成熟的編劇老師一直摸爬滾打,被手把手地教學,一部戲一部戲地跟,才有可能在一定的時間內,錘鍊出一個編劇所要的素質。如果一味地用規範的方式去照本宣科,更多的是培養了研究者,而在實踐領域裡面是有一定經驗的欠缺的。我希望學校的政策制定者,可以幫助學生真正地走出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