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艋舺》是在2010年上映的一部臺灣電影,在《艋舺》中我們看到了導演向我們展示的20世紀8,9十年達的臺灣黑道,除了年輕人的打打殺殺兄弟義氣之外,還包含了臺灣特定的文化,本地「角頭」勢力之間的和諧、互不侵犯,以及外省幫勢力對艋舺的侵入。而在電影的結尾處有一段話,「獻給我的兄弟-林小明」,這是導演鈕承澤特意加上的,那麼「林小明」是什麼人呢?
鈕承澤說:「小明是我的好兄弟,更是我創作《艋舺》的養分,如今他人不在了,但我只要想起他,就開罐啤酒,一半灑在地上,一半我喝光,默念『小明,乾杯』。」
「艋舺」能成功,因為其中包含了很多鈕承澤真實又私密的情感與回憶,尤其是趙又廷飾演的蚊子,有少年鈕承澤的影子,那麼挺他的志龍在哪裡?有人說,林小明就是志龍的原型。
鈕承澤和林小明相識是在十七歲,那年鈕承澤去舞廳跳舞,和另一伙人的頭頭互瞄,瞄了半天才發現對方是小學同學,命中注定要重逢,從此這個叫林小明的男人,成了鈕承澤口中、心中都永遠無法對他say no的麻吉。他們當時都有各自的夢想,鈕承澤想要成為一個自編、自導、自製、自演的全能型電影人,而林小明想要成為一個大哥,身後跟一群小弟。
過了十幾年,鈕承澤和林小明再次見面時,他已是一個知名導演,而林小明也已經成為一個大哥,兩個人雖然沒有利益合作,但是都為對方的現狀感到高興。在鈕承澤打算開拍《艋舺》的時候,林小明告訴他,要借給他五百個弟兄拍一張大混戰,一定要拍出轟轟烈烈的大場面,而那時林小明已經身患癌症末期,時日不多。
後來林小明去世,鈕承澤重新整理劇本,電影裡和尚跟蚊子說「今年你不弄死他,明天就會被他們弄死」,這句話最早就是林小明告訴鈕承澤的,鈕承澤說,他們的青春歲月其實都已經包含在了電影裡,所以林小明也是電影的共同創作者之一。
鈕承澤說:「小明知道我要拍《艋舺》,他說『你行的,好好幹』,可惜他不能看到影片。片中旁白『17歲那年,我們走進大人的世界,從此一去不回』,其實是我和小明說過的話,獻給他,紀念我們經歷過那一段肝膽相照的歲月,因為我們的友情與義氣,再也找不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