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你混的是黑道,其實你混的是友情,淺談臺灣黑幫片《艋舺》

2021-01-08 波老師看片

《艋舺》是拍給年輕人看的電影,是以角頭黑道包裝的青春成長血淚史,煽情刻意有如鄉土劇,華麗直白有如偶像劇。

但是電影仍具備吸引其他年齡層的元素。尤其是曾經和艋舺有過交集的中壯年人口,1987年的時間設定不會太遙遠,艋舺的衰敗哀豔還觸目可及,儘管人事已非物換星移,時空距離帶來的美感與期待,也讓中老年人願意買票進場。

我混的不是黑道

「我混的不是黑道,是友情,是義氣。」

即便全片以「黑道」作為主題,但並不像北野武流派的日本暴力美學,或是臺灣金馬導演張作驥式的高度寫實。《艋舺》反而更著重在五位年輕人之間的情義與友誼,而鈕承澤在濃濃臺灣草根氣息當中,也同時灌注了「黑色浪漫」情調與詼諧幽默,都足以將本片與其他黑道電影作出區隔。

說到這裡有人想到香港導演杜琪峯,但近幾年他開始走下坡路,實在可惜。

整部電影充滿浪漫感,不論是火爆動作場面背後的溫柔配樂,營造出高反差的詩意美感,或是恰到好處的慢動作使用,以及那令人感同身受的兄弟情誼,直到影片最後的櫻花幻象,以及那天空似近實遠的藍天白雲,一切都是那樣的美好,同時卻又殘酷得讓人心碎。

「黑道,才是生存之道」,蚊子至死不悔地說,「黑道才是王道」。

《艋舺》真正講的,若要深究,可能不是義氣和友情,而是背叛,幫派倫理的背叛,不然何至於有最後兄弟相殘的悲劇?

但弔詭的是,電影中的倖存者,竟是「亡命天涯」後回來找尋機會的灰狼,他是體認到自己是「草」而不是「風」的識時務者。而最後,他也遭天譴般,成了自己(隱喻的)兒子橫死街頭的死亡儀式的見證者。

所以有人將《艋舺》比作黑道版的《九降風》,如此譬喻我倒是十分贊同。

這不禁讓我懷疑本片副導林書宇是否給予鈕承澤許多劇情上的意見?畢竟《九降風》是林書宇的導演作品,不然從兩片的校園、飆車、戲水段落,直到作為情節分水嶺的一場車禍及一聲槍響,似乎都有其神似之處,而且兩部電影都由鳳小嶽演出。

或許又可以說,黑道根本只是電影的一個引子,而本片活脫和《九陣風》一樣,是部苦澀的青春成長電影。

這種傳統黑幫電影裡反英雄的宿命,一如《艋舺》裡的蚊子說的,不是亡命天涯,就是不得好死。

這個傳承久遠的類型慣例,《艋舺》表面上奉行不渝,但也玩了點花樣。雖然橫死街頭的幫派份子,始終背負著一種意識型態上的意涵——資本主義社會賴以發展的法治價值不容挑戰。

但是在《艋舺》裡,當我們意識到電影的旁白者可能是一位年輕死者時,那種宿命的哀傷,究竟被身體上的刀槍傷口血染成詩,像隨風飄逝的美麗櫻花般絢爛,青春幻滅的美感價值取代了道德價值。

其實整部電影,並不是在講黑道,而是在講青春、講義氣,講兄弟,講那懵懂無知的少年時,對於追尋意義的無意義的這檔事。

就像蚊子一開始的問題:「整天打打殺殺,有什麼意義?」

和尚告訴他:「意義是啥洨?恁杯只聽過義氣,沒聽過意義。」

孤獨同異的臺灣市場氛圍

推敲劇情「同」與「異」的拉鋸,永遠是觀賞臺灣電影時的一大樂趣。

《艋舺》中最明顯的同異對比,便是本省人與外省人之間的族群對立。

另外主角蚊子 是位轉學生,在學校穿著跟其他學生不一樣的制服,宛如一位外來者( 異的象徵) 進到一個陌生的小型社會( 同的象徵) 。

雖然學校公民課正在教導平等是什麼,但這根本就不適用在蚊子身上,反而像是一種諷刺,因為他從小就沒父親,從小就被欺負,以致他逐漸失去認同感與安全感,而他也一直是孤獨的。

直到他遇見志龍跟和尚一群人,讓他逐漸融入了黑道世界,這是所謂的「異中見同」。

當然劇情後段又牽扯出角色之間的背叛與崩解,又是另外一種巧妙的同中見異。而在這當中,蚊子也在紅燈區遇見妓女小凝,兩個看似不同的個體,彼此卻又擁有同樣孤獨的心,又或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苦衷,因此讓兩人彼此吸引,又是一種絕妙的「異中見同」。

不過劇情似乎丟出兩人可能早就認識的梗,但之後卻不了了之,此為電影的一大軟肋。

而且強大的配角群是《艋舺》作為一部黑道電影的成功關鍵,因為有馬如龍、王識賢等硬底子演員壓陣,角頭們的刀光劍影爾虞我詐才有說服力,《艋舺》才沒有淪為純粹的青春偶像連續劇。

早在鈕承澤導演的上部作品《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中,便可窺見其「異與同」的主題:

藉由一位電影導演越陷越深,直到走投無路之困局,引領觀眾看到演藝圈及電影圈的黑暗與光怪陸離。《艋舺》則繼續延展這項主題,透過蚊子這位外來者的主觀視角來看待整段故事,也讓蚊子帶領觀眾走進陌生的黑道世界,抑或所謂的大人世界,並體會角色一去不復返的悲劇宿命。

正所謂」出來混,遲早都是要還。」

影片許多臺詞也都呼應全片的宿命論調,像是「你今天要是不弄死他們,有一天你就會被他們給弄死。」

又或是蚊子問小凝「你為什麼要做妓女?」,但小凝卻反問他「那你為什麼要做兄弟?」兩人的選擇,似乎就是情非得已之下的生存之道,畢竟人生是可以靠自己做出選擇。

每個選擇都會決定我們日後的命運,導致一步錯,步步錯,就像「艋舺」兩字最初代表的「小船」意涵——每個人似乎都在汪洋當中漂泊,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本片最後的悲劇收尾,似乎也早在意料之中。

這樣的悲劇,同樣體現在故事背景中——《艋舺》的故事發生在1987年,臺灣史上一個關鍵年代。

對電影裡的中學生而言,最切身的改變或許是年初教育部決定開放髮禁,在封閉的校園中,象徵性地為半年後影響社會更為鋪天蓋地的「解嚴」打開一扇窗——解除報禁、大陸探親、開放黨禁、集會遊行等接踵而來。

黑道大哥回到幫派中,黑道倫理蕩然,在新舊世代的權力衝突中,幾場腥風血雨勢所難免。《艋舺》就在這樣的歷史社會背景中開展出來。

所有鈕承澤可以把想說不敢說的話全都傾瀉出來。

也因此,秩序與脫序並存,前衛與保守衝撞,形成一股新的氛圍。在這個時期長大的青少年們,無異像是飛離牢籠的鳥們,被一顆渴望自由與美好未來的心所牽引,不受拘束的往前飛,卻不曉得自己的未來在哪邊。

鈕承澤在《艋舺》上映前有段獨白,期望將來「人家在記憶幫派電影的時候,講完《教父》,就會講《艋舺》」

他說「《艋舺》是一部有著黑幫背景、史詩情懷的青春動作片」。

事實上,我們在戲院銀幕上看到的《艋舺》,由這兩種類型圖像為主體構成的混搭和諧仿俯拾皆是:

有如鬥牛競技的青少年打架圍毆,一隻雞腿引發的校園霸凌、畏縮膽怯的歃血為盟、重型機車壓碎的溜溜球、扁鑽、武士刀與左輪手槍的對決、戴著浴帽走出廚房的幫派老大,以及最後攜手翻牆而出的「太子黨」......

和尚、蚊子和志龍

本片幾乎在一開始便開宗明義地顯現角色間不為人知的關係。

蚊子是和尚第一眼相中的,拉他進太子幫當然也是和尚的主意。和尚甚至記得最初他遇見蚊子的那一天,否則他不會送給他新的溜溜球。

蚊子對和尚的依賴,遠勝領頭的志龍。所以和尚對他說過的「今天你不弄死他們,有一天你會被他們弄死」,他一直銘記於心,最終成為他們悲慘結局的來源之一。

對於太子幫而言,蚊子無疑是塊白布,誰在上面潑染色彩,他便會成為何種模樣。而蚊子重視的義氣、友誼,想必也是在和尚他們身上學到的,尤其是和尚。

片子一開頭,蚊子曾經娓娓道來每個人對義氣的定義,提到和尚時,只有幾個字:

「和尚的義氣,是志龍。」

爾後編導不斷地以每一件事來證明這個定義。打架擋刀都是小case ,和尚甚至可以為志龍幹盡骯髒之事。當志龍顛狂起來打算動手整死強暴他女友的狗仔垓,是和尚第一個阻止。阻止未果下,和尚竟願意為他親自動手,結果鑄下大錯。當此事被志龍的爸爸得知,出來擔罪的也是和尚,志龍在一旁連吭一聲都不敢。

換言之,和尚的世界裡,只有志龍。

若說和尚待蚊子,是種對新生不放心的照顧,那麼他待志龍,可說是毫無保留、熱情的奉獻了。只是和尚大概萬萬料不到,自己親手塗上的這抹色彩終將自己推進地獄的入口。

想起蚊子最後用和尚送給他的溜溜球繩端勒住和尚的脖子時,這真是一幕既諷刺又悲情的畫面。

然而最具衝擊力的,莫過於和尚殺死志龍爸爸這件事了。

劇中眾多角色,沒有一個角色能像和尚如此複雜與掙扎。我相信他對志龍的深情,如果他不知道志龍爸爸斷了他父親一隻手臂,或許後來的悲劇可以不用發生。

可偏偏大人的過去扼殺了他的純真,艋舺的未來又宛如刀刃架在他身上,所以他選擇了最悲哀的道路——槍殺志龍的爸爸,期望改變艋舺的未來。

艋舺的未來怎麼了並不知曉,但是和尚的未來從此變色卻是不容置疑的事實。

最後和尚手握搶枝,面對無寸鐵的志龍,滿臉淚水,痛苦地說出:

「我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

自始至終,無論他們的世界颳起多大的風浪,和尚未曾想過傷害志龍一分一毫。甚至和尚會接受敵方的慫恿,誅殺志龍爸爸,我相信有很大一部分是也為了改造艋舺,讓志龍能在此立穩根基。

然而最可悲的是,和尚付出再多,終究是悲戀一場,因為徹底奪走他生命的,正是志龍。

蚊子在臨死之前曾問和尚說:「為什麼我們會變成這樣?」

和尚哭著說:「這就是黑道。」

蚊子嘶吼喊出:「如果這是黑道,那我混的不是黑道,是義氣,是友情!」

對照片頭五人的單純,正如湛藍的天空,如今滿身是血的他們,躺臥在陰冷潮溼的巷弄裡,無疑是最強烈的矛盾。蚊子追求的義氣,何嘗不是其它人所求所想?然而,義氣是兩個字,卻有千百種解釋,悲劇也因此發生。

電影的藝術表達手法

以往臺灣觀眾對國片的刻板印象,不外無病呻吟的青春物語,或剪不斷理還亂的同志情愫,這些作品不是拍得不好、質感不高,而是曲高和寡難以親近,觀眾不知道導演想表達什麼,更別說花錢進電影院了。

就連看過的人,大部分也以「看不懂」就打發,哪會引來眾多討論與共鳴?過去甚少有國片大眾化直白到讓觀眾「理解」的地步。

現在好不容易有一部大家看得懂劇情、還點得出優缺點,而且這是一部商業電影。這是十多年來臺灣電影市場能人所不及之處。

《艋舺》還有一種「人不瘋狂枉少年」的浪漫情懷。

一般觀眾在看《艋舺》之前,不曉得會不會依著回憶地圖,按圖索驥尋找早期臺灣黑幫少年電影的影子。如尹祺的《黑狗來了》、蔡明亮的《青少年哪吒》、張作驥的《美麗時光》等。

傳統的臺灣黑幫電影所呈現的光影、構圖與劇本,往往是一般人不想去接觸的社會底層景像。那訊息是沉重的,雖然較富涵藝術性卻遠離市場和觀眾。

但《艋舺》就不同了。雖然標榜正港臺灣黑道電影,卻找來流量明星來擔綱演出,更在電影的各個技術細節下足了功夫。不論是攝影氛圍、美術陳設、武術指導、演員表演、剪接風格或是音樂配製,其標準全都達到國片難得的高度,顯見其打入各個年齡層市場的野心。

與其說《艋舺》是黑幫電影,不如說它是黑道版的《九降風》還來得比較貼切。

很多人印象中鈕承澤的銀幕形象仍頑強地停駐在二十幾年前的《風櫃來的人》。說也奇怪,即使看過幾次《教父》,聽到有人提到馬龍·白蘭度,我最先想到是《岸上風雲》那個血氣方剛的碼頭工人一般。

但必須承認,《艋舺》意外的驚喜,來自一個不甚起眼的母親和舊情人的角色—林秀玲。這當然不是說,她的表演讓其它偶象明星相形失色,而是她喚起了一個影迷對一個逝去的年代,更真實的個人記憶與想像。

《艋舺》在敘事上有意無意地提供了林秀玲這個宛如臺灣新電影失落的符號,一個解碼提示和連結線索。對《風櫃來的人》素昧平生的觀眾而言,這樣的聯想未免一廂情願。但換個角度看,這不正是能夠讓很多嘴刁的觀眾心悅誠服的一部作品嗎!

通篇來說,《艋舺》吸引人的地方包括引人入勝、看得懂不會睡著的劇情結構、熱血青春男兒的黑道冒險、痴男怨女的小情小愛、極其稱職的優秀配角,而服裝及場景的美學考究,兼具復古與時尚感,漸顯悲壯哀戚的電影配樂更為電影增色不少。

電影色彩的鮮紅與華麗、偶像與甘草的絕佳搭配,是《艋舺》廣受好評的一個關鍵。

《艋舺》除了主要人氣演員有扛起全片的氣勢外,最讓人津津樂道的其實是綠葉紅花的配角。即便是我覺得不會演戲的柯佳嬿,在電影裡頭也讓人耳目一新。

觀影之前我就在想,鈕承澤會如何處理小凝這個角色。因為以一個「妓女」的身份來說,柯佳嬿的外貌絕對是紅牌,而不會動不動被打被罵。但是看到她原來是一個臉上有胎記的女生,頓時讓我對這個角色產生了同情與共嗚。除了用很自然的方式「弄髒」了這個角色,也留下了一條線索,讓她和蚊子的童年產生某種關聯,然後發展出淡淡的情愫,這是一個很棒的設定。

若要談到綠葉角色,自然不得不提到陳漢典。

我很喜歡陳漢典的表演風格。他完全脫掉康熙式的悶鍋搞笑,飾演一個逞兇鬥狠但其實內心峱到不行的不良少年。收起搞笑臉孔的陳漢典,還真的透著幾分不良少年的邪氣。不但拋棄了誇張的喜感演出,還幫角色加進了一種狐假虎威的別腳感。

導致後來和尚弄死他的時候,我還稍微難過了一下。

另外不得不說,《艋舺》的結尾真的很棒。

當蚊子用扁鑽戳了用槍打死Geta老大的和尚一刀後,站在背後的志龍大刀一揮,和尚的血噴濺出來,像停格的雪花般的優雅。沒有轟轟烈烈的死亡做為退場,這陣血花卻成為蚊子死前心願達成的瀕死意象。

就像他在小凝的天花板上所塗染的櫻花瓣一般,只要每次她和恩客在做愛時,小凝都可以看著天花板上的櫻花,就好像和蚊子心靈相通一樣,一種對未來的美好想像。

帶離他們逃離痛苦的現實,進到另外一個快樂天堂。

在片尾,鈕承澤用非常優雅詩意的方式,淡化了黑道鬥歐的齟齬不合,把角色們宿命般的悲劇性格,提升到了一個浪漫的層面。

所以說,《艋舺》絕對是臺灣電影非常重要的裡程碑。

它的成功可以證明,好的劇本在獨立製片的運作之下,肯定會有一定的成績的。

這句話放在國產身上我想也一定適合

相關焦點

  • 《艋舺》:黑幫片也可以這麼文藝,阮經天憑此片獲影帝
    艋舺,monga,原為平埔族語,意指小船。本片講述了一段臺灣黑幫的歷史。從小便被欺負的主角蚊子在一次偶然的機遇下加入了臺灣黑道,結識了和尚、志龍、阿伯還有白猴四個好兄弟,由於幫派老大Geta的死,面對黑道與友情的抉擇,四個人的友情開始產生變化……這不是一部純粹講述黑幫的電影,說是黑幫片,我更傾向於它是文藝片。影片取景於臺北市西區,這是一座古老的城區。街道古色古香,色彩飽滿而豐富。而導演多運用上帝視角、慢鏡頭等拍攝技巧,從這也能看到文藝片的影子。
  • 艋舺 | 少年黑道成魔
    17歲那年搬到艋舺,因為一根雞腿踏入了黑道,認識了阮經天飾演的和尚、鳳小嶽飾演的志龍、阿伯還有白猴,五人結為太子幫。 並憑藉志龍的父親Geta的黑道地位在學校呼風喚雨(志龍是太子幫裡的老大,因為爸爸Geta是廟口的大boss)。
  • 趙曉輝:淺談臺灣電影的黑道情結與青春記憶
    我們不妨套用下片中的一句臺詞:你以為你看的是黑道,你看的其實是友情,是義氣。在其生猛喋血的黑幫外衣之下,講述的是一個華麗絢爛又令人唏噓感傷的青春故事。在《艋舺》之前,鈕承澤的電影似乎與血腥的暴力趣味相去甚遠。2007年他執導了第一部電影《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講述的是主角豆子某天與友人聚會,談論起目前的臺灣政局亂象,於是計劃去拔立委的假髮,開車衝撞總統府,並打算將此過程拍成紀錄片。
  • 這部近十年最好的臺灣黑幫片,起點在於周杰倫
    本片的片尾字幕,打出「特別感謝:周杰倫」的字樣。而周杰倫2006年的一支MV《退後》,請來Hebe和他一起出演了一個黑幫故事,至於是不是為了彌補沒有拍成這部黑幫片的遺憾就不曉得了。其實很長一段時間,大家對臺灣電影的印象都是楊德昌,侯孝賢那種大師範,藝術但商業觀賞性比較小眾。
  • 《艋舺》:三層主題後的青春巡遊
    《艋舺》劇情主要講述了一九八零年代在臺灣黑幫盛行的時期,四個少年的友誼隨著黑道中錯綜複雜的勢力鬥爭和恩怨情仇從而分崩離析的故事。人物塑造各有特色,富有青春的活力與張力,動作戲不含糊,情感戲細膩得讓我覺得導演仿佛被王家衛附體。
  • 黑道電影裡的「文藝片」—《艋舺》
    昨天剛給大家安利完一部充滿臺灣本土文化的電影《陣頭》,今天我們就來說說臺灣的黑道文化電影《艋舺》。2個半小時的電影劇情緊湊,並沒有讓人想要快進的衝動,由當時的鮮肉「太子幫」阮經天、趙又廷、鳳小嶽領銜主演,這部電影不僅充斥著暴力與血腥,還有友情與道義。
  • 【艋舺】寶島臺灣位列第一的黑幫電影
    ,首先在你們印象裡,黑幫電影是否都是港產片呢?烏鴉哥腦海裡都是這些耳熟能詳的名字而今天為大家帶來的這部電影,上映於國產黑幫題材末期,位於中國寶島臺灣,於2010年上映,是人氣最熱的臺式黑幫電影-【艋舺】-
  • 除了香港,日本的黑幫電影,其餘的我只服臺灣!
    看起來好怕怕的樣子,相比於日本,香港的黑幫電影,臺灣電影給人的印象一直小清新的感覺。這是一段臺灣幫派的真實往事。艋舺,閩南語發音Monga,是臺北各大黑幫爭奪「角頭」的地方。,有繁華的港口,熱鬧的街頭。這是一個古老的城區,在這裡他們有自己的規矩。
  • 《艋舺》之後,只有這部黑幫片燃到我
    臺灣黑幫片雖然曾受到一些香港黑幫片的影響,但同時也有著自己極其鮮明的烙印。臺灣長久以來就有幫派,直到現在所謂的「黑金政治」還在影響臺灣選舉。但是臺灣的黑幫片不像香港黑幫片一樣瀰漫著浪漫主義色彩,相比較槍火漫天、開口「兄弟」閉口「忠義」的香港黑道,臺灣黑幫片顯得相當地「接地氣」。
  • 《艋胛》——混的不是江湖,是友情和義氣
    其實在和尚被打得半死之後被帶回家在床上躺著的時候,有種東西就開始變化了。蚊子看著他,走的時候不小心把溜溜球掉了。一個暗喻,暗示著友情的分崩離析。這個溜溜球,是一個象徵,象徵著友情與義氣。因為它的出現,蚊子更加確定了他們的重要。
  • 視界解析:黑幫電影《艋舺》的美術設計
    2010年上映的電影《艋舺》是一部臺灣本土的青春黑道片,票房位居當年全臺票房第二名。
  • 中國臺灣10大最經典的黑幫電影,推薦看艋舺與角頭,你看過嗎?
    嗨,小編在此恭候已久,我是你的快樂天使小編,當你在閒暇時點擊我的文章內容會讓你看到很多娛樂八卦,每天會給你們帶來不一樣的精彩內容,大家可以通過小編的這篇文章了解到娛樂新聞還有八卦哦。1、《艋舺》:《艋舺》講述了太子幫的五兄弟闖黑道,隨後由於勢力原因導致優異面臨危機,在殺機四伏的情況之下,他們將在黑道、友情和親情之間做出抉擇。2、《角頭》:《角頭》主要是講述了兩個幫派之間所產生的鬥爭,他們為了維護之間的利益和心中的理念,由此開始了多年的角頭制度,並展開了改革。
  • 全方位解讀《艋舺》:近年最出色的臺灣黑幫片
    這是部青春片,披上了黑道的外衣,難得地做到了兩方面的平衡,該是臺灣電影復甦口號的又一催化劑……[娛論:祭奠殘酷而壯美的烈火青春][我來說兩句] 第1頁:《艋舺》江湖雜談 第2頁:《艋舺》主創說法:重現80年代繁華   《艋舺》是部青春片,披上了黑道的外衣,難得地做到了兩方面的平衡,該是臺灣電影復甦口號的又一催化劑。
  • 臺灣傳統黑幫《艋舺》趙又廷、阮經天主演,動圖詳解
    艋舺 (2010)一部傳統黑幫與現代黑幫的衝突交接期導演: 鈕承澤編劇: 鈕承澤 / 曾莉婷主演: 趙又廷 / 阮經天 / 鳳小嶽 / 黃鐙輝 / 陳漢典 / 更多...類型: 劇情製片國家/地區: 臺灣語言: 閩南語 / 漢語普通話上映日期: 2010-02-05片長: 140 分鐘背景以蚊子轉校開始,老媽是開理髮店的,從老師的描述中可以看出
  • 黑幫經典《艋舺》成東北喜劇?阮經天、趙又廷作何感想
    其實除了香港,臺灣的黑幫類型電影,也有不少出色的作品,像《流氓世家》、《大哥大》、《火燒島之橫行霸道》等等,不過由於很多原因,這些電影不像香港電影那樣在大陸廣為流傳。而臺灣的黑道電影中,最讓我們熟知的,可能就是2010年的經典電影《艋舺》。《艋舺》由臺灣著名導演鈕承澤指導,阮經天、趙又廷、鳳小嶽、陳漢典等人主演。
  • 艋胛:另類的少年臺灣(黑道青春)
    不知為何,在《艋舺》導演鈕承澤的視角中,青春路途中的命運轉折是那麼的富有黑色幽默,正如電影中那句略帶戲謔卻令人心生憐憫的臺詞一般。「我叫周以文,綽號蚊子,在十七歲那年,因為一根雞腿,踏入黑道。」或許該為他慶幸,因為,那是你一生都在追尋的目標,一生都在疑問的東西。終結不是最後的答案,或許還有另一條路在等著我們去探尋。(二) 《艋舺》又名《黑道青春》,顧名思義,講述的是一部有關於青春和黑道的故事,講述的是歷史與時代的衝撞,一個老生常談的命題:青春歲月之於生命存在的意義。
  • 《艋舺》:臺灣黑幫的情與義,兄弟之間的背叛
    我是奇味電影屋每天分享好看有深度的電影,今天帶大家看一部精彩影片《艋舺》。相信很多人對黑幫電影有一種特殊的情懷,小編我就有,電影中的黑幫往往充滿著義氣情義以及血性這樣的元素,但是無論是在電影還是現實中往往都是有著背叛以及糾紛,今天小編給大家推薦的這部電影就是關於兄弟情義以及臺灣黑幫的一些故事。
  • 今日推放《艋舺》
    今天說的這部電影,就是《艋舺》。(發音:MENG XIA),說《艋舺》之前首先來給大家普及這麼一個故事,本來這部電影的劇本,主演都是以周杰倫量身定做的,當時鈕承澤很有背景完全請得起周杰倫,但是開拍之前周杰倫還是辭掉了這部電影,原因是因為周杰倫的奶奶不讓他拍攝黑幫題材的電影。
  • 回不去的是青春||電影《艋舺》賞析
    都說《艋舺》是小船的意思,就在這樣一個小船很多的地方,於是乎就會有外來文化以及外來物件,甚至於說槍的到來,當然他不僅僅是臺灣的動作片,更是有關於友情和愛情的一部片子。(愛情本文不分析,愛情不是你想看,我就寫上來~)讓我們走進今天的節目。
  • 艋舺 風中秋葉 水上春冰
    臺北的艋舺,或許和香港的旺角一樣,這小小的一方天地,都曾是幾代人年輕時的江湖與夢想。那些真正發生過的斑駁故事,在漫長的歲月與奔湧的時代滌蕩中,緩緩地褪去了顏色。但這片始終充滿著傳奇色彩的土地,卻依舊讓無數人心馳神往,依舊在電影中、在小說裡見證著新一輪的悲歡離合。那一個一個老萬華的故事,如今,都已是關於懷念的故事。 你的青春裡有什麼?你的青春裡留下過怎樣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