艋舺 風中秋葉 水上春冰

2021-02-08 Primaryang

艋舺,Monga,原為平埔族語,意指小船。」這一行出現在電影《艋舺》結尾處的字幕,其含義或許已超出了艋舺本身的歷史與地理意義。臺北的艋舺,或許和香港的旺角一樣,這小小的一方天地,都曾是幾代人年輕時的江湖與夢想。那些真正發生過的斑駁故事,在漫長的歲月與奔湧的時代滌蕩中,緩緩地褪去了顏色。但這片始終充滿著傳奇色彩的土地,卻依舊讓無數人心馳神往,依舊在電影中、在小說裡見證著新一輪的悲歡離合。那一個一個老萬華的故事,如今,都已是關於懷念的故事。

你的青春裡有什麼?你的青春裡留下過怎樣的遺憾?如果一個人的生命停止在十八歲,停止在他最燦爛的年紀,那麼他的青春,是否就沒有了意義?

有這麼一部電影,他被稱為臺灣版的《陽光燦爛的日子》 它講述了五個少年在黑道與友情的決擇中,演繹的一段關於青春的悲情故事。這部電影就是鈕承澤導演的《艋舺》一部與青春有關的電影。

「艋舺,Monga,原為平埔族語,意指小船。」

這一行出現在電影《艋舺》結尾處的字幕,其含義或許已超出了艋舺本身的歷史與地理意義。

何為艋舺?

舊時臺灣,流傳有「一府二鹿三艋舺」之說,即指臺南府城、臺中鹿港與臺北艋舺,三大繁華城鎮鼎足而立。艋舺位於臺北市的西南角,因航運之便曾盛極一時,民物繁庶,舟車輻輳cou。日據時期,由於日語中萬華(Manka)與艋舺(Monga)發音接近而易名,又有「萬年均能繁華」之意暗含其中。

【「艋舺從清朝到日據時代一直都是臺北最熱鬧的商業中心,這裡就像是一座金山,充滿了商機和夢想。像這樣的地方,龍蛇混雜,需要有人來維持地方秩序,維護利益分配。角頭就是扮演這樣的角色,利用街道巷弄long劃清界限,各自處理自己地盤裡的大小事,各自保護自己地盤裡的老百姓。」】

艋舺是金山銀山,是商機利益,是黑幫行大道,是義氣蓋雲天,是燈紅酒綠風化地,亦是柴米油鹽生活所。然而,對於電影中這五位太子幫的成員而言,艋舺就是一切,是從生到死的全部意義。

【「我從小沒有父親,沒有朋友,被鄰居同學一路欺負到大,直到遇到了這群兄弟,我的生命好像才有了意義。」】

這是蚊子的臺詞,因為一根雞腿,他踏入黑道,成為太子幫的一員,舉足輕重的一員。他與其餘四人一起身著校服,翻過高高的圍牆。而在此時,伸手拉了蚊子一把的是和尚,日後與其兵刃相見的和尚。高牆之上,蚊子回眸一望,便再也無法回頭。一旦躍下,他們一行五人便已然置身一場混亂的巷陌鬥毆,踏上一條自以為充滿義氣也只有義氣的荊棘險途。

他們五人肩並肩坐在高牆上,背景是一片湛藍到不敢多看的蒼穹。而他們共同翻越的這堵圍牆,像是一種儀式,開啟了今後太子幫同生共死的嶄新人生。但同時也像是一個分野,圍牆內外是涇(一聲)渭分明的兩種命途,而他們選擇了黑幫,抽中了壞籤,就此一去不返。

隻身扭頭回望的蚊子,稚嫩的臉龐上寫滿迷茫與未知,也無留戀,也無憧憬,此時的他對一切都還不甚了了。牆內的日常沒有這群兄弟,因而沒有意義。那麼牆外的世界呢?可有意義?

「每天這樣打打殺殺的,到底有什麼意義?」諷刺的是,鏡頭一轉,這竟是蚊子說出的第一句話。「意義是三小,我只聽過義氣,沒聽過意義。」十分符合白猴性格特點的回答,心甘情願用滾燙地青春陪葬,牆外的世界,根本無需意義。

與大多數以黑道為題材的電影不同,鈕承澤所塑造的這個太子幫,在電影的前半部分,實則並沒有太多屬於黑道的爾虞我詐與刀光劍影。只因他們雖初入黑道,卻也正值青春。這籠罩在黑道紗幕下的殘酷青春,亦滿溢著對友情的執著,對父愛的渴求,對未來的暢想,對性的懵懂以及…對滿腔熱血的無可把控。

而黑道真正伸出它無情的獠牙,開始瘋狂啃噬這五人的靈肉,則是始於1987年。太子幫上山修行,一起走入大人的世界。緩緩駛過漆黑隧洞的汽車,載著或清醒或沉睡的五人,開往他們共同選擇的未來。而此時醒著的蚊子與和尚,在今後的坎坷命運中相互角力,最終背道而馳,兄弟相殘。

說到底,如蚊子和尚這類的年輕角色,不過都是黑道幫派鬥爭的犧牲品,都是父輩爭權奪勢的棋子罷了。和尚的義氣旁人理解不了,全因他的義氣只與一個人息息相關。那就是真正的黑幫太子,李志龍。然而和尚不惜機關算盡、離經叛道、手刃兄弟也想要守護的人,最終痛哭流涕地親手結束了和尚的生命。片中李志龍那肝腸寸斷的表情,我至今記憶猶新,他捅殺的是和尚,損耗的卻是自己。

而和尚噴濺的血液,在奄奄(一聲)一息的蚊子看來,竟成了飄零滿目的櫻花。蚊子一直以為自己的生父死在了櫻花之國,日本。可荒誕的事實卻是,蚊子在他父親灰狼一手謀劃的布局中,喋血街頭。無論是和尚還是蚊子,他們終歸都停在了距離自己夢想最遙遠的彼岸。

曾趾高氣揚的太子幫篤信,踏入黑道,以暴制暴,才是王道。可惜末了,還是明白了灰狼的話。只有風,才是王道,因為我們都只是草,隨風而倒的草。

他們闖蕩江湖,飽飲血淚,最終英雄夢斷,不得不淹沒於時代的洶湧波濤之中。艋舺的本意是舟,是漂泊於大海中的一葉扁舟,在狂風惡浪中浮浮沉沉。一如風中秋葉,一如水上春冰,終是身不由己,終要歸於平靜。

《艋舺》,雖披著黑道的外衣,卻始終在講一個關於懷念的故事,懷念一段青春,懷念一腔熱血,懷念一批人,懷念一座城,然後…是整個時代。

2001年3月,在臺北持續了幾十年的公娼制度正式被廢除,曾經的公娼館人去樓空,繁華一時的華西街寶鬥裡逐漸沒落。2010年12月,出於安全考慮,臺北市政府將剝皮寮艋舺地區進行了部分拆遷。

電影《艋舺》主要取景於剝皮寮這條長僅三四百米的窄街。而如今的剝皮寮已無人居住,作為觀光遊覽地,靜謐異常。電影中所反映的種種往昔,那種需要靠一點義氣來討生活的日子,全都似水無痕,難覓蹤跡。

街道兩側均是一兩層樓高的磚木結構房屋,青瓦紅磚,木窗騎廊。許多房屋大敞著門,可以隨性步入其中,但除了影片中作為Geta大仔家所使用的那間屋子,仍擺設著幾樣家具外,其餘的多已是空空如也。

可這樣的空曠與安靜,卻反倒像是一種傾訴,不卑不亢、不緩不急地娓娓道來。就如待到老時,在艋舺的老街邊要一碗番薯湯,坐在陽光下,微眯著雙眼,輕描淡寫地細說起,當年那些走路生風,心中有火的歲月。

臺北的艋舺,或許和香港的旺角一樣,這小小的一方天地,都曾是幾代人年輕時的江湖與夢想。那些真正發生過的斑駁故事,在漫長的歲月與奔湧的時代滌蕩中,緩緩地褪去了顏色。但這片始終充滿著傳奇色彩的土地,卻依舊讓無數人心馳神往,依舊在電影中、在小說裡見證著新一輪的悲歡離合。

那一個一個老萬華的故事,如今,都已是關於懷念的故事。

圖片來自於網絡

關注Primaryang,每日為你推送一份或長或短的微信時尚資訊!

000 - 代碼指示

001 - Primaryang淘寶新品

002 - Fashion show,T臺時尚

003 - 四季實用 服裝搭配 美妝手冊

004 - 我們的線下活動信息

005 - 上海衣食住行攻略

006 - 走,去你的旅行

007 - 藝術最前沿

008 - 趣聞雜貨鋪

009 - 測試大籮筐

010 - Photography 絕美攝影

011 - 周三女性創業聚會

相關焦點

  • [試聽]《艋舺》電影原聲帶首播
    「看完艋舺」走路有風,「聽完艋舺」心中有火,靈魂會震動。音樂人義氣相挺,電影人為《艋舺》電影原聲帶破天荒打破唱片公司鴻溝,美妙音樂與索尼音樂共同發行。網易娛樂音樂頻道為你帶來原聲碟網絡首播。
  • 風送梧桐葉,天涼好個秋
    相傳在宋代,當第一片梧桐葉飄落時,就會有官人高聲喊道:「秋來了!」於是,一聲接著一聲,從長安街尾的守城人,傳入尋常百姓家,直至傳入紫禁城中,這全天下的人,方知一年秋已至。圖片|來源於網絡中秋 · 葉落相思端起一杯桂花釀,離人心頭秋葉黃。
  • 艋舺 | 少年黑道成魔
    17歲那年搬到艋舺,因為一根雞腿踏入了黑道,認識了阮經天飾演的和尚、鳳小嶽飾演的志龍、阿伯還有白猴,五人結為太子幫。 並憑藉志龍的父親Geta的黑道地位在學校呼風喚雨(志龍是太子幫裡的老大,因為爸爸Geta是廟口的大boss)。
  • 《艋舺》:我們一起走進大人的世界,一去不復返
    說這部電影之前,想先提一下讀音:艋舺(meng xia),好像很多人都只讀一邊,念mengjia,是一個平埔族用語,指的是小船。臺灣本地人多念monga。今天寫下艋舺時,鈕承澤還卷在性侵的案件裡,實在讓我生氣和失望,我不太了解他的為人和生活,但我看過他太多作品,每一部都讓我印象深刻。《風櫃來的人》和《艋舺》尤其難以割捨,總想拿出來回味一番,是常看常新的作品。他就像賈樟柯電影裡的王宏偉,都是不像演員的好演員,身上帶著最原始的真實和普通,天然可以弱化「演」的痕跡,增加故事的真實性。
  • 《艋舺》掀「後《海角七號》熱」 叫好又叫座
    繼《海角七號》後,一部講述黑道青春的電影《艋舺》再次在臺灣青年中掀起熱潮。  日前,該片的臺灣票房已突破2億新臺幣,其主創人員近日也在柏林電影節上亮相,影片放映之後好評如潮,使得臺灣電影在國際舞臺上頗受矚目。
  • 劇情簡介:《艋舺》
    蚊子(趙又廷 飾)17歲那年搬到艋舺,因為一根雞腿踏入了黑道,認識了和尚(阮經天 飾)、志龍、阿伯還有白猴四個好兄弟,五人結為太子幫。太子幫秉持只識意氣,不問意義的精神,憑藉志龍的父親Geta(馬如龍 飾)的黑道地位在學校呼風喚雨。踏入黑道就意味著要經歷腥風血雨,然而和尚作為眾人的守護神總能幫他們化解危機。
  • 臺北 | 艋舺:並沒有遇見GETA老大
    桃園機場到臺北第一站,當然是先去艋舺拜碼頭。艋舺是萬華的舊稱,意為小船聚集之地。清朝起原住民就與漢人在淡水河周邊進行商貿活動,舟船聚集,因而得名。多年沒有看過花燈了,還未走到龍山寺,就見遠處燈火通明人聲鼎沸,可算是艋舺地區最熱鬧的地方了。走近了看,更覺古寺名剎,氣勢非凡。但花燈卻做的萌萌噠,讓人覺得這地方又威嚴又有趣。
  • 黑道電影裡的「文藝片」—《艋舺》
    昨天剛給大家安利完一部充滿臺灣本土文化的電影《陣頭》,今天我們就來說說臺灣的黑道文化電影《艋舺》。2個半小時的電影劇情緊湊,並沒有讓人想要快進的衝動,由當時的鮮肉「太子幫」阮經天、趙又廷、鳳小嶽領銜主演,這部電影不僅充斥著暴力與血腥,還有友情與道義。
  • 非著名旅遊地:臺北艋舺
    第一次知道臺灣有個地方叫艋舺,是因為那部電影《艋舺》。艋舺在臺北西部,過去不是什麼旅遊景點,能稱得上景點的是龍山寺。龍山寺這裡香火非常旺,不僅因為傳說的靈驗,還因為龍山寺裡供奉著道、佛、儒三教的神靈。可見艋舺原居住民的信仰是比較複雜的。
  • 2018年電影觀後感·第81部《艋舺》
    《艋舺》是一部懷舊電影,透過淡淡的黃色濾鏡顯露的懷舊風,慢鏡頭打鬥時的舒緩音樂,衣裳服飾道具布景的每一處細節,都展現出豆導對80年代青春時光的無限深情。《艋舺》講的是年輕人的故事,講的卻不是青春,而是記憶,是對臺灣本土文化和本土情懷的紀念。
  • 【中秋】住奢華別墅 泡溫泉 水上樂園 紅色影視基地 團圓餐 送全家福拍攝 奢享2日遊
    舒適休閒、尊貴享受的二日遊,讓你擁有一個與眾不同的、回味無限的中秋佳節!中秋奢享套餐以下全含:1、花園別墅住宿一晚2、智聖湯泉溫泉套票3、智聖水上樂園套票火山溫泉這裡的水上樂園就是大人還孩子的戲水天堂!長330米的溫泉漂流河是二期水上樂園的新亮點,溫泉漂流河貫穿整個水上樂園室外園區,漂流途中會經歷飄雪、冰雨等天氣景觀。
  • 《上海王》:民國版《艋舺》的悲情歷史訴說
    在人物設置上,第一代上海王的形象頗與《艋舺》中的大佬 Geta相似,他們都講著本土話,不喜歡現代武器,更鍾愛於古老的肉搏與械鬥,常力雄在去世的時候將寶劍託付給筱月桂要求傳承下去,這與《艋舺》中Geta將槍枝視為「下等人武器」,而稱刀具為「朋友」的情節如出一轍,對武器的親疏暗示了對江湖道義的親近姿態與對現代文明的拒斥態度。
  • 看著艋舺走臺灣 看臺北的絕代風華
    看著艋舺走臺灣,看臺北的絕代風華,跟著電影臺灣自由行。 臺灣,一個許久存在於我們臆想中遙遠的「小」島,我們從很多電影裡觸摸到它的輪廓:從《海角七號》初識了墾丁,從《夏天協奏曲》見識了金門,從《天台愛情》認識了臺南…但是,如果你看過《艋舺》,必定知道這樣一個地方,臺北萬華。看著艋舺走臺灣,看臺北的絕代風華,跟著電影臺灣自由行。
  • 【中秋】中秋月圓花開放,團圓喜慶熱鬧鬧!祝大家中秋快樂!
    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以後,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記載。這兩書所記述的觀潮盛況,說明在宋代中秋觀潮之事達到了巔峰。  近人金易、沈義羚所著的《宮女談往錄》中,記述了一位叫榮兒的宮女講述的故事。
  • 嘉興水上巴士「一座難求」
    長假首日「開門紅」 嘉興水上巴士「一座難求」 發布日期:2020-10-02 08:09 信息來源:嘉興日報瀏覽次數: 當國慶遇上中秋,昨天我們終於開啟了超長的8天假期。
  • 2020中秋佳節唯美句子,漂亮的中秋節圖片,中秋發朋友圈短語一句話
    1、秋已至,一縷桂香,醉芬芳,月上中秋。2、中秋的月亮很美很圓,皎潔的不像話,像極當初青澀的你。
  • 《艋舺》之後,一個了不起的阮經天
    鈕承澤主演《香蕉天堂》因此,有了這部成就阮經天的《艋舺》。◐ ◐ ◐✎ 艋舺古惑仔如果說墾丁是一片熱情洋溢的海灘,那麼艋舺就是臺北最江湖的地方。臺灣向來以青春片出位,但《艋舺》卻在青春片的基礎上,讓黑幫類型放肆生長。艋舺,包含了臺灣特定的文化。
  • 中秋特輯||中秋明月故人心
    倪惠芳中秋即夜半繞石湖秋岸深,得閒月處便彈琴。賢兒也解學天籟,故坐風前樹杪吟。莊永琴時近中秋廟港訪師經行南公堤人間八月近中秋,金桂流香風亦柔。十裡南堤行步處,空涵萬境水悠悠。中秋夜聽琴樨香侵肺腑,風月自同天。今夜清輝冷,相思滿七弦。
  • 《艋舺》:三層主題後的青春巡遊
    導語鈕承澤導演的這部《艋舺》,讓我想起了自己小時候那種不回頭,不轉彎的叛逆青春。隨後我意外地發現電影和五月天的歌曲《盛夏光年》很搭——兩者描述的主題都是無法迴轉的青春,這裡順便推薦給大家一起欣賞。《艋舺》劇情主要講述了一九八零年代在臺灣黑幫盛行的時期,四個少年的友誼隨著黑道中錯綜複雜的勢力鬥爭和恩怨情仇從而分崩離析的故事。人物塑造各有特色,富有青春的活力與張力,動作戲不含糊,情感戲細膩得讓我覺得導演仿佛被王家衛附體。
  • 臺北脈搏:「艋舺草根」走出「國際範兒」
    中新社臺北9月11日電 (記者 陳立宇 朱曉穎)一部展現臺灣幫派往事的電影《艋舺》,多多少少因為奇怪偏澀的名字和發音令人印象深刻。「艋舺」原本是臺灣淡水河原住民喚做「獨木舟」的指代,「草根」最初從這裡走出;百年後,「艋舺」之地已發展成國際大都市——臺北市。  在寬敞的臺北市政府大廳,有一處專為「艋舺」而留。市府一樓的臺北探索館,記錄最古老的城市印跡。  淡水河畔,船夫赤膊搖櫓,船艙幾口麻袋,滿載農產品,百姓期盼賣出好價……這尊在臺北探索館的逼真彩雕,或許能表現出最早的「艋舺」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