艋舺,Monga,原為平埔族語,意指小船。」這一行出現在電影《艋舺》結尾處的字幕,其含義或許已超出了艋舺本身的歷史與地理意義。臺北的艋舺,或許和香港的旺角一樣,這小小的一方天地,都曾是幾代人年輕時的江湖與夢想。那些真正發生過的斑駁故事,在漫長的歲月與奔湧的時代滌蕩中,緩緩地褪去了顏色。但這片始終充滿著傳奇色彩的土地,卻依舊讓無數人心馳神往,依舊在電影中、在小說裡見證著新一輪的悲歡離合。那一個一個老萬華的故事,如今,都已是關於懷念的故事。
你的青春裡有什麼?你的青春裡留下過怎樣的遺憾?如果一個人的生命停止在十八歲,停止在他最燦爛的年紀,那麼他的青春,是否就沒有了意義?
有這麼一部電影,他被稱為臺灣版的《陽光燦爛的日子》 它講述了五個少年在黑道與友情的決擇中,演繹的一段關於青春的悲情故事。這部電影就是鈕承澤導演的《艋舺》一部與青春有關的電影。
「艋舺,Monga,原為平埔族語,意指小船。」
這一行出現在電影《艋舺》結尾處的字幕,其含義或許已超出了艋舺本身的歷史與地理意義。
何為艋舺?
舊時臺灣,流傳有「一府二鹿三艋舺」之說,即指臺南府城、臺中鹿港與臺北艋舺,三大繁華城鎮鼎足而立。艋舺位於臺北市的西南角,因航運之便曾盛極一時,民物繁庶,舟車輻輳cou。日據時期,由於日語中萬華(Manka)與艋舺(Monga)發音接近而易名,又有「萬年均能繁華」之意暗含其中。
【「艋舺從清朝到日據時代一直都是臺北最熱鬧的商業中心,這裡就像是一座金山,充滿了商機和夢想。像這樣的地方,龍蛇混雜,需要有人來維持地方秩序,維護利益分配。角頭就是扮演這樣的角色,利用街道巷弄long劃清界限,各自處理自己地盤裡的大小事,各自保護自己地盤裡的老百姓。」】
艋舺是金山銀山,是商機利益,是黑幫行大道,是義氣蓋雲天,是燈紅酒綠風化地,亦是柴米油鹽生活所。然而,對於電影中這五位太子幫的成員而言,艋舺就是一切,是從生到死的全部意義。
【「我從小沒有父親,沒有朋友,被鄰居同學一路欺負到大,直到遇到了這群兄弟,我的生命好像才有了意義。」】
這是蚊子的臺詞,因為一根雞腿,他踏入黑道,成為太子幫的一員,舉足輕重的一員。他與其餘四人一起身著校服,翻過高高的圍牆。而在此時,伸手拉了蚊子一把的是和尚,日後與其兵刃相見的和尚。高牆之上,蚊子回眸一望,便再也無法回頭。一旦躍下,他們一行五人便已然置身一場混亂的巷陌鬥毆,踏上一條自以為充滿義氣也只有義氣的荊棘險途。
他們五人肩並肩坐在高牆上,背景是一片湛藍到不敢多看的蒼穹。而他們共同翻越的這堵圍牆,像是一種儀式,開啟了今後太子幫同生共死的嶄新人生。但同時也像是一個分野,圍牆內外是涇(一聲)渭分明的兩種命途,而他們選擇了黑幫,抽中了壞籤,就此一去不返。
隻身扭頭回望的蚊子,稚嫩的臉龐上寫滿迷茫與未知,也無留戀,也無憧憬,此時的他對一切都還不甚了了。牆內的日常沒有這群兄弟,因而沒有意義。那麼牆外的世界呢?可有意義?
「每天這樣打打殺殺的,到底有什麼意義?」諷刺的是,鏡頭一轉,這竟是蚊子說出的第一句話。「意義是三小,我只聽過義氣,沒聽過意義。」十分符合白猴性格特點的回答,心甘情願用滾燙地青春陪葬,牆外的世界,根本無需意義。
與大多數以黑道為題材的電影不同,鈕承澤所塑造的這個太子幫,在電影的前半部分,實則並沒有太多屬於黑道的爾虞我詐與刀光劍影。只因他們雖初入黑道,卻也正值青春。這籠罩在黑道紗幕下的殘酷青春,亦滿溢著對友情的執著,對父愛的渴求,對未來的暢想,對性的懵懂以及…對滿腔熱血的無可把控。
而黑道真正伸出它無情的獠牙,開始瘋狂啃噬這五人的靈肉,則是始於1987年。太子幫上山修行,一起走入大人的世界。緩緩駛過漆黑隧洞的汽車,載著或清醒或沉睡的五人,開往他們共同選擇的未來。而此時醒著的蚊子與和尚,在今後的坎坷命運中相互角力,最終背道而馳,兄弟相殘。
說到底,如蚊子和尚這類的年輕角色,不過都是黑道幫派鬥爭的犧牲品,都是父輩爭權奪勢的棋子罷了。和尚的義氣旁人理解不了,全因他的義氣只與一個人息息相關。那就是真正的黑幫太子,李志龍。然而和尚不惜機關算盡、離經叛道、手刃兄弟也想要守護的人,最終痛哭流涕地親手結束了和尚的生命。片中李志龍那肝腸寸斷的表情,我至今記憶猶新,他捅殺的是和尚,損耗的卻是自己。
而和尚噴濺的血液,在奄奄(一聲)一息的蚊子看來,竟成了飄零滿目的櫻花。蚊子一直以為自己的生父死在了櫻花之國,日本。可荒誕的事實卻是,蚊子在他父親灰狼一手謀劃的布局中,喋血街頭。無論是和尚還是蚊子,他們終歸都停在了距離自己夢想最遙遠的彼岸。
曾趾高氣揚的太子幫篤信,踏入黑道,以暴制暴,才是王道。可惜末了,還是明白了灰狼的話。只有風,才是王道,因為我們都只是草,隨風而倒的草。
他們闖蕩江湖,飽飲血淚,最終英雄夢斷,不得不淹沒於時代的洶湧波濤之中。艋舺的本意是舟,是漂泊於大海中的一葉扁舟,在狂風惡浪中浮浮沉沉。一如風中秋葉,一如水上春冰,終是身不由己,終要歸於平靜。
《艋舺》,雖披著黑道的外衣,卻始終在講一個關於懷念的故事,懷念一段青春,懷念一腔熱血,懷念一批人,懷念一座城,然後…是整個時代。
2001年3月,在臺北持續了幾十年的公娼制度正式被廢除,曾經的公娼館人去樓空,繁華一時的華西街寶鬥裡逐漸沒落。2010年12月,出於安全考慮,臺北市政府將剝皮寮艋舺地區進行了部分拆遷。
電影《艋舺》主要取景於剝皮寮這條長僅三四百米的窄街。而如今的剝皮寮已無人居住,作為觀光遊覽地,靜謐異常。電影中所反映的種種往昔,那種需要靠一點義氣來討生活的日子,全都似水無痕,難覓蹤跡。
街道兩側均是一兩層樓高的磚木結構房屋,青瓦紅磚,木窗騎廊。許多房屋大敞著門,可以隨性步入其中,但除了影片中作為Geta大仔家所使用的那間屋子,仍擺設著幾樣家具外,其餘的多已是空空如也。
可這樣的空曠與安靜,卻反倒像是一種傾訴,不卑不亢、不緩不急地娓娓道來。就如待到老時,在艋舺的老街邊要一碗番薯湯,坐在陽光下,微眯著雙眼,輕描淡寫地細說起,當年那些走路生風,心中有火的歲月。
臺北的艋舺,或許和香港的旺角一樣,這小小的一方天地,都曾是幾代人年輕時的江湖與夢想。那些真正發生過的斑駁故事,在漫長的歲月與奔湧的時代滌蕩中,緩緩地褪去了顏色。但這片始終充滿著傳奇色彩的土地,卻依舊讓無數人心馳神往,依舊在電影中、在小說裡見證著新一輪的悲歡離合。
那一個一個老萬華的故事,如今,都已是關於懷念的故事。
圖片來自於網絡
關注Primaryang,每日為你推送一份或長或短的微信時尚資訊!
000 - 代碼指示
001 - Primaryang淘寶新品
002 - Fashion show,T臺時尚
003 - 四季實用 服裝搭配 美妝手冊
004 - 我們的線下活動信息
005 - 上海衣食住行攻略
006 - 走,去你的旅行
007 - 藝術最前沿
008 - 趣聞雜貨鋪
009 - 測試大籮筐
010 - Photography 絕美攝影
011 - 周三女性創業聚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