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大學子吳謝宇弒母案開庭,這個沉寂了幾年的案件再一次被人關注。
在庭審現場,這位曾經的北大高材生又展現了自己高智商的一面。
他引經據典、邏輯清楚,對多個小說、影視劇中的細節如數家珍,連續20分鐘幾乎不停頓。
吳謝宇陳述,他與母親並無矛盾,反而一直覺得媽媽是世界上最好的人。
而他弒母的原因是,自從父親病故之後,母親的狀態如即將死亡的林黛玉。
他說曾在一本小說中看到:
「愛你愛到極端的時候,你不敢做的事情,我替你解決。」
這時,他產生念頭:
「不如和我媽一起死,這樣就可以和爸爸在一起了。」
他本來想在弒母后自殺,但最終由於目睹其母親最後的死亡狀態,心生恐懼,放棄結束自己生命的念頭。
但他認為,親手結束母親的生命,是他對母親最偉大的成全。
這種泯滅人倫的言論,讓大眾譁然。
這個曾經聽話溫順、成績優異的完美孩子,為何會視母親的生命如草芥?
有人說,母親對孩子太嚴苛,遭到反噬。
而犯罪心理學家李玫瑾是這樣評價的:
「這是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也是一個高智商的犯罪人;
他的聰明讓他綽綽有餘的應付現實、應對各種人。
但他的心是空的,空到沒有靈魂。」
北京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副主任、總督導徐凱文曾在一次演講中,分享了很多孩子抑鬱症自殺的案例;
他針對很多孩子身上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空心病」這個新名詞;
他說我們現在很多孩子,都有「空心病」。
空心病的孩子,他們有強烈的孤獨感和無意義感;
抑鬱自殺是這些孩子採用的最溫和的方式,發展嚴重的會演變成他殺。
這不禁讓人反思:
我們這一屆家長從小被放養,犯了錯會遭到父母一頓簡單粗暴的責打,為何現在活得好好的。
緣何現在被家長深度關注、捧在手心的孩子,反而問題諸多?
家長管教太多,扼殺孩子生命力
吳謝宇的母親謝天琴,是一個中學教師,為人要強、清高、保守。
在她任教的中學,人們都知道,謝老師從來不穿裙子,永遠是規規矩矩的長褲加襯衫。
平日裡,她不苟言笑,也很少與人交際。
兒子吳謝宇是她最大的驕傲和情感寄託。
謝天琴對兒子期望值很高,經常對兒子說:「你一定要成材!」
吳謝宇也不用母親督促學習。
比如他母親要求他今晚看完這篇課文做個配套練習,但他一個月前就通讀了全文,做遍了所有可能涉及的題。
顯然,在這個家庭裡,高標準、嚴要求已被孩子內化為心中的自律。
這個別人家的孩子,近乎完美。
鄰居說,這孩子彬彬有禮,見人就打招呼,和媽媽一起走,重物一定是他提著。
同學說,別管你理解快慢,只要有不會的題,他都耐心給你講明白為止;生日年節都能收到他認真發來的問候簡訊;
他集體榮譽感還特強,為了班級名次曾苦練長跑;
從沒見他發過脾氣,性格陽光開朗。
如果說吳謝宇的缺點,就是沒有缺點。
他不能允許自己不完美,這也側面看出,母親從小開始對他有多麼嚴厲。
因此,吳謝宇弒母,更多人傾向於吳謝宇因為嚴格的家庭管教,性格受到壓制而爆發。
曾有一位心理學家,讓一個被管得太嚴的孩子用畫面來表達自己的感受;
結果那孩子畫的是,「一雙手扼住了自己的咽喉」。
這是孩子的真實感受,他的精神生命正在被管教者掐死。
這是現代教育下,問題孩子增多的癥結所在。
我們這一屆家長,從小被放養,雖然犯錯家長會粗暴打罵,但是父母管教也只是針對原則性的問題。
現在哪一個小朋友,不是被家長陪寫作業,檢查作業,督促各項學習目標?
父母過於深入的管教與關注,導致自身的焦慮更甚,而讓孩子也不堪重負。
孩子上學就是要成績好,好成績是命根子,因為這意味著名校和好的起跑線。
父母的初心沒有錯,但這種功利的教育、焦慮的父母,最終卻養育出諸多有問題的孩子。
有時候,不是孩子不優秀,而是父母太急、管的太多;
家長安排孩子的一切,嚴重剝奪了孩子們的自由,最終令孩子們的精神生命越來越弱。
而孩子們看似活著,卻覺得好像沒有活著,因為他們已經沒有了自我和方向…
父母的愛太滿,是孩子一生的災難
曾有一部家庭教育題材的電視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講述了五個家庭裡五個孩子的故事。
在劇中,有個孩子叫小偉,他的媽媽得到了一臺可以遙控孩子生活的遙控器。
當孩子成績不好時、做錯事時、不聽媽媽話時,媽媽都會拿出遙控器,讓小偉一遍遍「宣誓」:
「我一定會努力,考上好大學,不會讓媽媽失望。」
只要孩子做錯事、不按照媽媽意願做事,媽媽就啟動遙控器;
小偉便一直重複同一天的生活,進入無限循環的一天,直到小偉認輸。
小偉開始自殺,他試過無數次死的方法,但媽媽用遙控器可以瞬間讓時間重來,小偉死不了;
一次又一次,沒有溝通,沒有安慰,只是無感情地操控按鈕。
小偉累了,他問媽媽:
「你到底還要我再死幾次?」
媽媽淡定地說,「死到你選擇活下去為止。」
長大後的小偉,終於活成了媽媽的期望,可是只有他自己知道活得有多痛苦。
他想盡辦法去偷家中那個遙控器,可是最終被媽媽一句話激到崩潰:
「你以為遙控器只有一個嗎?」
而吳謝宇,即使上大學了,他每天晚上也與母親必通電話,匯報當日學習情況。
即使成年了,即使不在母親身邊,吳謝宇也並沒有與母親真正脫離。
有多少父母,正用這種可怕的愛,控制著孩子。
這種無時無刻不在的「愛」,充斥著孩子的生活,讓他們無處可逃而備感壓抑,或者逃離後也容易迷失。
父母過度關愛,會讓孩子失去與世界相處、和解的能力,甚至因為長久壓抑而產生病態心理;
父母最終也換不來孩子的善待。
父母之愛沒有錯,但愛得太滿,便會帶來負擔,對父母、子女雙方而言,都無異於一場災難。
你給孩子多少空間,孩子就能飛多遠
吳謝宇弒母的悲劇,折射出一個家庭教育的失敗。
我們很多人都明白,對孩子的愛要有界限,但在實際生活中,總容易出現「關心則亂」。
其實,孩子的成長,需要空間。
真正有遠見的父母,都懂得在孩子該放手的地方捨得放手。
華人卡耐基之父黑幼龍,對孩子「不管不問」,他的4個孩子曾偷竊、逃學、叛逆、早戀。
這其中一項放在我們尋常父母身上,都會讓我們焦慮和抓狂。
但黑幼龍最終卻將4個孩子送進了耶魯、斯坦福等名校。
大兒子立言,耶魯大學碩士畢業,現任卡內基訓練執行長;
二兒子立國,加州大學醫學博士,現任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副院長;
女兒,加州大學法學院畢業;老四,史丹福大學碩士畢業。
這4個孩子問題不少,特別是老二,從小頑劣異常。
他要麼玩鞭炮被投訴,要麼拿打火機點鄰居的汽車,要麼往割草機裡加牛奶…
有一次,他居然在超市偷東西被逮了個正著,但黑幼龍並沒有把他痛打一頓,而是:
他給商家道歉,並不忘蹲下來抱抱孩子說,「偷東西是錯的,但不代表你是壞人,錯了就要改,我小時候比你還渾呢。」
事實證明,父母不著急,不擔憂,不以當下的表現評斷孩子,給孩子成長的空間,孩子最終會發現最好的自己。
黑幼龍提倡,對於孩子要慢養。
正如有句話所言:「教育孩子不是工業,而是農業。」
火急火燎的教育,孩子沒有空間喘息,一路往前趕,不允許犯錯,不允許停頓;
孩子在混亂中,鍛鍊了考試的能力,家長卻忽略了其它更重要的能力的培養,比如獲得幸福的能力…
長大,是孩子自己的事情。
父母的愛和寬容,才是孩子未來健康成長的保證,也是未來生活的動力。
父母給孩子多少成長空間,孩子就能飛多遠。
教育孩子,父母最難做到的是,恰如其分地管教。
父母對孩子管教,可以嚴格,但一定不能「嚴苛」;
父母不近人情地管教,會讓孩子感受不到愛,而造成諸多悲劇。
其實,父母最好的教養方式,就是在孩子品質上管教不撒手,而在孩子的學習和生活中儘量提供空間,讓他們獨立成長。
最好的親子關係,從來都是互相滋養,彼此成就。
願我們的父母,在養育孩子時都能抱著平常心,用鼓勵和愛,做孩子精神上的指引;
願我們的孩子,都能在父母的陪伴與尊重下,找尋到最好的自己,奔向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