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北大學子吳謝宇殘忍地把母親殺死。如今案件開庭,更多細節曝光。
他曾與性工作者談戀愛,因144萬花光,最後淪落在重慶夜場當男模。
說起作案動機,吳謝宇供述的作案動機是為「幫媽媽解脫」。
他自述稱,父親去世後,發現母親很痛苦,會寫一些話在紙上,比如「我要去陪你」,情緒悲觀。
他曾嘗試多次開導母親,包括帶母親出去玩兒,但都沒有幫助母親擺脫這種情緒。
而吳謝宇本人則在庭審現場表示,自父親死後,自己很壓抑,母親也不快樂。
所以他想幫母親解脫,自己再自殺離去。
但看到母親死後的慘狀,突然害怕起來,所以逃跑了。
至於騙親戚的錢,則是出於報復心理。他認為爸爸患癌期間,親戚對他家不好。
其實從吳謝宇的成長軌跡看,能看出他的心理扭曲確實是逐步形成的。
吳謝宇的母親是中學教師,父親是國企領導,吳謝宇從小聰明,是同學們眼中的學霸。
這樣一個典型的知識分子家庭,有一些顯著特徵——自尊心強、好面子。
而吳謝宇的學習履歷,更是坐實了他作為一個高智商學生的身份。
初三時,吳謝宇獲全國應用物理知識競賽福州賽區三等獎;2009年,吳謝宇中考成績為437分,位列全校第一;高中時期,吳謝宇高二時獲得過福州一中「三牧之星」獎學金;2012年,吳謝宇被北大自主招生提前錄取,進入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學習;大一學年,吳謝宇獲得北京大學「三好學生」榮譽稱號;大二學年,吳謝宇獲得了北京大學「廖凱原」獎學金;
2014年9月,吳謝宇參加GRE考試獲高分,英語培訓機構工作人員稱「吳謝宇GRE成績,排名全球前5%」
然而在吳謝宇10歲的時候,他的父親患肝癌醫治無效去世,家庭重擔一下子落在了母親身上。
據記者調查,吳父性格頗為外向隨和,而吳母的性格較為孤僻、清高、要強。
這一點可以從吳父病逝後,吳母沒有要學校和單位給予的撫恤金看出。
而且為了讓吳謝宇更加優秀,之後將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他身上。
在庭審現場,吳謝宇說,父親病逝後媽媽為了不讓他操心,好多事都不和他說,他的內心世界因此變得孤獨。
以前父親是家裡的主心骨,平時和他的交流非常深入,因此跟爸爸非常親近。
而父親病逝後為了不讓母親謝天琴失望,吳謝宇更加努力學習。
2012年,他憑藉優異的成績,考取了北京大學。
隨著這些細節的曝光,有兩點值得所有人深思:
01. 家庭教育中,心理健康的培養是首位,學習知識是其次
著名心理學家武志紅在《為何家會傷人》一書中,強調了這一點:關係高於一切。
心理學認為,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內在關係模式,這個關係模式決定了我們與自己、與他人、與世界的相處方式。
生活中,如果不知道如何和自己相處,比如內心經常是混亂和矛盾的,
那麼我們往往也處理不好和他人及世界的關係,甚至出現人格分裂和多重人格。
而內在關係模式的建立,一般是通過早期的重要親密關係--親子關係學習和形成的。
假如父母能給孩子提供一個和諧的關係(既有愛又有安全感),
那麼孩子就會在這個關係中自由而安全地得到最大限度的成長,形成健全的人格。
這樣的孩子通常內心平和,能理性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相反,父母給孩子提供的關係是缺乏安全感缺乏愛的,
那麼孩子的內心往往會出現各種問題,比如說自私、極端、自卑。
也就是說,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擁有良好的健康心理是首位,而知識其實是其次。
所以,父母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要重視情感的交流,重視孩子的感受,從情緒中感受到孩子的需求比一切都重要。
而很多父母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早早開始給孩子灌輸或教授知識,卻忽視了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重要性。
從吳謝宇的自述中能看出,也能看到這一點:
在父親去世後,他內心非常渴望和母親進行深入的交流,但是母親為了不讓他分心,很多事都不和他說。
而且母親性格孤僻,不容易和人交心,加上母親自己也並未走出傷痛,很長時間都活在痛苦之中,所以吳謝宇才會感覺內心變得孤獨。
而努力學習也變成了討好母親,甚至是讓母親高興的方式。
02. 越是完美的人,越是可怕
鄰居們說,吳謝宇自年少時,就很少加入鄰居孩子們無聊幼稚的遊戲,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做作業,而且非常懂禮貌。
老師們說,吳謝宇簡直是天才級的人物,一些老師都要思考許久的難題,到他那裡都能馬上寫出答案。
同學們說,吳謝宇不僅智商高,情商也高。
碰見相熟同學熱情打招呼,好朋友過生日他會送上祝福,女同學有急事他會鼎力相助。
親戚們說,因為成績優異,懂事體貼,吳謝宇一直是母親的驕傲。
他的父親患癌去世後,吳謝宇和母親度過一段艱難時期,但母子相依為命,關係融洽。
案發後,吳謝宇的一位老師感慨萬千地說:如果非要說這孩子有什麼缺點的話,那就是他壓根兒沒有缺點。
但這個世界上有完美的人嗎?肯定沒有。
如果有,也是因為他戴了面具,刻意扮演的。
吳謝宇的高中同學向媒體披露,吳謝宇遇到煩心事時,常會繞著操場一圈圈地跑步,而不是和人訴苦交流。
吳謝宇曾向最好的朋友流露出「想自殺」的想法,但欲言又止。
也許他認為,向人求助是可恥的,優秀的人應該自己解決問題。
也就是說,一直以來他都是刻意壓抑內心真實的想法和感受,努力塑造完美的人設,以虛假自我示人。
但是完美的外表之下,內心其實早已千瘡百孔,甚至是崩潰。
所以越是完美,越是可怕,因為那不是真實的存在,而是故意掩蓋了缺陷。
我是怡如晨曦,一個有趣而深刻的小姐姐,專注個人成長
#如何看待北大吳謝宇弒母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