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國漫的討論可謂從未停歇過,隨著網絡環境的不斷改善,國內ACG受眾對於業界的了解也日漸加深,人們對於國漫的評價也漸漸從一邊倒的口誅筆伐變成理解與支持。
要問為什麼國漫發展進程緩慢,很多人第一反應可能是沒有錢,但其實在沒有錢之前還有一個更根本的原因,那就是不賺錢。這個問題可以歸咎於市場體系的不成熟,因為大多數的日本動畫其實本身也並不賺錢,但是在成熟的市場體系下,一部動畫作品可以帶來諸多的衍生價值,其中最常見的就是作為廣告。
一部動畫要怎麼產生價值?賣BD?要知道BD放在日本都依然是屬於奢侈品的範疇,大多能靠賣BD盈利的動畫,都是先有IP後有動畫,情懷在消費者的購買動機中佔了絕大多數。這對於國漫來說仿佛是一個死局,缺乏盈利手段意味著不會有足夠的資金流入,這使得先有IP後有動畫的套路也變得不好使了,首先就不會有創作者衝著動畫化而來。
但就在這樣的環境下,依然有IP動畫化的成功案例,它們成功帶動了原作的熱量,帶起了視頻網站的流量,毫無疑問這些作品都是一些獨特的例子,比如說——《全職高手》。
如今要提到中國動畫,那必然就有《全職高手》動畫版的一席之地,作為一部動畫,它的質量足以讓那些本來只是書迷的讀者以欣賞一部動畫的角度看到最後,而不是憑著情懷看完第一集就不了了之。
當然,這一評價是建立在國漫普遍水準的基礎上,放在那些單純的網文原作黨眼裡,這又成了一部不尊重原作、隨便刪改劇情的動畫。蝴蝶藍在2011年絕對不會想到,自己以《地下城與勇士》為原型創作的網遊電競二合一男頻網絡小說,後來卻吸引到了那麼多的女性讀者。
這還得從原作的一些特點開始說起。
標籤明亮塑造淺層的群像,是二次創作最好的溫床
許多《全職高手》的讀者都覺得這部作品的角色塑造十分出色,它的優點在於為大量的主要人物打上了獨特的標籤,這對於缺乏插圖的中國網文來說是相當重要的,如果無法讓讀者在腦海裡產生有型的角色形象,那麼這個角色的辨識度將會全部集中在名字上,這樣的角色塑造無疑是要低級一點的。
《全職高手》往往是通過為角色設定一個性格特點,再輔以一段劇情描寫來實現角色塑造。例如文中韓文清性格剛毅、行事霸氣的特點,就是通過一段訓練中喝退俱樂部老闆的劇情來奠定的。
這樣簡單的一句性格總結外加一段劇情描述,就為每個角色塑造出了鮮明的性格特點,這雖然是十分淺層且粗略的,但對於一部網絡小說而言已經十分足夠。然而更重要是,這種奠定了基礎卻缺少詳細設定的角色塑造,為二次創作留下了相當廣闊的空間。
這種同人文化圈極度發達的IP有不少例子,從《東方project》到《fate》皆是如此,其中後者更是典型的設定詳細卻又不逼死同人的典範。
《全職高手》同人的種類可謂層出不窮
本質爽文卻不單純無腦,男頻女頻暢通無阻
《全職高手》算是爽文嗎?那肯定是算的,主角葉修在文中是真實的"出道即巔峰",然後來了一出被迫退役從頭再來的別樣練級種田套路,期間自然少不了一番扮豬吃虎,吊打民間網遊高手的套路。
但關鍵是這一切都沒有讓主角葉修做得過分張揚,讀者只會看到"反派"的事後倒黴,卻不會看到主角的落井下石。再來到出道即巔峰的問題上,主角葉修先是被迫退役從頭再來,然後再冠以一個電競年齡較大的負面標籤,從而衝淡了這個角色在技術、經驗層面上的主角光環。
但實際上,主角帶著多年養成的專業技術和經驗在網遊裡從頭再來,和那些帶著現代記憶與知識穿越到異世界小孩身上展開新生的套路沒有本質上的差異,起碼它們在爽點上就是一致的。只不過《全職高手》同時描述了現實世界、網遊世界、以及電競職業圈世界,再輔以那較為真實且接地氣的劇情設計,使得整部作品不會落入一個無腦純爽的地步。
明確受眾的動畫製作,有的放矢的動畫改編
再來到動畫部分,或者說是各種各樣的跨媒體合作,甚至是同人作品,都有一個十分明確的特點,那就是角色必須足夠美型。
如果說《全職高手》那便於二次創作發揮的原作特點,是這部作品打入ACG圈子的基礎,那麼這些跨媒體合作乃至同人作品的作畫質量就是讓受眾接受的保障,並且這個質量要求主要集中在角色身上。
可以看到在許多評論中,那些純粹的原作黨,或者說網文讀者,普遍對劇情刪減、打戲流暢程度、動作分鏡重複的多寡較為在意。但《全職高手》第一期的動畫製作公司重慶視美,顯然很清楚這部作品動畫化後的主要受眾是群體,於是就可以看到他們在角色經費上不遺餘力的投入,也就有了打戲能重複絕不重新畫的槽點。
但這一決策無疑是十分成功的,我們可以看到,由重慶彩鉛接手的《全職高手》特別篇,因為經費從角色偏移到了打戲身上,並且角色的作畫風格也產生了較大的變化,從而引起了大量觀眾的反感。雖然在視美和彩鉛之間還有許多的彎彎繞繞,但兩期動畫的評分對比卻是十分直觀的。
當這些要素總結下來,不難看出《全職高手》雖然走的是從網文到動畫這一熟悉流程,但這部作品能成功打入ACG圈子卻是從頭到尾都充滿了巧合。
和日本ACG業界從Web版小說到文庫版,再從文庫版到動畫化的流程相比,《全職高手》顯然不是從一開始就打著動畫化或是跨媒體合作的算盤。關於角色塑造層次較淺這一點,其實是中國大部分男頻網文都有的特點,相較之下《全職高手》的角色塑造甚至算是較為深層的一類,其次它的群像屬性才是提供了廣闊二次創作空間的關鍵所在。
那為什麼一部男頻網文能讓那麼多女性讀者接受?因為《全職高手》沒有在吃力不討好的感情線方面過於投入,或者說在主線上根本就沒有常見的男女感情線,這也就杜絕了男女三觀問題上的分歧。而且在部分女性角色的劇情上,也可以看出原作對於這方面的描寫並不是那麼得心應手,這種避重就輕的選擇反而陰差陽錯地為後來的跨媒體合作鋪平了道路。
《全職高手》動畫的評價雖然呈現出褒貶不一的態勢,但這並不阻礙它成為當代國漫的優秀代表,只不過到頭來它也只是在各種巧合之下誕生的IP動畫,想要看到更多類似的優秀作品,恐怕只有等到中國ACG業界的產業鏈缺失被補上之後才有可能了。
文:L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