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影《八百》談國軍名將「飛將軍」

2020-08-29 前端設計和職場

​​這兩天講四行倉庫的那個電影《八百》和孫元良一起上了熱搜,並且導演還在微博上po出了他和秦漢的合影,很多同學不明白這些事的前因後果,讓博主給詳細講下。正好,博主一直想講孫元良來著,趁這個機會說下這事。


老習慣,博主只談史實,不做評價,大家看完,自然也就明白了。順便通過故事看人物,通過人物看組織,畢竟到最後,所有的對決都是組織形式的對決。


孫元良是國軍中的著名「飛將軍」,有這麼個浮誇的外號,不是說孫將軍勇敢善戰,像龍城飛將那樣一夫當關阻擋日軍,而是說這貨是個逃跑專業戶,不管多難,總能跑出來,前後從日本人重兵圍堵下逃脫升天,後來又在淮海戰役中突破層層防線,成為了整個徐州戰場逃出來唯二的兩個將軍之一,另一個是李彌,後來去金三角販毒了,我們再這篇文章《 國軍金三角販毒往事》裡說的就是李彌。


孫元良戰場表現這麼好,而且壽命奇長,活到2007年,我天,從大清宣統一直活到阿扁時代,簡直活標本,所以說:


如果我跑的足夠快,日軍追不上,共軍也追不上,最後死神勉強追上。


這裡就有個問題,孫元良是怎麼做到的?他又和四行倉庫有什麼關係?我們從頭開始講。


故事開始的時候是一片金色,因為孫元良跨入黃埔那天開始,老天已經在垂青他,只是他不知道的是,他幸運的一生即將開始。


孫元良老家浙江紹興,黃埔一期。


很多小夥伴可能對這個沒感覺,事實上這兩樣是後續大發展的基礎,蔣委員長的隊伍中骨幹是他們江浙同鄉會,所以你想進入高層,除非像馮玉祥李宗仁他們那樣帶著隊伍過來。如果草根一枚,希望蔣委員長提拔,首先你得是江浙同鄉,我們講陳誠時候提到了,陳誠發跡,也是老鄉關係,不是老鄉不信任你。


其次是「黃埔一期」,這裡也有個潛規則,黃埔締造了後來中央軍的中下級軍官,但是國軍班底形成於黃埔前六期,也就是說,你如果穿越回去,投黃埔得趁早,如果太晚了,坑都被佔滿了,你也就很難出人頭地了。


小孫當年正是憑藉這兩樣,再加上一些勇氣,再加上叔叔本來就是川軍中的大佬,屬於上邊有人,迅速上升。


蔣介石東徵打惠州的時候,小孫頭纏紅布條,手持黨旗,帶著敢死隊攻上惠州城頭,立了功,當上了營長。當然了,這個操作風險大極了,惠州之戰是黃埔學生軍正兒八經的第一仗,惠州地勢險要,號稱宋朝以來就沒被攻陷過。這次黃埔硬攻惠州城,學生軍的屍體塞滿了護城河,大家如果穿越回去,打惠州一定要小心點。


不過這些年又有人說,惠州之戰中,上城頭的肯定有猛將陳明仁,至於有沒有孫元良,非常難說,因為看到的人沒幾個,懷疑是孫元良自己編的,這個我們就不去管了,姑且認為「破惠州」這事是真的吧。


大家也看出來了,屌絲第一桶金往往靠的是賭。


然後就現了大眼,惠州之戰之後就是北伐,北伐的事我們在這篇文章《帝國政界往事,從炮兵連長到上將》裡講了,當時中國四分五裂,北方是北洋政府,南方是一堆不服管教的軍頭們,有湖南軍閥,廣西軍閥,粵軍等等,南方軍頭們準備團結起來北伐,不過各自心懷鬼胎,蔣委員長帶領的黃埔軍還沒出廣州城,來自廣西的桂軍和湖南湘軍就已經拿下湖南準備收復武漢了。


蔣委員長非常著急,因為大家都議論紛紛,覺得你這北伐軍司令也不行啊,看看人家桂軍和湘軍,再看看你,還一槍沒放呢。


所以蔣委員長準備幹一票大的,直接去進攻西南要塞南昌城。


南昌倒是迅速拿下了,不過隨後就倒了血黴,因為南昌被黃埔第一師攻陷後,第一師進城後就跟闖王進京似的,各種歡樂,師長王柏齡當晚就去逛窯子,孫傳芳的隊伍乘著夜色一個反攻,黃埔第一師基本當晚就報銷了,當時孫元良是第一師第一團的團長,聽說隊伍被夜襲,第一反應是來了個「土遁」,沒影了,把隊伍丟給敵人屠殺了。孫元良從這個時候起就得了一個外號,飛將軍。


出了這麼大的事,蔣委員長能忍?


當然不能忍,一頓「娘希匹」,說是要槍斃孫元良,然後就沒然後了,很多人從那以後沒看到孫元良,以為孫元良被槍斃了,沒想到過了一段時間等大家忘了這事了,孫元良又笑呵呵回來了,原來一堆浙江老鄉求情,而且考慮到孫元良一直都是蔣的鐵桿支持者,直接槍斃了讓人寒心,乾脆讓他去日本留學避風頭,回來後官復原職。


其實這種行為吧,有個好處是蔣在兄弟們裡邊名聲很好,大家都覺得老大能替自己擔事情,但毛病也很明顯,賞罰不明嚴重腐蝕隊伍,如果做錯事沒被懲罰,大家就會覺得「和尚摸得為啥我摸不得」?隊伍會越來越爛,事實上也確實是這樣。


比如後來著名的韓復榘事件,韓復榘本人是西北軍的人,抗戰爆發前駐守山東,日本人進攻山東前,韓復榘跟手底下的人一頓商量,大家仔細權衡,覺得如果跟日本人硬拼,結局肯定是他們山東兵團全軍覆沒,山東淪陷。但是如果不放一槍,退出山東,山東沒了,但是兵團保住了,兵團在,將來就可以收復山東。


但是他們這麼幹,有兩方面問題:


首先,一槍不放,把山東讓給日本,日本會從山東拿到補給,然後以戰養戰,繼續入侵其它地方,


其次,會大漲日軍信心,信心這玩意是軍隊的靈魂,一支部隊百戰百勝,自然會產生一種「武運昌盛」的感覺,進而會在進攻的時候虎虎生威,防守的時候死戰不退。而東北,熱河,河北,山東這樣一個個基本沒咋打就陷落,對日軍鼓舞非常大。


後來蔣委員長經過多方協調,大佬們都點頭決定槍斃韓復榘,但是老韓臨死還在破口大罵說丟了山東要槍斃,那為啥丟了南京沒人被槍斃。而且不止韓復榘不服,幾乎所有的大佬都不服,覺得蔣自己的嫡系打了敗仗沒人管,雜牌部隊丟了防區就要槍斃,後來離心離德,各自為戰,比如衡陽保衛戰中,國軍中央軍嫡系精銳第十軍在成了苦戰47天最終全軍覆沒,衡陽城周圍的國軍雜牌嫡系強勢圍觀,就跟被圍的是印度人似的,大家一致的感覺是你們第十軍不是牛逼麼,蔣委員長不是所有物資優先第十軍麼,你們自己打出來啊。在共軍這邊,這種事沒法想像。


我們繼續說孫元良。孫元良從日本回來後,傍上了顧祝同,很快成了旅長,隨後成了88師的師長。


這個88師可能很多小夥伴不了解,但是如果對中國近代軍史熟悉的話,就知道這支部隊不得了,這是德國人幫忙援建的三個德械師之一,我們前文也說過,蔣委員長有段時間跟德國人打得火熱,賣給德國人鎢礦、桐油、豬鬃,鎢礦用來造穿甲彈,桐油用來給子彈和槍械防鏽,豬鬃可以擼炮管刷軍艦,都是關鍵戰略物資,德國人幫國軍搞國防軍,委員長還派戴笠去德國學習德國人的最新特務小技巧,把兒子蔣緯國也派去德國學坦克。蔣委員長兩個兒子,一個去蘇聯,一個去德國,媳婦是半個美國人,你看這搭配,服不服?


然後在1937年中日終於打起來了,我們知道,起因是七七盧溝橋事變。


跟大家以往理解不一樣的是,盧溝橋事變爆發的時候,幾乎沒人覺得這事會引發全面抗戰,因為在那之前,日本經常幹這種事,挑起個小矛盾,然後談條件,然後從民國那裡佔點便宜。


這次也一樣,大家都覺得跟以往沒啥差別。


當時蔣有兩個選擇,可以地方解決,就跟之前一樣,籤個協議,割讓點領土,把事態平息下去,已經不是第一次了,黨內絕大部分人建議他這麼幹,尤其是胡適,說打起來三月亡國,所以和談比較穩妥,等再過幾年訓練了部隊再跟日本打。


但是蔣自己已經認識到,中國老百姓受夠了一讓再讓,如果這次再讓步一次,可能自己就失去了合法性,所以果斷準備跟日本人開一戰。


關於戰場為啥選在上海,很多小夥伴都知道,一方面是為了讓國際上的大佬們看看中國人多英勇,也讓列強看看日本在欺負中國,認為日本也會有所忌憚,我們再這篇文章《侵華日軍為什麼想不開去找美帝了》裡寫清楚了,日軍進攻中國,他們的石油和鋼鐵供應主要依賴美國,橡膠依賴英國,所以國府覺得如果美國人出手,日本人會聽美國的。後來也正是日本外匯耗盡,美國不賣給它石油和鋼鐵,日本發動了珍珠港。


另一方面讓日本人從東往西打,看地圖就知道,南方山多,水網縱橫,日本的相對現代化那麼一點的部隊再南方山地行走不便。


但是這幾年解密材料發現日本人在做同樣準備,日本人已經做了預案,如果爆發全面戰爭,他們也要直接進攻上海,拿下上海後直擊南京,日本人當時估計攻陷南京後中國就投降了。


因為1870年普魯士跟法國打起來了,日本人全程圍觀,當時就發現德國人先打了一個「色當戰役」全殲法軍主力,然後攻入巴黎,法國投降。日本當時帝國大本營幾乎所有參謀們共同夢想就是在中國打出一個「色當戰役」。日本高級將領們,比如松井石根一夥,走路都在學老毛奇他們普魯士軍官團的造型。


就這樣,中日雙方在上海打了起來,這場仗我就不細說了,因為過程非常少兒不宜,太慘了,因為1914年大家目睹了「一戰」中重炮轟擊重兵集結地會造成恐怖殺傷,各國軍官們已經開始意識到不能讓大集團軍太過密集地集中在狹小區域,那樣一發炮彈可能會幹掉一個排。而中國軍官沒見過「一戰」戰場,沒經驗,所以大家想想就知道了,60萬人,那麼小的一塊地,面對日軍空軍和大口徑炮艦的轟擊,效果確實慘不忍睹。


所以仗打了三個月,國際上所有列強全部安靜如雞,決定不幹預中國和日本的紛爭,而國軍所有主力部隊全部被打殘,即將失去戰鬥力,然後全線崩潰。


所以蔣下令國軍撤出上海,但是撤出之前希望孫元良的88師能駐守在閘北四行倉庫,四行倉庫旁邊就是蘇州河嘛,蘇州河那邊就是美英租界,蔣不希望讓列強說中國丟下遠東最大的城市跑路了,所以就讓孫元良死守四行倉庫,讓列強看看國軍的決心和意志,電影《八百》,說的正是這一段。


但孫元良有不同意見,認為這是個自殺任務,沒必要把整個88師都搭進去,放一個團就可以了,所以就跟戰區長官顧祝同溝通,顧祝同在國軍裡有「軟耳朵老佛爺」的稱號,人緣好,聽啥是啥,一開始覺得蔣委員長說的對,現在又覺得孫元良說的對,既然這樣就留一個團吧,然後孫元良留了謝晉元的一個加強營,四百人,對外號稱八百人。88師主力回南京了。


回到南京後蔣大吃一驚,納悶說小孫你怎麼回來了?我不是讓你留上海嗎?小孫說那啥,我跟顧長官溝通了,他沒跟你說嗎?蔣無話可說,這事也就過去了。


孫元良留在四行倉庫的那四百人,現在眾說紛紜,因為國府隨後對四行倉庫的事大加報導,宣傳力度之大,把四行倉庫描寫成了史達林格勒,上校軍銜的謝晉元成了臺灣歷史書中的民國四大名將之一。


但是同時也有一些不和諧的聲音傳出,因為這些年一些研究者發現,而且是臺灣研究員,四行倉庫在美英租界邊上,日本人也不敢用重炮轟擊,用步兵小隊衝了幾下,效果不佳,所以日本人留了幾百人在邊上圍觀,雙方偶爾互相打冷槍,五天後四行倉庫四百人撤入租界。國軍死了十幾個人,也有說死了25個,一開始說是日本人被打死兩百人,後來日本人說自己死了一個人,傷了十來個。


博主把各種說法都給大家排列出來,大家自己選擇信哪個吧。


隨後就是南京保衛戰,南京肯定是守不住的,這個不用想,當時高級幕僚會議上,國軍上層形成三個看法:


以國防部為代表,他們的說法是不抵抗不行,抵抗又不是對手,乾脆,象徵性抵抗下趕緊跑。


另有一派說,乾脆學習法國人,巴黎是不設防城市,南京也是,城裡都是和平居民,日本人也不好意思動手,動手美國人英國人會指責日本。


最後是非主流的唐生智,他說必須打啊,不打是人嗎?不僅要打,而且要抗戰到底,blablabla。。。


蔣委員長說好主意,那你來指揮,唐生智本來是習慣性吹牛逼,沒想到這次掉坑裡了。就這樣,豬一樣的唐生智擔任了南京城防司令,戰前沒準備,戰爭過程中瞎指揮,也沒留後路,後來的事大家知道,發生了南京大屠殺。


南京保衛戰中,孫元良又犯了病,準備帶隊跑路,日本就是從孫元良的88軍駐地攻陷了雨花臺,隨後炸開中華門,南京城陷。


當時孫元良故技重施,準備再跑一次來著,沒想到被後衛部隊用機槍給攔下了,隨後孫元良脫離部隊。脫離部隊後接下來這段時間他幹嘛去了,眾說紛紜,不過說的最多的一個說法是,孫元良通過金條買通妓院老鴇,藏在妓院裡了,後來寫日記的那個拉貝出手相救,從而躲過了南京大屠殺,而他的88師殘部幾千人,基本全部被日軍給屠殺了,德械88師徹底完蛋了。


南京保衛戰之後,孫元良又被處分了一次,不過沒過多久又偷摸啟用了。原因嘛,一堆大佬一起保孫元良,這也是國府內部一直以來的毛病,互相包庇,防止下次自己出事了沒人管。而孫元良不知道怎麼做到的,蔣非常信任他,所以一開始準備槍斃他,後來又不了了之了,而且迅速又安排了工作,回去打仗去了。


孫元良在戰場上最後一次表演,是在淮海戰役,這個時候的孫元良已經幹到了軍團司令一職,考慮到這人能力不行,逃跑技能超常,貪汙腐敗的一個貨色,竟然能幹到軍團司令,簡直匪夷所思。不過考慮到他這樣的人能當上軍團司令,後來60萬共軍把80萬國軍圍殺在了徐州那一帶,這事聽起來也就不那麼奇怪了。


淮海戰役的過程說複雜也複雜,可以寫幾本書,說簡單也簡單,幾句話就能說清楚。


到了1948年濟南被攻陷,國軍已經沒法跟共軍正面打野戰,白崇禧他們準備退到淮河一帶去防守,當時國軍中央軍加上桂系,還有一百多萬能打仗的老兵們,如果他們真跑淮河防守去了,1949年想解放還是挺費勁的。國軍這個大撤退的計劃,就叫「徐蚌作戰計劃」。


不過這個計劃很快就被識破了,倒也不是因為間諜有多厲害,間諜這玩意被這幾年電視給玩壞了,國軍在北方節節敗退,肯定會像東晉南宋南明一樣退守江南嘛,當時連北方窯子裡的窯姐們都在打聽消息國軍啥時候跑,然後有一天國軍政府高級官員的家屬開始跑路了,大家知道時候到了。


淮海戰役的過程,就是共軍圍住了國軍的一個正在南撤的軍團,國軍其它軍團過來救,沒救出來,也被圍了,其中就包括孫元良的16兵團。


被圍了怎麼辦?跑唄,隨後蔣委員長讓杜聿明回去組織大撤退,杜聿明把作戰計劃安排下去之後,大家都心裡有數,比如十三軍團的軍團長李彌,後來金三角販毒那個,他就安排砸掉電臺,擔心逃跑過程中收到新命令不讓跑。


李彌自以為自己思考已經足夠周全,誰能想得到,蔣委員長突然改變了主意,決定讓他們別跑了,回去繼續作戰。但是給他們發電報發現沒人鳥,然後機靈一動,給他們空投了一堆指令,指令裝在一個紅箱子裡,後邊掛個小降落傘,軍人們看見這玩意如果不去撿會被軍法處決,就在淮海戰役發生過國軍用了好幾條人命撿回來空投箱,發現裡邊裝得是南京孩子們寫給前線軍人叔叔的感謝信。


所以突圍兵團收到指令都停下了,唯獨孫元良的隊伍還在亂跑,一打聽,大家暗暗感慨還是飛將軍牛逼,因為找不到人了。原來孫元良跟隨蔣委員長多年,早就知道蔣這個毛病,聽到突圍命令,就讓把電臺砸了,不準撿空投。不過飛將軍有經驗,很快明白了,就算不撿空投,萬一杜聿明長官派人過來直接聯繫怎麼辦?


所以乾脆喬裝改扮,脫離隊伍,一路向南,躲過了國軍自己人的盤查,然後化妝成農民,穿越無人區,躲過了共軍軍事封鎖線,民兵的盤查線,最後跑南京去了,等他到了南京,聽說大家正準備給他開追悼會,笑呵呵地出現的時候嚇了大家一跳,到此徹底逃出生天,而他的其它兄弟們,從軍長到師長,不是戰死就是被俘,這讓我們不得不說,孫元良的成功絕不是偶然的。


隨後就是大陸山河變色,淮海戰役絕不僅僅是埋葬了國軍的60萬精銳,而是最後的精銳,國府很快就敗退大陸。


到了臺灣後孫元良他們一夥基本都遭到問責,很快都被趕下了臺,換上了小蔣的人,不過孫和其它人不一樣,其它人由於經驗不足,逃臺的時候帶的東西嚴重不足,或者帶的東西有點錯位,比如有些大佬帶了一堆佔地方又值錢的古董,到了臺灣才發現一文不值,孫元良帶了不少美元和黃金,還開了個廠子,續了一房姨太太,過得有聲有色,後來家裡出來秦漢這個兒子,家境好才能培養出明星來嘛。


孫元良的最後一次上場,是80年代日本人鼓吹沒有南京大屠殺,孫元良作為愛國將軍,毫不猶豫站出來指責日本人的拙劣謊言,並且表示南京大屠殺的時候孫本人就在南京城中妓院內,親眼目睹了大屠殺,一舉戳穿了日本人的無恥謊言,得到了社會各界的支持和認可。


死後一直風平浪靜,直到最近突然在微博上又火起來,並且事跡變得廣為人知。關於孫元良的整體評價,微博上的一個博主的說法非常有代表性:


「這幾天大家怎麼都在黑孫元良?」

「怎麼黑了?」

「他們竟然把孫元良做過的事說了出來」


全文完,封面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轉載自公眾號作者:九邊

相關焦點

  • 漢朝十大名將——難封的「飛將軍」李廣
    這樣一位人品好、愛惜手下、為官清廉又身懷絕技的將軍,為何落得拔劍自刎,至死無封的下場呢?問題出在哪裡呢?不妨從幾件事情來分析一下:平七國之亂,立不世之功,卻因為授了梁王封印,功過相抵還給景帝一個沒腦子的印象。景帝在位時期,七國之亂爆發。
  • 三國志13飛將軍威名,提升行軍速度,飛將軍威名達成攻略
    不管是採用一城取天下的戰略還是徐圖發展都會出現一個問題行軍速度較慢,那如果飛一般的行軍速度呢,豈不是別有樂趣。那麼一城取天下就會更快,徐圖發展也不會因為行軍速度、集結兵力浪費時間。如果隊伍中有兩個飛將軍,行軍速度已經和自己一個人單獨移動差不多了,如果有三個飛將軍可就比單獨移動都要快了,那麼兵力也完全用不著解散,直接帶兵回城,第二天馬上又可以整軍出發,足見極高的軍事效率,千裡襲人不在話下。
  • 祖籍紹興的電影明星秦漢,其父是不是「好色將軍」和「逃跑將軍」
    秦漢01、抗日名將孫元良(1904年-2007年5月25日),原籍浙江紹興,生於四川成都華陽縣的一個書香門第,其父孫廷榮曾做過清廷知縣然後孫元良留了謝晉元的一個加強營四百一十四人,對外號稱八百人,堅守四行倉庫。謝晉元率領士兵,以四行倉庫為據點,和日軍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陣地戰。四行倉庫為混凝土結構,易守難攻,200米外就有兩個巨型的煤氣罐,儲存有30萬立方的煤氣,又緊挨著各國租界,日本人也不敢飛機轟炸,只能採取硬功的辦法。
  • 縱觀大漢名將飛將軍李廣的傳奇一生
    匈奴軍隊對自己的騎射本領十分自信,沒想到漢朝有人用箭比他們還嫻熟,幾十回近戰騎射,幾乎全部失敗,因此,贏得飛將軍的外號,在匈奴中廣泛傳播。 李廣可以算是一個武術世家的人,他祖上有秦朝將軍李信,幾代人都學過騎射武術。他也和傳說的奇怪人相同,李廣他的雙手過膝部,所以李廣這樣能使用力度更大的箭,拉更厲害的弓。李廣有著箭射穿石頭的佳話,但他有著江湖俠客的風度。
  • 驃騎將軍霍去病【向歷史名將學謀略與智慧】
    在戰場上,霍去病一再請戰,衛青就給了他八百騎兵。憑著一腔血氣驍勇,霍去病率領著自己的第一批士卒,在茫茫大漠裡奔馳數百裡尋找敵人蹤跡,他有著建功立業的雄心,以及不顧危險的豪邁,你可以說他是年輕,初生的牛犢不怕虎,但是正是這種豪邁使少年成功了,他獨創的「長途奔襲」遭遇戰首戰告捷,殺死了匈奴相國和當戶,殺死單于祖父一輩的籍若侯產,活捉單于叔父羅姑比,斬首兩千零二十八人,而霍去病的八百騎兵則全身而返。
  • 古代名將為何熱衷「啤酒肚」?軍隊審美風尚,啤酒肚將軍不怒自威
    軍營特殊審美,「啤酒肚」的將軍不怒自威 有「啤酒肚」的人看上去才比較有威嚴 對於古代的人們來說,有時候吃飽便成了一種奢望, 身材是否好在古代人的眼中並沒有特定的標準, 所以古代的大多數名將中並沒有現代人們所說的人魚線之類的
  • 電影《八百》的得與失
    電影《八百》,從電影技術上來說,著實看到了中國電影的進步。戰爭的場景做得太震撼太真實,大片感撲面而來。從愛國情懷來說,也是激勵民族自信心的影片。從此,去上海的旅遊目的地,又多了一個四行倉庫作選擇。留下這支部隊的初衷有「作秀」性質,謝晉元帶領留下的400多人,對外號稱八百人的「八百壯士」,進行的是結結實實頑強的抵抗。電影裡面,日本人開著坦克,躲在鋼板後埋炸藥,企圖爆破倉庫。陳樹生身上綁滿手榴彈跳下去,跟日本人同歸於盡,是真事。唐藝昕飾演的童子軍楊惠敏,寅夜冒險從蘇州河對面送國旗到倉庫,也是真實的。
  • 辛棄疾詞:「八百裡分麾下炙」,「八百裡」指的是什麼?
    八百裡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評價辛棄疾,我覺得梁衡先生的《把欄杆拍遍》足以:中國歷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終以文為業,成為大詩詞作家的只有一人,這就是辛棄疾。
  • 飛將軍李廣難封的真正緣由
    飛將軍李廣難封的真正緣由 文/唐晉 盜用警告/本號已與「維權騎士」籤約,可實時監測全網盜用文章行為,請遵守道德底線,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前言: 被列為中國古代兵家經典的《孫子兵法》當中有這樣的一句論述:故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
  • 英雄蒙塵——文藝將軍擊敗一代名將麥克阿瑟
    ,最早說出這句名言的,並不是動畫片裡屢戰屢敗的灰太郎,而是美國一代名將麥克阿瑟,那麼,他是在什麼樣情況下講出這句話的?這句話為何又成為世界上最為勵志的名言呢?這1941年底,日美兩軍對壘菲律賓,美軍主帥是久經沙場的一代名將麥克阿瑟,日方主帥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文藝將軍,本間雅晴,這位經常陪親王打網球,而獲得晉升的日本陸軍中將,正率領四萬日軍,準備進攻多達四倍於己的美菲軍。
  • 「反殺」八百pk十萬——電影《八百彪兵奔北坡》今日愛奇藝獨家上映
    由知名導演秦教授執導,主演李澤宇、邵星穎、李天涯、崔可、王文暄、李菁、崔曙光、趙飛、鍾小天等主演,描寫八百個"小人物"死守危城,捍衛家國的情懷電影《八百彪兵奔北坡》今日上映。該電影輾轉銀川和鄂爾多斯兩地取景拍攝,製作團隊克服了種種困難,歷經1個月時間,一部小成本高水準製作的古裝戰爭電影終於上映。
  • 三國時期,曹魏有總共六任前將軍,都是當世名將
    前將軍是三國時期的重要官職,三國時常設的高級將軍位。負責京師兵衛和邊防屯警。一般高於雜號將軍。三國時期魏國,設九品中正,品級設為第三品。開府治事,屬官有長史、司馬、從事中郎等。可以說是十分高級的職務了,而三國時期的曹魏有六任前將軍,都是當世名將,我們來看看有哪些人:
  • 網絡電影《八百彪兵奔北坡》,更像是一桌華麗的變質晚餐
    秦教授曾經編劇並執導了古裝網絡劇《這不是思密達》、網絡電影《外八門》 、《殭屍歸來2消失的御林軍》和《殭屍歸來3風吹頭彎》、《渣能天團》、《超能太監》等作品。秦教授集導、編、演、投資人於一身,還有一副辯論的好口才,實在難得,所以他的新網絡大電影《八百彪兵奔北坡》一上線,就吸引了眾多粉絲點了進去。
  • 極品惡棍,名將殺手:潘璋
    建安二十年,孫權親率十萬大軍攻合肥,結果被曹軍名將張遼以八百步卒擊敗,後又被張遼突襲於逍遙津。曹軍極其勇猛,激戰中,孫權衛隊潰敗,衛隊長陳武臨陣戰死,徐盛、宋謙的部隊紛紛後撤。危難之際,潘璋斬殺兩名逃跑的士卒,迎著曹軍奮勇衝殺,穩住了陣腳,為孫權撤退爭取了時間。
  • 古代甘肅的十大名將詳解
    飛將軍北平太守李廣:李廣,隴西成紀人,在今甘肅省靜寧縣,是中國西漢時期的名將漢文帝時開始從軍擊匈奴,漢景帝時先後任北部邊域七郡太守,匈奴畏服,稱之為飛將軍,數年不敢來犯。公元前119年,漢武帝發動漠北之戰,李廣任前將軍,因迷失道路,未能參戰,回朝後自殺。
  • 《八百彪兵奔北坡》:國產網絡電影的又一部誠意之作
    瀰漫出一股沙雕氣息的電影名稱背後,卻讓我們再次看到了國產網絡電影人的誠意和進步。《八百彪兵奔北坡》由秦教授導演,講述了將軍黃自在率領八百臨時組建的軍隊,前往北坡城營救被十萬沙蠻軍圍困的神州軍神李追風,最終英勇犧牲的故事。這部電影雖然是一個虛構架空的歷史故事,但是影片用其流暢的電影語言為我們展現了一群「小人物」可歌可泣的家國情懷。
  • 華北野戰軍五大名將,哪位名將的戰績是最強的
    長徵時期,楊得志擔任紅一團團長的職務,在他的指揮下,紅一團奮不顧身強渡烏江天險,冒著川軍的槍林彈雨強渡大渡河,為中央紅軍的徵途掃清了障礙,打出了飛將軍的赫赫雄風。解放戰爭時期,楊得志指揮的十九兵團,也是華北軍區戰鬥力最為強勁的部隊,參加過清風店戰役、察綏戰役、平津戰役,以及解放大西北的一系列戰役,楊得志,也成為人民軍隊中的一員王牌戰將。十九兵團司令員楊成武。
  • 飛將軍呂布是如何成為三國第一武將的?
    「人中呂布,馬中赤兔」,短短八個字,就將三國名將呂布的優異體現淋漓。在演義中,死於他手中的武將,也只有王匡麾下的河內名將方悅,以及張楊部將穆順二人。諸將皆驚,言」將軍天威也「!——《三國志 呂布傳》汜、布乃獨共對戰,布以矛刺中汜,汜後騎遂前救汜,汜、布遂各兩罷。——《英雄記》時人語曰:「人中有呂布,馬中有赤兔。」——《曹瞞傳》
  • 敢穿白袍的都是名將,白袍將軍有多強?盤點3位著名的白袍將軍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細節,有些名將的戰袍顏色是不一樣的,大多時候看到的都是紅色的,畢竟,紅色可以代表著勝利和希望。還有個別人的戰袍是白色的。其實,能穿白袍的人都很厲害,今天小編就來盤點一下古代有名的三位白袍將軍,看看他們有多強。
  • 管虎《八佰》,引出了秦漢「飛將軍」父親魔幻的一生
    電影是講的1937年中日淞滬會戰,國軍將領謝晉元奉命率領800壯士堅守黃浦江邊四行倉庫的故事。這個電影頗有爭議,主要是歷史事件上掐頭去尾,拍成了一部GMT的政治宣傳片。1937年,中日淞滬會戰,國軍全線敗退,常凱申留「飛將軍」孫元良任師長的德械88師在閘北堅持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