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彗星來的那一夜》看部電影,你竟然和我扯量子力學

2021-01-07 老司機額秘訣

小成本科幻片和我們平時印象裡那種「科幻大片」有著根本性的差別。後者往往靠耗費大成本的投資來試圖完成某種「造價一塊錢」的視覺奇觀,讓觀眾有一種「經費在燃燒」的強烈觀感,從而樂意掏出口袋中的鈔票,最有名的例子就像《阿凡達》這種視覺系大片,這時候影片的軟/硬內核也許就沒那麼重要了。

但是小成本科幻片因為明顯的資源限制,很難在視覺上達到所謂「奇觀」的效果,這時候影片的「科幻內核」就顯得尤為重要。

暑假臨近結束的時候,小編就看到了一部有著不錯「科幻內核」的小成本科幻片,就是《彗星來的那一夜》(Coherence,2013)。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英文片名裡並沒有提到彗星(當然彗星是影片中一個很重要的元素),Coherence其實是物理學裡面的一個專業術語,直譯過來就是「相干性」,可見影片和物理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彗星來的那一夜發生了什麼?

先簡單介紹一下影片的大概情節。在一個據說會有彗星出現的詭異夜晚,女主艾米(顏值擔當,簡直是我看完全片的第一動力!)驅車去朋友家參加聚會,但是手機卻突然毫無徵兆的碎屏了。到了朋友家裡以後,在聊天過程中大家出現了一些奇怪的狀況,每個人的記憶好像都出現了一些偏差,但是一開始大家並沒有在意。

這時候,整個街區的電源突然中斷,所有人的通訊工具都失去效用,只有遠方的一棟房子還有燈光。幾個人去那棟房子查看,希望可以和外界取得聯繫,但是他們在那棟房子裡看到了不可思議的景象!

什麼叫做「不可思議」的景象呢?他們在那棟有亮光的屋子裡面,看到了幾個和聚會的人長得一模一樣的人。天空中那顆璀璨的彗星划過,似乎因為某種契機,不同平行時空的人交匯到了一起,而女主最終也做出了自己的選擇。

我只想好好看部電影,你竟然和我扯「量子力學」?

影片所有的故事都基於「平行世界」的假定,其實這個假定和量子力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量子力學?!小編也只有在遠古的高中生時代依稀聽過它的大名,自從走上了工科的不歸路,好像離這玩意也是漸行漸遠。

但是如果補充這部分的知識,會對你理解這部影片大有裨益。

這就不得不提量子物理歷史上最有名的「悖論」了。是的,這個悖論的名字就是歷史上最有名的貓,它叫「薛丁格的貓」。

量子力學有一個著名的流派叫做「哥本哈根」學派,是20世紀20年代初期形成的。1921年,在著名量子物理學家玻爾的倡議下,成立了哥本哈根大學理論物理學研究所,由此建立了哥本哈根學派。哥本哈根學派對量子力學的創立和發展作出了傑出貢獻,並且它對量子力學的解釋被稱為量子力學的「正統解釋」。

但是哥本哈根學派的理論並不是完美無缺,1935年,奧地利物理學家薛丁格在他的論文中提出了「薛丁格的貓」。根據哥本哈根學派的理論,沒有測量之前,一個粒子的狀態模糊不清,處於各種可能性的混合疊加。假設有這樣一個放射性粒子,它何時衰變是完全概率性的。

我們把這個原子放在一個不透明的箱子中讓它保持疊加狀態,和它關在一起的還有一隻貓。假設箱子裡面有某種有毒物質,一旦粒子出現衰變,貓就會被毒死;如果它沒有衰變,貓就還活著。那盒子裡的貓究竟是死是活呢?

根據哥本哈根學派的理論,因為我們沒有觀察,粒子處在衰變或者不衰變的疊加狀態,那貓也就處於一種「又死又活」的狀態。

只有當你打開箱子的時候,疊加態突然結束(在數學術語就是「波函數坍縮(collapse)」)。它要求波函數突然坍縮,可物理學中沒有一個公式能夠描述這種坍縮,但是這種理論還是被大多數人接受了。顯然,在這種理論下是不存在平行宇宙的。

另一種理論就是「平行世界」理論。在我們打開盒子之前,這跟歌本哈根學派的理論是一樣的,貓是「又死又活」的。但是在我們打開盒子的一瞬間,波函數沒有發生坍縮,而是展開成兩個平行宇宙,在一個宇宙裡貓是活的;在另一個宇宙裡,貓是死的。

「平行世界」都藏在影片的細節裡

影片採用了「平行世界」的設定,但是在前半部分並沒有挑明,而是用無比強大的細節暗示了各種平行世界的存在。

這裡舉一個小小的例子。在影片的開頭,大家很愉快地聊天,我們可以看到這個男性角色領口的扣子是扭著的。

但是在幾分鐘後的另一個鏡頭裡,他的紐扣是鬆開的。

緊接著,在下一個鏡頭,注意看,他的領口又再次鈕上了!

類似的設計還包括演員之間的對話。在聊天的時候,有個妹子說她是某電視劇的劇迷,剛剛那個男興奮地說他就是主演;但是那個妹子卻說他肯定不是主演,然後大家以為是那妹子記憶出了問題,打哈哈跳到另一個話題去了。其實這正是導演的暗示:這幾個人從一開始就不是同一個時空的!影片裡,這樣的細節不勝枚舉,如果看第二次再看這部電影的話估計能發現不少。

也許「選擇」才是影片的主題

影片用「平行世界」的設定暗示了選擇在我們生活中的重要性。

女主角艾米事業、愛情均遇到瓶頸,這讓她暗地裡痛苦不堪。當她發現了「平行世界」的存在,而且房間周圍的朋友並不屬於自己原來的世界,她決意走出屋子,去尋找另一個令她幸福的世界。

她兜兜轉轉,終於找到了一個堪稱完美的世界,在那她的舞蹈事業一帆風順,男朋友也會一直陪伴她身旁,唯一的缺陷就是這個世界裡還有另一個幸福的「艾米」。

她別無選擇,只有除掉這個「艾米」,自己接替「艾米」的生活。但其實她的內心仍然存在著深深的惶恐。

相關焦點

  • 電影裡的科學知識之《彗星來的那一夜》——另一隻薛丁格的貓?
    最近看了不少不少科幻的電影,發現其中有些電影十分不錯,且蘊含著不少科學知識,今天我們先來講一講個人認為十分經典的電影——《彗星來的那一夜》。這部電影涉及到一個目前來說十分前沿的科學知識點——多世界理論。
  • 《彗星來的那一夜》
    進入正題√「對量子力學多世界詮釋的巔峰演繹。無血腥,無鬼怪,無熱血,無情色,但是全程抓牢觀眾的眼球。相比那些用90分鐘枯燥的對話鋪墊來成就最後10分鐘反轉的偽懸疑片,該劇不斷在推動新的懸疑。」                             --某瓣用戶評論遇事不決,量子力學。hhhhh~這句「名言」套用在這部影片剛剛好。講真,看了一遍,我不敢說自己看懂了,所以我的感受也寫的亂鬨鬨的,望各位諒解。如果你喜歡恐怖遊戲,這一部一定也適合你,燒腦。細思極恐系列。
  • 彗星來的那一夜
    不只一次地看到有人推薦《彗星來的那一夜,我沒了解過任何關於量子物理的知識,可能我會更加喜歡這部電影。我發現它是在講量子物理之後,期待就越來越大了,故事一環接一環地進行著,我也一直在等一個高潮,而且同時我也一直在想導演要怎麼收場。高潮是沒有等到的,雖然我不知道要如果才能到達,但我只是覺得量子物理這個事可以玩出很多花來,我的期待可能遠超過電影的呈現。
  • 科幻懸疑燒腦電影推薦:《彗星來的那一夜》
    《彗星來的那一夜》集合了科幻和懸疑兩大元素,看完回味無窮,會情不自禁向親朋好友們推薦。《彗星來的那一夜》原名叫「Coherence」,直譯就是「相干性」,在本片中指的是平行時空之間相互產生了幹涉,直譯名雖然不如「彗星來的那一夜」好聽,但其實更直接點名了本片的主題。
  • 理科生教你如何解讀《彗星來的那一夜》
    點擊上方即刻關注「豆瓣電影」微信號 ↑ 《彗星來的那一夜
  • 豆瓣高分懸疑電影:《彗星來的那一夜》,你真的看懂了嗎
    《彗星來的那一夜》是詹姆斯·沃德·布柯特自編自導的第一部長片,電影從八個朋友的餐會開始,在一場大停電之後,所有的人際關係、甚至世界秩序都有了驚人的改變,融合科幻、懸疑及室內心理劇等各種類型元素。在每一次銘心刻骨的選擇裡,總有一個你選對了路 。在茫茫的恆河沙數的宇宙裡,總有一個你,終生幸福。」所以,最後我選擇了,留在那一個看似最好的版本,不惜幹掉另一個「我」。
  • 《彗星來的那一夜》科幻燒腦電影,看這部就對了!
    極高的期待也不禁讓人擔心電影是否能讓人滿意。那麼在三體上映之前,接下來要說的這一部電影一定不會讓你失望!《彗星來的那一夜》該片整部電影只發生在一個房間裡,八個人撐起的電影,每一個鏡頭都充滿懸疑。電影簡介:該片《彗星來的那一夜》是詹姆斯·沃德·布柯特自編自導的第一部長片,這部只花了5萬美元和五個夜晚的電影最終斬獲了2014年阿姆斯特丹奇幻電影節黑鬱金香獎,其中的對話,大部分也都是即興創作的,但同時,也正是由於成本之小,裡面的大部分鏡頭採用了手持
  • 看美劇學知識:科幻美劇中的量子力學
    但你不能看,你一看,我就只能走向其中一個方向了……按照我們正常的邏輯來說,這不就是在耍無賴麼,看一眼都不行?《彗星來的那一夜》海報關於疊加態,有一部科幻電影曾經有過非常有意思的解讀,這部電影就是《彗星來的那一夜》(Coherence),其實這部電影的英文標題就是疊加態,但不知道為什麼中文給出了這樣一個翻譯……電影中提到的平行宇宙概念,其實就是疊加態的一種:人生有無限的可能,彗星的到來引起了坍縮,導致平行世界相互融合,最終造成了電影中的奇妙劇情。
  • 《彗星來的那一夜》我抽象地領悟了這個世界
    你有多少次後悔:如果在那時候,我選擇了另一條路,是不是就……?今夜,彗星幫你實現這個「如果」。《彗星來的那一夜》前二十分鐘非常、非常、非常地無聊。《彗星來的那一夜》 相當美式的四對情侶老友聚餐,擁抱、親吻、做飯、閒聊,家長裡短像拼圖一樣散落滿桌,讓人懷疑接下來是不是一出《完美陌生人》。要不是看前所有評論都告訴我「一定要撐過前二十分鐘」、「閒雜對話信息量爆炸」,我可能已經睡了過去。撐過了二十分鐘,彗星果然來了。手機屏裂、停電斷網……驚叫聲中,時空開始分裂。
  • 書卷·影評 《彗星來的那一夜》解讀
    當光明重新來臨時,眾人發現附近只有一戶人家還在亮燈,而亮燈人家裡坐著的竟是他們自己……1. 全片的關鍵詞是片名「Coherence」,而不是「薛丁格的貓」      我得說,原片名《Coherence》比中文譯名《彗星來的那一夜》逼格高很多。 ‍     Coherence,直譯就是「相干性」。
  • 彗星來的那一夜,人類成了薛丁格的貓
    5萬美元的成本,1臺手持鏡頭,導演用這有限的資源給觀眾帶來了一場奇蹟,《彗星來的那一夜》這部由是詹姆斯·沃德·布柯特自編自導,艾米麗·芭爾多尼、莫瑞·史特林主演的劇情長片,講述了彗星到來的夜晚一場別開生面的好友聚會,用一個看似晦澀複雜的物理理論將八個人物,若干個平行世界集中簡化成像串聯成了一部扣人心弦的科幻力作,並且用再簡單的鏡頭語言叩問了最複雜的人性:
  • 《彗星來的那一夜》影評, 考驗你智商的時刻來了
    《彗星來的那一夜》的評價兩極分化很大:有些人愛不釋手,為了理清劇情脈絡,二刷三刷甚至五刷;而有些人則直言無法接受這種題材
  • 90%的文科生都看不懂的科幻懸疑電影——《彗星來的那一夜》
    今天我們來聊一部2013年,由艾米麗·芭爾多尼、莫瑞·史特林、雨果·阿姆斯特朗、伊莉莎白·格瑞斯、亞歷克斯·馬努吉安、勞倫·馬赫、尼古拉斯·布蘭登、勞倫·斯卡法莉婭等人主演,詹姆斯·沃德·布柯特自編自導的長片科幻電影《彗星來的那一夜》。
  • 《彗星來的那一夜》:有些東西比平行世界更複雜
    電影《彗星來的那一夜》,英文原名為《Coherence》,從原名更能搞清這一燒腦科幻片的主題。(Coherence,相干性,是物理學中波與波相互幹涉的現象。)在現在流行的量子力學「平行多宇宙」理論中,你的每一次選擇,都讓你的人生多了一個節點,而這些無數的選擇節點分叉開去,裡面有著各種可能性的你的世界,無數的你在無數的宇宙中生活著,卻彼此不幹擾。導演Byrkit在決定嘗試拍攝一部「沒有工作人員、沒有劇本」的電影後,提出了拍攝《彗星》的想法。
  • 電影《彗星來的那一夜》,觀看精彩影評
    大家好,我是月老信息。今天推薦的是一部美國經典懸疑電影《彗星來的那一夜》。
  • 電影《彗星來的那一夜》:是彗星打開了平行世界
    今天,小編想為你們推薦一部燒腦片《彗星來的那一夜》,小成本電影,豆瓣和騰訊視頻的評分都非常高。該片大概講的是八個好友在彗星來的那夜聚會,在磁場產生了很多個平行空間,同時,平行時空引用了薛丁格貓。大概就是人性的黑暗面無限放大以後的每個樣子。結局可以有無限的討論。
  • 還沒看《信條》?一起用《彗星來的那一夜》來預熱
    不過,相信很多人還沒有看過信條,可以先拿這部只用了5天就拍攝完成的電影來預熱一下平行宇宙和命定論的概念。 這部電影就是《彗星來的那一夜》,整部劇只有8個演員,拍攝手法也非常的「家庭錄像風好在《彗星來的那一夜》故事充滿的量子相干性、平行宇宙、命運確定的觀點,看似零散,但導演布柯特其實在故事中埋下了很多伏筆。
  • 《彗星來的那一夜》:小成本,大生產,平行空間,我們在做什麼?
    我推薦美國科幻懸疑驚悚片高分電影《彗星來的那一夜》,豆瓣得分8.5,在豆瓣TOP上排名230,250,別小看他的排名!上榜影片均根據「看過」的數量和綜合電影的評級進行篩選,排名前250名,因此他們都是公認的優秀影片,而阿姆斯特丹奇幻電影節的榮獲黑鬱金香獎也不容小覷。
  • 技驚四座的科幻懸疑電影《彗星來的那一夜》鑑賞
    彗星來的那一夜 原來電影並不用大製作也可以精彩,但是要有好的劇情和表現方式!!
  • 《彗星來的那一夜》極度燒腦丨你會被另外一個世界的自己殺死嗎?
    第一次聽說這部電影我記得應該是在2018年的時候,關於《彗星來的那一夜》這部電影的關鍵詞:平行空間、薛丁格、燒腦都還深深地印在我腦海。趁著清明假期,我終於可以看這部我本來想在2018年看完的卻要等到2019年才能看的《彗星來的那一》的電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