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聽說這部電影我記得應該是在2018年的時候,關於《彗星來的那一夜》這部電影的關鍵詞:平行空間、薛丁格、燒腦都還深深地印在我腦海。
趁著清明假期,我終於可以看這部我本來想在2018年看完的卻要等到2019年才能看的《彗星來的那一》的電影了!
按照慣例下面又是劇透(劇情有點燒腦,可酌情食用),故事講得是女主em約好和一群好朋友聚會,而這一天恰好遇到了米勒彗星經過,在聚會期間發生了許多奇怪的事件,同樣的事件正不斷在循環發生,好友八人紛紛看到了無數個陌生宇宙的自己,這一切的怪事的原因都在米勒彗星靠近地球,把多個本來不互相擾的平行空間打通了的故事。
一
只要熬過前十分鐘
你一定會熬夜看完的!
說實話,前面10分鐘的劇情對觀眾來說一點也不友好。
平淡的劇情,晃到不行的鏡頭,臺詞也都是朋友間的平淡又平常的對話,好像所有人都在爭先恐後的說話,不斷的打斷別人的對話,都讓我覺得很不舒服。
還有就是明明是好友聚會,卻會連好友的職業都記錯,有無搞錯啊!熬過了這10分鐘之後,從第一次家中停電開始,整個劇情就開始變得一發不可收拾了。
第一次看相信你會被這麼繁冗的對話消磨掉看片的欲望,看完全片之後,其實這看似平常的15分鐘才是最精彩的劇情,你會發現原來坐在對面的他或她已經不是你認識的那個人了,那是來自平行世界的另一個人。(從一開始一屋子的人都不是一個世界的朋友了!)
二
他們看到了自己
來自另一個現實的自己
伴隨著蹊蹺響動之後發生的停電,將屋內的年輕人引入了一場無休無止的恐慌之中。(這部片再一次證明了我有外國人臉盲症,主角Hugo我叫他大高個吧)
大高個一直想要出去找電話聯繫弟弟所言,但是但朋友不讓他外出他想出了一個辦法。
他拿出一張紙,寫道:嘿你們好!沒有嚇你們的意思,我只想借你們的電話,頂多五分鐘,
寫完,大高個正準備再次出發前往對面的房子時,突然一個高大的人影在窗前晃動。
正當眾人惶恐不安的時候,突然出現在門上的字條讓大家相視無語,上面寫著:嘿你們好!沒有嚇你們的意思,我只想借你們的電話,頂多五分鐘,謝謝!
外部漆黑的世界發生了不為人知的變化。想要尋找答案的他們走出小屋,走進黑暗中,卻無法再回到最初存在的空間中。無數個平行時空讓陌生與熟悉漸漸模糊了邊界。
他們看到了自己。來自另一個現實的自己。
唯一的不同,是雙方螢光棒的顏色。
無盡的黑夜裡,他們恍惚間,看到了熟悉的自己的輪廓,黑夜像一面大鏡子,他們每個人仿佛在這兩個虛實的世界中,隔相張望。
電影裡面提到了一個很重要的理論——薛丁格的貓。
薛丁格的貓是歷史上著名的量子力學思維實驗。在盒子裡放一隻貓和一瓶毒藥,一般來說這隻貓的死活各有一半的可能。
但是在量子的世界裡,當盒子處於關閉狀態時,這隻貓生死疊加,就是說這兩種可能同時存在但互不相關。
直到有人打開盒子進行觀測時,兩種可能才會坍縮成一種結果。
隨著謎底一點點被揭開,眾人恍然大悟,他們現在面臨的正是這樣的情形:
「在彗星過去之前,會有兩種不同的現實存在。」
「一旦彗星離開,退相關狀態會恢復,我們的現實與其他現實再無關聯。
「要是我們已經在和自己互動交流了呢?那我們現在豈不是在自取滅亡?」
一切都已經太晚了。自從他們穿越那片奇怪的黑暗區域,他們就已經和平行空間的自己互相關聯了。
三
懸疑不是最抓心的,人性才是!
在無數次選擇之後分裂出來N個空間,他們打破了原有的寧靜,也就逃不掉面對其他空間的自己的命運。
每個人都懼怕跟另一個世界的自己相遇,為了平安度過這一夜,還想出了各種辦法。一些人甚至打算採取暴力手段去對付平行空間的自己了。
「要我說,我們一起去殺了另一群我們吧。」
「你知道你的敵人是誰嗎?是你自己,你會遇到另一個自己。到底是誰贏?」
他們害怕另一個自己,不敢面對最真實最客觀的不加濾鏡的自己。
恐慌與懷疑,自保與私心,友誼與曖昧。一切交織在這個混亂而又漆黑的夜晚.
這一顆彗星將八個人之間的糾纏,變成了不同的八個人群體之間的混戰。從言語上的衝突,心理上的猜忌,情緒上的憤怒,上升為,行為上的暴力。
四
天亮了!一切歸於平靜?
女主Em也逐漸明白,她已經無法回到最初的那個房子,不如到一個最合她心意的現實繼續生活下去。無數次遊走在平行宇宙裡面,她看到很多個不一樣的結局,窺視著無數種可能的自己,也看到了最美好的版本,在那裡,她當初沒有放棄替補的機會,還是風光的舞蹈演員,男友也愛她如初。
她要把握住這次機會,趕走殺死這裡的Em。
是啊em找到了最好的男主,但同時也殺死了最好的自己。
一切都是那麼美好,一切都是她想要的。就在這時,Kevin接到了Em的來電,望向身旁的Em,打電話的又是來自哪個空間的Em呢?影片戛然而止。
故事到這裡基本上就講完了。
說實話看完之後我覺得還是蠻滲人的,大晚上的我廁所都不敢上了!或許這時候又分裂出一個宇宙了(入戲太深了!)
回到了第一個問題:
如果有機會看到另外一個世界的自己,你會怎麼做呢?
如果有機會看到過的最好的自己你會選擇取而代之嗎?
其實我們可以回顧下自己的一生,就我而言,我的人生(到目前為止的)雖然不算最好的人生,但肯定也不算最壞的人生。
就以大學選選專業而言,如果我沒有選現在的專業,或許就沒有現在這篇文章,或許現在的我就不是現在的我了。
當然人生當中還有很多其他的分水嶺,雖然很多我都沒有做出現在看來最好的選擇。但起碼有些選擇我做對了。或者說,我努力了,導致了我對現在的人生結果感覺還OK。我可並不想提著菜刀把另外一個成為大作家或者大富婆的自己殺掉。這不是毀了自己又折了自己嗎?
真的會有更好的自己嗎?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每個人都是最好的自己。無論你是多麼後悔當時沒有努力,或者失去了機會,這都是當時的你在當時各種條件(性格、知識、眼界、外界壓力、各種偶然因素如當時天氣)的作用下做出的選擇,重來一次也很難改變,因為即使是偶然的因素,已經發生的就變成了必然。
你之所以成為現在的你,是無數種結果中的一種,It is what it is,是你這個時空中無數次選擇的結果,也是最好的結果。
現實就是我們沒有這麼一顆彗星,我們也沒有上帝之眼也去看到平行宇宙的自己。
我們能做的就是學會秉持自己的初心,學會珍重每一次選擇,學會善待那個最真實的自己!
作者:屋裡星
偶爾理性白羊女,佛系又養生、有才又有趣,故事收藏者,想用有溫度的文字來記錄不一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