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戰當中,德國海軍的艦船雖然不算多,但卻個個有著響亮的名字。除了只有編號的部分驅逐艦、魚雷艇等輔助艦船之外,德國在二戰中的主力軍艦名稱基本上只有兩個來源——人名和地名。
二戰時德國海軍唯一一級完工服役的戰列艦就是大名鼎鼎的俾斯麥級,兩艘姐妹艦俾斯麥號和提爾皮茨號聲名如雷貫耳。俾斯麥號的艦名大家都知道,來源於著名的「鐵血宰相」奧託·馮·俾斯麥,他是德國統一的關鍵人物。至於阿爾弗雷德·馮·提爾皮茨,雖然大家都知道他是德國公海艦隊之父、是德國海軍在一戰期間的最高統帥,但他的傳奇經歷不僅於此。提爾皮茨生於一個極為普通的平民家庭,16歲就當了兵。他之所以能成為德國海軍的執掌人,離不開德皇威廉對他的青睞與信任。如果沒有提爾皮茨,德國海軍很可能僅僅是一隻由巡洋艦和魚雷艇構成的岸防部隊。
在俾斯麥級之下,第二大的軍艦是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兩艘姐妹艦的艦名分別為沙恩霍斯特和格奈森瑙。這兩艘戰巡的艦名來源於19世紀初的普魯士陸軍改革者格哈德·馮·沙恩霍斯特以及奧古斯特·馮·格奈森瑙。沙恩霍斯特和格奈森瑙一起組建了普魯士總參謀部,並分別擔任了第一任、第四任總參謀長。可以這麼說,沒有他們倆及同僚們的努力,普魯士及日後的德國陸軍很難成為陸地上的巔峰力量。
在20世紀30年代初,德國打造了三艘德意志級裝甲艦,艦名分別為德意志蘭、舍爾海軍上將和海軍上將斯佩伯爵。德意志蘭(德語原文為Deutschland,這是德國人眼中對於德意志領土的稱呼)的意思就是「德意志人的土地」,這艘船於1940年改名為呂佐夫,這個名字來源於在拿破崙戰爭期間領導「黑獵人」志願軍的名將路德維格·馮·呂佐夫。萊因哈德·舍爾和馬克西米利安·馮·斯佩伯爵都是一戰時期的德國海軍將領,舍爾是第五任公海艦隊司令;而斯佩伯爵是德國東亞艦隊總司令,在福克蘭海戰中陣亡。
德國在二戰之前僅建造了一個級別的重巡洋艦——希佩爾海軍上將級。希佩爾海軍上將級原計劃建造五艘,但只有前三艘完工服役。首艦希佩爾海軍上將號艦名來源於第六任公海艦隊司令弗朗茨·馮·希佩爾。次艦布呂歇爾號艦名來自於19世紀初的普魯士名將格布哈德·馮·布呂歇爾元帥,沙恩霍斯特和格奈森瑙給他當過參謀長。三號艦歐根親王艦名來源於十七世紀末十八世紀初的神聖羅馬帝國元帥薩伏伊的歐根親王,但按現在的國界劃分來說他應該算義大利人。未完工的四號艦塞德裡茨號艦名來源於十八世紀中期的普魯士名將、克裡維斯公爵弗裡德裡希·馮·塞德裡茨,他在十八世紀爆發的一系列戰爭中為普魯士立下了汗馬功勞。末艦呂佐夫號後來被轉讓給蘇聯,艦名轉讓給了德意志蘭號。
德國在二戰中裝備的六艘輕巡洋艦全部以地名命名,其中埃姆登在現代德國的西北角,柯尼斯堡被割讓給蘇聯改名加裡寧格勒,卡爾斯魯厄在德國西南部那個「凹角」的位置,科隆在西部的中心位置,萊比錫在中東部位置,紐倫堡在中心偏東南一點的地方。
除了主力艦船之外,德國還有22艘驅逐艦以人名命名,這些人都是在一戰中犧牲的德國海軍軍官,例如Z1的名字萊伯勒希特·馬斯死於赫爾戈蘭海戰,Z16的名字弗裡德裡希·埃柯爾特死於日德蘭海戰。但這22個人並不都是陣亡的,有些人死於其他原因,例如Z9沃爾夫岡·岑克爾是被叛變的水手殺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