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數位化就業、教育評價改革、生態產品、經濟工作、國民經濟循環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張家勇、姜雨婷:教育系統要做好數位化就業這篇大文章】
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綜合研究部副主任張家勇、助理研究員姜雨婷表示,教育系統要緊跟時代發展步伐,適應並引領數位化就業新常態,進一步開發利用好大學生數位化就業這片新藍海。一是出臺《大學生數位化就業指導意見》。以「一人一策」等方式,為學生數位化就業提供全方位指導服務,積極引導畢業生找準職業定位,提高教育對數字經濟發展的貢獻度。二是搭建數位化就業綜合服務平臺。高校可以基於平臺建立動態跟蹤的調研和反饋機制,向就業困難學生提供個性化指導,引導並支持大學生「雲創業」。企業管理人員可以一鍵登陸將用人需求廣而告之,應聘簡歷可根據編程自動匹配到適合的職業機會。三是完善數位化就業配套服務政策。開發適合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的新業態領域,加快推進文案編輯等新職業國家職業標準制定和技能等級認定工作,為新職業人才培養培訓規範化提供必要依據。四是發展素質教育服務數位化就業。藉助數位化就業這片新藍海,著力宣傳素質教育在數位化就業新形態中的重要價值,優選推送素質教育就業創業先進典型,讓素質教育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摘編自《光明日報》
【陳旭:以破除「五唯」為導向,深化教育評價改革】
清華大學黨委書記陳旭認為,高校要堅持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根本標準,以破除「五唯」為導向,深化教育評價改革,全面提高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首先,完善立德樹人體制機制,提升辦學成效。堅持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把立德樹人成效這一根本標準內化到學校建設和管理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做到以樹人為核心、以立德為根本,不斷完善立德樹人體制機制。其次,深化教師評價制度改革,突出師德師風第一標準。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高校要把教書育人的投入與成效作為教師評價的重中之重,在職務晉升、工作考評中把師德師風、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情況作為評價的重要內容,進而推動師德師風建設常態化、長效化。再次,健全學生評價制度,促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要引導學生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擁護黨、擁護社會主義,服務祖國、服務人民。嚴格學業標準,完善各類學生的學業要求,完善過程性考核與結果性考核有機結合的學業考評制度,進一步完善學生學位評價制度,強化學位論文質量把控,培養學生學術志趣、科學精神和學術能力。
摘編自《人民日報》
【鄭新立:加快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鄭新立指出,生態產品多數屬於公共產品,不能用於市場交換,應根據生態產品的不同特點,分類施策,採用不同的價值實現方式,具體從以下四個路徑全面推進。第一,對於不能通過市場交換實現其價值的生態產品,應由政府制定統一的排放標準和環境標準,嚴密監測、嚴格監管。清潔的空氣、乾淨的河湖水、怡人的環境等,屬於公益性產品,企業為提供這類生態產品所付出的投入,應納入各市場主體的商品和服務成本之中,使大家擁有同等競爭條件。第二,對已經形成的存量汙染物的治理,應運用政府與企業合作的模式加以解決。儘快對存量汙染物加以治理和資源化,應通過具有相應資質的造價公司,對每一項治理工程所需費用進行科學評估,政府制定相應的補償政策,再通過招投標,吸引國內外企業參與投資和治理。第三,圍繞實現碳中和目標,通過實施功能性產業政策,鼓勵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減少碳排放,涉及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必須努力推進清潔生產,發展環保產業,推進重點行業和重要領域綠色化改造,推動能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利用。第四,圍繞鼓勵資源節約型消費方式,開展綠色生活創建活動,在需求端形成對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強大拉動力。要從小學開始,開設環境教育課程,讓人們養成保護生態環境的習慣和綠色生活方式,努力構建生態文明體系。
摘編自《經濟日報》
【楊志勇:樹立系統性思維,做好2021年經濟工作】
楊志勇表示,明年世界經濟形勢仍然複雜嚴峻,復甦不穩定不平衡,疫情衝擊導致的各類衍生風險不容忽視。做好2021年經濟工作,構建新發展格局,需要進一步樹立系統性思維。一是系統處理擴大內需和對外開放的關係。擴大內需讓市場主體的能力在國內市場上得到充分的提高,在國內市場風浪中學會遊泳,可以進一步提高參與國際市場的本領。二是系統處理供給與需求的關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鍛長板補短板中可以發揮重要作用。鍛長板補短板是突破產業鏈供應鏈「卡脖子」約束的要求,是產業安全保障的要求,需要科技創新。三是系統處理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的貫通問題。供給和需求對應,並不等於生產就會直接轉換為消費。沒有合理的收入分配,消費購買力的形成就可能成為問題。沒有高效的流通,生產和消費的對接就可能遇到堵點。高效的流通呼喚高水平的規範的市場秩序。濫用資本勢力形成不合理的壟斷並藉此形成暴利,當是反壟斷的重點。
摘編自《經濟參考報》
【李雪松: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暢通國民經濟循環】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李雪松指出,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歸根結底需要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著力推動四個方面的重大改革。一是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強化關鍵技術創新。推動國有資本向關係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讓國有企業真正起到抵禦宏觀風險的託底作用。二是推動資本要素和技術要素市場化改革。制定科技強國行動綱要,顯著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健全鼓勵支持基礎研究、原始創新的體制機制,實施更大力度的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緩解企業開展基礎研究「起步難」的問題。三是推動土地和勞動力要素市場化配置組合,推動以人為中心的新型城鎮化。實現土地跟著項目和人員走,建立全國性的建設用地、補充耕地指標跨區域交易機制。建立健全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盤活農村存量集體建設用地。四是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開拓合作共贏新局面。維護以世界貿易組織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制,推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行穩致遠,爭取《中歐投資協定》儘早籤署,加快《中日韓自貿協定》談判,積極考慮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
摘編自《新華日報》
(光明網記者 趙宇整理)
[ 責編:李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