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高瑜靜 北京報導
隨著全球新冠疫苗研發激烈競逐,中國藥企的好消息接連不斷。中國的新冠疫苗研發彰顯「中國速度」的背後,更是藥品審評審批制度改革後的中國醫藥創新活力迸發。
截至11月12日,各國已向世界衛生組織報告的在研候選新冠疫苗超過200種,其中48種處於臨床試驗階段。中國在研發的13個新冠疫苗中有5個進入III期臨床試驗階段,距離上市僅一步之遙。
在百濟神州中國區總經理兼總裁吳曉濱看來,無論是攜手全球研發新冠肺炎疫苗,還是藥企投入新冠特效藥研發,都體現了中國醫藥創新實力位列世界第一梯隊。
「包括單克隆抗體、特異性免疫球蛋白在內的新冠藥物,我們國家至少有6家在做。這個事情的意義非常大,這可能也是第一次讓世人知道我們國家這些年在生物製藥領域突飛猛進。過去我們國家基本只生產仿製藥,雖然不缺藥品,但是缺乏創新藥。包括癌症用藥、專利藥,無一例外全是進口的。國外的藥進口到中國,雖然救了病人,但是價格非常高,老百姓用藥的可持續性、可負擔性和可及性,受到了很大的制約。自從2015年中國藥監局大幅度地進行改革,把中國的政策改了很多,極大地激發了我們科研人員的積極性,所以中國的創新企業如雨後春筍蓬勃生長,發展得非常快。」吳曉濱在以「大變局、新使命」為主題的2020中國大健康產業高峰論壇演講中說道。
實際上,2015年《關於改革藥品醫療器械審評審批制度的意見》發布,拉開了國家藥品審評審批制度改革大幕。2017年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深化審評審批制度改革鼓勵藥品醫療器械創新的意見》,在臨床試驗管理、加快新藥上市審評審批、促進藥品創新和仿製藥發展等方面發力。創新藥從臨床走向獲批、從海外進入中國的時間不斷縮短,覆蓋病種持續擴圍。
吳曉濱在演講中提到,包括政策、人才、資本在內的三大因素,為本土創新崛起創造了條件。中國式醫藥創新進入大量、迅速的升級迭代階段。2018~2019年,我國每年超過40個新藥獲批上市,其中包括多個本土研發的1類新藥獲批。
他表示:「我們國家的醫藥創新,包括KRAS抑制劑、PD-1抑制劑、EGFR抑制劑等最新的癌症靶點,這些世界最頂尖的創新藥,中國至少有十幾家公司在做,與世界醫藥創新並駕齊驅。我們現在的醫藥創新,類似於我們國家的家電產業在前20年的變化,採用了『引進、吸收再創新、然後領跑』的路線。」
談及中國醫藥創新「走出去」,吳曉濱認為,「一帶一路」將成為國內藥企未來國際化發展的新方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沒有創新藥,這些國家用不起西方國家大藥廠的創新藥,但是他們有十幾億的人口。如果中國的創新藥能夠觸及到這些國家,我相信能夠改變這些國家的用醫、用藥局面,讓這些國家的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