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與遠雷》:指尖跳動的音符,勾勒了生活給予眾生的活法
蕭邦夜曲輕柔如詩的音符從琴鍵出發,穿越池座、樓座,輕輕敲擊了我的耳膜,熨帖了肺腑,融化了來此一路的寒氣。貝多芬的奏鳴曲,快板、急板如疾風驟雨,甚至是帶著濃重的狂躁和暴怒,柔板又如月光女神眷戀人間的柔柔輕歌,灑落一地的光華。
這本書是直木獎和書店大獎的雙冠王,我之所以拿來看其實是源於一個誤解。因為喜歡的東野圭吾、宮部美雪都得過直木獎,所以一直有點誤會直木獎是個推理作品的獎項。於是以為這本《蜜蜂與遠雷》是推理小說,但看了一百頁左右覺得完全不是那麼個節奏。回過頭看了兩遍那整整齊齊的目錄,整部小說35萬字將近五百頁寫的都是一場國際鋼琴比賽,完全按照第一次預賽、第二次預賽、第三次預賽、決賽的順序。乍著膽子翻到最後,參賽者的最終名次清清楚楚列在了最後一頁。
這時我才後知後覺地重新查了一下直木獎,其實人家是大眾文學或者說通俗文學獎啦,並不是類型文學的獎。所謂通俗文學也並不是低俗,只不過相對於純文學的實驗性、藝術性的寫法更加普適廣大讀者吧。日本當代文學的水準其實挺高的,個人以為,日本大眾文學的很多作品拿來國內其實都還有挺高的閱讀門檻的。
就像這本《蜜蜂與遠雷》,在等待紙書寄達的幾天裡翻看了一下豆瓣的短評,包括幾篇之前臺版的書評,無一例外都是說小說內容與形式都是非常「音樂」化的,就有點後悔,覺得我這樣一個五音不全的音盲,看這樣有關古典音樂的小說會不會根本看不進去,還那麼厚。所以開始讀起來的時候是有些忐忑的。還好翻譯還挺流暢,沒有進入困難,很快讀進去了,覺得理解起來也還好,對音樂的描述並不像先以為的那麼專業,也就放鬆了讀下去。
古典音樂是這本小說的主題,或者說是作者理解和表達的密碼。全書都是一場鋼琴比賽,音樂當然是主角。但作者並沒有用很專業的音樂術語,更多的是一種通感式的描述,很細膩地講述聽眾們聽到參賽者不同的演奏、不同的旋律時有哪些具體的感受,以及每個參賽者自己對音樂的體驗,有很多內景式的描繪。同時也通過幾個主要參賽者的個人經歷,串聯起他們比賽前各自不同的人生軌跡,與音樂不同的緣分,天才都是天才,但天才與天才不同,各有各的特色。
通讀這本小說其實可以大致了解走職業化的音樂之路將會遇到的一些終極之問,也可以了解一個國際鋼琴比賽的整體運作過程。如果是會彈鋼琴的讀者,或者對古典音樂很熟悉、能在小說提到某個旋律時腦子裡也迴旋起相應的曲調,想必閱讀樂趣會增加很多倍的。然我們不懂的人也還是可以看得懂,只不過會覺得,哦,我的人生缺一塊呢,怪不得有的書評說自己看過本書之後愛上了音樂。可能這就是作者出色的描寫激起了讀者去了解、去鑽研的興趣。這也正是文字的藝術,與音樂、與繪畫、與數學等等都是共通的。
主角們都是天才,天才少男、天才少女,這個天才真的是指天分,是敘述而不是誇張。這其實跟我們凡人的追求是不同的,他們是天選之人,要把自己身上的天賦充分發揮出來,而我們凡人更重要的不過是找到一個還能堅持得下去的方向。小說裡面很多的煩惱也好,動人也好,都還蠻奢侈的,我們其實也就是過過看小說的眼癮罷了。而且哦,這裡面居然沒有一個反面人物呢,大家都是為藝術而藝術的,嚴肅認真對待音樂,儘管有些時候會有不同的意見,但誰也沒有背後使絆子什麼的,都是光明磊落的,彼此還互相激發潛力,共同成長什麼的,簡直是童話一樣美好。
在地鐵裡搖搖晃晃地讀這樣的文本還是很能夠體會到毛姆所說的「閱讀是隨身攜帶的避難所。」主角們是音樂天才,作者就得是文學天才了,很多細膩的人性、微妙的想法、玄之又玄的音樂感受,都被作者細膩精到地描述出來,她用的是文字,寫的是聲音,但我們看到的可能是溫情、是場景、是心緒、是一閃而過的靈感……或許是音樂洗滌了天才們的靈魂,也滋養了作者的靈感,給我們展示了一群清淨無染的音樂人,進行了這樣一場天使與天使互相激蕩的比賽,揭起了宇宙奧秘的一角,給了我們在艱辛混濁的世俗生活中停頓下來、感受宇宙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