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最重的2-3月,沒看到搶米囤糧;青黃不接快過了,一些地方的超市卻出現搶購長龍。這樣的場景,在此時中國實沒必要!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我國百姓口中的「天下糧倉」是否無恙?這要先看家底:我國有完備的糧食儲備體系,包括中央儲備和地方儲備,是世界上儲備糧最多的國家。我國連續16年糧食大豐收,近5年更是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當前,我國小麥庫存5000萬噸、稻穀庫存1.4億噸,庫存消費比遠高於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的18%的安全警戒線,僅庫存就夠全國人民吃一年。此次疫情期間,我國糧油市場高度穩定,本身就是有力的佐證。
疫情大流行下,國際組織預測,2020年全球穀物產量預計將較2019年下降11%。一些國家相繼限制糧食出口,引發國際糧慌。但有學者分析,全球主要產糧國都是商品農業,美對華出口禁令多,獨農產品不設限;世界銀行測算,若巴西禁止農產品出口,每個農業勞動力將損失1萬美元。商品農業愁的是賣價,禁止或不賣糧是小概率事件。而我國糧食整體對外依存度不高,大米、小麥、玉米三大主糧都能自給。以往進口的少量大米、小麥等主要用於結構調劑的高端消費。「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吃飽飯完全沒問題。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始終把解決糧食安全問題作為頭等大事來抓,提出了「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糧食安全戰略,壓實「米袋子」省長負責制。正因如此,我國用只佔全球7%的可耕地養活了全球20%的人口。奇蹟背後,除了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以雜交水稻為代表的科技進步功不可沒。眼下,春耕正忙,農業農村部相關負責人說,今年我國採取了一系列「超常規」措施穩住糧食生產,全國糧食種植意向面積穩中略增,夏糧主產區正有力推進「奮戰一百天奪夏糧豐收行動」。疫情之下,對農業生產「高看一眼、厚愛一層」成各地新共識。
疫情倒逼我國農業生產和農產品消費進入新模式。有學者建議,政府還需推動形成多元主體積極參與糧食收購存儲的流通新格局,主張給民營企業更多的機會,完善社會糧食儲備體系,保證吃飽,還可吃好。此次抗疫,阿里、順豐、華大基因等一大批民營企業或逆行而上、「硬核」擔當;或全球採購、表現出色。這樣的企業參與,將給天下糧倉再加一道安全鎖。(央廣評論員 柯成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