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腸癌又一次引起人們關注,先來看幾則新聞:
【一】
《黑豹》男主角患癌去世,年僅43歲。
8月28日,據媒體報導,電影《黑豹》男演員查德維克·博斯曼罹患結腸癌過世,年僅43歲。
噩耗傳來,立馬佔據了國內外各大平臺的熱搜榜。無論是明星還是影迷,都自發進行悼念。
8月29日,其親屬在聲明中表示,博斯曼於2016年確診患上結腸癌,4年來一直在與病魔抗爭。直到現在,人們才知道,《黑豹》和《復仇者聯盟3》《復仇者聯盟4》都是他在手術、化療期間堅持拍攝的。
【二】
安倍晉三因腸炎惡化宣布卸任日本首相一職
8月28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召開新聞發布會表示,「我的潰瘍性結腸炎復發需要持續一段時間的治療」。
據了解,安倍晉三17歲就患上了潰瘍性結腸炎,已經被它折磨了50年。2007年,安倍曾因此辭職了一次,後又被媒體連續報導他吐血的新聞,讓外界懷疑安倍的腸炎已經惡化成腸癌。
雖然沒有官方確認的消息,但多項研究表明,炎症性腸病(IBD)患者與普通人群相比,罹患腸癌的風險明顯增加,特別是炎症性腸病被認為是IBD患者發生結直腸癌和小腸癌的潛在病因。
【三】
27歲新婚小夥肚子疼,就診查出結腸癌。
一位剛結婚的27歲小夥,因為肚子痛到急診科求助,最後確診為結腸癌。剛得知消息時,妻子猶如晴天霹靂,而小夥第一反應則是:要多少錢......
這一幕,被記錄在了全國首部規培醫生紀實節目《我的白大褂》中,並在抖音上獲得7200+萬瀏覽,198萬點讚加油。
本該青春恣意的年紀,卻不得不承受如此打擊。
2019年《中國腫瘤》第一期曾刊載《2015年中國分地區惡性腫瘤發病和死亡分析》一文介紹,按發病例數順次排位,結直腸癌(38.8萬例)排名第三。
高脂、高肉食、低纖維飲食及低體力活動與結直腸癌的發生有密切關係。
「飲食尤其高脂肪、高蛋白飲食,是導致結腸癌發生的重要誘因。在我國,結腸癌發病率逐年上升,35歲以內發病率也越來越高。」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大腸外科主任醫師李心翔在接受採訪時介紹。
「結直腸癌是一種典型的富貴病,與人們的生活條件和飲食方式有關。」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消化系腫瘤內科醫師張曉東主任指出。
簡單來說:生活越好,腸癌越多!
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等發布的《中國結直腸癌預防共識意見(2016年,上海)》指出,70%的散發性結直腸癌與生活習慣有關。
據上海市抗癌協會和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推出的2020版《居民常見惡性腫瘤篩查和預防推薦》,以下人群屬於腸癌高危人群,要格外注意:
1、45歲以上無症狀人群;
2、40歲以上有兩周肛腸症狀的人群;
3、長期患有潰瘍性結腸炎的患者;
4、大腸癌手術後的人群;
5、大腸腺瘤治療後的人群;
6、有大腸癌家族史的直系親屬;
7、診斷為遺傳性大腸癌患者的直系親屬。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中招,這與久坐不動、長時間的熬夜生活,三餐飲食沒有規律,暴飲暴食,飲酒無度等生活方式有很大關係。
所以,年輕人預防腸癌,最重要的是改掉不良的生活習慣!還有,定期做檢查!!!
腸癌發病率迅速增加,只有平常注意檢查才能避免悲劇!
腸癌早期幾乎沒有症狀,有的可能只是腹部不適或者腹脹,很多人並不在意。
腸癌往往都是在中晚期的時候才能發現。如果是在中晚期發現,治療後5年內的生存率也非常低。所以,結直腸癌的重點在於早發現,早治療。
結直腸癌的演變過程很慢,並不是一下就發展成為癌症。
通常會先生成息肉,然後演變為腺瘤,最後到癌變,整個過程可能需要10年以上的時間。
也就是說,在癌變發生的10年前,定期進行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處理,能夠最大程度上減輕結直腸癌的影響。
腸鏡通過肛門進入直腸,再進入到大腸,這種方式是目前發現腸道腫瘤及癌前病變最簡便、最安全、最有效的方法。
但是很多人卻是對腸鏡表示恐懼,且這種檢查會造成一定的不適和併發症,所以就拒絕這種檢查方式。
但隨著醫療科技的創新與發展,出現了大聖膠囊式內窺鏡檢查等新一代舒適化內鏡檢查技術,並廣泛應用於臨床。
不同於插管式檢查,大聖膠囊內鏡檢查時,只需要吞服一顆小膠囊,即可完成一次無痛無創、無交叉感染、安全衛生、舒適自由的胃腸道檢查。
吞服膠囊後通過體內腸胃自行蠕動,實時拍攝胃腸情況,可拍攝8萬張高清圖像,檢查過程中不會有任何的不適和痛苦感覺。
腸癌並不可怕,重點就在於早檢查,早發現,早治療,這樣才能防患於未然。
因此,對40歲以上的人,建議每5年查一次腸鏡。如果檢查後發現了息肉並且直接切除,建議在第二年複查腸鏡。如果腸鏡下發現了腫瘤或是潰瘍,就需要按照醫生要求定期複查了。
圖片來源:網際網路。如有違規,請聯繫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