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商文化與廣州十三行

2020-12-27 暖風與太陽

晉商、徽商記錄著明清時期民間商業的鼎盛,浙商還未畫完現代化強國的畫卷;粵商則在明末至改革開放時期溝通中國商業與世界商業,為封建時期的舊商業拉下帷幕。

要說粵商歷史,必先談廣州十三行。

竹枝詞

洋船爭出是官商,

十字門開向二洋。

五絲八絲廣緞好,

銀錢堆滿十三行。

16世紀中葉,廣州有處有十三家商號壟斷經營,故稱廣州十三行。但清代廣州十三行地區的洋行數目時多時少,少則幾家,多則數十家,只是偶爾才正好有十三家。

17世紀後半葉,清朝廷實施「海禁」,不僅商民船隻不準下海貿易,外國商船亦「片帆不許入口」,明朝以來繁盛的若干貿易口岸走向凋敝。1685年清政府再度開海貿易,分別在廣州、廈門、定海(屬寧波)、上海設立粵、閩、浙、江四海關;「商業行館貿易」體系形成,外貿機構即洋行與之完全分離,廣州十三行成為了洋船雲集的外貿要衝。

1720年廣州洋行商人聯合建立公行組織,11月26日,廣州十三行洋商舉行隆重的儀式,鍤血為盟,共同締結13條行規。至此,對外貿易專營性質的廣州十三行「公行制度」首次成型。

廣州十三行行規中約定:對夷商貿易時共同議價,且不能一家獨攬全船貨物;除漆器、刺繡等一般手工業品外,絲織品、茶葉之類大宗貨物普通商家不得任意經營;外地和外省商人來廣州與夷商做生意時,亦須受公行節制,嚴防私販和出售劣貨。粵商公平買賣的思想由此可見。

1728年,廣州、寧波分別設立商總,商總由各行商推薦,經海關監督批准,負責對外貿易、議訂貨價,還負責對外商進行管理,及時向官府通報其違反中國法律的行為,如果外商犯禁,商總要負連帶責任。商總制度設立,意味著廣州十三行「公行制度」進一步完善。

1750年,清朝廷下令將「船鈔」及「規禮」全部改由「官府選擇的殷實富戶承保」繳納,廣州十三行的「保商制度」開始形成。1754 年,清朝廷再將洋船稅、貢銀、各種手續費等,統一交行商負責,重申嚴禁非行商團體參與對外貿易。7月29日,兩廣總督(省長)召集廣州各國商館的大班開會,宣布了廣州十三行「保商制度」:由廣州十三行總攬一切對外貿易,向清朝廷承擔洋船進出口課稅的責任,外商一切日用品由洋行統一購買,外商違法,洋行要負連帶責任。顯而易見,「保商制度」兼具外交與商務雙重性質。

1736年,粵海關稅收逐年增加,1740年以前,不過白銀25萬兩上下,1741年增至29萬6千兩,第二年又增加到31萬兩。到了1784年,已增至60萬兩,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則陸續遞增至100萬~150萬兩。廣州因此被譽為「天子南庫」,其中廣州十三行行商功不可沒。當然,廣州十三行行商也從廣州「一口通商」及壟斷貿易的「公行制度」中獲益,得以積累大量財富。

《嶺南樂府·廣州十三行》

粵東十三家洋行,

家家金珠論鬥量。

樓闌粉白旗杆長,

樓窗懸鏡望重洋。

廣州十三行起源于洋,也滅于洋。

1842年,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籤訂的中英《南京條約》內,要求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口通商,廢除廣州實行的行商制度,廣州十三行獨攬對外貿易的百餘年時光戛然而止。第二年7月,廣州成為五口通商中最先開放的口岸。10月,中英籤訂《虎門條約》和《五口通商章程》,廣州民眾為抗議不平等條約,憤怒地焚燒廣州十三行的外國商館。

1856年12月14日深夜,痛恨英法聯軍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廣州民眾,在廣州十三行被英軍佔領後,趁著夜色縱火焚燒英法美等國商館,英軍被迫撤回停泊珠江江面的軍艦上。廣州十三行商館自此結束了它曲折的歷史,也為廣州十三行曾經的輝煌畫上句號。

相關焦點

  • 【嶺南文史】近代粵商「賈而好儒」 醉心文化熱心公益
    劉正剛認為,精明的粵商以經濟頭腦投資經營新式學校,既是傳統文化對商人形象塑造的結果,也是商業進行自我包裝的需要。客觀上,粵商在各地大興新式辦學之風,為社會公益事業開創了一條新路,也藉此樹立「好儒」的良性形象。十三行行商一直對官辦學校提供支持。前面提到的潘仕成就曾大力出資維修廣州貢院。
  • 「嶺南文史」近代粵商「賈而好儒」 醉心文化熱心公益
    劉正剛認為,精明的粵商以經濟頭腦投資經營新式學校,既是傳統文化對商人形象塑造的結果,也是商業進行自我包裝的需要。客觀上,粵商在各地大興新式辦學之風,為社會公益事業開創了一條新路,也藉此樹立「好儒」的良性形象。十三行行商一直對官辦學校提供支持。前面提到的潘仕成就曾大力出資維修廣州貢院。
  • 2020廣州十三行博物館節慶文化圖片展時間地點一覽
    喜粵年年——廣府人的節慶文化圖片展  展期:2020年9月18日-10月13日  >展覽地點:廣州文化公園文薈館(公園北門西側)  主辦單位:廣州文化公園、廣州十三行博物館  展覽形式:圖片展  本次展覽將以圖片展示為主,展現漫長歲月中廣府人在節慶文化中與時俱進的能力。
  • 廣州十三行介紹今昔對比 十三行具體地址一覽(圖)
    十三行從事服裝批發的商戶們。  十三行服裝批發市場十分熱鬧  十三行上,拖車拉貨的人絡繹不絕。廣州十三行介紹今昔對比 十三行具體地址一覽(圖)  廣州地名系列之十三行路  說起「十三行」你會想到什麼?是馳名中外的服裝批發市場?還是那個曾經風光的對外窗口?
  • 弘揚文化自信 電影《十三行》唱響盛世華章
    當天的開機儀式主題為「重溫歷史,復興經典」,《十三行》電影劇組以此主題來表達海峽兩岸電影人對中國傳統「十三行」海絲文化影視題材的積極參與態度。拒絕奢華鋪張,鍾情匠心獨運,《十三行》劇組特意在開機儀式現場以濃鬱廣粵風格指導美術設計,甚至邀請到廣繡傳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民俗文化獎」得主,著名絲綢語服飾文化藝術家屈汀南先生,帶著他的十三行服飾收藏和設計作品現身開機儀式,並現場演示廣繡技藝。
  • 廣州如何成為千年商都,十三行又是什麼,憑什麼就廣州一口通商?
    清朝政府於1685年在東南沿海設立粵、閩、江、浙四大海關。同年,粵海關在廣州正式成立。 四大海關在中國南方通商之後,觸動了資本主義的逐利神經。 但是,至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宣布,所有外國商船隻準在廣州停靠、交易,沿海的海關對西方國家一律關閉。當時,中西政治、經濟、文化交流都集中在廣州。它是清代對外貿易歷史上劃時代的變革。這使得中國的「閉關鎖國」政策和廣州十三行的對外貿易政策延續了一百多年,直到鴉片戰爭爆發。
  • 廣州人也未必知道,知名批發圈十三行,原來曾是明清對外貿易重地
    在廣州,2016年8月底正式落成了十三行博物館。 「十三行」是廣州人都知道的批發市場集散地,但年輕一輩卻鮮有了解其風光無限的歷史商貿地位。 被列為「廣州重點文化項目」的十三行博物館,設有「清代十三行歷史展」和「十三行時期文物展」。
  • 廣州文化公園怎麼樣?是一座十三行歷史文化背景的公園
    如圖看到的是廣州文化公園的大門,廣州文化公園怎麼樣,往下我們一起去看看這個圖片是13行文化博物館的大門圖片,裡面都是一些關於13行歷史文化背景的一些介紹,還有很多藏品廣州文化公園內的樹木。文化公園內的樹木草叢。
  • 《清代廣州十三行編年史略》等三部新書發布
    本次活動由中共廣州市荔灣區委宣傳部、荔灣區國家檔案館、荔灣區文聯、廣州十三行博物館聯合主辦,40餘位知名學者、文化名人以及省市各大博物館館長出席了發行儀式及嶺南文化發展研討會。  廣州粵劇院的中國梅花獎得主、著名粵劇藝術家黎駿聲等藝術家獻上新編粵劇《十三行》片段,伴隨著鏗鏘有力的樂曲,在場的人都深深沉浸在了十三行跌宕起伏的歷史中。
  • 無意走進一座公園,竟揭露廣州十三行驚人歷史,還誕生過世界首富
    當時,無意路過文化公園,看到牆上掛著「廣州歷史文化建築」的招牌,心裡很不以為然,一座公園能有什麼歷史?以前也來過文化公園幾次,幾乎每年公園裡都會舉辦菊展,但是,從來沒有注意到公園裡面有座「十三行博物館」。
  • 揭開廣州十三行的神秘面紗
    說到中國近代經濟社會發展,往往繞不開廣州十三行。她是大清國門打開之前,與外國人做生意的窗口。對於多數人來講,也僅限於此,為什麼叫十三行,他到底是做什麼的?我們一般都一無所知。
  • 聊聊廣州舊西關以及十八甫十三行的歷史
    」的來歷十三行在當時廣州作為唯一的通商口岸也造就了西關的繁榮在講十三行之前我想先講一下十八甫(粵音:pou)為什麼要先講十八甫呢就必須要經過十三行這個機構再講得細一點明清時期的廣東商人可分為牙商、鹽商、鐵商、米商、糖商等商人比如說鹽商就是賣鹽的糖商就是賣糖的可牙商絕不是賣牙的
  • 廣州十三行博物館,帶你領略清朝時期的海上絲綢之路
    廣州十三行博物館喜歡歷史的遊客都知道古絲綢之路一直都在肩負著中國的文化輸出,從西漢張騫出使西域時就已經開始了,人們稱之為「陸上絲綢之路」,主要輸出的是絲綢,故稱之為「絲綢之路」,等到清末十三行時期的海上絲綢之路,已經是以陶瓷和茶葉為主要輸出物,絲綢已經不佔主導地位了,廣州十三行博物館的主題主要是展示清朝閉關鎖國後的十三行發展過程的歷史展。
  • 十三行的富商,為何「內外受氣」?其中還有首富伍秉鑑!
    而通過廣州十三行這一貿易機構,這些行商們取得了人生的成功,獲得了大量的財富,但是在這背後,他們的生存卻處在「內外受氣」之中。同時,清政府也藉助廣東十三行的貿易地位,獵奇世界各地的奇珍異寶,和一些特殊的商品。而行商們也藉此賄賂清政府官員。
  • 十三行博物館:再現東方奢侈品中心
    廣州十三行博物館內景走進廣州十三行,歷史塵封的記憶被打開。向世人講述了清代一口通商的粵海關盛景,也講述了一段百年前東方奢侈品中心的故事。廣州十三行博物館總建築面積6090平方米,以「文物 + 文獻史料」的方式,向世人展示了十三行的歷史。常設展覽有「清代廣州十三行歷史展」和「十三行時期文物陳列展」。其中,「清代廣州十三行歷史展」包含「開海設關」「十三行風貌」「十三行行商」「十三行貿易」「中西匯流」「走向近代」等六大部分,豐富的文獻史料、文物,展示了十三行從輝煌到終結的歷史。
  • 廣州十三行博物館恢復開館啦!新展邀你共睹「雲裳花容」
    1、實行門票預約,所有進館觀眾均需通過微信號「廣州十三行博物館」「展覽服務」菜單中的「預約參觀」登記或撥打服務電話020-81265300,進行實名登記預約門票。2、預約成功後,觀眾需到博物館兌票處出示有效證件兌換門票。3、進館前須出示「粵康碼」或「穗康碼」,依現場指引有序入館。
  • 清代廣州十三行每天在發生什麼?這本新書告訴你!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煥坤 通訊員 荔宣圖/通訊員提供5月17日上午,在第四十四個「國際博物館日」前夕,《清代廣州十三行編年史略》《廣州彩瓷鑑賞》《華林禪寺五百羅漢雕像》等三部聚焦廣州荔灣歷史文化的書籍發行儀式在廣州十三行博物館舉行
  • 廣州十三行,疫情中批發市場的生存樣本
    記者| 吳容編輯| 牙韓翔等了一個月,伍鵬飛終於回到了自己在廣州十三行的服裝檔口。廣州作為中國最大的服裝批發地,以往包括十三行、沙河、白馬、紅棉等批發商圈在元宵左右開工。而受到疫情影響,今年復市時間一再延遲,直到3月5日才先後迎客。十三行雖是其中較早復市的一個,伍鵬飛覺得還是遲了。
  • 廣州十三行:伍秉鑑怡和行,以擁資2600萬銀圓成為當時十首富之一
    1757年,清朝再下鎖國令,僅保留廣州一地與外商交易。1782年,美國商船經理在廣州設立了第一家洋行柯克斯·理德行,專業從事代客買賣。此後,各國央行陸續進入廣州營業,白銀、茶葉、絲綢、瓷器、工藝品與農產品成為主要商品,當然也有鴉片貿易。
  • 匠心之作邀你共賞 與壹玖柒捌·十三行來一場時空穿越之旅
    【緣 起】廣州,千百年來商賈雲集也是我國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而廣州十三行在中國近代史上更是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回顧這座城市輝煌的商貿歷史怎能不提「一口通商」長達85年的十三行十三行最鼎盛時期,萬船來埠眾商雲集商行多達幾十家,檣桅林立人群熙熙攘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