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廣州十三行編年史略》等三部新書發布

2020-12-27 大洋網

  昨日上午,一場別開生面的新書發布會在廣州十三行博物館舉行——《清代廣州十三行編年史略》《廣州彩瓷鑑賞》《華林禪寺五百羅漢雕像》三部聚焦嶺南歷史文化的新書發行儀式。

  本次活動由中共廣州市荔灣區委宣傳部、荔灣區國家檔案館、荔灣區文聯、廣州十三行博物館聯合主辦,40餘位知名學者、文化名人以及省市各大博物館館長出席了發行儀式及嶺南文化發展研討會。

  廣州粵劇院的中國梅花獎得主、著名粵劇藝術家黎駿聲等藝術家獻上新編粵劇《十三行》片段,伴隨著鏗鏘有力的樂曲,在場的人都深深沉浸在了十三行跌宕起伏的歷史中。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孫珺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維宣

  展現清代廣州十三行興衰歷史

  廣州,是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也曾是清朝「一口通商」之地。清朝為什麼要對西方世界關閉其他口岸,只留粵海關對外通商?廣州十三行行商,曾與晉商、徽商並稱為清代中國的三大商團,其商業理念是怎樣的?這些有意思的疑問,只有細細探尋廣州十三行的歷史才能梳理出答案。

  《清代廣州十三行編年史略》以發生在清代與廣州十三行相關的重大歷史事件為內容,記錄了從清順治四年(公元1647)到鹹豐六年(公元1856)縱貫210年的歷史,該書編寫體例採用條目編年體大事記略方式,以時間為序編排,向讀者全方位展現了清代廣州十三行發展興衰的歷史脈絡和風貌。

  全書分為4卷,共120萬字,收錄珍貴圖片280餘幅。4卷分別為:第一卷(1647—1756年),從清初海禁到開海貿易;第二卷(1757—1795年),一口通商政策與十三行制度;第三卷(1796—1830年),十三行行商的起落與滄桑; 第四卷(1831—1856年),鴉片戰爭爆發與十三行制度終結。

  歷時8年編撰

  廣州大學冷東教授用王國維的「三重境界」來形容這套書。第一重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數,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可以形容社會各界對於十三行編年史冊的期待;第二重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反映了工作人員創作編寫過程的艱辛;第三重境界,眾裡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體現了這套書出版發行給人帶來的喜悅。「這是一部用熱情、心血和團結協作孕育出來的豐碩成果。」

  荔灣區委常委、宣傳部長李黎接受採訪時說,這套書作為2018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廣州十三行中外檔案文獻整理與研究》階段性成果,受到劍橋大學的關注,他們有意向探討合作籌備十三行全球數字博物館項目。可以說,這套書不僅還原了十三行的歷史全貌,也可視為廣州市對外文化交流的一座橋梁。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副館長李國榮認為,該書的出版具有三個特點:一是,這部著述是多家單位的專家學者集體合作的成果。二是,這部著述是歷經數年精心打磨的廣州十三行文化精品。該書的編纂工作於2012年開始啟動,至2019年底推出,在長達8年的時間裡,課題組的專家學者一直堅持不懈,三次修改大綱,四次修訂書稿,三次審讀清樣,本著精益求精的敬業精神和治學恆心實現完美收官。三是,這部著述是廣州十三行文化研究的紮實力作。該書既是廣州十三行研究的學術著作,又是一部編年史工具書。可以說,《清代廣州十三行編年史略》是廣州十三行歷史文化名片的又一濃墨重筆。

  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團委員、中國作協詩歌委員會副主任楊克認為,《清代廣州十三行編年史略》的重要意義不局限於荔灣區,也不僅是廣州、廣東的文化成果,更是對中國外貿發端雛形之研究,探討中華文明進程中向遠洋輻射的歷史。

  「鄉愁系列」相繼落地

  廣州市荔灣區作為嶺南文化中心核心區以及海上絲綢之路十三行遺址所在地,荔灣區委、區政府始終致力於歷史文化的保護傳承與挖掘。2019年,《至味西關》《廣州彩瓷鑑賞》《華林禪寺五百羅漢雕像》《清代廣州十三行編年史略》等四部分別聚焦「味、賞、境、史」的「鄉愁系列」相繼落地,為嶺南文化研究再添光彩。

  《廣州彩瓷鑑賞》由中共廣州市荔灣區委宣傳部、荔灣區國家檔案館和廣州十三行博物館共同編撰。廣州十三行文化促進會名譽會長霍震霆先生為該書作序。全書共收錄王恆馮傑伉儷向廣州十三行博物館捐贈的700餘件外銷彩瓷,從收集、鑑賞、源流、用途等方面進行了介紹和論述,將會是廣州彩瓷研究的重要著述。

  《華林禪寺五百羅漢雕像》是對坐落在荔灣區華林禪寺五百羅漢雕像第一次集中收錄展示。

  據悉,「西關小洋樓」「清代廣州十三行外銷工藝精品集錦」「漆器與家具」「清代外銷畫」「廣繡織錦」「琺瑯彩」等西關華彩的史料與研究正在加緊梳理中,不久將和讀者見面。

相關焦點

  • 清代廣州十三行每天在發生什麼?這本新書告訴你!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煥坤 通訊員 荔宣圖/通訊員提供5月17日上午,在第四十四個「國際博物館日」前夕,《清代廣州十三行編年史略》《廣州彩瓷鑑賞》《華林禪寺五百羅漢雕像》等三部聚焦廣州荔灣歷史文化的書籍發行儀式在廣州十三行博物館舉行
  • 十三行首部「日記」出爐
    粵劇《十三行》選段在發行儀式現場上演荔灣發布《清代廣州十三行編年史略》等三本新書「乾隆二十二年2月25日,乾隆諭旨,加重浙江稅收,使外國商人在浙江無利可圖,返回廣州貿易,防止浙江成為洋船市集之所。」……這是出自《清代廣州十三行編年史略》的選段。17日上午,《清代廣州十三行編年史略》發行儀式在廣州十三行博物館舉行,同日發行的還有《廣州彩瓷鑑賞》和《華林禪寺五百羅漢雕像》兩本書。
  • 留住歷史印跡,三部聚焦荔灣歷史文化書籍今起發行
    信息時報訊(記者 王智汛 通訊員 荔宣)5月17日上午,荔灣區委宣傳部、荔灣區國家檔案館、荔灣區文聯、廣州十三行博物館聯合主辦的《清代廣州十三行編年史略》《廣州彩瓷鑑賞》《華林禪寺五百羅漢雕像》等三部聚焦荔灣歷史文化的書籍發行儀式在廣州十三行博物館舉行。
  • 縱覽荔灣歷史,三本書帶你領略嶺南文化
    《清代廣州十三行編年史略》《廣州彩瓷鑑賞》《華林禪寺五百羅漢雕像》三部聚焦荔灣歷史文化書籍發行儀式在廣州十三行博物館舉行。《清代廣州十三行編年史略》以發生在清代與廣州十三行相關的重大歷史事件為內容,記錄了從清順治四年(公元1647
  • 「清代外銷裝飾藝術與十三行」講座永慶坊舉行
    12月26日上午,「清代外銷裝飾藝術與十三行」講座在鍾書閣廣州永慶坊店舉行。本次活動由廣州出版社有限公司、廣東省文藝研究所、廣州十三行博物館、粵海風雜誌社主辦,上海鍾書實業有限公司承辦。作為主講嘉賓,廣州十三行博物館副館長、廣州市十三行文化促進會理事王震長年致力於十三行歷史研究以及相關外銷文物研究,促進十三行領域的文化交流、理論研討以及宣傳教育。
  • 廣州十三行介紹今昔對比 十三行具體地址一覽(圖)
    十三行從事服裝批發的商戶們。  十三行服裝批發市場十分熱鬧  十三行上,拖車拉貨的人絡繹不絕。廣州十三行介紹今昔對比 十三行具體地址一覽(圖)  廣州地名系列之十三行路  說起「十三行」你會想到什麼?是馳名中外的服裝批發市場?還是那個曾經風光的對外窗口?
  • 粵商文化與廣州十三行
    16世紀中葉,廣州有處有十三家商號壟斷經營,故稱廣州十三行。但清代廣州十三行地區的洋行數目時多時少,少則幾家,多則數十家,只是偶爾才正好有十三家。17世紀後半葉,清朝廷實施「海禁」,不僅商民船隻不準下海貿易,外國商船亦「片帆不許入口」,明朝以來繁盛的若干貿易口岸走向凋敝。
  • 揭開廣州十三行的神秘面紗
    說到中國近代經濟社會發展,往往繞不開廣州十三行。她是大清國門打開之前,與外國人做生意的窗口。對於多數人來講,也僅限於此,為什麼叫十三行,他到底是做什麼的?我們一般都一無所知。
  • 歷史商戰小說三部曲《十三行》書寫廣府文化
    本網訊(記者徐平 通訊員蔡宇 )9月20日下午,作家、歷史學者阿菩攜新書《十三行》(全三部)做客廣州購書中心,與廣東廣播電視臺導演、製片人關洪,花城出版社總編輯程士慶一起為讀者分享了新書創作歷程及十三行的發展歷史。
  • 再現海上絲綢之路繁華勝景 八集紀錄片《十三行》廣州開機
    今日(6月18日)上午,廣州圖書館2號報告廳裝扮得古色古香,一幅再現清代廣州「十三行」舊貌的微縮長卷吸引著中外嘉賓的目光,而身著燕尾服的華商、手捧算盤的帳房先生的泥塑佇立一旁
  • 首次以西方視角 展示廣州十三行
    &nbsp&nbsp&nbsp&nbsp南方日報訊 (記者/梁燕)9月27日下午,廣東省委宣傳部、廣州市委宣傳部、南沙區委宣傳部聯合出品,廣州市廣播電視檯曆經3年打造的4K超高清大型人文歷史紀錄片《海上來客》,在廣州圖書館舉辦首映儀式。
  • 2020國慶廣州十三行博物館要提前買票嗎(附購票方式)
    十三行博物館怎麼購票?  參觀廣州十三行博物館免費不免票,沒有網上購票入口,遊客憑有效證件到票務中心取票進場。國慶期間早上9點開放,16點停止取票。  博物館館藏文物介紹:  館藏文物主要為王恆、馮傑伉儷無償捐贈,包括廣州彩瓷、通草畫、廣繡、象牙器、外銷扇、五常家具以及銀器、琺瑯器、玻璃畫、水彩畫、油畫、漆器等文物,涵蓋了清代廣州的主要外銷工藝品。清代十三行外銷的茶葉、絲綢、瓷器以及精美工藝品在歐美等地備受青睞,曾在西方掀起一股強勁的「中國風」。
  • 廣州如何成為千年商都,十三行又是什麼,憑什麼就廣州一口通商?
    但是,至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宣布,所有外國商船隻準在廣州停靠、交易,沿海的海關對西方國家一律關閉。當時,中西政治、經濟、文化交流都集中在廣州。它是清代對外貿易歷史上劃時代的變革。這使得中國的「閉關鎖國」政策和廣州十三行的對外貿易政策延續了一百多年,直到鴉片戰爭爆發。
  • 廣州十三行博物館,帶你領略清朝時期的海上絲綢之路
    「陸上絲綢之路」,主要輸出的是絲綢,故稱之為「絲綢之路」,等到清末十三行時期的海上絲綢之路,已經是以陶瓷和茶葉為主要輸出物,絲綢已經不佔主導地位了,廣州十三行博物館的主題主要是展示清朝閉關鎖國後的十三行發展過程的歷史展。
  • 聊聊廣州舊西關以及十八甫十三行的歷史
    」的來歷十三行在當時廣州作為唯一的通商口岸也造就了西關的繁榮在講十三行之前我想先講一下十八甫(粵音:pou)為什麼要先講十八甫呢就是指經營進出口貿易的十三家牙行商人關於「十三行」這個名字的由來是這樣的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的時候粵海關官府招募了十三家比較有實力的商行讓他們來代理海外貿易業務
  • 十三行博物館:再現東方奢侈品中心
    廣州十三行博物館內景走進廣州十三行,歷史塵封的記憶被打開。向世人講述了清代一口通商的粵海關盛景,也講述了一段百年前東方奢侈品中心的故事。廣州十三行博物館總建築面積6090平方米,以「文物 + 文獻史料」的方式,向世人展示了十三行的歷史。常設展覽有「清代廣州十三行歷史展」和「十三行時期文物陳列展」。其中,「清代廣州十三行歷史展」包含「開海設關」「十三行風貌」「十三行行商」「十三行貿易」「中西匯流」「走向近代」等六大部分,豐富的文獻史料、文物,展示了十三行從輝煌到終結的歷史。
  • 「虎門銷煙」歷史再現 四方瓶記載廣州十三行繁榮
    徵集的清代菸具一套。記載了光緒時期廣州十三行繁榮的四方瓶。故事:四方瓶記載昔日廣州十三行的繁榮據虎門鴉片戰爭博物館沈晨光老師介紹,《虎門銷煙》展覽中鴉片貿易展區中的正常貿易展示區中,廣州十三行是一個重點。因為廣州十三行是那時期洋人在廣州的「辦事處」,國內外大量進出口物品在此交易。是否能夠找到類似文物來展現當時外商與行商的交易盛舉顯得尤為重要。
  • 廣州十三行:伍秉鑑怡和行,以擁資2600萬銀圓成為當時十首富之一
    1757年,清朝再下鎖國令,僅保留廣州一地與外商交易。1782年,美國商船經理在廣州設立了第一家洋行柯克斯·理德行,專業從事代客買賣。此後,各國央行陸續進入廣州營業,白銀、茶葉、絲綢、瓷器、工藝品與農產品成為主要商品,當然也有鴉片貿易。
  • 蔡徐坤「穿越」清代體驗做生意 紀錄片《十三行》即將登陸優酷
    12月10日上午,中國首部歷史體驗式紀錄片《十三行》在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廣東日」南派紀錄片系列活動開始前舉辦了超前點映。
  • 男子在廣州十三行墜樓身亡,背後隱情令人咋舌
    一名20歲的廣東惠來的小夥子在廣州十三行因為一些糾紛墮樓身亡隨著死者親屬的進一步爆料事情漸漸顯得不簡單.廣州十三行某服裝店老闆許靜因懷疑其員工黃偉鵬(男,20歲,廣東惠來人)盜竊店鋪倉庫內衣服,與其男友及另外4名男子到倉庫處找到黃某質問。期間,黃某從9樓陽臺處墜樓。一條年輕的生命瞬間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