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一場別開生面的新書發布會在廣州十三行博物館舉行——《清代廣州十三行編年史略》《廣州彩瓷鑑賞》《華林禪寺五百羅漢雕像》三部聚焦嶺南歷史文化的新書發行儀式。
本次活動由中共廣州市荔灣區委宣傳部、荔灣區國家檔案館、荔灣區文聯、廣州十三行博物館聯合主辦,40餘位知名學者、文化名人以及省市各大博物館館長出席了發行儀式及嶺南文化發展研討會。
廣州粵劇院的中國梅花獎得主、著名粵劇藝術家黎駿聲等藝術家獻上新編粵劇《十三行》片段,伴隨著鏗鏘有力的樂曲,在場的人都深深沉浸在了十三行跌宕起伏的歷史中。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孫珺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維宣
展現清代廣州十三行興衰歷史
廣州,是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也曾是清朝「一口通商」之地。清朝為什麼要對西方世界關閉其他口岸,只留粵海關對外通商?廣州十三行行商,曾與晉商、徽商並稱為清代中國的三大商團,其商業理念是怎樣的?這些有意思的疑問,只有細細探尋廣州十三行的歷史才能梳理出答案。
《清代廣州十三行編年史略》以發生在清代與廣州十三行相關的重大歷史事件為內容,記錄了從清順治四年(公元1647)到鹹豐六年(公元1856)縱貫210年的歷史,該書編寫體例採用條目編年體大事記略方式,以時間為序編排,向讀者全方位展現了清代廣州十三行發展興衰的歷史脈絡和風貌。
全書分為4卷,共120萬字,收錄珍貴圖片280餘幅。4卷分別為:第一卷(1647—1756年),從清初海禁到開海貿易;第二卷(1757—1795年),一口通商政策與十三行制度;第三卷(1796—1830年),十三行行商的起落與滄桑; 第四卷(1831—1856年),鴉片戰爭爆發與十三行制度終結。
歷時8年編撰
廣州大學冷東教授用王國維的「三重境界」來形容這套書。第一重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數,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可以形容社會各界對於十三行編年史冊的期待;第二重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反映了工作人員創作編寫過程的艱辛;第三重境界,眾裡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體現了這套書出版發行給人帶來的喜悅。「這是一部用熱情、心血和團結協作孕育出來的豐碩成果。」
荔灣區委常委、宣傳部長李黎接受採訪時說,這套書作為2018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廣州十三行中外檔案文獻整理與研究》階段性成果,受到劍橋大學的關注,他們有意向探討合作籌備十三行全球數字博物館項目。可以說,這套書不僅還原了十三行的歷史全貌,也可視為廣州市對外文化交流的一座橋梁。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副館長李國榮認為,該書的出版具有三個特點:一是,這部著述是多家單位的專家學者集體合作的成果。二是,這部著述是歷經數年精心打磨的廣州十三行文化精品。該書的編纂工作於2012年開始啟動,至2019年底推出,在長達8年的時間裡,課題組的專家學者一直堅持不懈,三次修改大綱,四次修訂書稿,三次審讀清樣,本著精益求精的敬業精神和治學恆心實現完美收官。三是,這部著述是廣州十三行文化研究的紮實力作。該書既是廣州十三行研究的學術著作,又是一部編年史工具書。可以說,《清代廣州十三行編年史略》是廣州十三行歷史文化名片的又一濃墨重筆。
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團委員、中國作協詩歌委員會副主任楊克認為,《清代廣州十三行編年史略》的重要意義不局限於荔灣區,也不僅是廣州、廣東的文化成果,更是對中國外貿發端雛形之研究,探討中華文明進程中向遠洋輻射的歷史。
「鄉愁系列」相繼落地
廣州市荔灣區作為嶺南文化中心核心區以及海上絲綢之路十三行遺址所在地,荔灣區委、區政府始終致力於歷史文化的保護傳承與挖掘。2019年,《至味西關》《廣州彩瓷鑑賞》《華林禪寺五百羅漢雕像》《清代廣州十三行編年史略》等四部分別聚焦「味、賞、境、史」的「鄉愁系列」相繼落地,為嶺南文化研究再添光彩。
《廣州彩瓷鑑賞》由中共廣州市荔灣區委宣傳部、荔灣區國家檔案館和廣州十三行博物館共同編撰。廣州十三行文化促進會名譽會長霍震霆先生為該書作序。全書共收錄王恆馮傑伉儷向廣州十三行博物館捐贈的700餘件外銷彩瓷,從收集、鑑賞、源流、用途等方面進行了介紹和論述,將會是廣州彩瓷研究的重要著述。
《華林禪寺五百羅漢雕像》是對坐落在荔灣區華林禪寺五百羅漢雕像第一次集中收錄展示。
據悉,「西關小洋樓」「清代廣州十三行外銷工藝精品集錦」「漆器與家具」「清代外銷畫」「廣繡織錦」「琺瑯彩」等西關華彩的史料與研究正在加緊梳理中,不久將和讀者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