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度210年!十三行首部「日記」出爐

2020-11-20 金羊網

跨度210年!十三行首部「日記」出爐

金羊網  作者:李煥坤  2020-05-18

該編年史按照年月日書序逐條記載,向讀者全方位展現了清代廣州十三行發展的興衰脈絡和歷史風貌。

粵劇《十三行》選段在發行儀式現場上演

荔灣發布《清代廣州十三行編年史略》等三本新書

文/ 圖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煥坤 通訊員荔宣

順治四年6月5日,清軍總兵佟養甲為籌集軍餉,上奏朝廷,請求循明朝舊例,允許澳門葡萄牙人到廣州城西的懷遠驛進行貿易。」「乾隆二十二年2月25日,乾隆諭旨,加重浙江稅收,使外國商人在浙江無利可圖,返回廣州貿易,防止浙江成為洋船市集之所。」……這是出自《清代廣州十三行編年史略》

的選段。17日上午,《清代廣州十三行編年史略》發行儀式在廣州十三行博物館舉行,同日發行的還有《廣州彩瓷鑑賞》和《華林禪寺五百羅漢雕像》兩本書。

編年史全方位展現十三行發展脈絡

2016年, 位於清代十三行商館區遺址上的廣州十三行博物館開館, 成為展示那個具有時代特色的中外文化交流時期的基地, 然而系統的文字理論材料仍然缺乏,《清代廣州十三行編年史略》的出爐正填補了這一空白。

該編年史以發生在清代與廣州十三行相關的重大歷史事件為內容, 記錄了從清順治四年(公元1647) 到鹹豐六年(公元1856)縱貫210年的歷史,採用條目編年體大事記略方式,按照年月日書序逐條記載,向讀者全方位展現了清代廣州十三行發展的興衰脈絡和歷史風貌。全書分為4卷,共120萬字,收錄圖片280餘幅,編纂工作於2012年開始啟動,歷時8年,經過三次修改大綱,四次修訂書稿,三次審讀清樣。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副館長李國榮表示,《清代廣州十三行編年史略》不僅是廣州十三行研究的學術著作,又是一部編年史工具書。「很多作家對十三行的歷史感興趣,但一直找不到足夠的資料, 如今出版的編年史,讓我聯想到《三國志》,因為沒有《三國志》就沒有《三國演義》。」原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著名作家蔣子龍在現場如是點評。   

或建設十三行全球數字博物館項目

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團委員、中國作協詩歌委員會副主任楊克認為,《清代廣州十三行編年史略》的發行,其重要意義,不局限荔灣區,也不僅是廣州、廣東的文化成果,而是對中國外貿發端雛形之研究,探討中華文明進程中向遠洋輻射的歷史。「這套書作為2018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廣州十三行中外檔案文獻整理與研究》階段性成果,受到劍橋大學的關注,有意向探討合作籌備十三行全球數字博物館項目,故而這套書可視為廣州市對外文化交流的橋梁。」

荔灣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李黎透露,除了《廣州彩瓷鑑賞》《華林禪寺五百羅漢雕像》《廣州十三行編年史略》三本書,「西關小洋樓」「清代廣州十三行外銷工藝精品集錦」「漆器與家具」「清代外銷畫」「廣繡織錦」「琺瑯彩」 等西關史料與研究也正在加緊梳理中,不久將和讀者見面。「荔灣區是嶺南文化中心核心區,歷史遺存豐厚,我們有必要保護傳承與挖掘歷史文化, 為嶺南文化的學術研究增添光彩。」

三本新書

新書速遞

《清代廣州十三行編年史略》沿著歷史演進的軌跡,對廣州十三行歷史進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深入的研究,依據翔實的皇家檔案和文獻典籍,揭示清政府特許廣州十三行這個半官半商性質的商貿壟斷組織存在發展的歷史必然,展現二三百年前廣州商館的興衰與沉浮,追溯南國廣州與清朝皇宮的特殊關係,透視以廣州為窗口、具有時代特色的中外文化交流。

全書分為4 卷,其中:第一卷(1647—1756 年),從清初海禁到開海貿易; 第二卷(1757—1795年),一口通商政策與十三行制度;第三卷(1796—1830 年),十三行行商的起落與滄桑; 第四卷(1831—1856 年),鴉片戰爭爆發與十三行制度終結。

《廣州彩瓷鑑賞》收錄廣州十三行博物館700 餘件外銷彩瓷,以年代、器型分類編排,逐一列表,配圖對比,突出「鑑」 「賞」兩方面內容,從收集、鑑賞、源流、用途等方面進行了論述。

《華林禪寺五百羅漢雕像》是對荔灣區華林禪寺五百羅漢雕像第一次集中的收錄展示。除基本的雕像介紹之外,全書聚焦雕刻技藝的賞析和傳統文化審美的解讀。

十三行博物館文物增至4700件

博物館暫未開放,市民可關注微信公眾號逛展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李煥坤、通訊員何曉光報導:17日,記者從廣州十三行博物館處獲悉,近半年來廣州十三行博物館新增文物約2000 件套, 現館藏增至約4700 件(套) , 涵蓋廣彩瓷器、通草畫、廣繡、外銷扇、銀器、外銷壁紙、五常家具等。

這些文物大部分來自王恆、馮傑伉儷的無償捐贈。事實上,自2012 年十三行博物館籌建以來,這對伉儷就陸續捐贈自己的私人藏品,如今館內八成文物都是這對夫婦捐贈的。王恆告訴記者,他收藏廣彩瓷已經有十餘年的歷史,捐給博物館是他覺得做得最正確的事,「接下來我還會繼續捐贈十三行文物」。

十三行博物館相關負責人介紹, 由於受疫情影響, 博物館暫時未能開放,但市民可關注廣州十三行博物館微信公眾號,通過手機進行實景遊覽、聽精彩講解,本月博物館將推出主題展覽《雲裳花容———清代女性主題外銷畫及服飾展》。

此外,今年博物館還準備出版十三行文化系列叢書《廣州十三行博物館館藏琺瑯》等文物圖錄書籍。

編輯: alan

相關焦點

  • 冷門題材創新玩法 || 中國首部歷史體驗式紀錄片《十三行》
    由廣東廣播電視臺、澳門有線電視股份有限公司聯合製作,北京文特傳媒承制,廣東衛視首播,中國首部歷史體驗式紀錄片《十三行》將目光聚焦於此。「中國第一部歷史體驗式紀錄片」《十三行》由廣東廣播電視臺與澳門有線電視股份有限公司聯合製作,北京文特傳媒有限公司承制的中國第一部歷史體驗式紀錄片《十三行》已於今日在優酷視頻上線。
  • 《清代廣州十三行編年史略》等三部新書發布
    這些有意思的疑問,只有細細探尋廣州十三行的歷史才能梳理出答案。  《清代廣州十三行編年史略》以發生在清代與廣州十三行相關的重大歷史事件為內容,記錄了從清順治四年(公元1647)到鹹豐六年(公元1856)縱貫210年的歷史,該書編寫體例採用條目編年體大事記略方式,以時間為序編排,向讀者全方位展現了清代廣州十三行發展興衰的歷史脈絡和風貌。
  • 冷門題材創新玩法《十三行》 ── 中國首部歷史體驗類紀錄片
    一部號稱「專為年輕人製作」的歷史體驗式紀錄片《十三行》已在優酷上線,每周三零點更新2集。該紀錄片在藝術創作手法上開創先河,融匯了多種表現手法:除了深度的人物紀實段落與幽默的二次元動畫完美結合外,真人實景歷史體驗環節更是讓人眼前一亮。這部7集、每集50分鐘的長篇巨著《十三行》到底講的是什麼?
  • 清代廣州十三行每天在發生什麼?這本新書告訴你!
    《清代廣州十三行編年史略》以發生在清代與廣州十三行相關的重大歷史事件為內容,記錄了從清順治四年(公元1647)到鹹豐六年(公元1856)縱貫210年的歷史。「2016年廣州十三行博物館開館後,成為了我們展示嶺南文化的基地,但這不夠,我們同時也要不斷挖掘、整理這段歷史,總結出對後世有用的理論書籍。」據悉,截至目前,《至味西關》《廣州彩瓷鑑賞》《華林禪寺五百羅漢》《廣州十三行編年史略》等四部分別聚焦「味、賞、境、史」的「鄉愁系列」書籍相繼落地。
  • 晴日心身醫療獲邀登上央視紀錄片《十三行》
    去年6月27日至28日,我和我們晴日心身醫療有幸受到央視紀錄片拍攝團隊的邀請,參加中國首部歷史體驗式紀錄片《十三行》的拍攝。《十三行》以清代廣州專做對外貿易的牙行「十三行」歷史為藍本,利用創新手法進行情景再現,從昔日「十三行」的對外貿易足跡,深度追尋到十三行對今天的中西經濟、文化、藝術等方面所起的重要歷史意義和影響。
  • 廣州十三行介紹今昔對比 十三行具體地址一覽(圖)
    十三行從事服裝批發的商戶們。  十三行服裝批發市場十分熱鬧  十三行上,拖車拉貨的人絡繹不絕。廣州十三行介紹今昔對比 十三行具體地址一覽(圖)  廣州地名系列之十三行路  說起「十三行」你會想到什麼?是馳名中外的服裝批發市場?還是那個曾經風光的對外窗口?
  • 國內首部援鄂醫生日記出爐!世上沒有超級英雄,不過是無數人都在發...
    4月20日,國內第一部援鄂醫生親曆日記《查醫生援鄂日記》由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由仁濟醫院主編、上海第一批援鄂醫療隊員查瓊芳醫生撰寫。從今年除夕到3月31日,查醫生日記共67篇,跨越援鄂的整整68天,也是目前出版的最完整的抗疫日記,再現醫務人員面對災難危險時的義不容辭,以無私無畏的精神構築起強大的中國力量,恰如書中所說:「這世上可能確實沒有超級英雄,不過是無數人都在發一份光,然後螢火匯成星河。」
  • 冷門題材創新玩法 《十三行》首開紀錄片真人體驗秀先河
    該片以廣東十三行歷史為藍本,追尋「一口通商」時期廣州十三行(包含澳門)的對外貿易足跡,深度探尋十三行對今天的中西經濟、文化、藝術等方面所起的重要歷史意義和影響。作為中國首部歷史體驗式紀錄片,《十三行》大膽創新,採用卡通形象擬人、明星真人體驗等有趣好玩的形式,打破傳統歷史題材紀錄片的再現方式,激發觀眾對廣州十三行歷史的探索欲望。
  • 首次以西方視角 展示廣州十三行
    &nbsp&nbsp&nbsp&nbsp南方日報訊 (記者/梁燕)9月27日下午,廣東省委宣傳部、廣州市委宣傳部、南沙區委宣傳部聯合出品,廣州市廣播電視檯曆經3年打造的4K超高清大型人文歷史紀錄片《海上來客》,在廣州圖書館舉辦首映儀式。
  • 蔡徐坤「穿越」清代體驗做生意 紀錄片《十三行》即將登陸優酷
    12月10日上午,中國首部歷史體驗式紀錄片《十三行》在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廣東日」南派紀錄片系列活動開始前舉辦了超前點映。
  • 蔡徐坤跨界出演紀錄片《十三行》「The Thirteen Hongs」 starts airing on GD TV
    1月5日起逢周日21:10,中國首部歷史體驗式紀錄片《十三行》將登陸廣東衛視以及優酷等視頻直播平臺。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為了壟斷對外貿易,廣州眾商行從自身利益出發,共同聯合組織起來,成立一個行會團體,即所謂的"公行",並於訂下行規十三條。這個「公行」,就是十三行的由來。後來「成行成市」的行商比較著名的有十三家。
  • 粵商文化與廣州十三行
    1685年清政府再度開海貿易,分別在廣州、廈門、定海(屬寧波)、上海設立粵、閩、浙、江四海關;「商業行館貿易」體系形成,外貿機構即洋行與之完全分離,廣州十三行成為了洋船雲集的外貿要衝。1720年廣州洋行商人聯合建立公行組織,11月26日,廣州十三行洋商舉行隆重的儀式,鍤血為盟,共同締結13條行規。至此,對外貿易專營性質的廣州十三行「公行制度」首次成型。
  • 十三行博物館:再現東方奢侈品中心
    2016年,歷經3年時間籌建的廣州十三行博物館正式開館。
  • 豆瓣評分9.0,《十三行》啟示「體驗式」或為歷史紀錄片有效的創新途徑?
    由廣東廣播電視臺、澳門有線電視股份有限公司聯合製作,北京文特傳媒承制,廣東衛視首播,中國首部歷史體驗式紀錄片《十三行》將目光聚焦於此。 ▍突破常規:中國首部歷史體驗式紀錄片 從當前來看,幾乎所有的現代化國家都曾以「十三行」為紐帶,與中國發生過交集和關聯。在「一帶一路」倡議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背景下,在澳門回歸20周年的時間節點上,用紀錄影像來真實還原和多維解讀十三行,從十三行的獨特視角關注東西文化交流議題,符合國家的戰略,十分現實且必要。
  • 揭開廣州十三行的神秘面紗
    說到中國近代經濟社會發展,往往繞不開廣州十三行。她是大清國門打開之前,與外國人做生意的窗口。對於多數人來講,也僅限於此,為什麼叫十三行,他到底是做什麼的?我們一般都一無所知。
  • 十三行博物館獲贈千件藏品
    信息時報訊 (記者 成小珍) 記者昨日獲悉,近日,「王恆先生、馮傑女士伉儷捐贈十三行博物館藝術品協議書」籤署儀式在荔灣區舉行。王恆、馮傑將其收藏的1199件捐獻給了籌建中的「十三行博物館」。王恆是一位廣州市企業家,藏齡已10年。
  • 十三行 | 裝滿了廣州人的生活百態!
    提起十三行,很多人都知道它是一個批發服裝的地方,也是一個賺錢的風水寶地,但卻很少人了解到,在十三行風光的背後,有著這樣一群努力的人。也很少人知道在十三行附近有一個「十三行博物館」,就算經過99次「文化公園」,也沒有一次為它停下過腳步。今天範爺就帶大家認識「另一個」十三行吧。
  • 陳法拉首部美劇新鮮出爐 IG上載曉格蘭特合照慶祝
    陳法拉首部美劇新鮮出爐IG上載曉格蘭特合照慶祝首部參演的HBO迷你劇《The Undoing》,就跟影后妮歌潔曼(Nicole Kidman)和曉格蘭特(Hugh Grant)合作。今早法拉就在Instagram上載了跟曉格蘭特的合照,吸引到一班香港藝人包括,楊怡、鍾嘉欣、陳山聰等贊好留言。
  • 紀錄片《十三行》,解密劃時代性的錦綸會館平移
    視頻節選自紀錄片《十三行》第四集《國家品牌》,董事長李國雄現身回顧錦綸會館平移工程,再現魯班精湛創新技術。本集於2020年2月2日晚廣東衛視春節檔播出。《十三行》以廣東十三行歷史為藍本,追尋「一口通商」時期廣州十三行的對外貿易足跡,深度探尋十三行對今天的中西經濟、文化、藝術等方面所起的重要歷史意義和影響。十三行時期的各種故事,猶如蝴蝶效應影響了今天中國和世界的生活方式。澳門,作為200多年前與全世界貿易的前沿地,大量的文化交融與經濟往來早已奠定了它成為國際化都市的基礎。
  • 賀歲檔收官之戰,2020年有望拿到210億
    2020年或鎖定在210億票房如果去掉疫情導致影院關門的那段時間,復工之後的市場其實還算是可以。在今年1月份市場拿到22.4億,但進入2月之後,疫情開始大範圍侵襲,然後進入了漫長的封鎖期。自復工以來,頭部大片想佔據有利位置,奪取更好的檔期,因此冷檔就會更冷,導致了11月僅有不足19億票房,創下2013年以來11月大盤新低。進入了12月的收官之月,一切壓力都囤積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