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節選自紀錄片《十三行》第四集《國家品牌》,董事長李國雄現身回顧錦綸會館平移工程,再現魯班精湛創新技術。本集於2020年2月2日晚廣東衛視春節檔播出。
《十三行》以廣東十三行歷史為藍本,追尋「一口通商」時期廣州十三行的對外貿易足跡,深度探尋十三行對今天的中西經濟、文化、藝術等方面所起的重要歷史意義和影響。十三行時期的各種故事,猶如蝴蝶效應影響了今天中國和世界的生活方式。澳門,作為200多年前與全世界貿易的前沿地,大量的文化交融與經濟往來早已奠定了它成為國際化都市的基礎。在大灣區蓬勃發展的時期、在澳門回歸20周年的時間節點上,紀錄片主創希望用今天現實的各種人物故事,用全新的語態和表達方式激發更多觀眾,尤其是年輕人愛上這段有意義又有意思的歷史。
作為廣州市唯一倖存的行業會館,錦綸會館見證了中國資本主義的萌芽。它是舊廣州紡織業老闆們聚會、議事場所。1997年錦綸會館被廣州市確定為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它曾先後經歷過五次修繕,多次重建以及「七十二家房客」的居住,會館內至今還保存21方碑記。孫中山先生曾提出錦綸會館要「永遠保留」。不過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1999年,廣州市與荔灣區共同修建一條貫穿西關的南北主幹道——康王路,錦綸會館就位於康王路上的長壽路與下九路之間。於是,究竟是讓錦綸會館「拆遷讓路」,還是道路設計適當繞行以保存會館建築,成為當時人們非常關注的熱點問題。為儘量保持會館的歷史文化價值,決定對會館進行整體平移。
當時的錦綸會館,經過278年的風吹雨淋,建築已腐敗不堪,結構鬆散。這個高難度的施工方案,是全國最大規模的古建築平移工程,也吸引了省內專家同行前來現場參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員曾親赴平移現場觀摩,見證了科技給文物保護帶來的創新之舉。
一般的平移是動柱子或牆壁,而建築的基礎仍然留在原地,這要求建築物具有較強的整體性,而錦綸會館的結構非常鬆散,平移的難度大。當時已有兩次平移經驗的魯班公司,用鋼管對會館進行了大包紮,並在會館地下建起了鋼筋混凝土的託盤,將整個建築連「根」託起之後平移。行內專家評論,這個工程創下了兩項可載入史冊的紀錄:一是在我國磚木結構的古建築中把上部結構連同基礎一起整體移位的尚屬首例;二是在整體移位過程中,包括了平移、升高頂升、轉向轉軌再平移這樣複雜的技術,且取得圓滿成功,這在國內外都屬第一次。
廣州作為千年商都,歷年來商業繁盛,行業會館眾多。如今不少行業會館已難尋蹤跡,唯有錦綸會館獨樹一幟,見證著嶺南一地絲織業發展的活化石。